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2021-01-09 騰訊網

研究人員目擊到的鯨浮出水面呼吸,其身體輪廓與典型的喙鯨外形相似。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該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對這些神秘喙鯨的體色模式、疤痕圖案及其水面行為進行了描述。

喙鯨是鯨目齒鯨亞目喙鯨科動物的統稱,目前認為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中最鮮為人知的動物。喙鯨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以進行長時間的深潛覓食,它的神秘除了可能還有潛在的新物種未被發現,還體現在其活體在野外難以被觀察到。

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目擊到的3頭喙鯨體形相似,視覺上估計體長有4.5至5米。其中有兩頭獲得了高清質量照片。研究人員將本次拍攝到的照片與以往擱淺的銀杏齒中喙鯨和德氏中喙鯨的照片進行了比對,獲得了如下認識。

第一,由於頭部和張口形狀以及體色存在差異,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個體可以很容易地與其他喙鯨種類區分,從外形和膚色來看,目擊到的喙鯨應該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第二,儘管在本次研究中收集到的照片數據質量相對較高,但由於物種之間體色模式和疤痕模式的高度相似性,因此無法對活體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進行準確分類;第三,初步收集到的潛水和浮出水面行為的數據與在其他喙鯨中觀察到的數據相似,這表明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的遇見概率和可接近性可能與其他喙鯨類似;第四,未來的研究應該證實在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標本中的唇線凹痕是否正常存在,事實上,唇線凹痕有可能是漁具或海洋垃圾造成的。

由於南海—東南亞海域是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的主要區域之一,喙鯨非常容易受到海洋垃圾的危害。據國際捕鯨委員會科學委員會觀察,與其他喙鯨相似,銀杏齒中喙鯨/德氏中喙鯨可能很容易受聲吶和地震研究的聲音影響。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了解在南海及整個東南亞海域鮮為人知的喙鯨種群的分布、數量和結構,以便科學評估各種潛在威脅對這些動物的影響。

無獨有偶,2020年11月17日,在墨西哥聖貝尼託群島以北100英裡(約160公裡)處,國外科學家也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出現在附近海域。研究人員認為拍攝的照片和記錄的聲音證據表明該神秘喙鯨很有可能是新種。科研人員還針對目擊動物進行了環境DNA取樣,相關數據正在分析中。國外專家表示,在墨西哥發現的神秘喙鯨與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發現的喙鯨從外形上看起來很像。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文章分析了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月—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據了解,不論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李松海團隊表示,此次發現可以確定是全球首次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清晰目擊。
  • 中國研究團隊在南海首次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發布消息,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於2019年4至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不管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喙鯨喙鯨是鯨目齒鯨亞目喙鯨科動物的統稱,目前認為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中最鮮為人知的動物。
  • 神密喙鯨亮相南海
    前不久,中科院海底科學研究與工程項目研究室(下稱海底所)研究者李松海精英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線上發布科學研究畢業論文稱,該精英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東北部水域進行自由潛水及遠海鯨類科學考察每日任務,目擊到3頭神密喙鯨,分析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
  • 南海「鯨」喜
    神秘喙鯨差點被認作編織袋   南海海域可能存在喙鯨定居群體   科考期間,當看到一頭棕黃色的鯨出現在海浪間時,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林文治博士一下驚住了。他腦中飛快運轉,開始檢索無數有關鯨的知識:這到底是一頭什麼鯨 ?   是柯氏喙鯨!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南海「鯨」喜|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圖片來自新華社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深潛鯨類7種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遠海鯨類4種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神秘喙鯨差點被認作編織袋南海海域可能存在喙鯨定居群體
  • 今日科技話題:跨徑拱橋、直流工程、喙鯨、「一二三」、「幽靈粒子...
    今日科技話題:跨徑拱橋、直流工程、喙鯨、「一二三」、「幽靈粒子」、新型望遠鏡 2020-12-30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海尋鯨人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培君和同事們,就是為你揭開中國南海鯨魚秘密的那群人。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今年8月,張培君和同事們順利完成了「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全部科考任務返回海南三亞。經初步分析,本航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至少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物種7種,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
  • 南海尋鯨記
    學者王丕烈隨捕鯨船出海,收集了海南島以北部分南海海域的一些鯨類信息,並收錄於《中國鯨類》和《中國海獸圖鑑》。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捕鯨活動。由於單獨組織鯨類科考非常昂貴,當時的基礎研究意識也不強,我國遠海性鯨類研究從此陷入停滯,南海鯨類研究幾乎一片空白。「南海佔我國領海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充分了解其生物資源,尤其是珍稀動物資源非常必要。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墨西哥西部太平洋發現3條喙鯨 疑似發現新品種
    墨西哥西部太平洋發現3條喙鯨疑似發現新品種(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國際環保組織海洋牧人協會(Sea Shepherd)周二(8日)宣布喜訊,稱上月中在墨西哥西部的太平洋沿岸考察時,發現3條喙鯨。
  • 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新發現小虎鯨等4個鯨類物種
    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學者王丕烈隨捕鯨船出海,收集了海南島以北部分南海海域的一些鯨類信息,並收錄於《中國鯨類》和《中國海獸圖鑑》。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不遠處的黑影就是短肢領航鯨。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捕鯨活動。
  • 喙鯨:被天敵逼出來的動物界潛水冠軍,在人造聲納面前卻不堪一擊
    但是在鯨魚家族中,還有一種隱藏的王者,喙鯨,這種長著短短的喙的鯨能潛到2900米的深度,潛水持續時間長達137分鐘!因此,喙鯨才是當之無愧的潛水冠軍。喙鯨之所以經常被人們忽略,是因為這個物種很難被發現,由於其難以捉摸的習性和對海洋深處的偏好,它們仍然是科學界最不為人所知的鯨類之一。
  •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美國科學家發現新的鯨魚種類:喙鯨將成為巨型哺乳動物新成員
    三周前,一個海洋保護者協會的團隊在聖貝尼託群島以北100英裡(約160公裡)處發現了這些生物。  隨後,巴洛博士發布視頻公告:「這真是一次驚人的遭遇,這些動物突然出現在船旁,的確是很少見到喙鯨,而且它們非常友善,這很難得。」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一鯨落,萬物生。這是一份來自深海的浪漫。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
  • 青島三浴近海鯨魚出沒 鯨類對聲音極其敏感請勿刻意靠近
    沒有喙,上頜比下頜略微前突,喜歡群聚。分布於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溫帶及熱帶海域,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海域。形態特徵偽虎鯨,體形似虎鯨而較小,體長約5米,體重約665千克。全身的體色均為黑色。頭圓,無喙,上頜比下頜略微前突,背鰭比虎鯨小,鰭肢很尖,長度約為體長的1/10,向後顯著彎曲,前緣中部突出,末端尖。尾鰭的寬度約為體長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