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蓮香(左)在臺大的鯨豚研究室,與標本師李宗翰(右)討論製作標本過程的發現。無法救活的擱淺鯨豚,製成標本之後,還是很有助於海洋哺乳動物的學術研究。攝影/陳正興、中華鯨豚協會
捕鯨打牙祭 鮮血染紅海水
每到春來,澎湖沙港村就有大批海豚洄遊,漁民出動數十艘船圍捕來的海豚轉賣發筆小財,或者宰殺分食。染紅的海水與碼頭,原是當地習以為常的場景,殘忍畫面卻於一九九○年被國際保育組織「信任地球」(Earth Trust)傳送到美國,引來國際撻伐。
臺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不忍臺灣人背負鯨豚屠殺者的汙名,開始投入臺灣鯨豚保育,力推鯨豚應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幾個月後,她做到了。
數百名志工 投入擱淺救援
「鯨豚媽媽」周蓮香一九九四年就出版臺灣第一本鯨類圖鑑,一九九八年成立「中華鯨豚協會」,協會至今訓練過數百名志工參與鯨豚擱淺救援、推廣鯨豚保育教育。周蓮香跑在救援最前線,也投入鯨豚研究建立學術後盾,十八年的學術生涯,等於寫了一部臺灣鯨豚的保育史。
最近,周蓮香關注中華白海豚,常奔波臺中到嘉義間、出海調查。周蓮香指出,中華白海豚棲地在水深不到二十公尺的淺水區,特別容易受到海岸開發的影響。西部海域可能只剩不到兩百隻,臺灣應該更重視沿海開發計畫帶來的環境影響。
三年生一胎 怎堪環境磨難
「鯨豚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周蓮香指出保護鯨豚的理由,而且它們生殖率特低,兩、三年甚至八年才生一胎,一輩子頂多只有十個孩子。而後天生存環境的磨難,更加速鯨豚瀕臨滅絕。
臺灣很幸運,全球八十五種鯨豚,三分之一都可在臺灣周邊海域看得到,但海裡卻危機處處,流刺網、不當開發、還有各式汙染,都是死亡陷阱。島內曾調查東部兩處漁港,每年的鯨豚誤捕量約兩千多隻;一分美國研究報告更曾估算,全球每天死於網中的鯨豚多達三十萬餘只。
中華白海豚 難容臺灣海域
生活在陸地,我們很難感覺到海洋哺乳動物消失。中華白海豚瀕臨絕種危機的問題,近年才漸受注意;傳說就是「美人魚」的「儒艮」,已經許久未曾出現在臺灣海域,周蓮香所知的儒艮標本,都是幾十年前的歷史。
周蓮香剛開始投入鯨豚研究和保育時,幾乎沒什麼人相信臺灣有鯨豚。多年後,海豚「阿通伯」在苗慄通霄海灘擱淺事件,為臺灣上了鯨豚保育重要的一課。
拯救阿通伯 編進小學課本
屬於「瑞氏海豚」的阿通伯在二○○○年落難,被救起後復健六十四天回到海洋,創下亞洲成功野放海豚的首例,這件事還被寫進小學教科書裡。
「那一刻,我等了十年。」在阿通伯成功野放之前,周蓮香處理過兩百九十個鯨豚擱淺個案,有十八次擱淺時還活著,卻還是回天乏術,「當年四十幾歲的阿通伯給我很大的鼓舞。」她笑著說。
救援擱淺鯨豚,必須動員大批人員,當時日夜輪班照顧阿通伯的志工,就有一百三十多人。他們平均年齡才二十歲,當起鯨豚保母令人動容,除了二十四小時排班泡在水池抱著它,給它溫暖和安全感,還幫它排便、清理水池、採血、打針、灌食,簡直像照顧親人一樣。
第三次野放 它才安全到家
恢復健康的阿通伯回到大海時,周蓮香合掌祈禱:「拜託拜託,千萬不要回來!」盼它儘快適應大海,但阿通伯沒多久就回來了。
「阿通伯太老了,回大海等於送死。」當時許多人主張留下阿通伯,擔心它無法再適應大海。阿通伯兩度折返、擱淺在它最早被發現的地方,折騰到第三次遠放到基隆外海,才成功回歸大海。十多天後,有人在衝繩附近發現它的行蹤,證實它已安全回家。
80多種鯨豚 醫療需求不同
至今臺灣成功救活的擱淺鯨豚只有五隻,難度高,是因各方麵條件都不足。周蓮香指出,鯨豚獸醫學幾乎是「實驗性的醫學」。人不論膚色、種族,身體結構與器官並無二致;鯨目有八十多種鯨豚,習性出入很大,救援、醫療的需求更是不同。
周蓮香一直夢想臺灣能有設備完善的「鯨豚保育研究中心」,長期推動鯨豚保育和研究。臺灣當前也還不像先進國家和地區,為鯨豚畫設「海洋保護區」,更缺乏一部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周蓮香沒放棄當推手,繼續催生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想讓鯨豚都有免於生存恐懼的自由。
【2008/06/08 聯合報】
責任編輯:包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