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將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

2020-12-04 廈門網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昨日上午,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召開。大陸和臺港澳地區從事鯨豚類研究和保護的科研人員、政府主管部門和非政府組織(NGO)代表共150餘人齊聚廈門賓館,交流我國鯨豚研究的最新進展,分享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

  鯨豚是水域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的「風向標」。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介紹,中國水域有記載鯨豚物種近40種,物種多樣性極其豐富,其中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廈門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之一。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在研討會上介紹,自2017年起,廈門牽頭組織實施全國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近年來,廈門在中華白海豚保護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包括摸清種群基線信息、調查棲息地生態系統、制定完善中華白海豚保護技術相關指南與規範、加大保護宣傳等。「下一步還將加強就地保護、開展遷地保護、開展人工繁育與人工種群構建、構建我國中華白海豚樣品資源庫等,抓緊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會議也對長江豚類的保護作了探討交流。

  研討會為期兩天,來自日本以及臺灣、香港地區的專家還將線上連線參會。交流議題包括國際海洋瀕危動物研究和保護的前沿技術應用、海洋瀕危動物種群和棲息地保護、海洋瀕危物種的演化和生理、自然保護地管理、公眾保護意識以及海洋工程對瀕危物種的影響及減緩技術等。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廈門將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
    臺海網11月2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昨日上午,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召開。大陸和臺港澳地區從事鯨豚類研究和保護的科研人員、政府主管部門和非政府組織(NGO)代表共150餘人齊聚廈門賓館,交流我國鯨豚研究的最新進展,分享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
  • 兩岸專家共探「鯨豚研究和保護」
    中新社廈門11月20日電 (黃詠綢)「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一個開發強度很大的港口城市,發展和保護也是可以並存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20日在廈門如是說。當日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專家觀點一覽 海洋領域的「三個聚焦」
    11月19日~22日,由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非政府組織共同主辦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召開,這是2020廈門海洋周系列活動之一。
  • 「綠色低碳」看,40多頭中華白海豚!北海鯨豚調查發現頭數最多的一次
    這可是近三年來北海鯨豚調查中發現頭數最多的一次12月12日上午10時許,廣西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和南京師範大學在保護區的海域內開展鯨豚調查工作時發現,保護區核心區海域有5個不同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正在該海域內覓食嬉戲。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中華白海豚入藥研究?!建議加強科學倫理審查|...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4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其官網發布《關於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2020年度項目指南(第二批)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該《通告》第37頁,居然有將中華白海豚列為藥用動物、並擬支持開展藥用研究的相關表述,令人震驚。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映是:是不是筆誤?還是看花了眼?
  • 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 「廈門三寶」需要保護
    東南網10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吳曉平/圖)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這是「廈門三寶」,我們要保護好它們。昨天,以「關愛水生動物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2016年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廈門站)啟動儀式在鼓浪嶼舉行。  據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秘書長周曉華介紹,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六屆,在加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香港賽馬會杯」2018年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健身氣功交流...
    原標題:「香港賽馬會杯」2018年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健身氣功交流比賽大會、粵港澳大灣區健身氣功交流展示活動在珠海隆重開幕 11月19日,「香港賽馬會」杯2018年第五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健身氣功交流比賽大會、粵港澳大灣區健身氣功交流展示活動在廣東省珠海市拉開帷幕
  •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廣州啟動 2020-12-05 09:33:52(中國臺灣網 張玲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4日廣州訊 (記者 陳佳慧 高旭)4日上午,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啟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廣東省副省長張新,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張嘉極,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廣東省臺辦主任黃耿城出席總開營儀式,1000餘名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此次活動。
  • 臺灣中華白海豚瀕危 不到100隻(組圖)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中華白海豚又叫「印太洋駝海豚」,出生時身體呈暗灰色,青少年期體色變淡、出現藍灰色斑點,成年後全身轉為雪白或粉紅色,也稱「粉紅海豚」;農曆三月中旬以後臺灣海峽海象較平穩,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因為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媽祖誕辰,有人說它是來向媽祖「祝壽」,稱它「媽祖魚」。
  • 大亞灣發現中華白海豚
    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昨日下午4點多,兩張圖片的出現讓較場尾民宿老闆的微信群炸開了鍋,「大亞灣靠近核電基地海域有中華白海豚出沒。」眾所周知,珠江口附近的深圳西部海域才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為什麼白海豚會「東進」大亞灣呢?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山大學鯨豚研究團隊專家林文治博士和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古錫純。
  • 保護中華白海豚,原來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承辦,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暨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宣傳月主題活動在珠海長隆中華白海豚科普教育基地舉行。現場,「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正式發布《保護中華白海豚倡議書》,倡議書從守法不獵捕、保護海洋生態、航海規範、發現擱淺做法等幾大方面,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活動期間,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與廣東省長隆動植物保護基金會籤署了《中華白海豚保護戰略合作協議》;為了擴大第二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活動的影響力,引導更多社會公眾關愛中華白海豚。
  • 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
    )12月2日,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在深圳正式拉開帷幕,兩岸42支參賽隊伍(大陸22支,臺灣22支)分為大學組、U18組、U15組、U12組和U10組等5個組別,將通過100場比賽,最終決出各組別冠軍。
  •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2300多頭 正建救護保育基地
    陳海亮表示,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的7年裡,保護區管理局參與了「港珠澳大橋工程對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專題研究」,指導有關單位採取「聲驅法」等措施對誤入港珠澳大橋施工區500米範圍內的鯨豚實施驅趕;推動建設方、施工單位培訓了數以千計的「觀豚員」和「海豚守望者」;監督建設方、施工單位落實各項施工緩解措施以保護中華白海豚。期間,組織開展了中華白海豚資源監測,監測範圍涵蓋整個伶仃洋和部分珠江口西部海域。
  • 白海豚廈門海域「遛娃」
    12月30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兩隻海豚現身鼓浪嶼鋼琴碼頭附近海域,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水下,玩得不亦樂乎。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拍攝海豚出沒的視頻,收穫了近5萬的播放量。不少網友欣喜留言:能偶遇海豚太幸運了!
  • 第十六屆海峽旅遊博覽會圓滿收官
    (文/本刊記者 吳振宇)8月30日,第十六屆海峽旅遊博覽會(以下簡稱「海峽旅博會」)和2020第六屆中國(廈門)國際休閒旅遊博覽會(以下簡稱「休博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圓滿收官。作為跨省團隊遊恢復後的首個文旅展銷盛會,展會聯合出展總面積達50000平方米,展位數2000個。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中華白海豚「組隊」來昌江鬧海
    其實,近年來,三亞、東方、海口等地附近海域曾多次被發現鯨豚類海洋生物。今年4月5日,三亞海警局千舟艦在執行日常巡邏任務時,先後兩次看到大量海豚在三亞附近海域騰空嬉水,最多一次遇見上百隻。3月10日,海口海警局在瓊州海峽海域開展日常海上巡邏過程中,發現近70隻海豚躍出海面,場面特別震撼。2019年5月,七連嶼海域出現十多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偽虎鯨,最長的有2米多。
  • 高齡中華白海豚媽媽在廈門海域「遛娃」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廈門海域觀測到中華白海豚母子同遊景象。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人民網廈門6月9日電(陳博)近日,據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消息,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隊伍在廈門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測到一對中華白海豚母子海中嬉戲畫面,這是中華白海豚幼崽2020年首次在廈門海域現身。據悉,本次觀測到的中華白海豚媽媽是廈門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人」之一的「大白」。
  • 螺旋槳成人為「殺手」 中華白海豚慘死珠江口(圖)
    這隻死亡的中華白海豚將被送到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作屍體解剖和研究。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有關專業人士介紹:由於漁民的過渡進行海洋捕撈,致使哺乳類的中華白海豚游離保護區外覓魚。而漁船上的高速旋轉的螺旋槳和漁網成為中華白海豚的人為殺手。如果中華白海豚被漁網網住捆在海裡30分鐘就會死亡。如果被螺旋槳打傷後,如果救治及時,中華白海豚也不會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