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大亞灣、早期三陰性乳腺癌、大墓DNA、等離子體雲、新鯨種、仿生微型機器人

2020-12-14 科協身邊事

1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中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大亞灣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完成科學使命後已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


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


——中國新聞網


2我國專家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治療領域取得新進展


12月11日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中心乳腺癌團隊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上取得新進展,發現以「節拍化療」方式使用化療藥卡培他濱進行維持治療,可顯著提高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無疾病生存率。相關研究日前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


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三陰性乳腺癌是復發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亞型。化療是降低早期三陰性乳腺癌復發風險的主要手段,但療效已達瓶頸,臨床上急需更有效的手段提高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治癒率。


——新華網


3中科院專家提取2600年前大墓DNA信息


來自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消息,近日,中科院專家應邀來到洛陽,對新發現的2600年前戎王級大墓(編號M15)進行骸骨樣本採集,以便通過提取相關的DNA信息,探尋陸渾戎這一族群與中原人群的融合、互動行為,為民族融合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近日,一座春秋時期戎王級大墓在河南洛陽徐陽墓地被發現,進一步印證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融合的歷史。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發展,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付巧妹團隊對這座王級大墓進行DNA取樣。


——新華網


4太陽噴出等離子體雲抵達地球 或影響地球磁場


▲資料圖:太陽耀斑爆發。


12月7日,太陽表面發生大型噴發,它發射出的等離子云被拋射入太空,12月10日抵達地球,或對地球磁場產生影響。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太陽x射線天文學實驗室表示,大約在莫斯科時間12月10日凌晨四點,密集的太陽氣體與地球發生了接觸。太陽能物質將「包圍」地球大約一天。由於等離子體的影響,對空間飛行器的輻射負荷值將急劇增加,地表磁場還將會發生波動。


——中國新聞網


5海洋生物研究團隊在墨西哥海域疑發現新鯨種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12月10日,一支海洋生物研究團隊說,他們可能在墨西哥西海岸發現了一種新的突吻鯨,眼下嘗試經由分析脫氧核糖核酸(DNA)確認。


這支研究團隊11月17日在墨西哥聖貝尼託島水域乘船追蹤罕見的突吻鯨時,三頭鯨緊挨著船浮出水面。研究團隊還發現,這三頭鯨發出的聲音信號特別。每個鯨種有獨特的聲音信號,但先前錄到的聲音信號都不同於它們發出的信號。突吻鯨,又稱喙鯨,成年後體長可達5米。它們經常遊弋在偏遠海域水下約914米的深處,以躲避主要天敵虎鯨。團隊目前分析發現這三頭鯨時採集的水樣,希望能從水樣中提取到它們的細胞,以便藉助DNA檢測確認它們是否為新鯨種。


——中國新聞網


6仿生微型機器人跳著「霹靂舞」就卸了貨


▲用光彎曲混合水凝膠致機器人行走。圖片來源:《科學機器人》網站


據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報導,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首個類似於生命的材料,可以充當軟機器人。它能以人類的速度行走,撿起物體並將其運輸到新的位置,甚至還可以跳「霹靂舞」來釋放顆粒物。


該機器人類似於四足章魚,在充滿水的水箱內運行,非常適合在水生環境中使用。這個釐米大小的機器人按重量計有將近90%的水,無需複雜的硬體、液壓或電力裝置即可移動。機器人由光激活並沿外部旋轉磁場的方向行進。機器人能以人類的速度(大約每秒一步)行走,並對磁場進行響應,從而使這些材料能遵循特定的軌跡。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相關焦點

  • 線粒體DNA或成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
    乳腺癌導讀:三陰性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的15%。因為此類乳腺癌缺乏內分泌及抗HER2治療的靶點,所以目前尚無針對性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線粒體DNA或是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曾有研究表明,線粒體缺陷與乳腺癌的發生存在著一定關聯,但科學家們依舊無法確定線粒體DNA改變與TNBC轉移和化療拮抗的關係。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
    PD-L1測試挑戰 關於PD-L1最佳的檢測方法,研究人員仍然沒有在乳腺癌和其他腫瘤類型中弄清楚。對於三陰性乳腺癌,研究人員正在尋找任何可能成為早期靶點的藥物。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BBOX1抑制劑
    與其它呈激素受體或HER2陽性的癌症不同,三陰性乳腺癌幾乎無靶向療法可用,患者只能依靠手術、化療和放療來進行治療,這些療法的效果不如靶向治療,而且會傷害健康組織。7月20日,發表在Cancer Discover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張青博士團隊發現BBOX1可以作為三陰性乳腺癌的可行治療靶點。
  • 「中國方案」為三陰性乳腺癌輔助治療開啟新篇章
    研究證實:蒽環紫杉基礎上聯合卡培他濱的輔助化療方案,將使三陰性乳腺癌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從80.4%提升至86.3%,療效顯著優於傳統化療方案。這項名為CBCSG010的臨床試驗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牽頭,中國乳腺癌協助組開展,研究於今日剛剛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正式發表,這是中國乳腺癌輔助治療研究領域首個登頂JCO的臨床研究。
  • 三陰性乳腺癌只能化療?這些治療手段指日可待
    免疫腫瘤治療勢不可擋的進入中國肺癌治療了,乳腺癌的還能遙遠?今年ASCO關於三陰性乳腺癌的報告,免疫抑制劑風頭正勁。一些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晚期及早期三陰性乳腺癌中,聯合化療時PD-1/L1抗體應答率更高。
  • 王殊教授: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免疫治療——機遇、挑戰與相關思考
    在9月21日的乳腺癌專場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殊教授就《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免疫治療——機遇和挑戰》做了精彩報告。腫瘤瞭望特將講課內容及其對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觀點進行了整理,供讀者學習。,尤其對於三陰性乳腺癌(TNBC)和HER2+乳腺癌患者,新輔助治療藥敏平臺的篩選作用可以指導後續治療。
  • 低劑量卡培他濱維持治療早期三陰性乳腺癌可提高5年無病生存率
    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指癌組織中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2(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因預後較差、早期容易復發轉移以及對常見的靶向治療和內分泌治療不敏感等特徵,該疾病一直是乳腺癌基礎以及臨床研究的熱點。對於三陰性乳腺癌患者而言,化療是早期唯一的輔助治療選擇。
  • 乳腺癌發現新靶點,與25%死亡相關的三陰性患者添生機
    科學家發現新靶點,乳腺癌擴散、轉移有望得到遏制。冷泉港實驗室(GSHL)科學家們近期發現了一種 RNA 調控基因片段,可能與乳腺癌的擴散相關。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敲掉了這一靶向 RNA,減少了腫瘤的轉移性生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Nature 子刊上。
  • 乳腺癌三陰性的天敵
    孕激素受體(PR)和原癌基因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這類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病理類型的10.0%~20.8%, 多項研究表明,三陰性乳腺癌多發生於絕經前年輕女性,尤其是非洲裔美國婦女。 三陰性乳腺癌臨床表現為一種侵襲性病程,其遠處轉移風險較高,內臟轉移機會較骨轉移高,腦轉移機率也較高。三陰性乳腺癌的遠處轉移風險在3年時達到高峰,之後可能會有所下降。
  • ASCO 大咖談 | 王昕教授解析ASCO早期乳腺癌研究亮點
    ASCO 大咖談 | 王昕教授解析ASCO早期乳腺癌研究亮點
  • 今日科技話題: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納米「人造分子」、「雲雀」、鎘汙染農田修復、納米仿生機器人
    同時,團隊也將關注新材料的智能化響應問題,提升材料的可控性。「我們希望研究成果能為國內的新材料發展添磚加瓦。」聶志鴻說。——《中國科學報》5納米仿生機器人有望「制服」腦腫瘤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等人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
  • 今日科技話題:跨徑拱橋、直流工程、喙鯨、「一二三」、「幽靈粒子...
    今日科技話題:跨徑拱橋、直流工程、喙鯨、「一二三」、「幽靈粒子」、新型望遠鏡 2020-12-30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出國看病科普:三陰性乳腺癌
    三陰性乳腺癌是對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過量的HER2蛋白測試呈陰性的癌症。這些結果表明,雌激素和孕激素或HER2蛋白並不能促進乳腺癌的發展。因此,三陰性乳腺癌對激素治療藥物或靶向HER2蛋白受體的藥物無反應。儘管如此,一些藥物仍可成功治療三陰性乳腺癌。出國看病機構盛諾一家一直關注著乳腺癌,曾經多次做過關愛女性健康的活動。
  • 靶向CDK12/CDK13或可治療三陰性乳腺癌
    靶向CDK12/CDK13或可治療三陰性乳腺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6:30:41 美國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Derek R.
  • 「未來科技範」評測雲鯨拖地機器人:看它是怎麼自己清洗抹布的?
    更何況未來科技範兒家裡還有兩隻~雖然範兒不知道脫髮還有沒有的救,但有了雲鯨拖地機器人,範兒的家卻是重獲新生了!兒啊,你儘管脫髮,「小白鯨」會替你打掃。開箱剛收到這麼大這麼重的一個箱子的時候,範兒也是被驚到了,這裡面裝的都是啥呀?
  • Nat Cell Biol: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新方法
    但是當對三陰性乳腺癌(TNBC)這種特別具有侵襲性的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時,只有不到20%的反應率。 "該領域的一個大問題是,為什麼其餘的患者沒有反應?"賓夕法尼亞大學獸醫學院助理教授Rumela Chakrabarti說。 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Chakrabarti及其同事們揭示了其中的分子細節。
  • 科學家發現逆轉三陰性乳腺癌對化療耐藥的新方法
    由於三陰性乳腺癌缺乏靶向療法,故其全身治療主要依靠化療,而化療耐藥性是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主要障礙。
  • 骨轉移、肝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李綱教授為...
    李綱教授 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方面,在以蒽環聯合紫杉類藥物為基礎的標準輔助治療方案中,和以往FINXX,CREATE-X,GEICAM/CIBOMA,CBCSG-10研究術後卡培他濱強化治療不同,一項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王曦教授口頭報告的SYSUCC-001研究結果顯示,可手術三陰性乳腺癌標準治療後,1年卡培他濱組節拍治療(650mg
  • 三陰性乳腺癌部分靶向藥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目前對於早期TNBC最有效的化療組合包括蒽環類、紫杉烷類和/或鉑類藥物的治療,而新輔助化療模式(NAC)也為臨床上的病理完全緩解(pCR)提供重要的預後信息,且在許多臨床試驗(尤其是TNBC)中被視為替代終點。與pCR的患者相比,在新輔助化療後仍殘留浸潤性疾病的患者具有較高的早期復發風險和更差的預後。
  • CAR-T療法進軍三陰性乳腺癌,改善生存率,不再是空談
    三陰性乳腺癌一直是女性患者的噩夢,目前現有療法對其束手無策,因此預後差、耐藥性強、復發率高,而治療手段又非常有限,成為腫瘤圈的一大難題。 近期,有學者研發出新型CAR-T療法針對三陰性乳腺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效果,有望打破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