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尋鯨人

2021-01-13 中國財經報網

  本報記者 惠夢

  你對鯨魚的了解是從哪裡開始的呢?是科普書籍、影視紀錄片,還是童話故事或神話故事?千百年來,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這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探索和研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培君和同事們,就是為你揭開中國南海鯨魚秘密的那群人。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今年8月,張培君和同事們順利完成了「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全部科考任務返回海南三亞。經初步分析,本航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至少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物種7種,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

  「根據歷史上捕鯨和擱淺的記錄,我們認為中國南海大約有40種鯨類,但我們每次去考察只能發現10種左右,這已經很多了。」張培君說,在這次考察中,他們還發現了一些大型鯨群,如發現數量達100多頭、體長8米的短肢領航鯨鯨群,體長10餘米、世界上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的鯨群,數量在7頭左右。

  張培君和同事們每次出海進行考察,要選在每年5至7月南海天氣較好的時候進行,租用500噸左右的客船。張培君說,經過多年的持續考察,他們取得了寶貴的成果,確認了在南海存在數量和品種較為豐富的海洋哺乳動物;在某些比較固定的地點,如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海南島東側的海溝等,常年棲息著一些固定的哺乳動物種群。

  「南海調查是我們研究的方向之一,屬於一種摸底調查,通過摸底調查掌握基礎背景資料後,再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張培軍說,在考察中發現動物,先要設計如何獲取樣品,隨後進行有針對性、更加細緻的數據分析,開展包括遺傳學、生態學、生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從學習到走上工作崗位,張培軍對海洋領域研究的專注未曾偏離。他2005年本科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2014年來到了正在籌建中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

  「研究所是在2012年開始籌建的,籌建期同步招生,在2013年迎來了第一批學生。」張培軍說,雖然研究所的歷史不長,但開展研究的動力卻並不弱,他所在的研究室是研究所的特色學科和5個重點學科之一。

  「過去在我讀書時,整個學科組一年能有100萬元的經費已經很突出了;現在我們研究室每年能有幾百萬元的研究經費呢。」張培軍說,隨著經費投入的加大,他們的研究水平也在持續提升,一些方面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相關焦點

  • 南海尋鯨記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8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南海尋鯨記》的報導。「鈴!鈴!」清晨6點30分,兩聲急促的警鈴,驚醒了睡夢中的科考隊員。甲板上傳來驚呼:「一大群熱帶斑海豚!估計超過100頭了!」
  • 科考隊員南海尋鯨記:主要依靠人眼和望遠鏡
    這是海上尋鯨的第9天。  問鯨  鯨類是脊索動物門、真獸亞綱、鯨目下屬的所有動物統稱,分為齒鯨和鬚鯨。在人們的習慣描述中,經常出現幾種對不同鯨類動物的稱呼:鯨、海豚和鼠海豚(包括江豚)。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尚未禁止捕鯨。
  • 神密喙鯨亮相南海
    前不久,中科院海底科學研究與工程項目研究室(下稱海底所)研究者李松海精英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線上發布科學研究畢業論文稱,該精英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東北部水域進行自由潛水及遠海鯨類科學考察每日任務,目擊到3頭神密喙鯨,分析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本文圖片均為新華社記者張麗芸攝團隊首席科學家李松海糾正:「這不是熱帶斑海豚,是長吻飛旋海豚。」一旁的隊員邊記邊說:「長吻飛旋海豚,6點20分,GPS位點46。」這是海上尋鯨的第9天。
  • 南海「鯨」喜
    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
  • 人間最美,不過鯨落——我國南海首次驚現鯨落,一鯨落……
    一念百草生,一念山河成 人間最美,不過鯨落鯨落海底, 哺暗界眾生十五年, 巨鯨落,萬物生,人常言道,鯨落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死法,一隻鯨魚會給大海提供百年的生態環境,把最後的溫柔留給了大海,痛苦卻自己默默承受,而日前,我國南海首次驚現鯨落,看到視頻的那一刻小編相信那能所有為之震撼不已
  • 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對於我國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 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 順利返回三亞 與科學家們一同返回的重要成果中 最引人注目的一項 是在南海深海海山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海南日報記者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松海,為大家講解鯨落的二三事。什麼是鯨落?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一鯨落,萬物生。這是一份來自深海的浪漫。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專家表示,目前國際上發現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此鯨落具有長期觀測價值。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通迅員 杜莉近日,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在《整合動物學》期刊在線發表題為「 史上首次在西太平洋(南海)海上清晰目擊到德氏中喙鯨或銀杏齒中喙鯨」論文。
  • 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新發現小虎鯨等4個鯨類物種
    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 南海「鯨」喜|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千百年來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這有賴於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看視頻南海「鯨」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發現鯨落,深海綠洲之一——鯨落
    近期,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人間最美,不過鯨落。這是鯨給大海最後的溫柔,鯨落是鯨將生命用另一種形式綻放,鯨落於海,星沉於圭。所謂鯨落,就是落到海底的鯨魚屍體,在淺海區域死去的鯨魚不能叫鯨落,只有落到上千米深的海底才能叫鯨落,因為淺海地區腐肉動物較多,水溫較高,鯨魚的屍體腐爛比較快,腐爛產生的氣體會讓鯨魚的屍體漂浮起來。但是在深海地區,水溫較低,水壓也大,低水溫能夠提高鯨魚屍體的保質期,好水壓可以增高氣體的溶解度,於是浮力下降,鯨魚屍體可以保證更完好的形態,鯨沉到海底變成鯨落。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發現自然鯨落,這意味著什麼
    4月2日,中科院科考船"探索一號"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艇抵達三亞,本次航行最重要的成果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了一個三米長的自然鯨落,這個鯨落具有長期觀察價值。那麼到底什麼是鯨落,對於海洋來說鯨落又有什麼重要價值,我們的發現又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