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新發現小虎鯨等4個鯨類物種

2021-01-16 北晚新視覺網

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新華社圖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相較去年,此次科考新發現並記錄到小虎鯨、偽虎鯨、長吻飛旋海豚、瓜頭鯨等4個鯨類物種,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較為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據科研人員介紹,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南海出沒過的鯨類動物達30多種,該海域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

(原標題: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來源:北京晚報據新華社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海洋科普|南海不是美國的夏威夷,我國在南海記錄11個鯨類物種
    科考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7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
  • 南海「鯨」喜
    本版圖片均來自新華社   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   包含11個物種   深潛鯨類7種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   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
  • 南海尋鯨記
    2016年,深海所建成「海南島鯨類擱淺記錄專業資料庫」。通過資料庫收集到的信息,結合之前對漁民的走訪,李松海判斷:南海極有可能生活著豐富的深潛和遠海鯨類。只有推測還不夠。李松海表示,部分鯨類動物差異很小,漁民分辨不清;資料庫只能統計擱淺動物的種類,卻不知道它們來自哪片海域。要科學評估南海鯨類物種多樣性和分布情況,非進行實地考察不可。
  • 科考隊員南海尋鯨記:主要依靠人眼和望遠鏡
    2016年,深海所建成「海南島鯨類擱淺記錄專業資料庫」。通過資料庫收集到的信息,結合之前對漁民的走訪,李松海判斷:南海極有可能生活著豐富的深潛和遠海鯨類。  只有推測還不夠。李松海表示,部分鯨類動物差異很小,漁民分辨不清;資料庫只能統計擱淺動物的種類,卻不知道它們來自哪片海域。要科學評估南海鯨類物種多樣性和分布情況,非進行實地考察不可。
  • 南海「鯨」喜|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科考背後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麼樣的脾氣喜好?研究保護鯨類動物意義何在?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特別採訪了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短肢領航鯨與弗氏海豚混遊現象。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該航次共記錄到包括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等8個鯨類物種的野外群體,首次確認南海相應海域有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等鯨類動物存在。7月27日,科研人員在科考船上觀察動物。今年7月8日,團隊再次出發。此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比上次範圍更廣,調查內容和採用的方法更為多樣。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1日 09:12 A-A+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中國海域有哪些鯨類?
    在我國海域和水域有確切發現記錄的鯨類有以下這些。鬚鯨類:藍鯨、座頭鯨、長鬚鯨,塞鯨,灰鯨、布氏鯨、小鬚鯨、北太平洋露脊鯨。齒鯨類:抹香鯨、小抹香鯨、侏抹香鯨、虎鯨、偽虎鯨、侏虎鯨、布氏中喙鯨、銀杏齒中喙鯨、柯氏喙鯨、貝氏喙鯨、朗氏中喙鯨、短肢領航鯨、瓜頭鯨、真海豚、瓶鼻海豚、長吻飛旋原海豚、熱帶點斑原海豚、條紋原海豚、弗氏海豚、糙齒海豚、中華白海豚、印度駝海豚、裡氏海豚、太平洋斑紋海豚、印太江豚、東亞江豚、長江江豚、白鱀豚。
  • 南海尋鯨人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培君和同事們,就是為你揭開中國南海鯨魚秘密的那群人。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今年8月,張培君和同事們順利完成了「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全部科考任務返回海南三亞。經初步分析,本航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至少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物種7種,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 深讀|鯨落萬物生——揭秘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
    一鯨落,萬物生。這是一份來自深海的浪漫。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何為鯨落?
  • 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文章分析了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月—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據了解,不論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李松海團隊表示,此次發現可以確定是全球首次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清晰目擊。
  • 古近紀,生物專欄:鯨類進化史
    小抹香鯨體長2.6~4米,體重300~420公斤;侏儒抹香鯨長2.1~2.7米,體重不超過270公斤不過這些數據主要來自岸邊,擱淺的個體捕獲記錄很少。這兩種小型齒鯨與抹香鯨的習性一樣,玩深潛吃魷魚,大腦袋裡也有將近一半的是鯨腦油。
  •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鯨落是什麼?
    2020-04-04 10:39:55 來源:新京報  |  作者:張璐 | 字號:A+ | A-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據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消息,4月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