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組織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團隊昨天順利返回三亞。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然而迄今為止,科學界和公眾對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了解還很缺乏,南海北部海域目前是否存在抹香鯨等深潛鯨類動物群體,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李松海:抹香鯨和喙鯨這些東西是非常神秘的,尤其是抹香鯨,它號稱動物界的潛水之王,它深潛潛水的時間非常長,潛水的深度非常的深,它們大多數時間都在水下,每30到40分鐘它才會出水一次,出水的時間在水面上也就是一兩分鐘,很短暫的幾分鐘,你一旦沒有發現它們的話,它們又下到水底下去了。
經過每天長時間的跟蹤觀察,科研人員觀察到抹香鯨和喙鯨的母子對群體,它們活動範圍較小,相對固定,這表明南海北部考察海域極有可能存在抹香鯨和喙鯨的定居群體,這些發現填補了我國南海鯨類尤其是南海深潛鯨類研究的空白。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文治:我們相當於是去了一個未知的領域做了第一步,收到任何信息對我們來說都是應該最大的收穫,像抹香鯨,我們有兩個目擊記錄,但是每一次都可以看到幼體, 說明我們這邊有一個比較良好的生態系統,有一個適合它居住的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遷徙場所,遷徙路徑,對於我們了解整個海洋系統的多樣性以及它的完整程度來說很重要。
編輯 劉佳妮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