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喙鯨擱淺,腹中發現4公斤塑膠袋

2021-02-08 中國綠髮會

海洋垃圾成災,正嚴重威脅著海洋生物多樣性。據BBC在6月21日一篇報導,近日在蘇格蘭西海岸Skye島附近發現一頭擱淺巨鯨。解剖後發現,它胃中囤積的塑膠袋重達4KG。

上圖:從這頭柯氏喙鯨胃部扯出的部分塑膠袋。圖片來源:BBC

這是一頭6米長的成年雄性柯氏喙鯨,從外部看,形態完好,死因不詳。蘇格蘭海洋動物擱淺計劃組織(Scottish Marine Animal Stranding Scheme) 工作人員在發現鯨魚第二天對其進行屍體解剖,一大堆塑料垃圾觸目驚心,塑膠袋和其他塑料碎片幾乎充斥其胃部各個角落。塑料垃圾可能導致海洋哺乳動物患上胃炎或損害其胃壁。

上圖:動物保護工作者對這頭痛苦的鯨實施了安樂死。圖片來源:BBC

聯合國《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今早一則消息表示,鯨在食用塑料垃圾之後,胃部空間被佔據卻無法消化,可能導致飢餓。

上圖:柯氏喙鯨(Ziphius cavirostris),又稱為鵝嘴鯨,是潛水深度最大的哺乳動物,被譽為「深海王者」,很少能夠在海上觀察到。圖片來源:網絡

此前,今年2月份,據挪威國家電視臺報導,首次發現一頭在挪威西海岸擱淺的柯氏喙鯨。研究人員在解剖柯氏喙鯨時發現其腹中有大量塑料製品,包括30個塑膠袋和其他一些小東西,消化系統內食物少見,幾乎全是各種塑料顆粒。對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深表痛心,呼籲減少塑料垃圾,使海洋更加清潔。

美國《科學》雜誌2015年一篇文章的數據顯示,每年有約8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如果國際社會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到2025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總量將達到約1.55億噸。

文/Linda  核/如梅   責編/Angel

BBC:Plastic bags found inside whale after stranding on Skye

http://www.bbc.com/news/uk-scotland-highlands-islands-40354561

柯氏喙鯨擱淺挪威海岸 腹中充滿塑料製品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2/02/c_1120400829.htm

相關焦點

  • 鯨魚岸邊擱淺 腹中取出30個塑膠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一條柯氏喙鯨首次出現在挪威西海岸,但這並沒有令研究人員激動萬分,而是內心無比沉重,因為它是被迫擱淺至此,或許,它是過來求死的。據報導,這條柯氏喙鯨在挪威西部城市卑爾根附近的索特拉島海岸擱淺,當地消防人員多次把它送回深水區,但是它仍不斷遊向海岸並擱淺。
  • 柯氏喙鯨能憋氣3個多小時
    即便你使出渾身解數,柯氏喙鯨憋氣超能力也讓你望塵莫及。這些鯨魚潛水的深度和時間都超過其他哺乳類動物,但新研究表明它們的漫長潛水甚至比之前認知的還要久。當科學家在近日研究數千頭鯨魚潛水的數據時,他們發現其中的潛水健將之一能屏息超過3小時,打破了此前報導的超1小時的屏息紀錄——此前的紀錄也是由柯氏喙鯨(Ziphius cavirostris)保持的。
  • 軍方聲納實驗,威脅到柯氏喙鯨的生存?
    科學家發現,柯氏喙鯨刷新了哺乳類動物的深潛紀錄。柯氏喙鯨能憋氣85分鐘,下潛至1900米的深海,打破了抹香鯨保持的1200米深潛紀錄。近20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懷疑鯨的死亡與人類的聲吶試驗有關。2000年,美國海軍宣布,他們的聲吶試驗導致6隻柯氏喙鯨在巴哈馬群島的海灘上擱淺。從那時開始,至少有5次鯨在聲吶測試點附近的海灘上擱淺而亡的記錄。
  • 為什麼他們那麼努力,也救不了那頭擱淺的鯨魚?真實原因讓人生氣
    而我們選擇的第一本共讀繪本是《擱淺的鯨魚》。作為一個無比迷戀海洋生物,喜歡鯨魚的孩子非常開心的打開了繪本。繪本的故事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女孩和她的哥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擱淺的鯨魚,努力去營救卻最終眼睜睜看著鯨魚閉上眼睛,內心無比難過得故事。看到最後,孩子稀裡譁啦地哭開了,哭著跟我說:「媽媽,我心裡好難過,為什麼那麼努力,也救不了那條擱淺的鯨魚?」我抱抱孩子:「我也很難過。」
  • 中國海域有哪些鯨類?
    齒鯨類:抹香鯨、小抹香鯨、侏抹香鯨、虎鯨、偽虎鯨、侏虎鯨、布氏中喙鯨、銀杏齒中喙鯨、柯氏喙鯨、貝氏喙鯨、朗氏中喙鯨、短肢領航鯨、瓜頭鯨、真海豚、瓶鼻海豚、長吻飛旋原海豚、熱帶點斑原海豚、條紋原海豚、弗氏海豚、糙齒海豚、中華白海豚、印度駝海豚、裡氏海豚、太平洋斑紋海豚、印太江豚、東亞江豚、長江江豚、白鱀豚。
  • 南海科考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新發現小虎鯨等4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圖考察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鯨類動物31群次、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14群次、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本航次歷時21天,航程3000多公裡,考察區域集中在南海北部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的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
  • 喙鯨:被天敵逼出來的動物界潛水冠軍,在人造聲納面前卻不堪一擊
    但是在鯨魚家族中,還有一種隱藏的王者,喙鯨,這種長著短短的喙的鯨能潛到2900米的深度,潛水持續時間長達137分鐘!因此,喙鯨才是當之無愧的潛水冠軍。喙鯨之所以經常被人們忽略,是因為這個物種很難被發現,由於其難以捉摸的習性和對海洋深處的偏好,它們仍然是科學界最不為人所知的鯨類之一。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文章分析了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月—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據了解,不論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李松海團隊表示,此次發現可以確定是全球首次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清晰目擊。
  • 198頭鯨魚擱淺紐西蘭海灘, 已有140頭死亡--為什麼鯨魚會擱淺?
    據此前報導,當地時間12日,紐西蘭一處海灘出現近200頭巨頭鯨擱淺的事故,當地保護動物官員表示,已經有24頭鯨魚死亡。最常見的擱淺鯨類喙鯨對聲納非常敏感,其生性害羞,常誤以為噪音是殺人鯨發出的聲音而受到驚嚇擱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也會為了躲避聲納而中斷哺育幼鯨的行為,並快速逃離,最終導致擱淺。會使喙鯨產生激烈反應的聲納強度,遠遠低於海軍演習所允許的聲納強度。而藍鯨的數量在過去一個世紀已經減少95%.研究人員曾用吸盤把相關裝置黏在柯氏喙鯨身上,測量它們所接收到的聲音和反應。
  • 中國研究團隊在南海首次發現神秘喙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發布消息,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於2019年4至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不管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喙鯨喙鯨是鯨目齒鯨亞目喙鯨科動物的統稱,目前認為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中最鮮為人知的動物。
  • 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灘涂上的抹香鯨:巨獸擱淺,所為何故?
    這是哺乳動物裡自由潛水的的第二好成績,僅次於柯氏喙鯨(Ziphius cavirostris)。當然,抹香鯨也許會潛得更深,只是人類對它的了解太少。之所以潛到漆黑的深海,只為了獵殺。抹香鯨的主要食物是各種頭足類動物——魷魚和烏賊。從幾十克一條的小傢伙到幾百克一條的中等個。頭足類動物生著難消化的角質喙,曾經有人從一條抹香鯨的胃裡找到近兩萬個角質喙。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發現抹香鯨等7個鯨類物種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我國海域出沒的鯨類動物有近40個物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最大的齒鯨--抹香鯨等。
  • 義大利海灘驚現死亡抹香鯨,腹中竟有22公斤塑料垃圾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侯佳欣】上周,義大利薩薩裡省著名景點撒丁島附近發現一頭死去的抹香鯨,研究人員在它的胃裡發現了22公斤的塑料垃圾。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4月1日報導,這頭抹香鯨長達8米,年齡較小。薩薩裡省及帕多瓦大學的獸醫和研究人員解剖鯨魚後發現,這頭鯨魚已經懷孕,其腹中還有多達22公斤的塑料製品,其中包括塑料盤、漁網、防水布、黑色垃圾袋,甚至還有一袋標籤清晰可見的洗滌劑,這些塑料垃圾佔據了鯨魚三分之二的胃。鯨魚胃中僅有三分之一(大約12公斤)是鯨魚喜歡的食物——魷魚。因此,研究人員猜測,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多的塑料製品導致它無法給腹中的胎鯨提供營養。
  • 南海「鯨」喜
    本版圖片均來自新華社   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   包含11個物種   深潛鯨類7種   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   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他來不及過多思考和耽擱,迅速拿過相機拍攝這頭神秘的鯨,以留存珍貴影像資料,「它很安靜,就在海面以下不到一米的位置靜靜遊著。柯氏喙鯨特有的棕黃體色讓我一開始懷疑僅是個編織袋,直到另外一頭鯨從它身下冒出來並行遊動時,我才意識到它是喙鯨。」   喙鯨臉部很小,身上有花紋,長得與眾不同,雖不太活躍,但數量較多,分布較廣,屬於迴避人類的一種動物,是科考隊員的重點調查和研究對象之一。
  • 日本海域發現罕見朗曼喙嘴鯨 全球僅確認5頭存活
    最近,據日媒報導,在本國西南海岸發現了一頭被衝到岸上擱淺了的鯨魚,經過研究發現,這頭鯨魚屬非常罕見珍稀的鯨種,不過不幸的是,由於擱淺時間過長,這頭鯨魚在被發現時已經死亡。據介紹,這頭擱淺的鯨魚體長6.5米,是一頭成熟的母鯨,經鑑定為朗曼喙嘴鯨。日本境內還是首次確認存在這種類型的鯨。除日本這一例外,全世界經過確認的此種類型鯨也只有5例,2002年,曾在南非某海域發現過1例。
  • 菲律賓海岸現喙鯨屍體 胃中塑料垃圾達38千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18日報導,近日,在菲律賓達沃市的一片海灘上,人們發現了一具柯氏喙鯨的屍體在接受採訪時,達沃市骨博物館創始人兼館長達雷爾•布拉奇利(Darrell Blatchley)表示,他沒有想到該喙鯨的胃部居然有將近40公斤的塑料垃圾,其中包括米袋、雜物袋、香蕉種植袋和各種普通塑膠袋。由於鯨是從捕獲的食物中吸取水分,當它們誤把塑料以及其他垃圾當作食物時,可能會死於脫水和飢餓。
  • 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記錄到抹香鯨等11個鯨類物種  新華社海口7月28日電(記者王自強、張麗芸)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