餘夢倫講屠守鍔:「屠老總」和「長二捆」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2021-01-14 科學網

 

編者按

為挖掘整理廣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親身經歷的中國科技界的重要事件、所承擔的重大創新成果以及為國家科技事業作出的貢獻,面向公眾傳播科學精神,展示科學家風範,本報通過院士口述、組織訪談、史料編纂等方式,以「小故事」的呈現方式,開設院士口述故事系列,此為第一篇。

■餘夢倫

講述人:餘夢倫 (中科院院士,航天飛行力學、火箭彈道設計專家,曾經承擔國內多種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和發射工作,系統提出了運載火箭的彈道設計理論和方法,為中國彈道式飛彈和大型運載火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被講述人:屠守鍔(中科院院士,火箭總體設計專家,「中國航天四老」之一,長期從事飛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對飛彈研製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屠守鍔是我國傑出的航天科學家,他先後擔任了中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地地中近程彈道飛彈、中程彈道飛彈的副總設計師,同時也是我國洲際彈道飛彈和長徵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他對科研工程嚴謹認真、為人處世謙遜和藹、面對困境迎難而上,不僅帶領我們創造了中國航天的奇蹟,也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值此屠守鍔院士誕辰一百周年,我回憶與「屠老總」的二三事,是以為念。

「人家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我們親切地稱他為「屠老總」,他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稱呼。屠老總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人家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這句話也是那個年代激勵我們攻堅克難的動力。

1957年9月,屠守鍔作為聶榮臻元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顧問,參加了與蘇聯的談判,促成了飛彈技術的引進,而後,他便和戰友們開始了中國第一枚飛彈的仿製工作。在從仿製到獨立研製第一枚地地彈道飛彈的過程中,他成了飛彈設計研製的行家裡手。

1961年,蘇聯撤走專家、撕毀合同,屠守鍔臨危受命,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全面主持飛彈技術工作。屠老總是一個不信邪的人,面對多方阻力和壓力,他只平靜地說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

他廣泛聽取意見,深入科研生產一線,潛心研究,參與制訂了「地地飛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這個規劃經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的中央專委會議批准後實施,對中國飛彈與火箭技術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還參與和主持選定了中國中程、中遠程及遠程飛彈技術方案和研製途徑。

帶頭攻關 打破壟斷

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為加快戰略武器發展,我國在研製成功多種飛彈的基礎上,開始部署洲際彈道飛彈的研製,這需要集中全國力量進行突破。

這時屠老總被任命名為洲際彈道飛彈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瓶頸,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飛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屠老總支持完成「在國內靶場有限射程進行洲際飛彈飛行試驗」。國外洲際飛彈飛行試驗需要在射程1萬公裡以上的海上(美國等西方國家)或陸上(蘇聯)靶場進行,而我國陸上僅有2000~4000公裡射程的國內靶場,另外對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來說,當時並不具備在海上進行發射的條件。

於是,我們在屠老總領導下,探索在國內有限射程條件下進行洲際飛彈的飛行試驗方案,經過大家不斷計算、分析、思考、改進,終於確定採用特殊高、低彈道飛行試驗彈道方案,實現在國內靶場有限射程條件下進行洲際彈道飛彈飛行試驗方案,這在世界上是首例。

經過5年左右時間,我們攻克了地下井熱發射、大直徑彈體結構、推力矢量控制、數位化制導控制、彈頭突防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功完成了性能可靠的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洲際彈道飛彈的研製,並保證了1971年9月我國第一個洲際飛彈首飛成功,打破了當時美蘇兩大國在洲際彈道飛彈上的壟斷。

重回一線 創造紀錄

在研製洲際彈道飛彈時,屠老總提出了在洲際飛彈基礎上研製發射重型返回式衛星運載火箭的設想,該運載火箭定名為「長徵二號」。

在研製過程中,火箭二級發動機的選擇是一個關鍵問題,屠老總根據彈道優化的結果,提出將一級發動機用在二級上,一、二級採用同樣的發動機,簡稱「一代二」,即使用一種發動機完成二級火箭的設計,當時這在世界上是首創。

此後用於發射國外衛星的長徵二號E捆綁火箭、載人運載火箭長徵二號F,以及一級二級和助推器全部都只用一種發動機,簡化了長徵火箭方案,這對提高火箭可靠性和降低成本是十分有利的。

現在美國SpaceX公司名震全球的法爾肯9運載火箭,出於簡化系統、降低成本目的也是全箭採用一種發動機,但距離我們「長徵二號」火箭已時隔40年了。

完成「長徵二號」,屠老總年歲已高,逐漸退居二線。然而「長二捆」的研製,讓他重回航天第一線。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和歐洲運載火箭和太空梭接連失事,出現衛星運載火箭的短缺。我國利用這個時機,果斷出擊,一方面將現有「長徵二號」和「長徵三號」推向國際市場,同時籌劃將長徵二號捆綁火箭(簡稱「長二捆」,它是利用長徵二號火箭,採用捆綁方式構成運載能力更大的火箭,實現低成本的單位運載能力)推向國際市場。

1985年中國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徵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以低廉的價格,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中國航天人果敢地邁出這一步,也彰顯了中國航天技術的成熟和勇氣。

這是我們第一次研製捆綁火箭。當我們決定要「打入」國際市場時,「長二捆」火箭並未成形,其方案還只是停留在圖紙上。不過,我們的方案得到了西方國家衛星公司的認可,並跟他們籤訂了發射合同和預定了發射日期。

然而,我們與美方籤訂的合同要求中方在合同生效後18月要完成一次成功的發射,正常情況下,研製一枚大型捆綁火箭至少需要4到5年,所以「長二捆」火箭的研製任務十分緊迫。

屠老總親自上陣,親臨第一線和有關專家一起討論,研究捆綁火箭動力學數學模型、計算方法、試驗方案,同時他也積極宣傳研製捆綁火箭對中國航天發展的意義,支持技術創新,推進中國運載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在這一場智力與時間的競賽中,經過我們的努力和全國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和協作,終於在1990年7月16日,「長二捆」火箭成功進行了首次發射。中國航天人創造了18個月研製一枚新型捆綁火箭的世界航天新紀錄,這個奇蹟不但凝聚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膽略、拼搏精神,也凝聚著屠老總對中國航天的奉獻。

「沒有總設計師的架子」

屠守鍔作為我們的領導,在日常工作以及平時與我們的相處中沒有任何「架子」。我們有時會開玩笑地稱他「屠老頭」,他也不生氣。

1971年,在我國第一個洲際彈道飛彈在酒泉發射場進行首次飛行試驗期間,各方領導、主管人員、專家和技術人員聚集在發射場,發射場規定領導在專用的小食堂吃飯,但屠老總堅持要和我們一起在大食堂排隊打飯。

他花白的頭髮在我們當中特別顯眼,我們擔心他年紀大,排隊站時間長了身體會吃不消,紛紛勸他不要排隊前往小食堂用餐。屠老總笑笑說:「沒有關係,我身體很好,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可以談談工作上的事。」屠老總平易近人的作風深得大家的欽佩。

屠老總作為航天技術科學家,他在晚年的重點工作是把握方向,即使退休也沒有放下中國的航天事業,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中國「長二捆」的快速順利研製成功,也不會產生那麼大的國際影響力。

他將我們團結成一個龐大的攻堅克難的科技團隊,報效國家。屠老總忠於國家的品格和攀登科學高峰的鑽研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本報見習記者韓揚眉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8-11-2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2020-06-19 0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餘夢倫班組」
    題圖:餘夢倫(前右)和班組成員在交流經驗。新華社發     和很多航天人一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相信,火箭是有生命的。    他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運載總體室「餘夢倫班組」,我國第一個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
  • ——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餘夢倫班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餘夢倫班組」是我國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創新型班組,是航天彈道設計領域的龍頭。無論是將我國太空人送入太空的CZ-2F火箭,還是將「嫦娥」送入奔月軌道的CZ-3B火箭,乃至我國大部分火箭的飛天任務,其彈道設計都是他們完成的。 「三段助推」育新人 記者走進「餘夢倫班組」辦公室,眼前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中國兩院士餘夢倫、孟執中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郭超凱)記者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部「餘夢倫班組」名譽組長餘夢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榮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進步
  • 嘉定三屠_網易新聞中心
    史家慨嘆:「三屠留給這座城市是毀滅和不知道德為何物的倖存者。」血腥屠殺之後,清兵便四出掠奪財物。史載:如遇市民,遂大呼獻財寶,「惡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所獻不多者,則砍三刀而去。是時,「刀聲割然,遍於遠近。乞命之聲,嘈雜如市。」(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朱子素的筆記《嘉定乙酉紀事》載「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
  • 餘夢倫院士:加強基礎研究 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餘夢倫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時表示,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更加堅定了科技工作者繼續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對推動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發展航天事業更需要航天精神引領 強國論壇: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寶貴精神財富。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餘夢倫院士領銜48人獲「工程師楷模」「最美工程師」稱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彈道設計專家餘夢倫榮獲「工程師楷模」稱號 火箭院一部供圖  此番受到嘉獎的除餘夢倫院士以外,還有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崔照雲等人。他們來自不同型號、跨越不同年齡,均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航次分為兩個航段實施,緊密圍繞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生態響應」和「物質輸運和沉積過程、沉積記錄」兩個方面的重要科學問題,開展了水文、化學、生物、遙感和底/地質等多學科綜合調查,歷時60天,累計航程7600餘海裡。   此次任務作業海域範圍廣、水深跨度大,且頻受颱風等影響,全體船隊員凝心聚力 、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昺和張志東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
  • 有人說朱老總名不副實,但金一南一席話,讓所有質疑者閉上了嘴巴
    而且很多影視作品中,對朱老總的描述是一個憨厚的,胸襟寬闊的長者形象,所以有時候,就有一些網絡噴子,質疑朱老總的歷史地位和功績。真相真的如此嗎?在我看來,這些網絡噴子真的該惡補一下歷史,去好好看看金一南將軍的《為什麼是中國》這本書,免得被貽笑大方,把無知當無畏。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這個發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驚世界,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給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帶去了些許談資。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1927~1937年,科學家在周口店遺址開展了系統發掘,並於1936年連續又發現了3件「北京人」頭蓋骨,再次震動了學術界。 隨著越來越多證據的出土,一切水落石出。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通過分析兩個鄰近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的演化史和種群分子適應機制發現,中華白海豚的演化過程受氣候影響大,在100萬年前冰川期海平面下降時遭遇種群瓶頸,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四萬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上升時,種群則會跟隨海岸線遷徙,形成新的孤立的亞群體,增加種群滅絕風險。另外中華白海豚存在群體遺傳多樣性低、有效種群規模小,有效種群大小持續下降的特徵,提示中華白海豚面臨著滅絕的高風險,亟需加強保護。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晚清三屠!張之洞屠財,袁世凱屠人,而他屠官!「侯局長」既視感
    清朝末期,清政府有三位大佬,被時人稱之為「三屠」。湖廣總督張之洞花錢如流水被人稱之為「屠財」、直隸總督「袁世凱」排斥異己,殺伐無數被人稱之為「屠人」。而有那麼一位大佬專跟貪官汙吏過不去,在他手裡落馬的官員不計其數,因此被人稱之為「屠官」。他就是時任兩廣總督的岑春煊。
  •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究竟一共屠殺了多少人?
    而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據說光和尚收殮的屍體就有80萬具。這個在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的《揚州十日記》中有所記載。鄉民畢竟是鄉民,無法和久經沙場的清軍勇士相比,沒多久,便攻破了嘉定。
  • 晚清三屠:袁世凱殺義和團不眨眼,張之洞一人花光朝廷國庫
    何為民屠、官屠、財屠?這是晚清三位大臣的外號,合稱晚清三屠。這三位分別是誰呢?民屠袁世凱,官屠岑春煊,財屠張之洞。三位皆是晚清的封疆大吏,慈禧老佛爺跟前的大紅人。三人的外號因何而來呢?且聽我慢慢敘來。民屠者,屠民也。屠,即屠殺。袁世凱得到這個稱號,與他在山東當過巡撫有關。眾所周知,近代史上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義和團運動,正是發源於山東。可是,為何它在山東沒有鬧起來,卻在直隸、京津鬧大了呢?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藍綠色的淋巴液和少量的黃色皮膚色素結合在一起這些樹蛙之所以是綠色的,是因為它們半透明的身體顯示出血液、骨骼和其他內部組織,而這些組織是由高濃度的綠色色素——膽綠素「染」成的。 為了了解這種現象的起源,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Carlos Taboada和同事從圓點樹蛙身上提取了淋巴液和其他液體。他們從這種生物藍綠色的著色中找到了一種不為人知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結合併運輸膽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