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8 科學網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對父子了解戰「疫」逆行者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對母子了解蝙蝠

5月17日,在《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該展覽以歷史、現在和未來為時間軸,現場展區共有綠色、紅色、藍色三種主要色塊,分別是「病毒的自白」「病毒和人類的演化博弈」「我們的未來」三個展區。從空中俯瞰時,展區分布呈病毒結構樣,揭示病毒和人類一樣,也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人類生存繁衍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一核心理念。

展館現場還配套了互動活動,包括「探究口罩的秘密」、自製洗手液顯色洗手實驗、防護服穿戴演示等。遊客可以使用顯微鏡觀察口罩的三層結構,工作人員也用顯色材料為大家示範如何正確洗手,使洗手液能均勻分布於手部。

據了解,廣東科學中心5月12日恢復開館。疫情防控期間,展館客流將實行嚴格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皆調整為3750人,實行實名制全網售票。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廣東科學中心「科普遊」內容豐富—新聞—科學網
    吳晶平/供圖 1月20日,記者從廣東科學中心獲悉,今年春節,該中心除夕、初一閉館兩天,初二至初六正常開館,展館門票8折優惠。除十二大常設主題展館,廣東科學中心新近引進美國特展《星球奇境》正在熱展,新開放的「低碳&新能源汽車」科普體驗館全面免費,並推出多個科學表演秀和工作坊活動,將為公眾歡度春節獻上豐富的科學盛宴。
  • 廣東科學中心國慶中秋異彩紛呈—新聞—科學網
    8日中秋國慶假期,廣東科學中心正常開放,開館時間為9:30至17:00。   廣東科學中心座落於廣州大學城,是廣東省實施科教興粵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的大型綜合性科普場館。2018年11月,該中心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這是我國科技館首次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 疫情催熱科普遊 廣東科學中心假期迎客近十萬人次
    廣東科學中心 供圖  中新網廣東新聞10月9日電(王堅)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廣東科普旅遊強勁復甦,許多家長帶孩子到廣東科學中心感受科技的魅力。據統計,該中心8天假期累計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日平均遊客1.2萬人次,創疫情以來客流量最高紀錄。  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也使得廣東科學中心新推出的三個科技戰疫主題科普展和食品藥品科普體驗館在國慶期間倍受觀眾喜愛。
  • 廣東科學中心「思維空間」主題展時間 票價(有啥好看?)
    廣東科學中心「思維展館」  時間:2016年7月12日起  地點:廣東科學中心  票價:60元(全票)  廣東科學中心又有展項更新啦經過一個多月的封閉改造,感知與思維展館「思維空間」主題展區7月12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推出包括聲音的錯覺、多種感覺記憶、堆疊遊戲、顏色字等系列與腦認知科學相關的互動展品。這個暑假,觀眾朋友們又有好玩的咯!  到廣東科學中心「深剖」大腦  票價詳看:廣東科學中心門票多少錢?
  • 共享兩岸科普資源 廣東科學中心推動粵臺科技交流
    中國臺灣網8月1日訊 7月26日,由南方新聞網組織發起的「創新驅動看廣東」全國主流網絡媒體廣東行活動在廣東科學中心正式啟動。來自中央、省級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等30多位網媒記者齊聚廣東科學中心,感受科學技術帶來的趣味與驚奇,其中科學中心與臺灣科技領域的合作尤為引起媒體們的關注。  廣東科學中心作為省委省政府投資興建的大型科技活動場館,一直致力於與國內外優秀的同行合作。
  • 廣東科學中心舉辦科技工作者日主題系列活動,六一兒童節正常開館
    廣東科學中心面向科技工作者和廣大公眾開展多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活動。此外,為慶祝 " 六一 " 國際兒童節,滿足觀眾參觀需求,廣東科學中心 6 月 1 日(周一)正常開館,6 歲以下(含 6 歲)及 1.2 米以下(含 1.2 米)兒童可免票進館。
  • 活動預告|看廣東科學中心戰「疫」展,做「病毒偵探」
    成為新冠病毒偵探,用「放大鏡」 搜尋偵查它在公共空間的藏身之所;進入「病原體迷宮」,看看不同微生物傳播到人體的途徑;「解剖」實物口罩,體驗熔噴布的靜電吸附功能……8月13日, 廣東科學中心歷時5個月精心策劃的「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以下簡稱「戰疫專題展」)正式開放。
  • 廣東科學中心有系列活動等您來參加
    為致敬廣大科技工作者廣東科學中心準備了科技館夜談直播+科學家紀錄片展播等一系列精彩活動而且"六一"國際兒童節當天廣東科學中心正常開放推出"科學館夜談"科普直播5月30日晚20:00-21:00,廣東科學中心將邀請專業研究蝙蝠30年的科普達人吳毅教授,從不一本正經講科學、"萌萌噠"的吳盟博士,以及中國紀錄片新星、跨界融合導演楊曼曼三位嘉賓在病毒科普展區現場,以"誰才是入侵者?
  • 廣東科學中心恢復開館啦!全新科普病毒展覽同步開放
    廣東科學中心自5月12日恢復開館,展館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每天來參觀的遊客數量不多,參觀有序。疫情防控期間,展館將實行嚴格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皆調整為3750人,實行實名制全網售票。   「病毒是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
  • 3D巨幕版《海洋:藍色星球》登陸廣東科學中心
    南方網訊 2019年1月1日,電影《海洋:藍色星球》在廣東科學中心IMAX 3D巨幕影院上映,吸引數百影迷觀看。該片是繼2017年豆瓣9.9分紀錄片《藍色星球2》之後,BBC推出的一部同題材影片,相當於7小時紀錄片的精華濃縮版,展現了海底奇妙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的神奇力量。
  • 科學網—廣東科學中心暑假科普遊火爆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廣東科學中心獲悉,自暑假以來,該場館接待觀眾超過3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4.87%,高峰期日均觀眾量近
  • 2020年廣州科技活動周在廣東科學中心啟幕
    展覽、講座、論壇、競賽、科普遊……各式主題科普活動讓公眾從中獲取科普知識,探尋科學奧秘,極大地開闊了視野,提高了科學素養。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牽頭主辦的廣州科技活動周,已成為廣州地區內容豐富、公眾參與度高、社會影響力大的群眾性科技活動品牌。8月23日,2020年廣州科技活動周開幕式暨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交流系列活動在廣東科學中心隆重舉行。
  • 來廣東科學中心探究《神秘海洋》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吳晶平)11月20日,大型國際科普巡展——《神秘海洋》展覽在廣東科學中心亮相,該展覽分8大主題展區,設超多互動體驗展項,並配套新奇的展教活動、科技電影,將帶領觀眾踏上一段海洋世界的「神奇之旅」。
  • 大型國際科普巡展《神秘海洋》在廣東科學中心展出
    南方網訊 11月20日,《神秘海洋》(Unseen Oceans)展覽在廣東科學中心開幕。該展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頂尖科學家與設計師創意設計,將從11月20日開始,持續展出到2021年6月。
  • 廣東科學中心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 榮獲「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
    據廣東科學中心主任盧金貴介紹,今年是廣東科學中心開館十周年,十年來廣東科學中心一直致力於展示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為廣東乃至全國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 廣東科學中心研發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
    南方網訊(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吳夏靈) 8月13日,廣東科學中心歷時5個月精心策劃的「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以下簡稱「戰疫專題展」)正式開放。這是廣東科學中心配合科技活動周宣傳推出的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覽。
  • 廣東科學中心科普病毒展覽15日起開放
    重新認識病毒,客觀全面了解病毒,掌握病毒防範的科學方法,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至關重要。為此,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自主研發《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科普主題展覽,並於5月15日面向公眾開放。
  • 國慶廣東科學中心日均迎客3萬人次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吳晶平)記者6日獲悉,國慶假期,廣東科學中心舉辦「創新決勝未來」科普展、「世界最大的恐龍」國際巡展等多個科普展覽活動,日均迎接近3萬人次觀眾入館參觀,成為愛國教育和科技旅遊熱門的「打卡」勝地。
  • 科學之夜 來廣東科學中心免費看頂尖科技電影
    據了解,今年的活動周將突出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融合,既有頂尖科技電影和國際科普展等很接地氣的科普嘉年華活動,又有高大上的科技創新成果展示和論壇活動,重點展示廣州科技創新成果、科技企業和科技領軍人物的風採,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記者了解到,從2018年開始,「廣州科技活動周」更名為「廣州科技創新活動周」。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