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已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
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
——中國新聞網
2我國專家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治療領域取得新進展
12月11日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中心乳腺癌團隊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上取得新進展,發現以「節拍化療」方式使用化療藥卡培他濱進行維持治療,可顯著提高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無疾病生存率。相關研究日前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
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三陰性乳腺癌是復發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亞型。化療是降低早期三陰性乳腺癌復發風險的主要手段,但療效已達瓶頸,臨床上急需更有效的手段提高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治癒率。
——新華網
3中科院專家提取2600年前大墓DNA信息
來自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消息,近日,中科院專家應邀來到洛陽,對新發現的2600年前戎王級大墓(編號M15)進行骸骨樣本採集,以便通過提取相關的DNA信息,探尋陸渾戎這一族群與中原人群的融合、互動行為,為民族融合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近日,一座春秋時期戎王級大墓在河南洛陽徐陽墓地被發現,進一步印證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融合的歷史。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發展,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團隊對這座王級大墓進行DNA取樣。
——新華網
4太陽噴出等離子體雲抵達地球 或影響地球磁場
▲資料圖:太陽耀斑爆發。
12月7日,太陽表面發生大型噴發,它發射出的等離子云被拋射入太空,12月10日抵達地球,或對地球磁場產生影響。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太陽x射線天文學實驗室表示,大約在莫斯科時間12月10日凌晨四點,密集的太陽氣體與地球發生了接觸。太陽能物質將「包圍」地球大約一天。由於等離子體的影響,對空間飛行器的輻射負荷值將急劇增加,地表磁場還將會發生波動。
——中國新聞網
5海洋生物研究團隊在墨西哥海域疑發現新鯨種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12月10日,一支海洋生物研究團隊說,他們可能在墨西哥西海岸發現了一種新的突吻鯨,眼下嘗試經由分析脫氧核糖核酸(DNA)確認。
這支研究團隊11月17日在墨西哥聖貝尼託島水域乘船追蹤罕見的突吻鯨時,三頭鯨緊挨著船浮出水面。研究團隊還發現,這三頭鯨發出的聲音信號特別。每個鯨種有獨特的聲音信號,但先前錄到的聲音信號都不同於它們發出的信號。突吻鯨,又稱喙鯨,成年後體長可達5米。它們經常遊弋在偏遠海域水下約914米的深處,以躲避主要天敵虎鯨。團隊目前分析發現這三頭鯨時採集的水樣,希望能從水樣中提取到它們的細胞,以便藉助DNA檢測確認它們是否為新鯨種。
——中國新聞網
6仿生微型機器人跳著「霹靂舞」就卸了貨
▲用光彎曲混合水凝膠致機器人行走。圖片來源:《科學機器人》網站
據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報導,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首個類似於生命的材料,可以充當軟機器人。它能以人類的速度行走,撿起物體並將其運輸到新的位置,甚至還可以跳「霹靂舞」來釋放顆粒物。
該機器人類似於四足章魚,在充滿水的水箱內運行,非常適合在水生環境中使用。這個釐米大小的機器人按重量計有將近90%的水,無需複雜的硬體、液壓或電力裝置即可移動。機器人由光激活並沿外部旋轉磁場的方向行進。機器人能以人類的速度(大約每秒一步)行走,並對磁場進行響應,從而使這些材料能遵循特定的軌跡。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