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聲納實驗,威脅到柯氏喙鯨的生存?

2021-01-19 大自然野趣


科學家發現,柯氏喙鯨刷新了哺乳類動物的深潛紀錄。柯氏喙鯨能憋氣85分鐘,下潛至1900米的深海,打破了抹香鯨保持的1200米深潛紀錄。目前,潛水員的深潛紀錄約為600米。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鯨長時間深潛是為了覓食,能夠避免「減壓病」是因為下潛至1000米水深時,前肺部會本能地萎陷,可防止壓縮氧由肺部進入血液。


近20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鯨的死亡與人類的聲吶試驗有關。2000年,美國海軍宣布,他們的聲吶試驗導致6隻柯氏喙鯨在巴哈馬群島的海灘上擱淺。從那時開始,至少有5次鯨在聲吶測試點附近的海灘上擱淺而亡的記錄。研究人員至今尚未搞清聲吶如何使動物失去方向感,並最終擱淺的。


一些海洋生物學家推測,聲吶發出的強烈聲波會迫使鯨浮出水面。研究人員在鯨體組織中發現了小氮泡,推測它們損害了鯨的器官。這種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那些過快上浮的潛水者當中,就是人們常說的氣栓症。為防止氮在體內積聚,鯨在潛水時通常都會屏住呼吸,因此氣栓症的假設似乎難以成立。


美國麻薩諸塞州Woods Hole海洋學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Peter Tyack推測,鯨可能以某種方式改變了自己的潛水行為。但讓科學家無法解釋的是,作為對海軍聲吶試驗的響應,這些冠軍有時竟會死於一些讓人類潛水員痛苦不堪的減壓疾病。一個新的數學模型推測,聲吶通過複製另一種天敵發出的聲音,迫使柯氏喙鯨採用了一種危險的潛水模式。


為了躲避天敵,柯氏喙鯨會重複進行一些較淺的下潛。研究人員推測,是否正是這種行為導致了潛水冠軍的死亡,尤其是海軍聲吶的頻率與柯氏喙鯨最害怕的敵人逆戟鯨發出的聲音幾乎相同,迫使鯨採用一種類似的淺層下潛模式。


經過一系列的測試,科學家發現,在正常的潛水模式下,當海洋哺乳動物的下潛深度超過72米時,它們的肺會塌陷,它能夠防止氮滲透到血液中。如果鯨的肺在一系列的淺層潛水中沒有收縮,增加的壓力將使氮泡向組織中擴散,從而增加形成氣栓的危險。


延伸閱讀


柯氏喙鯨,又名柯維氏喙鯨、柯維氏鯨,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的哺乳動物,通常不易引人注意,很少能夠在海上觀察到,但分布極廣。除了兩極附近高緯度海域以外,遍布全世界,主要棲息於熱帶至冷溫帶的深層海域。


其前額微斜,嘴喙較小而不明顯;其頭部和嘴喙形狀有時被比擬為鵝嘴,又稱鵝嘴鯨、鵝喙鯨。


出生時長2.7米,重350公斤。成年雄性可達7.5米,成年雌性為7米,重量可達近3000公斤。壽命至少約40年以上。幾乎所有研究資料都來自於擱淺個體的調查。


一般單獨或組成3到12頭左右的小群體活動,能潛水20-40分鐘,在海面時每10-20秒噴氣1次,其噴氣低而發散。


*圖文編自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


【探索發現自然野趣與神奇之美,激發我們愛惜和保護之心】

微信公號:ziranguancha

合作微信:yequ360

高清圖片請發郵箱:4706734@qq.com

相關焦點

  • 喙鯨:被天敵逼出來的動物界潛水冠軍,在人造聲納面前卻不堪一擊
    說到動物界中潛水能力的佼佼者,我們常常會提起抹香鯨,它們能潛水海底2200米的深度,深潛事件長達90分鐘,因此也常常被認為是動物界中的潛水冠軍。但是在鯨魚家族中,還有一種隱藏的王者,喙鯨,這種長著短短的喙的鯨能潛到2900米的深度,潛水持續時間長達137分鐘!
  • 柯氏喙鯨擱淺,腹中發現4公斤塑膠袋
    海洋垃圾成災,正嚴重威脅著海洋生物多樣性。據BBC在6月21日一篇報導,近日在蘇格蘭西海岸Skye島附近發現一頭擱淺巨鯨。解剖後發現,它胃中囤積的塑膠袋重達4KG。上圖:從這頭柯氏喙鯨胃部扯出的部分塑膠袋。圖片來源:BBC這是一頭6米長的成年雄性柯氏喙鯨,從外部看,形態完好,死因不詳。
  • 科學家發現鯨魚集體擱淺的原因,可能是被潛艇聲納嚇著了
    2018 年 8 月到 9 月之間,大量鯨魚像因導航系統失靈而墜毀的飛機,集體衝上了愛爾蘭和蘇格蘭的海岸。事後統計,兩個月內有超過 75 頭喙鯨擱淺,當時有 45 只喙鯨死亡並腐爛於蘇格蘭的赫布裡底群島,另外 22 頭在愛爾蘭不同的海岸線上靜候死亡降臨。
  • 菲律賓海岸現喙鯨屍體 胃中塑料垃圾達38千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18日報導,近日,在菲律賓達沃市的一片海灘上,人們發現了一具柯氏喙鯨的屍體在接受採訪時,達沃市骨博物館創始人兼館長達雷爾•布拉奇利(Darrell Blatchley)表示,他沒有想到該喙鯨的胃部居然有將近40公斤的塑料垃圾,其中包括米袋、雜物袋、香蕉種植袋和各種普通塑膠袋。由於鯨是從捕獲的食物中吸取水分,當它們誤把塑料以及其他垃圾當作食物時,可能會死於脫水和飢餓。
  • 柯氏喙鯨能憋氣3個多小時
    即便你使出渾身解數,柯氏喙鯨憋氣超能力也讓你望塵莫及。這些鯨魚潛水的深度和時間都超過其他哺乳類動物,但新研究表明它們的漫長潛水甚至比之前認知的還要久。當科學家在近日研究數千頭鯨魚潛水的數據時,他們發現其中的潛水健將之一能屏息超過3小時,打破了此前報導的超1小時的屏息紀錄——此前的紀錄也是由柯氏喙鯨(Ziphius cavirostris)保持的。
  • 神密喙鯨亮相南海
    科學研究工作人員目擊到的鯨露出水面吸氣,其人體輪廊與典型性的喙鯨外觀設計類似。本次發覺是全球對水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物個人的初次清楚目擊。該科學研究畢業論文在國際性上初次對這種神密喙鯨的魚體色方式、傷疤圖案設計以及河面個人行為開展了敘述。
  • 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挪威柯氏喙鯨「一心求死」究竟為哪般?
    這頭鯨約20噸重,幾天前的異常行為讓它變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動物學家只能將其安樂死以結束它的痛苦。而經過解剖,人們找到了讓這頭龐然大物如此痛苦的原因:在它的體內,有大約30個塑膠袋!動物學家只在鯨的消化道內發現了一些消化了的魷魚殘渣,此外便是大小不一的約30個塑膠袋,其中最長的袋子約達兩米半。
  • 南海「鯨」喜
    神秘喙鯨差點被認作編織袋   南海海域可能存在喙鯨定居群體   科考期間,當看到一頭棕黃色的鯨出現在海浪間時,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林文治博士一下驚住了。他腦中飛快運轉,開始檢索無數有關鯨的知識:這到底是一頭什麼鯨 ?   是柯氏喙鯨!
  • 墨西哥西部太平洋發現3條喙鯨 疑似發現新品種
    墨西哥西部太平洋發現3條喙鯨疑似發現新品種(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國際環保組織海洋牧人協會(Sea Shepherd)周二(8日)宣布喜訊,稱上月中在墨西哥西部的太平洋沿岸考察時,發現3條喙鯨。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文章分析了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月—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據了解,不論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李松海團隊表示,此次發現可以確定是全球首次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清晰目擊。
  • 動物界的潛水冠軍是誰,能潛到海底一萬米嗎?
    有沒有鯨類能下潛到一萬米深的海底?本文解決這些問題。鯨類的潛水極限:3000米鯨類實際上主要生活在淺海層,例如現今最大的動物藍鯨多在水面下100米以內活動,而海洋霸主虎鯨的極限憋氣記錄只有十幾分鐘。最廣為人知的潛水鯨類當屬抹香鯨,它的深潛記錄是2250米,可連續憋氣一個多小時。
  • Beaked whale: 突吻鯨,喙鯨_chinadaily.com.cn_language...
    11月3日,一條罕見鯨魚的遺體被衝到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海灘上,人們把它送往澳大利亞博物館。科學家們初步估計它屬於珍稀鯨類--朗曼氏突吻鯨,但後來證實是一種稀有的瓶鼻鯨,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Beaked whale表示「突吻鯨,喙鯨」,bottlenose whale表示「瓶鼻鯨」。鯨的種類還有很多,比如humpback whale(大翅鯨); blue whale(藍鯨);gray whale(灰鯨);sperm whale(抹香鯨);pygmy sperm whale(小抹香鯨);drawf sperm whale(侏儒抹香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