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鯨」喜|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2021-01-13 國家海洋預報臺

你對「鯨魚」的了解,從哪裡開始呢?

是科普書籍、影視紀錄片

還是童話故事或神話故事?

千百年來

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

這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看視頻南海「鯨」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研究保護鯨類動物意義何在?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特別採訪了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

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圖片來自新華社

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

包含11個物種

深潛鯨類7種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

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

遠海鯨類4種

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

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神秘喙鯨差點被認作編織袋

南海海域可能存在喙鯨定居群體

科考期間,當看到一頭棕黃色的鯨出現在海浪間時,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林文治博士一下驚住了。他腦中飛快運轉,開始檢索無數有關鯨的知識:這到底是一頭什麼鯨 ?

是柯氏喙鯨!他來不及過多思考和耽擱,迅速拿過相機拍攝這頭神秘的鯨,以留存珍貴影像資料,「它很安靜,就在海面以下不到一米的位置靜靜遊著。柯氏喙鯨特有的棕黃體色讓我一開始懷疑僅是個編織袋,直到另外一頭鯨從它身下冒出來並行遊動時,我才意識到它是喙鯨。」

喙鯨臉部很小,身上有花紋,長得與眾不同,雖不太活躍,但數量較多,分布較廣,屬於迴避人類的一種動物,是科考隊員的重點調查和研究對象之一。

「幸運的是,它當時與我們科考船只有兩三米的距離,但僅僅出水換氣三五次,就下潛消失不見了,整個過程約持續半分鐘。」與喙鯨碰面的機會如此難得,當時林文治激動得說不出話,只能不停打響指示意其他隊員注意觀察,並以最快的速度端起相機狂按快門。

「作為鯨類行為研究者,我更希望能一直靜靜觀察它的形態和行為,但是科考任務要求我必須去取相機並爭取留下圖像證據。」說起這段經歷,林文治很興奮、也很遺憾,「這次會面寶貴又短暫,可惜我沒時間仔細去觀察它那張古怪的臉。」

去年,在執行首次南海鯨類科考途中,中科院深海所的科研人員就發現了柯氏喙鯨。不過那次距離有十幾米遠,科研人員只能通過放大拍到的圖片來「解渴」,遠不如這次觀察得真切、仔細。

柯氏喙鯨的重複出現及較高的目擊記錄,讓科研人員推斷南海海域極有可能存在多個喙鯨物種的定居群體。這是亟待他們去進一步揭示的科學問題。

鯨類動物也有個性

如果它們願意,會遊到船艏衝浪、集體圍觀人類

在更多故事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鯨魚」的概念。

其實「鯨魚」不是魚,而是一種形態像魚的海洋哺乳動物,科學家們通常稱其為鯨類動物。全世界約有90種鯨類動物,我國海域有30多種。鯨類動物分為鬚鯨和齒鯨,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此次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海域發現的鯨類動物均為齒鯨。

在海洋生物中,鯨類動物是十分聰明、神秘的動物。研究考察鯨類動物,也是同它們交流對話的過程。科研人員需先讀懂它們的行為,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觀察和研究,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鯨類動物的影響。

「研究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林文治從事鯨類動物行為學研究11年之久。他說,如果碰到確實不喜歡接觸人類的鯨,他們就選擇不接近,否則會給其造成行為壓力,「如果發現它一直背對著我們,那就說明它在迴避我們,我們就會作出讓步,不會採取激進的跟蹤方式。」否則,鯨類動物不高興、不配合,科研人員也達不到研究目的。

那麼,鯨類動物的哪些行為是不排斥人類呢?「就像是此次科考中遇到的一群抹香鯨,有6頭成年鯨和1頭幼仔,幼仔貼著媽媽遊,它們行為緩和,一邊側著身子遊一邊偷偷『瞄』我們。」林文治舉例說,「它們行為放鬆,但保持一定的戒備心理。」

哪些行為又是在表明它們喜歡親近人類呢?「如果鯨類動物喜歡你呢,它們就會鑽到船艏的浪花裡衝浪。」林文治說,船隻航行過程中會推起一些浪花,像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就會遊到船頭,鑽進浪花裡跳躍、翻騰,「像短肢領航鯨,則會停下來集體把上半身浮出水面圍觀我們,充滿好奇的樣子。」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某海域拍攝到抹香鯨。圖片來自新華社

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研究鯨類動物,是一項需要長期積累的工作。」林文治說,只有進行長期系統的研究,才有可能了解鯨類動物的活動範圍,弄清楚不同物種的遷徙規律等問題。

本航次,科考團隊歷時21天、航行3000多公裡。科研人員採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監測相結合的方法,並輔以環境DNA收集辦法開展科考。

簡單來說,就是有的科考隊員到船頂用望遠鏡搜索海面,有的隊員在船尾收集動物發出的聲音,還有的隊員負責收集海水,以獲得水體中從動物體表剝落的痕量組織,帶回實驗室後做進一步的物種鑑定。

經對考察結果的初步分析發現,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這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較為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由於鯨類動物還是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動物和指示性生物,關於它們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在發達國家都受到極高的關注。

「從生態和環保意義上講,保護鯨類動物跟保護珊瑚、魚類,或者保護陸地上的大熊貓、鳥類等沒有本質區別。」林文治認為,雖然鯨類動物的棲息環境較為特別,公眾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但不意味著它們離我們很遙遠,「我們就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生物圈,保護鯨類動物或者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更豐富的科考收穫

探索鯨類科學前沿問題

「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南海出現過的鯨類動物有30多種,該海域是我國鯨類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介紹。

從去年起,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開始執行「2019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任務,目的是了解該區域深潛和遠海鯨類的物種組成、空間分布和行為特徵等。

今年的第二次科考,科研人員有了更豐富的收穫:不僅記錄到更多鯨類物種,還對考察海域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種群現狀及分布模式等進行了較全面的調查。

比如,去年記錄到的8個鯨類物種中,除了一種神秘的喙鯨沒在本航次被確認發現外,其它7個物種均被再次記錄到。同時,本航次還新發現並記錄到了小虎鯨、偽虎鯨、長吻飛旋海豚、瓜頭鯨等4個鯨類物種。

「開展『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年度調查和研究,符合我國參與全球環境中關注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的重大需求。」李松海說,開展這項研究,不僅可以較為系統地獲得南海鯨類物種的組成、多樣性和空間分布特徵,還可以深入探索南海鯨類的適應性演化、行為生態學、棲息地特徵以及潛在的威脅因子等鯨類的全球科學前沿問題。

透過科研人員的不斷研究,公眾也愈發明白,鯨,於人類而言,不只是《說文解字》中描述的「海中大魚也」那樣神秘、神奇,而是具有更獨特的科學意義和生態意義。

本文轉自:海南日報

未來兩天近海預報

預計明天,

渤海有1到1.5米的輕浪到中浪;

黃海、東海北部有1.5到2.3米的中浪區;

東海南部、釣魚島附近海域有1到1.5米的輕浪到中浪;

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南海、北部灣有0.8到1.6米的輕浪到中浪。

預計後天,

東海北部將生成新的大浪區,浪高2到2.8米。

8月6日~10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數值預報

明日濱海出行提示

01

沿岸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舟山海域有中浪,我國其他各主要沿岸海域都是輕浪,海況都適宜濱海休閒;

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上海、北海海域會受降水影響,濱海出行最好備上雨具。

我國主要沿岸海域包含:

Ⅰ大連;Ⅱ天津;Ⅲ青島;Ⅳ連雲港;Ⅴ上海;Ⅵ舟山;Ⅶ平潭;Ⅷ廈門;Ⅸ深圳;Ⅹ北海;Ⅺ海口;Ⅻ三亞。

02

主要航線海況

預計明天,

上海至普陀山航線有中浪伴小陣雨,大連至煙臺、海口至北海航線有輕浪伴小雨,海況一般,乘船舒適度都為二級;

我國其他主要航線都是輕浪,乘船旅行舒適。

我國主要旅行航線包含:

①大連-煙臺;②上海-普陀山;③海口-北海;④廈門-金門;⑤深圳-珠海;⑥海口-海安;⑦三亞-西沙北礁航線。

乘船舒適度分為五級:

一級:海面狀況極佳,非常適宜乘船旅行;

二級:海面狀況優良,適宜乘船旅行;

三級:海面狀況良好,較適宜乘船旅行;

四級:海面狀況較差,基本適宜乘船旅行;

五級:湧浪偏大,不適宜乘船旅行。

03

美麗海島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永暑礁附近海域有2米的中浪,嵊泗列島、岱山島、東極島、普陀山、大陳島附近海域有1.3~1.6米的中浪,這些海島較適宜乘船出行;

我國其他各美麗海島附近海域都是輕浪,海況不錯,非常適宜乘船出行和海島遊玩。

美麗海島是指以下的35個海島:

覺華島、長山群島、菩提島、長島、劉公島、靈山島、秦山島、連島、崇明島、嵊泗列島、岱山島、東極島、普陀山、大陳島、玉環島、洞頭島、南麂島、嵛山島、三都島、平潭島、湄洲島、東山島、釣魚島、南澳島、萬山群島、川山群島、海陵島、南三島、東海島、潿洲島、分界洲島、蜈支洲島、永興島、黃巖島、永暑礁。

(上圖中的照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你對「鯨魚」的了解,從哪裡開始呢?是科普書籍、影視紀錄片還是童話故事或神話故事?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看視頻南海「鯨」喜 鯨——這種聰明而神秘的生物到底有哪些習性兩年兩次科考我國科學家們帶來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 南海「鯨」喜
    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   遠海鯨類4種   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你對「鯨魚」的了解,從哪裡開始呢?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學者王丕烈隨捕鯨船出海,收集了海南島以北部分南海海域的一些鯨類信息,並收錄於《中國鯨類》和《中國海獸圖鑑》。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不遠處的黑影就是短肢領航鯨。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捕鯨活動。
  • 墨西哥|不只瑪雅文明,海上樂園/夢幻湖泊,帶你重新認識這兒
    >好玩的水上樂園舒適的度假酒店……這篇文章帶你認識不一樣的墨西哥/旅行顧問 胡建墨西哥不止文明、離坎昆不遠處,有一個名叫「穆赫雷斯島」的小島,因為這裡有許多瑪雅女性陶製神像,因此也叫「女人島」,這裡擁有麵粉般細細的白沙灘,碧綠、湛藍的海水與天空連成一線,十分美麗。可以從坎昆坐雙體船出海,到達女人島,欣賞一路的旖旎風光。每年7~9月,大量鯨鯊遷徙至此,可以看到鯨鯊成群的壯觀場面,還能與鯨同遊。
  • 南海尋鯨記
    學者王丕烈隨捕鯨船出海,收集了海南島以北部分南海海域的一些鯨類信息,並收錄於《中國鯨類》和《中國海獸圖鑑》。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捕鯨活動。由於單獨組織鯨類科考非常昂貴,當時的基礎研究意識也不強,我國遠海性鯨類研究從此陷入停滯,南海鯨類研究幾乎一片空白。「南海佔我國領海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充分了解其生物資源,尤其是珍稀動物資源非常必要。
  • 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對於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南海尋鯨人
    本報記者 惠夢  你對鯨魚的了解是從哪裡開始的呢?是科普書籍、影視紀錄片,還是童話故事或神話故事?千百年來,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這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探索和研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培君和同事們,就是為你揭開中國南海鯨魚秘密的那群人。
  • ...一起了解地球上最為壯美的重生——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生於斯,長於斯,落於斯。鯨落,最後擁抱大海的方式。一朝鯨落,萬物重生。鯨,悲寂瀟瀟下,繁榮此中開。鯨落,世上最為壯美的重生。」  4月4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炳耀副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發布了這樣一首小詩。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一時間也成為了網絡熱詞。
  • 神密喙鯨亮相南海
    前不久,中科院海底科學研究與工程項目研究室(下稱海底所)研究者李松海精英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線上發布科學研究畢業論文稱,該精英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東北部水域進行自由潛水及遠海鯨類科學考察每日任務,目擊到3頭神密喙鯨,分析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通迅員 杜莉近日,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在《整合動物學》期刊在線發表題為「 史上首次在西太平洋(南海)海上清晰目擊到德氏中喙鯨或銀杏齒中喙鯨」論文。
  • 科考隊員南海尋鯨記:主要依靠人眼和望遠鏡
    學者王丕烈隨捕鯨船出海,收集了海南島以北部分南海海域的一些鯨類信息,並收錄於《中國鯨類》和《中國海獸圖鑑》。  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捕鯨活動。由於單獨組織鯨類科考非常昂貴,當時的基礎研究意識也不強,我國遠海性鯨類研究從此陷入停滯,南海鯨類研究幾乎一片空白。  「南海佔我國領海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充分了解其生物資源,尤其是珍稀動物資源非常必要。
  • 課文《鯨》帶我們認識世界最在海上動物的特點
    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了解鯨的特點,激發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2、初步認識作比較、列數字、舉實例的說明方法。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鯨的特點。教學難點:初步認識課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2、對,(出示圖片)大家看看,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主角——鯨。3、板題,讀題。鯨是我們平時很少接觸的動物,那麼你最想了解關於鯨哪方面的知識呢?4、梳理歸納:(1)鯨有多大?多重?
  • 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 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 順利返回三亞 與科學家們一同返回的重要成果中 最引人注目的一項 是在南海深海海山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中國研究團隊在南海首次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發布消息,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於2019年4至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不管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喙鯨喙鯨是鯨目齒鯨亞目喙鯨科動物的統稱,目前認為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中最鮮為人知的動物。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一鯨落,萬物生。這是一份來自深海的浪漫。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專家表示,目前國際上發現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此鯨落具有長期觀測價值。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作為航次重要成果之一,科研人員在南海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體現了我國在深海探測技術方面的快速發展。本次發現,對於我們認識海洋生態系統如何維持深海生命的機制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促進我國深海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