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建成通車
▲ 圖為廣西平南三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攝
12月28日,目前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廣西平南三橋正式建成通車。該橋全長1035米,主橋跨徑575米,運用了多項獨創技術,成為中國橋梁新名片。
主持修建平南三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廣西大學教授鄭皆連表示,項目首創「圓形地連牆+卵石層注漿方案」;獨創基於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的智能調載糾偏系統;首創基於影響矩陣原理的「過程最優,結果可控」扣索一次張拉計算理論,實現大跨徑拱橋主拱圈線形控制技術的新突破。
——《科技日報》
2
西電東送大通道昆柳龍柔性直流工程全面投產
▲ 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範工程廣西受端柳北換流站工作人員在進行調試(12月15日攝)。新華社發(李志傑 攝)
12月27日,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範工程全面投產。這一工程連通了裝機規模世界第七的烏東德水電站和粵港澳大灣區,每年新增800萬千瓦西電東送通道能力,將為國家西電東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重要影響。
烏東德電站送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示範工程,是我國《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中的跨省區輸電重點工程,起自雲南昆北換流站,連接廣西柳北換流站和廣東龍門換流站,因此也簡稱為「昆柳龍柔性直流工程」。工程全長1452公裡,總投資242.49億元。
——新華社
3
長這樣!中國研究團隊在南海首次發現神秘喙鯨
從中科院深海所獲悉,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於2019年4至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
不管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央視新聞
4
「一二三」首航!國產ARJ21飛機實現七大用戶「展翼齊飛」
12月28日,在上海虹橋機場,執飛一二三航空首航航班的國產飛機ARJ21前往指定區域。當日,東航新成立的一二三航空有限公司(簡稱「一二三航空」)首航,執飛首航航班的國產飛機ARJ21從上海飛往北京。一二三航空首航標誌著ARJ21的7家用戶全部投入民航運營。2020年6月,國產飛機ARJ21正式交付國航、東航、南航,進入我國主流民航市場。11月交付華夏航空,開展支線航空市場探索。加上此前交付的成都、江西、天驕航空,國產飛機的7家民航用戶已全部投入市場。
——新華網
5
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 證實「胖子」恆星的產能方式
NASA
義大利拉奎拉鎮,亞平寧山脈地下1000米深處,一個裝有近300噸液態烴的大罐子,正在靜靜地等待,等待著1.5億千米之外的太陽釋放一種「幽靈粒子」——中微子。這種中微子來自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80年前,有科學家提出了碳氮氧循環的理論,這種碳氮氧循環反應是太陽次要的核聚變方式,它產生的能量還不足太陽整體能量的1%,但它卻被認為是較大型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
80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想盡辦法去證實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的存在,直到最近才有了答案。
近日,《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對於這些中微子的測量,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進一步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
——《科技日報》
6
澳新型望遠鏡 可助短時間繪製詳細星空圖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日前發布公報說,其研究者藉助一臺新型射電望遠鏡勘測了南部天空,僅用300小時繪製了約含300萬個星系的星空圖,其勘測速度和所繪星空圖的細節程度均出類拔萃。
澳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設計了新型射電信號接收器,能夠讓名為「澳大利亞平方公裡陣列探路者」的這臺射電望遠鏡發揮出視野廣闊的特點,從而拍攝南部天空的全景圖像。隨後研究人員合併了903張照片,繪製了詳細的星空圖,大大少於世界上一些主要望遠鏡過去開展同類射電勘測時所需的數萬張照片。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今日科技話題:跨徑拱橋、直流工程、喙鯨、「一二三」、「幽靈粒子」、新型望遠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