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尋鯨記

2020-08-07 新華社
南海尋鯨記

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本組圖片均由新華社記者張麗芸攝

南海尋鯨記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不遠處的黑影就是短肢領航鯨。

南海尋鯨記

7月20日,一頭短肢領航鯨在南海某海域浮窺。

南海尋鯨記

這是7月13日拍攝的科考船(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8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南海尋鯨記》的報導。

「鈴!鈴!」清晨6點30分,兩聲急促的警鈴,驚醒了睡夢中的科考隊員。甲板上傳來驚呼:「一大群熱帶斑海豚!估計超過100頭了!」

大家迅速爬出被窩,不顧滿面油光,直接跑上二樓,只見成群結隊的海豚圍在「天龍號」科考船船舷兩側三四米處,上下擺動尾鰭前進,在海面劃出一道道弧線。

團隊首席科學家李松海糾正:「這不是熱帶斑海豚,是長吻飛旋海豚。」一旁的隊員邊記邊說:「長吻飛旋海豚,6點20分,GPS位點46。」

這是海上尋鯨的第9天。

(小標題)問鯨

鯨類是脊索動物門、真獸亞綱、鯨目下屬的所有動物統稱,分為齒鯨和鬚鯨。在人們的習慣描述中,經常出現幾種對不同鯨類動物的稱呼:鯨、海豚和鼠海豚(包括江豚)。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尚未禁止捕鯨。學者王丕烈隨捕鯨船出海,收集了海南島以北部分南海海域的一些鯨類信息,並收錄於《中國鯨類》和《中國海獸圖鑑》。

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捕鯨活動。由於單獨組織鯨類科考非常昂貴,當時的基礎研究意識也不強,我國遠海性鯨類研究從此陷入停滯,南海鯨類研究幾乎一片空白。

「南海佔我國領海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充分了解其生物資源,尤其是珍稀動物資源非常必要。鯨類是全球關注的動物保護對象,是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動物和指示性生物,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和保護價值。」2012年底,曾在國外從事多年海洋哺乳動物研究的李松海回國來到海南,在中科院深海所繼續開展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研究。

嶺頭鎮、昌化鎮、梅聯村……次年,李松海及其同事走遍海南島的沿海漁村,向漁民發放500多份問卷,調查鯨類蹤跡。

結果令人振奮:漁民們不僅確定在海上目擊過多種鯨類,還在圖鑑上指認出體色特殊的中華白海豚!次年,科考隊在東方至三亞沿海果然找到了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華白海豚是近岸型鯨類物種,生活的海域水深往往在30米以內,離岸距離不超過30公裡。海南島西南近海有這麼一群珍稀瀕危動物,居然沒人知道,說明沿海民眾對鯨類動物的關注和科普認識還非常有限。」李松海有些遺憾地說。

2016年,深海所建成「海南島鯨類擱淺記錄專業資料庫」。通過資料庫收集到的信息,結合之前對漁民的走訪,李松海判斷:南海極有可能生活著豐富的深潛和遠海鯨類。

只有推測還不夠。李松海表示,部分鯨類動物差異很小,漁民分辨不清;資料庫只能統計擱淺動物的種類,卻不知道它們來自哪片海域。要科學評估南海鯨類物種多樣性和分布情況,非進行實地考察不可。

(小標題)盼鯨

去年4月,由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19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起航,李松海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這是全世界第一例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的深潛和遠海鯨類科學考察航次。該航次共記錄到包括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等8個鯨類物種的野外群體,首次確認南海相應海域有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等鯨類動物存在。

今年7月8日,團隊再次出發。此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比上次範圍更廣,調查內容和採用的方法更為多樣。

今年的科考團隊共15人,其中7人是「95後」研究生,最小的隊員才21歲,幾周前剛剛本科畢業。有的學生已經具有豐富的海上科研經歷。一名學生介紹,他本科讀的是水產學院,經常跟著漁船出海。「漁船很小,船上充斥著機油味和魚腥味,非常難受。這是我跟過的最好的船。」

這艘「最好的船」排水量只有450噸,入水已經10年。除女隊員和部分研究員外,其他8名隊員與船員一同住在大艙裡。大艙只開3個直徑40釐米的圓形窗口,陰暗潮溼;在0.6米寬的木床上睡覺,翻身都要小心翼翼。

根據出航前制定的《常態化疫情防控預案》,每人每天工作前都要測體溫、填寫健康登記表。其中一項是「當日身體情況」,共4個選項,分別是A「正常」、B「稍有不適」、C「不適」和D「不能工作」。

3個A,7個B,4個C,1個D,這是整個團隊出海第一天的身體情況記錄。船從三亞駛向目標海域,舟小浪大,隊員一時無法適應,暈船嚴重。

條件艱苦,年輕隊員們反而更希望儘快看到鯨類動物,激勵自己完成接下來的航程。

5天後,隊員們才基本適應船上生活,胃口也好了起來。航次領隊、高級工程師代亮在例會上開玩笑說,感覺大家已經從「苦難期」進入「享受期」了,隊員們贊同地笑了。

——但在陸地上,這樣的「享受」不過是正常生活。

(小標題)探鯨

本次科考工作,包括目視觀察、聲學監測、海洋漂浮垃圾記錄和水樣採集分析等。其中以目視手段,發現、追蹤和記錄鯨類動物,既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基礎。

與外界想像的可能不同:尋找鯨類動物主要依靠的,其實是人眼和望遠鏡。尤其去年,團隊未藉助任何儀器,完全靠肉眼,在14天內目擊鯨類27群次。

鯨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呼氣時,呼吸孔會噴出氣柱。齒鯨有一個呼吸孔,鬚鯨則有一對。形態學上的差異,令不同鯨類的氣柱形態也各不相同,也為鑑別物種提供了切入點。多數時候,動物與船相距很遠,無法直接觀測到,浪花和氣柱就成了重點搜索的對象。

早上8點至下午7點,隊員輪流站在駕駛艙頂部目視搜尋。雖然是集體輪班,但人手太少,隊員們每天輪班3次左右,一次就是不間斷的一個半小時。在這片茫茫無際的熱帶海洋上,太陽一出來就是30多攝氏度的高溫。陽光毫無遮蔽,辣得人睜不開眼;船浸泡在厚重的空氣裡,船體表面變得又潮又澀,隨便一摸,滿手都是粗鹽結晶。

無論到船艙外做什麼,都必須穿防曬服、戴遮陽帽和墨鏡。一名隊員沒戴遮陽帽,在後甲板作業不到半小時,第二天,臉變得通紅,緊接著開始脫皮。防曬服透氣較差,人只在甲板上站十幾分鐘,後背就像澆過水一樣,衣服被汗浸得半透明,皺巴巴地貼在身上。船上的鹽飲料消耗很快,有時一天兩箱。

目視不僅挑戰身體承受能力,更考驗耐心。雖然科考隊搜索的海域理論上有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但要找到它們卻很不容易。目視組成員發現動物,船員拉短鈴提醒,其他人還沒登上艙頂,動物就不見了——類似事情發生了很多次。

每天目視11個小時,最好的紀錄,不過一天聽到3次短鈴。絕大多數時間,目力所及,不是浪濤滾滾的大海,就是漫延到天際線的白雲。尋鯨途中,大多數時間是枯燥的。

(小標題)聽鯨

「報告目視組,收到較強的動物信號。」對講機裡傳來聲學組的聲音。相較去年,今年尋鯨不再只是用眼睛看,也要用「耳朵」聽。

聲學組負責人、深海所助理研究員董黎君介紹,聲音是水下最有效的能量傳播方式,為適應水生環境,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擁有了高度發達的發聲和聽覺能力。它們大都在水下頻繁地發出物種特異性的聲音,以進行個體或群體間的通訊和交流。

不同鯨類的發聲頻率各不相同。鼠海豚(包括江豚)的高頻回聲定位信號峰值頻率可以達到120-130千赫茲,熱帶斑海豚的則在90千赫茲左右,而人類的聽覺範圍是20赫茲至20千赫茲,無法直接聽到鯨的此類聲音。聲學組就是藉助儀器來監聽動物發聲活動的:白天藉助拖曳式水聽器實時監聽,尋找動物「蹤跡」,幫助目視組更快發現動物;夜間使用自容式聲學記錄儀全方位採集和儲存各種聲音數據,以便進行後續的動物聲行為研究,並通過水聽器陣列,研究動物的高頻回聲定位信號特徵。

雖然名叫「聲學組」,但他們的工作同樣「費眼」。目視組盯著大海,聲學組則盯著電腦屏幕上的聲譜圖,結合已知動物聲行為特性,判斷是否有動物出沒。聲譜圖的縱軸範圍高達96千赫茲,有時動物的低頻聲信號僅在2-3千赫茲之間,與主要聲音能量集中於1-2千赫茲的背景噪聲幾乎重合,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就會因忽略而錯過動物。

董黎君曾連續2小時緊盯屏幕,換班時,眼睛又酸又脹,流淚不止。

因為缺少經驗,聲學組也曾走過彎路。第一天工作結束時,一名成員興奮地說發現了抹香鯨的信號。接下來的幾天,疑似抹香鯨的信號也一直在,連續且有規律。奇怪的是,停船時,信號就消失;開船時,信號卻又出現了。董黎君推斷這是發動機的聲音:發動機在水下產生的噪聲,在聲譜圖上的聲學特性和抹香鯨信號較為相似。

在本次航程中,一多半鯨群是聲學組率先「聽到」、之後再由目視組確認的。

(小標題)跟鯨

「抹香鯨!是抹香鯨!」7月24日中午,李松海透過望遠鏡,發現遠處有幾根標誌性的氣柱——由於呼吸孔位置特殊,抹香鯨在浮出水面呼吸時,氣柱總是以45度角向左前方噴出。

此時發現抹香鯨,整個團隊為之一振:航程還有5天就將結束,隊員們先後發現近10種鯨類,仍沒看到抹香鯨。深海所團隊去年曾在南海發現該物種,今年對於再次目擊抱有很大期待。

抹香鯨是最大的齒鯨,是一種典型的深潛動物,廣泛分布於全世界不結冰的海域,從赤道到兩極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具有特別的生態和保護價值。歷史上,抹香鯨因為頭部的鯨油應用廣泛,被視為獵捕的重要目標。

一望無際的海面上,一道道氣柱依次噴薄而出,間隔只有兩三秒。李松海反而不確定了:「這麼多氣柱,未必是抹香鯨,但可能性還是很大!即使不是抹香鯨,也一定是大傢伙,絕對不是海豚!」

待船開近些,只見幾頭十幾米長的動物在海上緩慢遊動,如同幾塊巨大的漂流木;它們巨大的頭部呈方形,幾乎佔軀體長度的三分之一。「錯不了,就是抹香鯨!趕快通知大家!」

聽到有抹香鯨,隊員們紛紛放下碗筷,衝上艙頂。望遠鏡、相機、手機……各種能拉近距離的器材,隊員們都用上了。「啊!真是抹香鯨!」「快讓我看看,我的相機焦距不夠!」「真的好大!身上還有花紋呢!」大家興奮又緊張。

「船長,船速慢一些,不要嚇到它們。」李松海一面觀察,一面用對講機下命令。發現動物後,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放小艇,以便近距離觀察拍照,並由聲學組成員收集動物聲音。

「動物沒有避船行為,準備放小艇!」一艘載著6人的小艇劈開浪濤,漸漸靠近鯨群。小艇長9米,比抹香鯨明顯短了一截。從大船上看,這些「大傢伙」似乎不怎麼動,但小艇跟起來卻十分費力,只是貼近它們就花了20多分鐘。

「報告大船,一共有7頭,其中有1頭是幼體!它們在蛻皮!」

抹香鯨蛻皮是自然防汙機理的一部分,脫落的皮膚可用於基因測序,是非常難得的研究材料。隊員們無疑是幸運的。

(小標題)鑑鯨

「這頭動物很難判斷啊。」「到底是小虎鯨還是瓜頭鯨?」「看它的嘴!有一道白邊兒,是典型的小虎鯨!」科考隊員們白天搜尋動物並拍照,晚上就聚到一起,鑑定發現的物種。

這絕非易事:個體大小、背鰭形狀、形態和行為特徵等,都是要參照的因素。有些物種差異非常小,如果拍照時錯過了關鍵特徵,就無法識別。例如,長吻飛旋海豚和長吻真海豚,最大區別在於後者的背鰭中央有白色斑點;偽虎鯨和小虎鯨,最大區別在於體型大小不同,後者體型小,吻端呈白色。

除肉眼識別外,一旦發現鯨類,環境DNA(eDNA)組成員就要從舷邊取海水錶層水樣。eDNA組負責人、海南大學海洋學院老師李建龍介紹,利用真空抽濾泵,可將水樣中的DNA富集在濾膜上,進而通過DNA測序,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鑑定並確認鯨類動物的種類和分布。

此次科考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他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相較去年,此次科考新發現並記錄到小虎鯨、偽虎鯨、長吻飛旋海豚、瓜頭鯨等4個鯨類物種,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較為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過程中還發現了許多「母子對」。李松海介紹,鯨是一類高度社會化的海洋動物,許多鯨類的社會形態類似於「母系社會」。「母子對」的發現,表明南海很有可能是這些鯨類群體的定居場所。

「海洋動物、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保護是當前國際多邊交流場合的熱點話題,是全球環境治理的熱點議題。研究和保護南海海域海洋生態環境及其生物資源,尤其是鯨類等珍稀瀕危海洋動物資源。開展南海鯨類資源調查,不管從科學研究還是保護角度來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李松海說。(完)

相關焦點

  • 科考隊員南海尋鯨記:主要依靠人眼和望遠鏡
    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  新華社記者張麗芸攝  大家迅速爬出被窩,不顧滿面油光,直接跑上二樓,只見成群結隊的海豚圍在「天龍號」科考船船舷兩側三四米處,上下擺動尾鰭前進,在海面劃出一道道弧線。  團隊首席科學家李松海糾正:「這不是熱帶斑海豚,是長吻飛旋海豚。」一旁的隊員邊記邊說:「長吻飛旋海豚,6點20分,GPS位點46。」
  • 南海尋鯨人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培君和同事們,就是為你揭開中國南海鯨魚秘密的那群人。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今年8月,張培君和同事們順利完成了「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全部科考任務返回海南三亞。經初步分析,本航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至少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物種7種,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本文圖片均為新華社記者張麗芸攝團隊首席科學家李松海糾正:「這不是熱帶斑海豚,是長吻飛旋海豚。」一旁的隊員邊記邊說:「長吻飛旋海豚,6點20分,GPS位點46。」這是海上尋鯨的第9天。
  • 神密喙鯨亮相南海
    前不久,中科院海底科學研究與工程項目研究室(下稱海底所)研究者李松海精英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線上發布科學研究畢業論文稱,該精英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東北部水域進行自由潛水及遠海鯨類科學考察每日任務,目擊到3頭神密喙鯨,分析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
  • 南海「鯨」喜
    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
  • 人間最美,不過鯨落——我國南海首次驚現鯨落,一鯨落……
    一念百草生,一念山河成 人間最美,不過鯨落鯨落海底, 哺暗界眾生十五年, 巨鯨落,萬物生,人常言道,鯨落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死法,一隻鯨魚會給大海提供百年的生態環境,把最後的溫柔留給了大海,痛苦卻自己默默承受,而日前,我國南海首次驚現鯨落,看到視頻的那一刻小編相信那能所有為之震撼不已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通迅員 杜莉近日,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在《整合動物學》期刊在線發表題為「 史上首次在西太平洋(南海)海上清晰目擊到德氏中喙鯨或銀杏齒中喙鯨」論文。
  • 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對於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 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 順利返回三亞 與科學家們一同返回的重要成果中 最引人注目的一項 是在南海深海海山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一鯨落,萬物生。這是一份來自深海的浪漫。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專家表示,目前國際上發現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此鯨落具有長期觀測價值。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新發現小虎鯨等4個鯨類物種
    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 南海「鯨」喜|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千百年來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這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看視頻南海「鯨」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發現鯨落,深海綠洲之一——鯨落
    近期,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人間最美,不過鯨落。這是鯨給大海最後的溫柔,鯨落是鯨將生命用另一種形式綻放,鯨落於海,星沉於圭。所謂鯨落,就是落到海底的鯨魚屍體,在淺海區域死去的鯨魚不能叫鯨落,只有落到上千米深的海底才能叫鯨落,因為淺海地區腐肉動物較多,水溫較高,鯨魚的屍體腐爛比較快,腐爛產生的氣體會讓鯨魚的屍體漂浮起來。但是在深海地區,水溫較低,水壓也大,低水溫能夠提高鯨魚屍體的保質期,好水壓可以增高氣體的溶解度,於是浮力下降,鯨魚屍體可以保證更完好的形態,鯨沉到海底變成鯨落。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發現自然鯨落,這意味著什麼
    4月2日,中科院科考船"探索一號"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艇抵達三亞,本次航行最重要的成果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了一個三米長的自然鯨落,這個鯨落具有長期觀察價值。那麼到底什麼是鯨落,對於海洋來說鯨落又有什麼重要價值,我們的發現又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