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專家觀點一覽 海洋領域的「三個聚焦」

2020-12-04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一年一度的廈門國際海洋周,是一場關於海洋合作、關於藍色經濟、關於海洋生態的相遇與對話,正日益成為引領藍色發展的思想盛宴與行業盛會。

  11月20日,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拉開帷幕。本屆海洋周主題為「海洋、健康與可持續:開啟藍色發展新航程」,由海洋大會論壇、海洋專業展會、海洋文化嘉年華三大板塊組成,一系列高端論壇、展覽洽談等活動為各方提供了交流平臺,遊艇展、海鮮節、休閒漁業博覽會等「親民」活動,拉近了海洋文化與公眾的距離。

  記者在海洋周期間觀察到,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各個論壇,清晰傳達出海洋領域當前需要關注的熱點問題:藍色經濟發展、海洋物種保護、海洋可持續發展與區域合作。與會專家學者圍繞3個聚焦提出方案。

  藍色經濟:綠色發展的邏輯

  11月24日,以「藍色經濟綠色發展」為主題,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主辦的2020藍色經濟論壇在廈門召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吳國梁參加論壇並發言。來自部屬單位、沿海地方、涉海高校、國際組織和涉海企業的代表共200餘人參加論壇。藍色經濟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藍色夥伴關係構建等話題成為專家學者們討論的熱點。

  熱議藍色經濟發展

  論壇上,多名專家圍繞藍色經濟領域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分析。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秋麟詳細分析了藍色經濟的概念和發展歷程,以及多個國際組織關於海洋經濟的深入研究。他指出,藍色經濟應包括健康的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可持續及公平的經濟利益和包容性增長、多個行業和政府之間的整合以及科技創新等。

  海洋政策法規與規劃研究領域資深專家王殿昌提出,發展藍色經濟、推進海洋高質量發展,應實現海洋資源科學利用、海洋生態系統健全、海洋環境有效保護、海洋經濟綠色增長、海洋綜合統籌管理。其中,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是構建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格局的關鍵內容。對此,他建議,應出臺政策扶持支持高端裝備製造業重點企業和民族企業,扶持海洋新業態,發展海洋休閒、康養、觀光、娛樂等海洋特色產業。

  「海洋是藍色糧倉,水產品是國家糧食的主要組成部分,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論壇上,廈門大學教授楊聖雲介紹了海洋漁業在藍色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發展可持續的海洋漁業必須保護生態系統連通性,並提出了促進近海漁業資源自然恢復等具體措施。

  廈門港務(000905)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朝輝介紹了港口發展在海洋經濟中的特殊地位,並以廈門為例,通過岸線泊位、航線、吞吐量、經營業績、上市公司等諸多翔實數據,指出港口對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提出數位化是港口發展的新引擎,介紹了智能碼頭建設、「絲路海運」信息平臺和海運物流生態圈協同發展等新探索。

  探討藍色夥伴關係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繼續深耕藍色合作,繼續鞏固和發展開放包容、具體務實、互利共贏的藍色夥伴關係」的論述引發熱議。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政策研究室主任李雙建就這一問題提出見解。他認為,「藍色—海洋」強調海洋的自然資產價值與海洋經濟的創新驅動功能,突出海洋的商業要素特徵與海洋提供就業和收入的作用;「夥伴—合作」概念意味著單一合作無法形成穩固持續的夥伴。發展藍色夥伴關係,應首先研究出臺一批藍色互惠措施,提高機制吸引力,如關稅互惠、技術互惠、投資互惠等。此外,他從當前全球形勢發展角度,分析了構建藍色夥伴關係應關注的非法捕撈、海洋塑料垃圾等重點問題。

  關注生態技術前沿

  論壇上,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戚洪帥指出了我國傳統海灘養護方法中存在的問題,介紹了泥沙轉運、泥沙循環、沙源引擎三種基於沉積物管理的海灘修復技術,並以海口市西海岸為例,分析了其海岸侵蝕情況、岸線變化和海灘修復效果,總結了其基於沉積物管理的海灘修復策略,以及更大尺度的沉積物管理方法,為海灘修復管理提供了重要參考。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生態環境部主任路文海介紹了海洋生態大數據在空間規劃中的應用。海洋生態大數據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質等自然科學類數據和海域確權登記、海洋規劃、海洋經濟等社會科學類數據,通過空間識別、數據統計、變化分析、插值計算等分析評估方法,應用在海洋生態基礎地圖、資源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等領域。他指出,應補充開展缺失數據類型、空白區域的生態監測,完善評價方法,加強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擾動研究等應用方面的具體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經濟研究室主任於法穩介紹了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國家相關戰略,分析了水域、耕地、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面臨的問題,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並介紹了可資借鑑的高質量發展案例。

  區域合作:擴大「藍色朋友圈」

  浩瀚的海洋是全人類共同的資源寶庫。本屆海洋周期間,多名國際組織代表建言全球海洋健康發展。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說,健康的地球有賴於一個健康的海洋。當前,在任何關於健康和可持續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討論中,海洋一定是前沿和中心議題。為了扭轉海洋健康惡化的趨勢,我們必須發出聲音,讓世界聽到我們向清潔、綠色之路轉型的決心。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主席章新勝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計劃與中國自然資源部一道,研究制定藍色夥伴關係原則,增進海洋國際合作。「我們希望以藍色經濟為主線,強調海洋保護和發展的平衡,共建一種具有包容性和靈活性的新型的海洋合作模式,也為凝聚共識,增進沿海國家互信,搭建重要的機制平臺。」章新勝說。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DavidAikman說,世界經濟論壇正在通過諸如「海洋行動之友」等項目和倡議動員全球商界、政府、倡導者和學術界領袖共同努力,找到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保護之間的關鍵平衡點。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JanGunnarWinther表示,廈門海洋綜合管理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完備的海洋立法體系和海上綜合執法機制。只有政策和科學良好互動,才會有良好的海洋管理體系。同時,公眾意識和信息共享也非常重要。

  「希望廈門能進一步發揮國際性海洋城市的優勢作用,藉助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PNLG)平臺積極推動東亞海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PNLG主席Noraini Binti Roslan說,PNLG秘書處永久設在廈門,旨在推動東亞區域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目前,已成功吸納10個國家的54個成員,「藍色朋友圈」不斷擴大。

  海洋生態: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

  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11月19日~22日,由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非政府組織共同主辦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召開,這是2020廈門海洋周系列活動之一。

  研討會就近兩年來我國鯨豚等珍稀瀕危動物研究和保護的最新進展展開交流,包括國際上海洋瀕危動物研究和保護的前沿技術,海洋瀕危動物種群和棲息地保護等,並分享了保護與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

  發展與保護並重

  研討會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說,中國水域有記載的鯨豚物種近40種,物種多樣性極其豐富。鯨豚類是水域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物種,是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的「風向標」,其中中華白海豚、長江江豚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他所有鯨豚物種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長期以來,為保護鯨豚類動物及其棲息地,我國先後建立了10多個鯨豚類的自然保護區,針對關鍵的代表物種還專門組織實施了物種保護行動計劃。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員認為,即便在開發強度很大的港口城市,發展和保護也不是顧此失彼的。他舉例說,廈門海域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之一,多年來,廈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廈門海域維持著相對穩定的中華白海豚種群。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鯨豚研究團隊長期對廈門中華白海豚種群進行動態監測,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包括建立動態的個體識別資料庫、社群結構特徵、季節性活動規律、繁殖生態、關鍵棲息地界定等方面,為該種群的保護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撐。

  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受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委託,自2017年起,廈門聯合國內相關科研單位,組織實施了「全國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開展了包括摸清種群基線信息、調查棲息地生態系統、制定中華白海豚保護技術相關指南與規範、加大保護宣傳等方面的工作。下一步,將加強鯨豚的就地保護力度,開展遷地保護研究,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等。

  三項技術保護長江江豚

  「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他們的生存狀態反映的是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論壇上,就長江江豚保護問題,王丁說,2007年白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長江江豚成為我國長江中唯一的淡水豚。

  根據2017年最新調查結果,長江江豚自然種群共約1012頭,長江幹流江豚種群略有下降或基本維持穩定,鄱陽湖種群基本維持穩定,洞庭湖種群有所增加,已經達到降低長江江豚自然種群下降速率的短期目標,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

  如何保護和繁育長江江豚,王丁團隊一直在探索。2008年,團隊在天鵝洲故道開始嘗試網箱飼養江豚,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2016年5月22日首次繁殖成功,並於今年釋放回天鵝洲故道。王丁介紹,目前團隊已經建立了三項系統的技術,為長江江豚的保護探索了一條新的途徑。

  一是通過定點和移動聲學監測、種群截線抽樣考察、聲學和行為信標跟蹤等技術,長期開展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和分布調查及監測,推動建立了系列自然保護區,為減緩野外種群下降速率、保護自然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是長江江豚自然遷地保護種群的建立及管理,通過安全捕撈和遠距離運輸、種群遺傳管理、軟釋放等技術,推動建立了多個自然遷地保護江豚種群,保存了可靠的種質資源,為這一物種保護上了一道「保險」。

  三是全人工環境和網箱中江豚繁育群體的建立和管理,建立了水質監測、營養管理、母豚和新生幼豚護理等相關技術,系統開展人工繁育研究,為自然種群的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全球淡水豚保護展望

  全球約90種鯨豚動物,僅8種(含亞種)生活在淡水棲息環境中。論壇上,受主辦方邀請,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長江江豚項目高級經理張新橋博士,介紹了全球淡水豚保護現狀與社會各界共同採取的措施。

  全球淡水豚生存面臨著很多威脅,包括不可持續的漁業相關活動、影響棲息地連通性的基礎設施、水質下降、公眾對淡水豚保護意識薄弱等。「淡水豚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全球淡水豚都受到人類活動影響。亟須各個國家團結合作,認真、持續地保護淡水豚及其棲息環境。」張新橋說。

  張新橋介紹,為加強全球淡水豚及其河流的保護,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機構的國際知名專家,編制、發布了《全球淡水豚保護戰略2018-2030》,提出到2030年,通過改善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以及開展可持續生計方式,採取緩解魚類資源衰退的行動,以及對全球淡水豚保護地網絡的有效管理,扭轉全球淡水豚下降的趨勢,使受影響最嚴重的淡水豚種群得到恢復並數量翻倍。

  「淡水豚保護地的建設和管理是淡水豚保護的根本和有效手段,但全球各保護地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張新橋說,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在攜手全球各領域專家開發淡水豚保護地有效管理國際認證標準(CA|RDS),旨在從根本上幫助提高現有淡水豚保護地的管理水平及有效性,推廣最佳保護地管理經驗,填補中國乃至全球淡水豚保護地管理標準的空白。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共赴海洋盛事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今日起至26日舉辦
    廈門網忙 (廈門日報 文/記者 吳曉菁)今日,一年一度的海洋盛事——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重磅登場。今日起至26日,一場場以海洋為主題的高端論壇、項目籤約、專業展會、推介展示、文化交流等活動將陸續精彩上演,不僅為專家學者、科研院所、涉海企業打造交流、合作、共贏的平臺,也為市民奉上一場家門口的海洋文化饕餮大餐。
  •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滄區海洋嘉年華活動舉行
    蔡世佳攝 11月24日,以「蔚藍海岸·魅力海滄」為主題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滄區海洋嘉年華活動啟動儀式在位於海滄區藍灣工業園多功能報告廳舉行。本屆海洋嘉年華期間,海滄區各街道組織開展了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滄岸線垃圾撿拾志願行活動」,在當天的啟動儀式上,出席領導向來賓介紹了本屆海洋嘉年華的活動亮點,現場還為活動志願者優秀代表頒獎。
  • 業界專家聚焦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 探討海洋領域深度合作
    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22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啟幕。 胡耀傑 攝中新網青島9月22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22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啟幕。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業界精英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匯聚一堂,圍繞「開放融通,智享未來」的主題,探討共同推進各國海洋領域的深度合作。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業界精英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匯聚一堂。
  • 2017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在廈門舉行 最強海洋裝備及工程...
    央廣網廈門11月4日消息(記者 馬寧)11月3日至5日,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海工展是我國商務部唯一批准的境內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類展會,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專注於潛水救撈、水下作業的專業展會,是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下,配合國家智慧海洋建設,服務於海洋工程行業的專業展示
  • 首屆「海洋治理與合作」論壇觀點摘要(三)
    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名專家學者、駐華外交官、前政要及部分涉海國際組織代表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與會。論壇為期兩天,與會代表圍繞「全球海洋治理與區域實踐」「當前南海形勢與熱點問題」「海上安全合作與風險管控」「南海區域秩序構建」「海洋合作的現狀與前景」「海洋前沿問題研究和海洋治理能力建設」和「海洋治理新思路與新倡議」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 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開幕 推進各國海洋領域深度合作
    9月22日,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暨青島國際海洋周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幕。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業界精英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匯聚一堂,共同推進各國海洋領域的深度合作。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暨青島國際海洋周開幕式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宣傳部供圖)本屆論壇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人民政府、山東省港口集團承辦,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會執行,由「一主、四分、一賽、一展」七大板塊組成,包括主論壇、國際健康海洋高端論壇、東亞海洋文化和旅遊發展論壇、東亞港口聯盟大會、國際海藻與健康產業論壇
  • 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聚焦海洋生態,共謀...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1月27-29日,由閩江學院和中國生態學會海洋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海洋學院承辦的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 國際海洋周各活動11月20日起陸續啟動 45項活動市民可參與
    看花樣彩鳶「箏」奇鬥豔,探特色海洋科學奧秘,一場藍色海洋派對的狂歡,邀請您的加入!  作為廈門地區級別高、歷史久、影響大的藍色海洋盛會,一年一度的廈門國際海洋周將於11月20日(本周五)拉開序幕,海洋文化嘉年華系列活動也將同步開啟「全城歡動,藍色共享」。
  • 廈門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聚焦海洋新生活 推動消費規模擴大和結構提升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徐景明 通訊員 謝靜) 國際郵輪母港、海上世界、高端郵輪免稅綜合體、文旅融合模式下的全域旅遊……總投資超過200億元的多個海洋文旅項目,昨日集中亮相廈門國際海洋周。廈門國有資本運營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資本公司」)介紹,該公司將通過資本賦能,深耕海洋、盤活濱海文旅資源,力爭在「十四五」期間為我市文旅產業實現千億產值增量。
  •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海洋生物學院簡介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海洋生物學院源於1920年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水產科,具有百年辦學歷史。設有水產養殖技術、食品加工技術、環境評價與諮詢服務、商檢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水族科學與技術、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七個專業。學院辦學歷史悠久,人才桃李滿園。
  • 海洋周破浪而來,中遠之星和你一起「追」臺灣海鮮
    溫暖如春的鷺島碧波潮湧,一年一度的國際海洋盛會最強音如約奏響!11月20日至26日,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破浪而來,一場精彩紛呈的「藍色盛宴」拉開帷幕,讓你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燃燒」著你的味蕾。
  • 多國學者聚焦海洋塑料汙染話題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歡     7個國家海洋塑料汙染研究領域的70名專家學者共聚上海。 符哲琦 攝   中新網上海4月24日電(記者 陳靜)每年全球有大量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為此,多國海洋塑料汙染研究領域的70名專家學者和環保人士24日匯聚上海,共同聚焦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生態效應等熱點話題。
  • 大咖共話海洋 浙江自貿試驗區「海洋工程技術」國際學術交流論壇...
    2020-12-19 17:5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林上軍 黃寧璐 通訊員 陳永芳
  • 首屆「海洋治理與合作」論壇觀點摘要(一)
    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名專家學者、駐華外交官、前政要及部分涉海國際組織代表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與會。論壇為期兩天,與會代表圍繞「全球海洋治理與區域實踐」「當前南海形勢與熱點問題」「海上安全合作與風險管控」「南海區域秩序構建」「海洋合作的現狀與前景」「海洋前沿問題研究和海洋治理能力建設」和「海洋治理新思路與新倡議」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 中科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召開 | 海洋領域專題研究...
    2020-11-21 02:36:03 來源: 海洋知圈 舉報
  • 世界海洋科技論壇青島舉行 發布十大海洋前沿問題
    新華網青島8月16日電(郭亞麗)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中國科協在會上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本次論壇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民漢等六位院士做了現場主題報告,就當下海洋科技領域熱點問題交流了觀點。
  • 熱愛海洋事業 始終堅持自己對海洋的信仰
    還曾任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首任院長(1996-1999)、中國海洋科學委員會主席(2002-2011);國際海洋科學委員會副主席(2006-2010);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1995-2010)。洪華生教授組織廈門大學團隊所研發的「三維海流數值預報和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輔助決策系統」、「風暴潮預警系統」 等有效提高了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的準確率,已開始為福建海洋防災減災及臺灣海峽周邊海域的環境安全發揮作用。2010年,該項目被科技部作為科技服務民生的案例,在「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的「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展區上展出,引起了業內專家和領導的關注。
  • 「世界大洋中的風生環流和全球海洋環境變化」 講習班圓滿結束
    本次講習班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邀請國際知名專家、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黃瑞新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裘波教授,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餘進義教授,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申錦瑜教授,澳大利亞CSIRO馮明研究員,以及國內知名專家中國海洋大學劉秦玉教授和林霄沛教授、陳朝暉教授,廈門大學劉志宇教授,復旦大學王桂華教授和楊海軍教授,清華大學徐芳華教授,廣東海洋大學謝玲玲教授
  •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來源: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導,"藍色矽谷"核心區的核心項目--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中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建成後將成為全球第七大海洋科研機構,有力提升我國海洋自主創新能力。
  • 青島國際時裝周湧動「原力覺醒」
    青島中紡億聯時尚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廈門多想互動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 《時尚尖貨》合作項目,將聯手打造一個由人氣明星和專業賣貨主播組成的「時尚綜藝+直播電商」官方直播間。  大咖為時尚青島建言獻策  2020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面對疫情對各大行業造成的嚴重影響,本屆時裝周也肩負起促進城市經濟全面復甦與推動時尚產業轉型升級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