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1月2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昨日上午,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召開。大陸和臺港澳地區從事鯨豚類研究和保護的科研人員、政府主管部門和非政府組織(NGO)代表共150餘人齊聚廈門賓館,交流我國鯨豚研究的最新進展,分享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
鯨豚是水域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的「風向標」。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介紹,中國水域有記載鯨豚物種近40種,物種多樣性極其豐富,其中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廈門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之一。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在研討會上介紹,自2017年起,廈門牽頭組織實施全國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近年來,廈門在中華白海豚保護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包括摸清種群基線信息、調查棲息地生態系統、制定完善中華白海豚保護技術相關指南與規範、加大保護宣傳等。「下一步還將加強就地保護、開展遷地保護、開展人工繁育與人工種群構建、構建我國中華白海豚樣品資源庫等,抓緊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會議也對長江豚類的保護作了探討交流。
研討會為期兩天,來自日本以及臺灣、香港地區的專家還將線上連線參會。交流議題包括國際海洋瀕危動物研究和保護的前沿技術應用、海洋瀕危動物種群和棲息地保護、海洋瀕危物種的演化和生理、自然保護地管理、公眾保護意識以及海洋工程對瀕危物種的影響及減緩技術等。(記者 黃語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