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新冠病毒偵探,用「放大鏡」 搜尋偵查它在公共空間的藏身之所;進入「病原體迷宮」,看看不同微生物傳播到人體的途徑;「解剖」實物口罩,體驗熔噴布的靜電吸附功能……8月13日, 廣東科學中心歷時5個月精心策劃的「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展」(以下簡稱「戰疫專題展」)正式開放。這是廣東科學中心配合科技活動周宣傳推出的全國首個互動體驗型新冠專題展覽,並首次應用非接觸互動方式,保障公眾參觀安全。廣東科學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8月23-29日全國科技活動周活動期間,廣東科學中心將舉辦廣州科技活動周開幕式及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交流系列活動,本次推出的「戰疫——抗擊新冠病毒專題巡展」,將和「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廣東科技支撐打贏科技防控阻擊戰」展組合成三大科技戰疫主題展覽,向公眾全面展示科技創新成就和科技戰疫成效,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弘揚科學精神。
揭示病毒秘密,講述抗「疫」故事
記者看到,展覽設置「病毒來襲」「共克時艱」「科學防治」和「『疫』情警示」四個分區,共36個展項,全方位展示了病毒的知識與危害,新冠疫情的發展與影響、全民抗「疫」的感人事跡,科學防治以及科技在抗「疫」中的支撐作用。負責人表示,四大分區內容層層遞進,期望通過疫情警示引起社會反思與進步。
「病毒來襲」展區通過「新冠病毒的致病機理」、「 病原體迷宮」等互動展項回答了多個問題:「新冠病毒長的怎麼樣?」「病毒有多小?」「冠狀病毒家族成員有多少?」「新冠病毒可能從哪裡來的?」「病毒是如何讓人致病的?」「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在「共克時艱」展區,則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分別從事件發展、全民抗「疫」、致敬逆行者三個方面來講述這場抗「疫」事件。在這場疫情抗戰中,科學防控和高新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科學防治」展區,展覽分別從科學防控、診治利器、科技攻堅來普及新冠肺炎的科學防護、科學診斷和治療方法,讓公眾了解科學防治的知識。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是怎樣拯救危重患者的?智慧機器人如何精準完成送藥任務?都可以在現場一一了解。
非接觸互動方式,有趣又安全
記者了解到,展覽首次大面積採用了非接觸互動方式,所有按鍵型互動裝置均設計為感應啟動,公眾無須觸碰按鍵,而是將手懸空在感應按鍵上方稍作停留,即可啟動。有效降低了公共場所的傳染風險,保障公眾參觀的健康與安全。
為讓公眾獲得新穎的互動觀展體驗,展覽運用了機電互動、體感互動、新媒體交互等展示技術,營造出沉浸式體驗環境,做到生動有趣的同時,還保持了主題嚴肅性。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以「方艙醫院」位概念原型進行布展設計,通過採用模塊化展架和通透材質圖文組合堆疊,模擬營造「方艙醫院」氛圍,使公眾在觀展時宛如置身方艙。展覽位於科學中心負一層中庭,上方架空,在展覽上方的二、三層展廳俯瞰可見展覽中心區域呈現出「紅十字」造型,極具視覺衝擊力。
參觀指南
展館地址:廣州大學城科普路廣東科學中心負一層中庭開館時間:周二至周五9:30-16:30,周六至周日9:30-17:00,逢周一閉館。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方晴 通訊員 吳夏靈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王維宣 方晴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