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共探「鯨豚研究和保護」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廈門11月20日電 (黃詠綢)「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一個開發強度很大的港口城市,發展和保護也是可以並存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20日在廈門如是說。

當日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舉行。王丁以廈門為例,指出當地300多平方公裡的海域就維持著一個穩定的中華白海豚種群。

該研討會自2005年首次在臺北舉辦,迄今已是第七屆,每兩年舉辦一屆。主辦方表示,舉辦研討會,旨在定期交流鯨豚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分享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促進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的交流合作。

在大陸,所有的鯨豚類動物都已被列為保護動物,其中中華白海豚和白鰭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說,鯨豚類作為水域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頂端物種,是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的「風向標」,對維護水域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鯨豚類動物及其棲息地面臨人類活動帶來的壓力。為了保護鯨豚類動物及其棲息地,大陸先後建立了10多個鯨豚類自然保護區,針對關鍵的代表物種還專門組織實施了物種保護行動計劃。

談及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阿拉善SEE臺灣項目中心副主席王蘇雲卿在視頻連線致辭中表示,臺灣有很多既保護了生態又實現經濟效益的案例,在這方面兩岸可以互相借鑑,彼此學習,彼此分享。

中國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相關代表「雲」上致辭稱,實踐證明,加強合作,特別是科研、保護領域的合作,是推動物種保護的一個有效方式;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加強溝通合作,共同促進鯨豚保護事業的發展。(完)

相關焦點

  • 廈門將發布《中華白海豚白皮書》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昨日上午,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召開。
  • 專家學者聚廈研討海洋瀕危動物保護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1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焦修博)昨日上午,由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NGO組織共同主辦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順利召開。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陳彬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專家學者聚廈研討 海洋瀕危動物保護
    11月19日-22日,由中華白海豚保護聯盟、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及NGO組織共同主辦的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賓館召開。研討會就近兩年來我國鯨豚等珍稀瀕危動物保護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展開交流,主要包括:國際上海洋瀕危動物研究和保護的前沿技術應用探討;海洋瀕危動物種群和棲息地保護;海洋瀕危物種的演化和生理等,並在會議上分享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先進經驗。廈門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之一。
  • 瑞氏海豚|大灣區鯨豚死亡檔案
    回到海洋圖書館後查王丕烈的《中國鯨類》,才確認為是瑞氏海豚,這個看法和廣東海大深研院的廖寶林一致,另外有一個湛江專家認為是中華白海豚的幼體,這個說法是不靠譜的。瑞氏海豚是中國海域裡常見的海豚,前年在深圳有發現一頭老年瑞氏海豚擱淺,體長達三米。更早的擱淺記錄是2005年在大嶼山愉景灣二白沙灘一頭擱淺。
  • 周蓮香=臺灣鯨豚保育史
    周蓮香跑在救援最前線,也投入鯨豚研究建立學術後盾,十八年的學術生涯,等於寫了一部臺灣鯨豚的保育史。 最近,周蓮香關注中華白海豚,常奔波臺中到嘉義間、出海調查。周蓮香指出,中華白海豚棲地在水深不到二十公尺的淺水區,特別容易受到海岸開發的影響。西部海域可能只剩不到兩百隻,臺灣應該更重視沿海開發計畫帶來的環境影響。
  • 業界精英廈門共探中國計算機圖形學前沿科技研究
    業界精英廈門共探中國計算機圖形學前沿科技研究 2020-10-23 21:08:05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10月23日電 (楊伏山 歐陽桂蓮)第十三屆中國計算機圖形學大會(Chinagraph)23日在廈門大學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個高校、科研院所的多名院士、專家學者及產業界知名代表濟濟一堂,共探計算機圖形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
  •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專家觀點一覽 海洋領域的「三個聚焦」
    來自部屬單位、沿海地方、涉海高校、國際組織和涉海企業的代表共200餘人參加論壇。藍色經濟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藍色夥伴關係構建等話題成為專家學者們討論的熱點。  熱議藍色經濟發展  論壇上,多名專家圍繞藍色經濟領域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分析。
  • 水汙染控制成全球議題 國內外專家共探發展方向
    水汙染控制成全球議題 國內外專家共探發展方向 2018-10-25來自全球的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杭州,通過探討水汙染控制在工程與技術方面的創新發展方向,進一步提升中國水環境保護的科技支撐能力。  「水對於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高中琪指出,當下水資源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短缺、社會環境質量不佳以及水汙染隱患等方面。「在中國,水資源的短缺和水汙染的問題更為突出,水汙染控制是全球發展議題。」
  • 英國旅遊業巨頭—維珍假日宣布停賣圈養鯨豚類動物的旅遊娛樂產品
    近日,在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推動下,旅遊業巨頭維珍假日(Virgin Holidays)宣布自2019年7月31日起,停止售賣所有涉及圈養鯨豚類動物的旅遊娛樂產品。作為行業領先的旅遊公司,維珍假日非常關注市場的趨勢及消費者態度和行為的變化。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全球野生動物顧問Jan-Schmidt Burbach博士維珍假日停止銷售和宣傳圈養鯨豚類動物的旅遊景點,這是非常明智的決定。
  • 兩岸專家研討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工程技術應用
    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兩岸40餘名專家學者就臺灣海峽工程技術和應用等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進展。(來源:福建省臺港澳辦)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福州訊 13日,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兩岸40餘名專家學者就臺灣海峽工程技術和應用等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進展,發表意見和建議。本次研討會由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福建省交通運輸學會、閩臺交流協會、福建省工程諮詢協會主辦。
  • 碰撞出新的火花——兩岸新媒體人廈門共話融合發展
    作為第十一屆海峽論壇重頭戲之一,該活動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等主辦,以「我和你 在一起」為主題,吸引超過500名來自海峽兩岸的行業精英、青年才俊會聚一堂。「論壇的表現形式很新穎,展示了VR、人工智慧等技術在媒介交互領域的運用,很有啟發性。」
  • 講座|邱仲麟:中國歷史上的鯨豚擱淺
    剖析歷史上鯨豚擱淺的案例,不僅可以還原文明古國的海洋生態,還能加深對思想文化、社會民俗變遷的了解。2019年11月29日,臺灣歷史學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邱仲麟在復旦大學應邀舉行「鯨豚擱淺:中國歷史上的例子」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馮賢亮老師主持,三十餘位來自校內校外的師生參與聆聽。講座開始前,馮賢亮老師對邱仲麟教授過去的豐碩研究成果進行介紹。
  • 鯨豚類為什麼喜歡跟著大船?
    正因為鯨豚和鯊魚在人類社會中的形象不同,所以人們碰到了大型鯊魚一般都會敬而遠之,遇到了鯨豚就想下水和它們嬉戲。鯨豚類與人類的親近程度確實比鯊魚要高,尤其是海豚,經常聚集在人類的船隻周圍,跟隨船隻一起前行。網上關於此類現象最多的解釋是船隻的螺旋槳會將魚類吸進去攪碎,或者產生的尾流把魚群掀暈成為海豚的美餐,還有說法認為海豚天生就愛玩,喜歡騎浪,船隻掀起的巨大波浪就成了海豚的遊樂場。
  • 兩岸專家合辦「能聽」的展覽:展示百鳥鳴唱之美
    新華社杭州12月3日電(記者馮源)在一般人看來,「鳴叫」和「鳴唱」都可以描述鳥的發聲,但是在鳥類學家看來,它們大有不同。正在浙江自然博物館舉行的「響宴——鳥類鳴聲行為展」,就講述了兩者的區別。這也是海峽兩岸鳥類專家合辦的一個「能聽」的展覽。  此次展覽共展出了106種鳥類的238段鳥鳴聲。
  • 「兩岸攜手•共揮強棒」—2020海峽兩岸慢速壘球聯誼賽成功舉辦
    開幕式現場    華夏經緯網12月14日訊:「兩岸攜手·共揮強棒」— 2020海峽兩岸慢速壘球聯誼賽活動在珠海市成功舉辦。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珠海起點棒壘球場匯聚了海峽兩岸的10支比賽隊180名參賽者,球員主要來自深圳、廣州、東莞、珠海、江門、中山、澳門和大陸臺青,他們將充分展現競技體育的魅力,將兩岸的團隊合作與運動拼搏相結合,詮釋體育文化的精髓,在恣意揮灑汗水的歡歌笑語中,拉近兩岸同胞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認同。
  • 職業院校學前教育研討會舉行 專家、領導共探幼兒教育「新出路」
    合影留念 重慶市育才職業教育中心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12月12日16時45分訊(張軍)近日,重慶市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建設研討會,在重慶市育才教育中心舉行,來自教育界各行業的專家、領導等,從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新政下的改革實踐、學前教育資源建設等方面
  • 北海鯨豚調查發現頭數最多的一次
    這可是近三年來北海鯨豚調查中發現頭數最多的一次12月12日上午10時許,廣西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和南京師範大學在保護區的海域內開展鯨豚調查工作時發現,保護區核心區海域有5個不同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正在該海域內覓食嬉戲。
  • 侏儒抹香鯨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3
    數十名熱心市民和現場安保人員緊急處置,將疑似「海豚」的海洋動物推回大海,接警的霞湧邊防派出所民警和大亞灣水產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也迅速趕到了現場。因為動物已經重返海洋,漁政人員跟隨著它,守護著它。直至夜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