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發現新靶點,與25%死亡相關的三陰性患者添生機

2021-01-19 DeepTech深科技

科學家發現新靶點,乳腺癌擴散、轉移有望得到遏制。冷泉港實驗室(GSHL)科學家們近期發現了一種 RNA 調控基因片段,可能與乳腺癌的擴散相關。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敲掉了這一靶向 RNA,減少了腫瘤的轉移性生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Nature 子刊上。

(來源:Nature)

事實上,早在 2016 年,Nature 子刊就對 GSHL 的教授兼研究總監 David Spector 團隊的相關研究做過報導。當時他們就發現了數十種 RNA 分子,在乳腺癌細胞中比同類非癌細胞中更加普遍。這些 RNA 都是長非編碼 RNA(IncRNA),也就是不編碼蛋白質的 RNA 分子,主要在細胞內部起調節作用。

此番報導的,是針對 RNA 25(MaTAR 25)如何影響小鼠乳腺癌細胞的研究結果。

Spector 實驗室研究生 Kung-Chi Chang 通過實驗發現,MaTAR 25 以多種方式促進了癌症的發展,包括:促進癌細胞生長、遷移、侵襲組織。敲掉 MaTAR 25後,研究取得了驚人的效果。

據研究者介紹,不僅腫瘤細胞大量壞死,肺轉移也明顯減少了。「這的確給了我們一些非常令人興奮的數據,即該 RNA 分子具有作為治療靶標的潛力。」

Spector 團隊還發現,MaTAR 25 人類直系同源物 LINC01271 與乳腺癌腫瘤中更具侵略性的經相關。目前,他們正在研究敲掉 LINC01271 對人源乳腺癌模型中的腫瘤生長和轉移的影響。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癌種。儘管近 20 年來,乳腺癌的早期治癒率已經達到 90% 以上,死亡率也在持續降低,但是,該病即便是在美國,也是導致女性死亡第二大癌種。2020 年,美國預計有超過 4 萬人死於這一疾病,佔到了女性癌症死亡總數的 15%。患者的復發和轉移都是主要致死原因。

同時,眾多亞型中,仍有三陰性(ER-,PR-,HER2-)等沒有有效的治療靶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新靶點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新靶點為三陰性等亞型提供更多選擇

在實驗中,為了敲掉 MaTAR 25,研究人員涉及了一個核酸片段,也就是反義寡核苷酸(ASO),一旦與 RNA 結合就會促使細胞產生一種酶,可以破壞掉 IncRNA。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這種分子注射到小鼠血液中,ASO 可以達到腫瘤細胞,溶解掉大部分 MaTAR 25。

研究人員發現,在高浸潤性 4T1 三陰乳腺癌細胞中,敲掉 MaTAR 25 基因(KO)的細胞,使細胞增殖、轉移、侵襲都減少了。與之對照,移植到 BALB / c 小鼠乳腺脂肪墊中的 KO 細胞,腫瘤生長顯著降低。

螢光素酶標記的 MaTAR 25 KO 細胞的尾靜脈注射顯示,歸巢到肺部減少,轉移性結節明顯減少。

補充研究中,MMTV-Neu-NDL(HER2亞型)小鼠模型中,敲掉 MaTAR 25 的細胞,也阻礙了腫瘤生長,減少了肺轉移。

這些都指向,敲掉 MaTAR 25 會損害乳腺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

(來源:Nature)

為了促進上述成果轉化到人類的臨床應用,研究人員還對 MaTAR 25 的人類直系同源基因進行確認。發現 LINC01271 與 MaTAR25 有相同的轉錄方向,且其異位表達,可以挽救敲掉MaTAR 25細胞的增殖表型。同時,也證實了 LINC01271 與 PURB 抗體的特異性相互作用,以及與乳腺癌的不良預後有關等。

這也意味著,LINC01271 是改變乳腺癌進展的潛在治療靶點。

(來源:Nature)

乳腺癌亞型較多,分類方法也較多。按照病理學表徵劃分,最常見的乳腺癌是導管癌,佔到所有乳腺癌患者的 75% 左右。這類乳腺癌又可細分為非侵入性導管原位癌(DCIS)和侵入性導管癌(IDC)。

浸潤性乳腺癌,按照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水平,又可以劃分為 4 個亞型。

在傳統的病理學表徵和免疫組化(IHC)分析可檢測到的雌激素受體(H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HER2)等蛋白標誌物之外,其他評估基因組重組以及分子表達的研究,也為乳腺癌發生發展提供了進一步的遺傳學解釋。

按照這一理論,乳腺癌又被分為 6 種主要分子亞型——管腔 A、腔 B、HER2 富集,三陰性/基底樣,正常樣和 claudin-low,每種亞型表現出不同的表型和分子特徵,並且具有明顯的臨床結果。

目前治療乳腺癌的靶點主要是 HER2、VEGF、EGFR、BRCA、PI3K/Akt/mTOR、CDK4/6 等。其中針對三陰性,也就是 HR、PR 以及 HER2 均為陰性的乳腺癌療法卻很少。2017 年數據顯示,此類患者只有 10% 左右,卻與 25% 的死亡有關。新靶點的發現,將為此類患者提供更多救治機會。

更多腫瘤新療法將面世

Spector 團隊分析,敲掉 MaTAR 25 對乳腺癌腫瘤細胞的控制,主要是通過與富含嘌呤的元素結合蛋白 B(PURB)相互作用,並與其下遊靶基因 tensin 1(Tns1)關聯,來發揮作用的。

Tns1 有助於細胞骨架和外部基質的連接,是影響細胞運動和生長調節的通路。MaTAR 25 的缺失,導致 Tns1 減少,進而導致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的重組,以及粘著斑和微絨毛的減少。

這一系列連鎖反應,也最終導致了腫瘤細胞的壞死。

(來源:Nature)

在 Spector 團隊的研究中,MaTAR 25 和 LINC01271 都不是個案。

近年來,大規模的全基因研究表明,缺乏蛋白編碼能力的人和小鼠基因組可以轉錄成千上萬的 RNA,特別是長度在 200 個核苷酸以上的長非編碼 RNA,也就是 IncRNA,已被建議在各種生物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其中,IncRNA 表達失調與包括神經肌肉疾病、發育遲緩、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相關。除了 MaTAR 25,還有多種 Inc RNA,作為調控分子,通過不同機制參與了乳腺癌發展和轉移進程。

如:HOTAIR 可以改變 Polycomb Repressing Complex 2(PRC2)的定位模式和組蛋白甲基化,從而調節乳腺癌細胞中的基因表達。

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藥性 4(BCAR4)可以控制 GLI 家族鋅指2(GLI2)基因表達來促進癌細胞轉移。在小鼠模型中,通過鎖定核酸 LNA 來攻擊 BCAR4,可顯著影響癌細胞的侵襲,減少肺轉移。

在早期針對 Malat1 基因的研究中,敲掉Malat1後,原發性乳腺腫瘤的分化和轉移的顯著減少。

此外,在此前研究中,科學家還發現,除了調節轉錄,lncRNA 還可以通過發揮其他調節作用,來影響癌症。如:lncRNA PVT1 可調節乳腺癌細胞中 Myc 蛋白的穩定性,促進癌細胞發展。

在此番發布成果的研究中,Spector 團隊就針對 30 個未鑑定過的靶點進行了研究,涉及 MaTARs 1-30。

相關焦點

  • 線粒體DNA或成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
    因為此類乳腺癌缺乏內分泌及抗HER2治療的靶點,所以目前尚無針對性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線粒體DNA或是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曾有研究表明,線粒體缺陷與乳腺癌的發生存在著一定關聯,但科學家們依舊無法確定線粒體DNA改變與TNBC轉移和化療拮抗的關係。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BBOX1抑制劑
    與其它呈激素受體或HER2陽性的癌症不同,三陰性乳腺癌幾乎無靶向療法可用,患者只能依靠手術、化療和放療來進行治療,這些療法的效果不如靶向治療,而且會傷害健康組織。7月20日,發表在Cancer Discover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張青博士團隊發現BBOX1可以作為三陰性乳腺癌的可行治療靶點。
  • 科學家揭示「最難治」乳腺癌新靶點
    本報訊(記者黃辛通訊員王廣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團隊在有「最難治」乳腺癌之稱的三陰性乳腺癌研究領域獲得新突破。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基於多維組學大數據、系統性地對三陰性乳腺癌的代謝特徵進行分析,揭示了三陰性乳腺癌的全新靶點,首次提出基於代謝特徵的治療策略,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儘早獲得精準且有效的治療帶來新希望。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細胞—代謝》。三陰性乳腺癌作為乳腺癌的一種亞型,由於惡性程度高、復發風險大、預後較差,且既往缺乏有效的專項治療策略,素有「最難治」乳腺癌之稱。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
    PD-L1測試挑戰 關於PD-L1最佳的檢測方法,研究人員仍然沒有在乳腺癌和其他腫瘤類型中弄清楚。對於三陰性乳腺癌,研究人員正在尋找任何可能成為早期靶點的藥物。
  • 靶向作用腫瘤抑制蛋白有望根治三陰性乳腺癌!
    2018年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三陰性乳腺癌中特殊腫瘤抑制子的缺失或能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乳腺癌療法,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死亡風險降低35%,Keytruda再創輝煌!獲FDA首批用於三陰性乳腺癌
    事實上,乳腺癌分為腔面A、腔面B、HER-2陽性和三陰性四種亞型,其中三陰性乳腺癌屬於最「毒」的一種。三陰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三個主要治療靶點均為陰性的乳腺癌。在所有乳腺癌中,三陰性乳腺癌佔10%~17%,而且具有預後差、耐藥性強、復發率高、治療手段少等特點,成為乳腺界一大難題。
  • 三陰性乳腺癌只能化療?這些治療手段指日可待
    PARP抑制劑2017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上,賓州大學阿博拉姆遜癌症中心一項III期臨床試驗顯示,一種叫奧拉帕尼的靶向藥在治療HER2陰性轉移性乳腺癌和BRCA突變乳腺癌上,效益明顯優於標準化療,能更好改善這類患者無進展生存期。研究者認為,奧拉帕尼或許能用於BRCA突變以及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確,這一藥物有希望成三陰性乳腺癌新的治療手段。」
  • 晚期乳腺癌患者,未來之路如何走?
    ◎ 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新組合靶點約70%的乳腺癌為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後續需要長達5~10年的內分泌治療。當患者發展為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該怎麼組合?正如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郝春芳教授所說:「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已經進入靶向治療新時代!」
  • 晚期乳腺癌患者,未來之路如何走?|內分泌治療|陽性乳腺癌|HER2|...
    ◎ 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新組合靶點約70%的乳腺癌為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後續需要長達5~10年的內分泌治療。當患者發展為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該怎麼組合?正如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郝春芳教授所說:「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已經進入靶向治療新時代!」
  • 王殊教授: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免疫治療——機遇、挑戰與相關思考
    在9月21日的乳腺癌專場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殊教授就《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免疫治療——機遇和挑戰》做了精彩報告。腫瘤瞭望特將講課內容及其對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觀點進行了整理,供讀者學習。,尤其對於三陰性乳腺癌(TNBC)和HER2+乳腺癌患者,新輔助治療藥敏平臺的篩選作用可以指導後續治療。
  • 科學家發現誘發三陰性乳腺癌轉移的關鍵基因 並開發出阻斷癌症轉移...
    (乳腺癌轉移)的關鍵基因,同時還開發出了一種阻斷乳腺癌轉移的新方法。三陰性乳腺癌是一種惡性乳腺癌,其每年在美國會引發大約4萬人死亡,大部分的死亡病例都源於癌症對化療的耐受以及隨後的惡性轉移;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能夠促進原發性腫瘤發生轉移呢?這是癌症生物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攜帶轉移性腫瘤的患者往往擁有最高的死亡率。
  • CAR-T療法進軍三陰性乳腺癌,改善生存率,不再是空談
    以ROR1為靶點,新型CAR-T療法極大改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預後 ROR1是一種孤兒酪氨酸激酶孤兒受體,胚胎表達很高,但在成體細胞中的表達是有限的。有研究顯示,在三陰性乳腺癌(TNBC)與肺腺癌各亞種的蛋白表達高達74%,乳腺癌中高水平的ROR1表達與預後不良有關,經常耐藥。
  • 讓人頭痛的三陰性乳腺癌,有哪些新的治療手段嗎?
    三陰性乳腺癌既對最常用的內分泌治療無效,也無獲批的HER2靶向治療藥物可用,治療方式十分有限。 中國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三陰性乳腺癌可能的新靶點——膜突蛋白(MSN),給新藥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PD-L1陽性的晚期三陰性乳腺癌可採用免疫治療聯合化療。
  • 骨轉移、肝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李綱教授為...
    我們科室通過調取美國SEER資料庫的30多萬例患者資料開展了相關研究,以HR陽性、HER2陰性乳腺癌的肝轉移概率作為基準,數據為1,三陰性乳腺癌的數據為2,Luminal HER2陽性大致是3, HR陰性、HER2陽性乳腺癌為5。除此之外,年齡以及腫瘤病理分級也和肝轉移的發生率相關,40歲以下患者發生肝轉移的概率明顯要比其他年齡段更高,隨著年齡增長肝轉移的發生率有所下降。
  • 老藥二甲雙胍和血紅素組合有望治癒三陰性乳腺癌!
    2019年3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據估計,大約15%-20%的乳腺癌患者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即患者機體缺失三種關鍵的治療靶點: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由於缺少這些靶點,大部分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都會接受標準化療,而不是首選的靶向性藥物,三陰性乳腺癌(TNBC)會不相稱地影響年輕女性、非洲裔女性和攜帶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
  • 科學家們發現四種三陰性乳腺癌細胞亞型 或有望幫助開發新型...
    利用細胞基因組學技術,研究者發現,一種新型細胞類型會產生抑制機體免疫細胞的分子,從而就能幫助癌細胞躲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研究者Alex Swarbrick教授表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預後往往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研究人員在治療方法的進展非常緩慢,研究人員對患者腫瘤樣本的單細胞進行分析並了解了腫瘤的構成,這就能夠深入識別細胞的亞型從而應用到疾病的研究中。
  • 陳策實學科組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穩定KLF5蛋白促進三陰性乳腺癌...
    USP3穩定KLF5蛋白促進乳腺癌 KLF5是一種鋅指轉錄因子,在基底型三陰性乳腺癌(TNBC)中過表達,其mRNA和蛋白水平高表達與乳腺癌患者預後不良相關。
  • 乳腺癌重磅研究!科學家們找到了一個新靶點 可以阻止腫瘤的生長和...
    據估計,僅在美國,2019年就將診斷出268,600例新的侵襲性和62,930例非侵襲性乳腺癌,估計將導致41,760人死亡。腫瘤微環境(TME)的細胞和非細胞間室除了遺傳和表觀遺傳改變外,還有助於腫瘤的生長和傳播。 TME的細胞部分包括肌成纖維細胞、浸潤的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基質/幹細胞和免疫細胞。
  • 復旦腫瘤醫院多項成果攻堅「最難治」乳腺癌
    ;鑑定中國患者特異的胚系基因變異,證實國人三陰性乳腺癌特異性治療靶點的存在。基於三陰性乳腺癌是一種混合類型的乳腺癌亞型,邵志敏教授團隊嘗試從腫瘤代謝的角度研究,以期發現更多三陰性乳腺癌的特異靶點。研究團隊根據前期繪製的三陰性乳腺癌多組學圖譜,通過大數據比對分析,發現三陰性乳腺癌的代謝特徵在不同樣本中的確存在著較大差異。多種數據結果提示,三陰性乳腺癌中存在三種不同代謝特徵的亞型。
  • 新發現32個乳腺癌相關基因位點!提升風險預測能力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美國一年有超過25萬名女性被診斷為乳腺癌患者,4萬多名患者因乳腺癌去世。在中國,乳腺癌也是女性新發病例最多的癌種。乳腺癌可以分為很多亞型,而不同亞型給患者生命和健康造成的長期風險往往有巨大的差異。比如三陰性乳腺癌(即缺乏三種細胞靶點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HER2蛋白)就是一種侵襲力強、預後較差的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