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中華白海豚母子對        李松海供圖

研究首先重構了鯨類古染色體,通過染色體進化分析闡述了鯨反芻類—古鯨—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程,發現古鯨對水環境的適應性演化主要體現在滲透壓的調節、體型發育方面,而後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主要跟環境免疫相關。通過分析兩個鄰近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的演化史和種群分子適應機制發現,中華白海豚的演化過程受氣候影響大,在100萬年前冰川期海平面下降時遭遇種群瓶頸,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四萬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上升時,種群則會跟隨海岸線遷徙,形成新的孤立的亞群體,增加種群滅絕風險。另外中華白海豚存在群體遺傳多樣性低、有效種群規模小,有效種群大小持續下降的特徵,提示中華白海豚面臨著滅絕的高風險,亟需加強保護。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64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新聞背景:保護瀕危珍稀動物:中華白海豚
    新聞背景:保護瀕危珍稀動物:中華白海豚 石軼君 2017-10-26 10:23 來源:澎湃新聞
  •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河口內灣,鹹淡水交界水域,因為這個區域淡水的注入改變了水體的鹽度,增加了魚類的豐富度,提高了中華白海豚補食的機會。目前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的熱帶及溫帶沿岸海域,我國的中華白海豚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近海,已知有福建廈門種群、臺灣西部種群、珠江口—香港種群、廣西北部灣4個種群。
  • 【組圖】探訪三娘灣中華白海豚 中國最有希望健康存活種群
    當天,「2018全國知名網絡媒體欽州行」媒體記者來到欽州三娘灣探訪中華白海豚,這是中國沿岸最有希望繼續健康存活的白海豚種群。&nbsp&nbsp&nbsp&nbsp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是在中國首先被發現,並以「中國」為拉丁種名的鯨豚類動物。它們原本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海、東海的河口地區。
  • 保護「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
    其中,印太駝海豚因獨特的體色變化,以及模式標本首先發現於我國珠江口水域,由此得名「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非連續性地分布在從東印度洋、孟加拉灣及其他東南亞沿海一直到我國長江入海口的近岸淺水水域。由於缺乏研究,該物種在整個分布區域的確切種群數量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初步估計,其種群數量可能在13000頭左右,在我國水域大致為4000頭至6000頭。
  • 中華白海豚,你好呀~
    2019年11月北部灣合浦海域拍到的中華白海豚記者了解到,中華白海豚壽命通常為30至40年,遊泳速度最快每小時12海裡以上,它們平時喜歡跟在漁船後覓食。目前,共有超600頭中華白海豚分布在北海附近水域,並被識別為廉州灣種群和鐵山港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種群。這次出現在銀灘相當罕見。
  • 大灣區裡的中華白海豚
    充足的食物讓它們的種群得以擴張,大約八百萬年前,一部分海豚離開澳大利亞,穿過阿拉弗拉海,沿著爪窪群島和馬來半島,一路來到了中國沿岸。資料顯示,過去從長江口到北部灣可能有比較連續的白海豚分布。目前,野外觀察到的白海豚分布的最北記錄在福建寧德市的三都澳灣,餘下有記錄的種群僅剩廈門、臺灣、汕頭、珠江口、雷州灣、北部灣和海南。這些種群,基本都集中在河口地區。
  • 圖文:中華白海豚定居北海海域
    中華白海豚  中新社北海十一月二十六日電 廣西北海市近年來加大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海洋珍稀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種群近日頻頻出現在北海海域。  據廣西北海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鄧超冰稱,在北海加強對海洋動物保護之後,這兩年來中華白海豚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已有一定數量的中華白海豚在北海附近海域定居繁殖。
  • [視頻]生態環境改善 廣西出現成群中華白海豚
    [視頻]生態環境改善 廣西出現成群中華白海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05日 14:18 來源: 進入[新聞30分]>>     CCTV.com消息(新聞30分):從昨天開始,三十多頭世界瀕危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出現在廣西欽州三娘灣海域。
  • 中華白海豚頻現廈門海域覓食嬉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中華白海豚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是檢驗海洋生態的活指標。最近,隨著中華白海豚繁育期即將到來,在福建廈門附近海域,市民頻頻發現中華白海豚集體覓食、追逐的身影。
  • 中華白海豚:我的天敵不僅是廣東人
    本期《小艾瑪的遊樂園》,天洪和Emma就來和大家聊聊「海上大熊貓」。 環境惡化是主因 和電視中看到的在藍海隨著遠洋貨輪乘風破浪的海豚不同,中華白海豚只生活在水深25米以內的近海,以小型魚類為主食,從不涉足深藍。因此自古以來,中華白海豚便習慣與人類為鄰。
  • 這周,又有一隻中華白海豚死去了
    去年的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綠水青山」方陣有兩種動物,一個是朱䴉,另一個就是中華白海豚。「綠水青山」方陣中的中華白海豚圖片來源:央視新聞中華白海豚、大熊貓和金絲猴算是傘護種,它們就像是整個生態環境中的老大哥。
  • 保護中華白海豚,原來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002724)國的中華白海豚展示種群。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601099)、印度洋,常見於我國長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是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科研和文化價值。
  • 關於中華白海豚你知道多少?
    成年中華白海豚的體長秒殺絕大多數的人類!成年中華白海豚體長在2.4米左右,比躺下的姚明(2.23米)還長!而且剛出生的白海豚寶寶體長就已經1米了。中華白海豚頗為長壽,可活至40歲哦~海豚科學家們可以透過檢查牙齒來測定豚豚的年齡。是珠江口!珠江口水域有著世界上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約2000頭。
  • 中華白海豚保護區 廣東數量最多
    昨日,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珠海長隆參加白海豚課堂活動信息時報記者 郭柯堂 攝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韋柑潞 黃熙燈 通訊員 粵海漁 麥念萍) 昨日,以「認識中華白海豚,保護海洋大熊貓」為主題的全國首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活動啟動儀式及系列宣傳活動在珠海長隆舉行。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向社會發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的倡議書。
  • 廣西欽州三娘灣海域成為中華白海豚的樂園
    據欽州中華白海豚研究與保護中心科研人員監測,欽州三娘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逐年增長,從最初不到100隻,目前已達到280隻左右,根據種群年齡結構進行判斷,這是一個年輕、健康、有希望的種群。(趙一攝/光明圖片)
  •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2300多頭 正建救護保育基地
    該保護區位於珠江口海域內伶仃島至牛頭島之間,西至珠海淇澳島,東至粵港水域分界線,這裡的中華白海豚群體種群世代比較完整,涵蓋嬰兒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全部6個世代,是中國中華白海豚分布最密集、數量最多的區域。  「保護區成立超過20年,一直堅守救護保育中華白海豚的初心。」
  • 廈門將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
    臺海網11月2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昨日上午,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召開。大陸和臺港澳地區從事鯨豚類研究和保護的科研人員、政府主管部門和非政府組織(NGO)代表共150餘人齊聚廈門賓館,交流我國鯨豚研究的最新進展,分享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
  • 中華白海豚:海洋生態的活指標
    中華白海豚的在南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分布範圍,主要是珠江口和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珠江口海域——北至深圳寶安機場附近,南至東澳島北的整個伶仃洋海域,是中華白海豚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數量最多,2014年記錄到的中華白海豚有1870頭左右。
  • 漲知識|如何辨別白鱀豚、江豚、中華白海豚:看它的吻和背鰭
    綠髮會相關工作人員隨後亦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參與研判相關視頻的專家仍未給出最後的判斷,目前還不能確定科考隊拍攝到的是白鱀豚。如何區分白鱀豚、江豚和中華白海豚?它們各自的特點有哪些? 從吻的長度來區分它們相對比較容易。
  • 誤入東江的中華白海豚,還是永遠離開了我們!
    2016年9月,曾有網友發帖稱在惠州市區和博羅交匯處的惠州劍潭水利樞紐工程看見有中華白海豚在水中跳躍。經漁政工作人員到現場辨認,確為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 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哺乳動物, 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 主要生活在鹹淡水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