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柯氏喙鯨刷新了哺乳類動物的深潛紀錄。柯氏喙鯨能憋氣85分鐘,下潛至1900米的深海,打破了抹香鯨保持的1200米深潛紀錄。目前,潛水員的深潛紀錄約為600米。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鯨長時間深潛是為了覓食,能夠避免「減壓病」是因為下潛至1000米水深時,前肺部會本能地萎陷,可防止壓縮氧由肺部進入血液。
近20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鯨的死亡與人類的聲吶試驗有關。2000年,美國海軍宣布,他們的聲吶試驗導致6隻柯氏喙鯨在巴哈馬群島的海灘上擱淺。從那時開始,至少有5次鯨在聲吶測試點附近的海灘上擱淺而亡的記錄。研究人員至今尚未搞清聲吶如何使動物失去方向感,並最終擱淺的。
一些海洋生物學家推測,聲吶發出的強烈聲波會迫使鯨浮出水面。研究人員在鯨體組織中發現了小氮泡,推測它們損害了鯨的器官。這種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那些過快上浮的潛水者當中,就是人們常說的氣栓症。為防止氮在體內積聚,鯨在潛水時通常都會屏住呼吸,因此氣栓症的假設似乎難以成立。
美國麻薩諸塞州Woods Hole海洋學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Peter Tyack推測,鯨可能以某種方式改變了自己的潛水行為。但讓科學家無法解釋的是,作為對海軍聲吶試驗的響應,這些冠軍有時竟會死於一些讓人類潛水員痛苦不堪的減壓疾病。一個新的數學模型推測,聲吶通過複製另一種天敵發出的聲音,迫使柯氏喙鯨採用了一種危險的潛水模式。
為了躲避天敵,柯氏喙鯨會重複進行一些較淺的下潛。研究人員推測,是否正是這種行為導致了潛水冠軍的死亡,尤其是海軍聲吶的頻率與柯氏喙鯨最害怕的敵人逆戟鯨發出的聲音幾乎相同,迫使鯨採用一種類似的淺層下潛模式。
經過一系列的測試,科學家發現,在正常的潛水模式下,當海洋哺乳動物的下潛深度超過72米時,它們的肺會塌陷,它能夠防止氮滲透到血液中。如果鯨的肺在一系列的淺層潛水中沒有收縮,增加的壓力將使氮泡向組織中擴散,從而增加形成氣栓的危險。
延伸閱讀
柯氏喙鯨,又名柯維氏喙鯨、柯維氏鯨,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的哺乳動物,通常不易引人注意,很少能夠在海上觀察到,但分布極廣。除了兩極附近高緯度海域以外,遍布全世界,主要棲息於熱帶至冷溫帶的深層海域。
其前額微斜,嘴喙較小而不明顯;其頭部和嘴喙形狀有時被比擬為鵝嘴,又稱鵝嘴鯨、鵝喙鯨。
出生時長2.7米,重350公斤。成年雄性可達7.5米,成年雌性為7米,重量可達近3000公斤。壽命至少約40年以上。幾乎所有研究資料都來自於擱淺個體的調查。
一般單獨或組成3到12頭左右的小群體活動,能潛水20-40分鐘,在海面時每10-20秒噴氣1次,其噴氣低而發散。
*圖文編自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探索發現自然野趣與神奇之美,激發我們愛惜和保護之心】
微信公號:ziranguancha
合作微信:yequ360
高清圖片請發郵箱:47067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