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惠夢
你對鯨魚的了解是從哪裡開始的呢?是科普書籍、影視紀錄片,還是童話故事或神話故事?千百年來,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這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探索和研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培君和同事們,就是為你揭開中國南海鯨魚秘密的那群人。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今年8月,張培君和同事們順利完成了「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全部科考任務返回海南三亞。經初步分析,本航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至少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物種7種,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
「根據歷史上捕鯨和擱淺的記錄,我們認為中國南海大約有40種鯨類,但我們每次去考察只能發現10種左右,這已經很多了。」張培君說,在這次考察中,他們還發現了一些大型鯨群,如發現數量達100多頭、體長8米的短肢領航鯨鯨群,體長10餘米、世界上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的鯨群,數量在7頭左右。
張培君和同事們每次出海進行考察,要選在每年5至7月南海天氣較好的時候進行,租用500噸左右的客船。張培君說,經過多年的持續考察,他們取得了寶貴的成果,確認了在南海存在數量和品種較為豐富的海洋哺乳動物;在某些比較固定的地點,如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海南島東側的海溝等,常年棲息著一些固定的哺乳動物種群。
「南海調查是我們研究的方向之一,屬於一種摸底調查,通過摸底調查掌握基礎背景資料後,再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張培軍說,在考察中發現動物,先要設計如何獲取樣品,隨後進行有針對性、更加細緻的數據分析,開展包括遺傳學、生態學、生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從學習到走上工作崗位,張培軍對海洋領域研究的專注未曾偏離。他2005年本科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2014年來到了正在籌建中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
「研究所是在2012年開始籌建的,籌建期同步招生,在2013年迎來了第一批學生。」張培軍說,雖然研究所的歷史不長,但開展研究的動力卻並不弱,他所在的研究室是研究所的特色學科和5個重點學科之一。
「過去在我讀書時,整個學科組一年能有100萬元的經費已經很突出了;現在我們研究室每年能有幾百萬元的研究經費呢。」張培軍說,隨著經費投入的加大,他們的研究水平也在持續提升,一些方面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