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共遊場景。新華社圖
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相較去年,此次科考新發現並記錄到小虎鯨、偽虎鯨、長吻飛旋海豚、瓜頭鯨等4個鯨類物種,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較為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據科研人員介紹,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南海出沒過的鯨類動物達30多種,該海域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
(原標題: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來源:北京晚報據新華社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