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抹香鯨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3

2021-01-15 白小刺


目擊
哺乳綱/鯨目/小抹香鯨科/小抹香鯨屬/侏儒抹香鯨


2018年5月23日16點

N22.77,E114.66(坐標偏移處理,僅供參考)


5月23日下午4時多,惠州大亞灣霞湧轄區的海岸遊客眾多,熱鬧非凡,突然一條海豚模樣的海洋動物出現在沙灘上,身上多處擦上,左邊鰭肢傷勢比較嚴重,血肉翻出,左眼上部有一划傷。

數十名熱心市民和現場安保人員緊急處置,將疑似「海豚」的海洋動物推回大海,接警的霞湧邊防派出所民警和大亞灣水產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也迅速趕到了現場。

因為動物已經重返海洋,漁政人員跟隨著它,守護著它。直至夜黑。




次日24日,惠州漁政人員繼續在海面巡邏,在碧桂園十裡銀灘附近海面,又發現了它的蹤跡,當時,有兩頭動物一起,一大一小,其中小的動物情況不佳,漁政人員決定把這兩條「海豚」救助回機構池塘進行護理。

經過人工救助之後,大的動物已經重返海洋,小的動物依舊體弱堪憂,仍留在救護池內進行後續觀察。根據近距離視頻研判,動物頭部眼後有一個鰓蓋的花紋,這是侏儒抹香鯨的外形特徵,雖然鯨魚是哺乳動物靠肺呼吸,但鰓蓋的花紋也是自然演化的某種巧合。


24日漁政人員救助回來的動物,是否就是昨日(23日)在霞湧海灘被遊客推回大海的那個動物呢?目前還沒有證據證實。但可以確定的是,救助池裡的動物,就是昨日因為沒有看到「鰓蓋」花紋被錯判為「偽虎鯨」的動物。


於惠州漁政方面相關人員求證之後,這兩條侏儒抹香鯨出現在大亞灣的時間線是這樣的:5月23日,霞湧那邊發現一條成年侏儒抹香鯨擱淺,被遊客推回大海,漁政介入巡護後,發現有兩頭動物,一大一小。24日遊到了十裡銀灘 ,被網友發現,在群裡發視頻,被本號誤認為是偽虎鯨,發了推文,原推文連結,原檔案已刪檔。霞湧和碧桂園十裡銀灘,兩地距離不遠,直線距離為三公裡左右。25日和26日,這兩條侏儒抹香鯨一直在大亞灣海域內遊動,27日,成年動物不見了,漁政人員說是跟丟了,只留下幼年動物,漁政人員見其體弱,把動物捕捉弄到了救護池, 28日,幼年動物依舊在池裡觀察,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餵食。 本公號會繼續跟進幼年侏儒抹香鯨的救護情況。





侏儒抹香鯨 Kogia  sima

IUCN紅色名錄保護級別  DD 數據缺乏



侏儒抹香鯨體型較小,背部呈藍灰色或暗灰色,背鰭突起,近似於鐮刀狀[2]。侏儒抹香鯨眼睛後方有假鰓。其軀體較為粗壯,鯨的頭部近似於方形[2]。其噴氣口的噴氣低矮且不明顯[2]。侏儒抹香鯨的下顎較小,位置低,其下顎牙齒彎並且非常尖銳[2],而上顎的牙齒已經退化。

    侏儒抹香鯨總是緩慢的浮至海面,而不像其他鯨類在海面上向前翻滾;而入水時,其也是直接沒入水中下潛。在受到驚嚇的時候,侏儒抹香鯨會釋放出棕紅色的腸液然後再下潛,而腸液會形成一陣霧團,以迷惑他人。其偶爾會躍身擊浪,然後以尾部先著水或腹部擊水的方式入水。侏儒抹香鯨潛水至少能潛至300米深處。
    侏儒抹香鯨的族群一般在一隻到兩隻,不過也曾目擊到罕見的十隻侏儒抹香鯨的「大族群」


設立本檔案的目的在於記錄深港惠灣區大型海洋動物的活動蹤跡,為非盈利公益行為

本檔案所目擊的視頻來源均為漁民釣手潛水員投稿,若有版權異議,請在後臺留言;

因圖片視頻清晰度限制,檔案所列物種非權威定種,有可能錯誤,僅供參考。

檔案所列動物,均為國家保護動物,受《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保護;

為保護動物,檔案所列出的坐標位置已經技術處理偏移,請勿按圖索驥,以身試法;

目擊視頻投稿,請直接後臺聯繫,或發郵件至5639539@qq.com



鯨鯊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1

偽虎鯨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2

侏儒抹香鯨 | 大灣區鯨豚目擊檔案003




相關焦點

  • 瑞氏海豚|大灣區鯨豚死亡檔案
    目擊動物哺乳綱/鯨目/海豚科/灰海豚屬/瑞氏海豚圖片來源遵循CC協議目擊者路人
  • 【視頻】侏儒抹香鯨擱淺大亞灣海灘,結局讓人感動!
    據大亞灣水產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通過現場熱心市民拍攝視頻和圖片判斷,「海豚」應該是「侏儒抹香鯨」。據大亞灣水產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通過現場熱心市民拍攝視頻和圖片的判斷,該海洋生物應該是「侏儒抹香鯨」,體重只有幾十公斤,在大亞灣附近洋面很少見。侏儒抹香鯨擱淺,熱心市民助其回家。
  • 罕見稀有生物被衝上聖地牙哥縣海灘:侏儒抹香鯨
    美西時間5月18日周一,據OCR報導,在聖奧諾弗雷州立海灘(San Onofre State Beach)的一名前職業救生員吉姆·塞爾帕在上周五發現一隻奇怪的動物躺在海灘上,經過辨認確定為侏儒抹香鯨。圖源:OCR「他讓我想起了抹香鯨,只是有些許不同而已,」塞爾帕周日說。「當我看到它的大腦袋、小小的背鰭和匕首般的牙齒時,我就知道它是什麼了。
  • 我國在南海海域首次發現多種稀有鯨豚種類
    科考人員在該海域發現和記錄了抹香鯨、條紋海豚等多種稀有鯨豚種群,其中抹香鯨和喙鯨群體都觀察到母子對,表明極有可能存在抹香鯨和喙鯨的定居群體。這些發現填補了南海鯨類尤其是南海深潛鯨類研究的空白。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松海介紹,本次海上考察區域為海南島東南海域陸坡區域,長度約400公裡、寬度約200公裡。
  • 本周集錦 | 世界唯一粉色Manta再次被發現、超罕見侏儒抹香鯨噴墨現場、馬來西亞頒「限制活動令」
    一頭侏儒抹香鯨在躲避海豹的攻擊時,釋放出類似章魚躲避天敵的墨汁,渲染了整片海。侏儒抹香鯨生性害羞,通常棲息在深海中很少會在水面停留,也很少會接近船隻,所以科學家對其的觀測數據極少。一般侏儒抹香鯨在受到威脅時,可以釋放出11升之多的暗紅色液體。不幸的是,這隻被拍攝下來的侏儒抹香鯨最終受了重傷,當保護人員抵達現場時已無力回天,只能對其進行了安樂死。
  • 享受大海裡的平靜與緊繃——臺灣首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
    「全世界的鯨豚種類有近 90 種,單是臺灣就能看到 30 幾種,達 的鯨豚種類。這些鯨豚隨季節遷移、前往溫暖的地方繁殖時會途經臺灣,停留時間很短,面貌卻多樣豐富,但也讓水下拍攝特別困難。」每次拍攝都是等待,過去他在臺灣水下拍到抹香鯨、花紋海豚、飛旋海豚、還有難得一見的虎鯨等等,成功率看似很高,他卻一再強調,每次遇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拍攝也是急不來的。像他一直以來最想拍的抹香鯨,一年在臺灣也只會出現 10-15 次,試過在花蓮太魯閣看見抹香鯨,看牠幾次噴氣舉尾下潛,等了幾個小時也沒影蹤。
  • 【環保】鯨豚擱淺怎麼辦?看看漫畫版海豚救助指南
    除了人為因素外,還有其它一些因素。鯨豚類擱淺的原因很複雜,包括地磁幹擾、極端天氣、聲納系統和神經系統自然老化或因病損壞等都可能是成因,而化學汙染,海洋工程,船隻幹擾等人為因素,同樣可能造成鯨豚擱淺。儘管科學家分析出種種影響因素,但很多鯨豚的擱淺成因實際上僅停留在猜測階段,無法得到最終解釋,比如這一次江蘇擱淺的四頭抹香鯨。
  • 我們已經盡力了 刷爆三亞朋友圈的抹香鯨傷勢過重死亡
    受傷抹香鯨現身大東海現場↑↑↑獲救當晚傷重不治終死亡12月9日18:00左右,被救護上岸的這頭受傷侏儒抹香鯨被運往有救護能力的場所進行進一步救護。從給予受傷侏儒抹香鯨最好養護條件方面考慮,經多方衡量,最後選擇將受傷侏儒抹香鯨送往亞特蘭蒂斯。到達救護場所後,儘管經專家和工作人員全力搶救,但因傷勢過重,這頭牽動了滿城愛心的受傷侏儒抹香鯨於當晚確認死亡。
  • 倭抹香鯨遭海豹追殺 一頭撞上巖石受傷被安樂死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6日報導,南非首都開普敦一處海灣日前上演海豹追殺侏儒抹香鯨的驚險場面,最終,侏儒抹香鯨因傷勢過重不得不接受安樂死。根據目擊者拍攝的視頻,一頭2米多長的侏儒抹香鯨誤入淺水區,導致其尋求方向的聲吶系統失靈,被正在捕食的一頭體型略小的海豹盯上。
  • 侏儒抹香鯨擱淺大亞灣海灘丨惠陽一男子遇「溫柔陷阱」被騙4萬多元丨美團、餓了麼同日升級隱私保護功能
    據大亞灣水產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通過現場熱心市民拍攝視頻和圖片的判斷,該海洋生物應該是「侏儒抹香鯨」,體重只有幾十公斤,在大亞灣附近洋面很少見。大亞灣水產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說,侏儒抹香鯨一般生活在大陸架的邊緣,很少靠近海岸。通過對視頻仔細分析,這條擱淺的侏儒抹香鯨應該是捕食的時候誤入大亞灣海域。
  • 鯨豚類為什麼喜歡跟著大船?
    齒鯨約有75種,最大者為抹香鯨,體重數十噸。最小者為加灣鼠海豚,只有50公斤左右。鯨豚類很多物種都是動物明星,比如藍鯨、座頭鯨、虎鯨、抹香鯨、寬吻海豚、長江江豚等。它們在人類社會中的形象是聰明友好的「水中精靈」,與「海洋惡霸」鯊魚家族形成鮮明反差。但動物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是人類主觀定義了它們的善惡。
  • 【冷知識】關於鯨豚類生物的味覺,你知道多少?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鯨豚類的味覺知識,在講述之前,首先先為大家細細講解一下關於「味蕾」的構造。科學家曾對15種不同海洋生物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他們的研究對象中包含鬚鯨、抹香鯨和寬吻海豚。這項最新研究發現表明,這些海洋動物與味覺相關的大部分基因都出現了突變,而且無法產生品嘗味道所必需的蛋白質。只有與鹹味相關的基因保留了正常功能。
  • 離去的抹香鯨 留下了怎樣的故事?
    抹香鯨被困於貪慾之網,和它得到大力營救,都是真實的。營救抹香鯨的人固然配得上各方點讚,但那些在海上非法或違規作業、拋灑垃圾的人,又該受到怎樣的懲罰? 鄧輝林 一頭在深圳和惠州之間海域遊動的鯨魚,引起了多方關注。這頭抹香鯨在最初進入人們的視野時,身纏漁網,被困於楊梅坑與大亞灣核電站對開海域。
  • 南海再次發現抹香鯨群體
    7月24日,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連續兩次發現抹香鯨群體,同時觀察到母子對。(圖片來源:新華視點)(來源:新華視點)這是我國科研人員繼去年以來再次在南海目擊並記錄到該物種。(來源:新華視點)7月24日,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連續兩次發現抹香鯨群體,同時觀察到母子對。(來源:新華視點)這是我國科研人員繼去年以來再次在南海目擊並記錄到該物種。(來源:新華視點)7月24日,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連續兩次發現抹香鯨群體,同時觀察到母子對。(來源:新華視點)這是我國科研人員繼去年以來再次在南海目擊並記錄到該物種。
  • 還記得那只在大亞灣擱淺死亡的抹香鯨嗎?它「重生」了
    3月13日早,夜裡「消失」的抹香鯨又找到了,但隨時可能擱淺。潛水教練以身相抵,深惠兩地多部門集結保障,科研人員廢寢忘食守護……最終,抹香鯨還是沒有躲過擱淺死亡的命運。在惠州港碼頭被吊起時,大家才第一次親眼目睹了抹香鯨全貌。3月16日,多個科研機構人員在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一起對抹香鯨進行科研解剖,獲得了極其寶貴的數據。
  • 南海再次發現抹香鯨群體,是一對抹香鯨母子,是潛水最深哺乳動物
    在海洋世界中,存在各種體型巨大的生物,例如藍鯨、座頭鯨、抹香鯨、大王烏賊等等,它們體型比陸地第一的大象大很多。而近日國內科研考察隊在南海某海域考察時,發現多種鯨,其中再次發現抹香鯨群體,還是一對抹香鯨母子,抹香鯨母子互動場面非常溫馨。
  • 講座|邱仲麟:中國歷史上的鯨豚擱淺
    剖析歷史上鯨豚擱淺的案例,不僅可以還原文明古國的海洋生態,還能加深對思想文化、社會民俗變遷的了解。2019年11月29日,臺灣歷史學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邱仲麟在復旦大學應邀舉行「鯨豚擱淺:中國歷史上的例子」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馮賢亮老師主持,三十餘位來自校內校外的師生參與聆聽。講座開始前,馮賢亮老師對邱仲麟教授過去的豐碩研究成果進行介紹。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1日 09:12 A-A+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周蓮香=臺灣鯨豚保育史
    臺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不忍臺灣人背負鯨豚屠殺者的汙名,開始投入臺灣鯨豚保育,力推鯨豚應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幾個月後,她做到了。 數百名志工 投入擱淺救援 「鯨豚媽媽」周蓮香一九九四年就出版臺灣第一本鯨類圖鑑,一九九八年成立「中華鯨豚協會」,協會至今訓練過數百名志工參與鯨豚擱淺救援、推廣鯨豚保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