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殊教授: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免疫治療——機遇、挑戰與相關思考

2020-11-30 騰訊網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編者按

第23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0年CSCO學術年會於9月19日~26日在北京等五地以線上+線下的形式舉行。在9月21日的乳腺癌專場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殊教授就《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免疫治療——機遇和挑戰》做了精彩報告。腫瘤瞭望特將講課內容及其對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觀點進行了整理,供讀者學習。

建議在WIFI下觀看

新輔助治療越來越多的應用於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中,尤其對於三陰性乳腺癌(TNBC)和HER2+乳腺癌患者,新輔助治療藥敏平臺的篩選作用可以指導後續治療。但與HER2+乳腺癌相比,由於缺少相應靶點,TNBC傳統的新輔助化療效果已經趨於瓶頸,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給TNBC的新輔助治療提供了更多的治療機會。

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帶來的機遇

1、pCR的獲益-IMpassion031

晚期TNBC患者免疫治療的數據主要來自於KEYNOTE系列研究和IMpassion 130研究,在新輔助治療領域,2020年ESMO大會報導了IMpassion 031的研究結果,該研究旨在評估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化療在早期TNBC新輔助治療中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終點是病理完全緩解(pCR),定義為ypT0/is ypN0。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阿替利珠單抗聯合化療,pCR的絕對獲益高達16.5%(57.6% vs 41.1%,P=0.0044),次要研究終點PD-L1陽性患者與ITT人群pCR獲益一致(58.8% vs 34.8%,P=0.021)。

與晚期TNBC免疫治療的IMpassion130研究結果不同,IMpassion031研究中即使是PD-L1陰性患者,其pCR率仍然有獲益的趨勢(47.7% vs 34.4%)。同時,為了解新輔助免疫治療獲得的近期療效能否轉化為遠期生存的獲益,該研究還做了長期生存的探索,不管是EFS、DFS還是OS,都看到新輔助免疫治療獲益的趨勢,但是目前長期生存的數據尚不成熟,期待後續隨訪結果的公布。

2、可能的長期生存獲益-KEYNOTE 522

KEYNOTE-522研究是在早期TNBC新輔助治療中應用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化療對比安慰劑+化療後輔助治療序貫帕博利珠單抗和安慰劑的Ⅲ期研究,入組患者為新診斷的T1c N1-2或T2-4 N0-2期、組織樣本可供評估PD-L1檢測的TNBC患者,主要研究終點是pCR(定義為ypT0/is ypN0)和無事件生存率(EFS)。基線人群中PD-L1陽性患者佔到了81.6%和83.3%。該研究採用了目前TNBC最強的化療方案(即卡鉑+紫杉醇+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環磷醯胺四藥方案),分別配伍帕博利珠單抗或安慰劑。結果顯示,帕博利珠單抗+化療組pCR率顯著高於安慰劑+化療組(64.8% vs 51.2%,P=0.00055)。此外,研究者還發現無論PD-L1陽性/陰性患者都可以在新輔助治療中有pCR的獲益。EFS首次中期分析未能達到預先設定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的邊界,但經過18個月的隨訪,IDFS絕對獲益達到6%(91.3% vs 85.3%),雖然該研究數據尚未成熟,但是我們從中看到了獲益趨勢。

3、方案優化可能的獲益-GeparNuevo

為探索何種配伍能夠達到免疫治療最好的療效,研究者設計了GeparNuevo研究,該旨在探討原發性TNBC(cT1b-cT4d,任何cN)患者中,紫杉序貫蒽環新輔助化療的基礎上聯合抗PD-L1單抗Durvalumab的療效。整體上患者pCR率沒有顯著差異(53.4% vs 44.2%,P=0.287),但預設的亞組分析,機會窗的患者(先在前2周接受Durvalumab或安慰劑單藥治療,然後進行空芯針活檢並後續隨機)與安慰劑相比,接受Durvalumab治療的機會窗隊列患者pCR率在數值上有明顯提高(61.0% vs 41.4%,P=0.052)。該研究提示,未來可以選擇化療藥物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不同順序的誘導治療或選擇不同化療藥物進行配伍的優化治療方式。

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聯合EGFR抑制劑、抗血管生成藥物等,參照CREATE-X的研究模式,已有研究在評估新輔助治療non-pCR的患者應用nivolumab+卡培他濱進行強化治療的療效。

二、新輔助免疫治療的挑戰

1、聯合不同方案,療效的不確定性-NeoTRIP

目前很多研究在探索有效的免疫治療聯合方案,NeoTRIP研究入組了HER2-、ER及PR-、早期高風險(T1cN1;T2N1;T3N0)或局部晚期單側乳腺癌患者,採用化療(白蛋白紫杉醇+卡鉑)±阿替利珠單抗治療。但在總體人群以及PD-L1陽性或陰性人群中,療效並無顯著提高,pCR率無差別。分析該陰性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入組人群臨床特徵較為高危、病期較晚(淋巴結陽性佔比高達87%)以及試驗設計選用的化療方案沒有起到將「冷腫瘤」轉變為「熱腫瘤」的免疫誘導作用。

2、聯合化療方案的安全性

不同於細胞毒藥物及內分泌治療的作用機制,免疫治療針對宿主,因此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可能影響患者所有器官。不同的免疫治療相關研究中不良反應譜並不一致,雖然整體上相對可控,但是粒缺性發熱,免疫治療相關肺炎等嚴重不良事件還佔有相當的比例,且免疫治療所致甲狀腺功能異常也是非常常見,需要給予重視和幹預。

3、確定合理的治療終點

由於作用機制的不同,在新輔助治療中取得的pCR以及晚期治療中的ORR能否轉化為遠期生存的獲益呢?鑑於POPLAR研究、CHECKMATE-057研究以及CHECKMATE-025研究的PFS與OS結果並不一致,因此如何確定合理的治療終點也是目前值得關注的問題。

三、總結

總之,免疫治療為早期TNBC的新輔助治療帶來機遇和挑戰,希望今後能通過更多的研究進行探索,為TNBC帶來更多治癒的機會。

《腫瘤瞭望》:

免疫治療已經改變了多種腫瘤傳統的治療模式,為惡性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TNBC進展快、預後差且缺少特異性治療手段,免疫治療是TNBC探索的方向。越早應用,ORR越高,您如何看待早期TNBC的免疫治療?

王殊教授:多項研究已在TNBC中進行了免疫治療的嘗試,結果陸續公布。如晚期一線的IMpassion 130研究,首次證實了轉移性TNBC能夠從抗PD-1抗體阿替利珠單抗免疫治療中獲益。新輔助治療領域的KEYNOTE 522研究是評估在含有蒽環、紫杉和鉑類的強勢化療基礎之上加入帕博利珠單抗輔助治療早期TNBC的Ⅲ期研究。IMpassion 031是在標準蒽環和紫杉基礎之上加入阿替利珠單抗進行治療的研究。兩項研究都讓我們看到了pCR率的顯著提升,雖然遠期生存的數據尚不成熟,但是就目前的趨勢來看很有可能會得到陽性的結果。臨床前研究和最近的臨床研究結果值得我們對TNBC的免疫治療從晚期前移到早期治療持樂觀態度。

《腫瘤瞭望》:

早期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單藥的臨床試驗中,大部分患者療效欠佳,引發了對免疫治療耐藥及可能的逆轉策略的探討。您如何看待提高免疫治療反應率的問題?

王殊教授:與其他抗腫瘤治療的作用機制不同,免疫治療是通過增強宿主免疫系統來主動抵抗腫瘤的治療方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抗細胞毒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CTLA-4)和抗PD-1/ PD-L1的單克隆抗體。儘管TNBC缺乏明確的治療靶點,但是經過治療後的腫瘤其通路會發生改變,這些改變有可能成為治療的靶點。

由於腫瘤存在異質性,類似HER2陽性乳腺癌,單純應用抗HER2治療效果不佳,需要和化療聯合才能發揮最大療效,單純的免疫治療的療效其實也並不突出。目前免疫治療多於化療、靶向治療(曲妥珠單抗、CDK4/6抑制劑、PARP抑制劑)、局部消融治療聯合以期提高緩解率。TNBC雖然作為免疫原性較高的一個分子分型,但是對免疫治療仍然存在較大的異質性,通過檢測如TILs等預測免疫治療療效和判斷預後的指標,將有助於提升免疫治療的療效,但尚需更多的數據確認。未來發展趨勢就是尋找與其他藥物的最佳聯合方案及適用人群。

專家簡介

王殊教授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

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乳腺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CSCO-BC)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CBCSG)常委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乳腺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乳腺疾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版權聲明

凡署名原創的文章版權屬《腫瘤瞭望》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腫瘤瞭望》」

相關焦點

  • 三陰性乳腺癌只能化療?這些治療手段指日可待
    AKT抑制劑處於早期研發階段,目前沒有正式批准應用於臨床,但數據令人鼓舞。期待完靶向藥物,在來看看這些年很火的免疫抑制劑,它會是突破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下個可能性嗎?2018 ASCO:TNBC研究中的免疫抑制劑說明了什麼?
  • 「中國方案」為三陰性乳腺癌輔助治療開啟新篇章
    目前臨床實踐中,化療仍然是三陰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特別是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以蒽環類化療藥物和紫杉醇類化療藥物為基礎的輔助化療是其標準的治療方案。雖然在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過程中,標準的輔助化療方案經過多種臨床試驗驗證了其有效性。然而,由於三陰性乳腺癌的獨特特性,接受此類傳統化療方案的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仍然長期徘徊在80%左右。
  • 低劑量卡培他濱維持治療早期三陰性乳腺癌可提高5年無病生存率
    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指癌組織中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2(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因預後較差、早期容易復發轉移以及對常見的靶向治療和內分泌治療不敏感等特徵,該疾病一直是乳腺癌基礎以及臨床研究的熱點。對於三陰性乳腺癌患者而言,化療是早期唯一的輔助治療選擇。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
    因為TNBC缺乏在其他類型的乳腺癌中表達的靶向受體,所以治療這種侵襲類型的乳腺癌是具有挑戰性的。常規化療仍然是早期和晚期TNBC患者的主要治療選擇,基於蒽環類和紫杉烷的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據報導,在過去的幾年裡,用含鉑和釕的藥物進行新輔助化療對部分化療敏感的TNBC患者產生了治療效果。
  • 線粒體DNA或成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
    乳腺癌導讀:三陰性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的15%。因為此類乳腺癌缺乏內分泌及抗HER2治療的靶點,所以目前尚無針對性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線粒體DNA或是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曾有研究表明,線粒體缺陷與乳腺癌的發生存在著一定關聯,但科學家們依舊無法確定線粒體DNA改變與TNBC轉移和化療拮抗的關係。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此外,TNBC具有更多的非同義突變,以此產生腫瘤特異性新抗原,從而激活新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基於上述理論基礎,Tanya E.3 免疫聯合化療治療早期TNBCICIs聯合化療也針對早期TNBC的治療進行了探索。
  • 乳腺癌新輔助治療病例分享及病理有關問題思考
    2020年春節期間,NMPA批准了恩美曲妥珠單抗用於接受了紫杉烷類聯合曲妥珠單抗為基礎的新輔助治療後仍殘存侵襲性病灶的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輔助治療,臨床對新輔助治療的病理評估準確性的需求變得尤為迫切。
  • ESMO2020:TIL和PD-L1狀態改善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結局
    三陰性乳腺癌一直是女性患者的噩夢,目前現有療法對其束手無策,因此預後差、耐藥性強、復發率高,而治療手段又非常有限,成為腫瘤圈的一大難題。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上高表達的PD-L1可提高治療效果 根據在2020年ESMO虛擬會議上提交的3期NeoTRIPaPDL1的試驗數據,在大多數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中,三陰性乳腺癌(TNBC)以及PD-L1陰性腫瘤都表現出陽性結果
  • 知己知彼 優化免疫治療策略——乳腺癌免疫治療現狀及進展
    CLEOPATRA研究使用曲妥珠單抗聯合多西他賽作為轉移性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並與加帕妥珠單抗或安慰劑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腫瘤基質的TILs水平每增加10%與更長的總生存(OS)期相關。此外,探究TILs水平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後的療效預測作用也是近年研究熱點。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
    三陰性乳腺癌是指癌組織經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後,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原癌基因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三陰性乳腺癌臨床表現為一種侵襲性病程,其遠處轉移風險較高,內臟轉移機會較骨轉移高,腦轉移機率也較高。
  • ASCO 大咖談 | 王昕教授解析ASCO早期乳腺癌研究亮點
    2019年復旦大學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團隊發表的一項研究將三陰性乳腺癌分成了4個分子亞型,分別是大量免疫細胞浸潤、預後較好的免疫調節型(IM),雄激素受體通路活化的腔面/雄激素受體型(LAR),幹細胞通路激活、預後較差的間質型(MES),以及高度基因組不穩定的基底樣免疫抑制型(BLIS)。不同的分子亞型的生物學特性不同,可能對不同的化療或靶向治療呈現不同的敏感度。
  • 乳腺癌發現新靶點,與25%死亡相關的三陰性患者添生機
    科學家發現新靶點,乳腺癌擴散、轉移有望得到遏制。冷泉港實驗室(GSHL)科學家們近期發現了一種 RNA 調控基因片段,可能與乳腺癌的擴散相關。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敲掉了這一靶向 RNA,減少了腫瘤的轉移性生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Nature 子刊上。
  • 骨轉移、肝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李綱教授為...
    李綱教授 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方面,在以蒽環聯合紫杉類藥物為基礎的標準輔助治療方案中,和以往FINXX,CREATE-X,GEICAM/CIBOMA,CBCSG-10研究術後卡培他濱強化治療不同,一項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王曦教授口頭報告的SYSUCC-001研究結果顯示,可手術三陰性乳腺癌標準治療後,1年卡培他濱組節拍治療(650mg
  • 讓人頭痛的三陰性乳腺癌,有哪些新的治療手段嗎?
    三陰性乳腺癌既對最常用的內分泌治療無效,也無獲批的HER2靶向治療藥物可用,治療方式十分有限。 中國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三陰性乳腺癌可能的新靶點——膜突蛋白(MSN),給新藥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PD-L1陽性的晚期三陰性乳腺癌可採用免疫治療聯合化療。
  • 晚期乳腺癌患者,未來之路如何走?|內分泌治療|陽性乳腺癌|HER2|...
    三陰性乳腺癌是目前治療手段較少的一類癌症,並且由於三陰性乳腺癌異質性很強,目前國內外的分型也有非常多的版本,屬於分類裡面的「垃圾桶」。因此三陰性乳腺癌的患者需要採用經過優化、個體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方法。現有研究中顯示,有21個基因的變異與三陰性的復發轉移風險顯著相關,這對於早期乳腺癌的治療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 楊文濤教授點評:三陰性乳腺癌——USCAP會議乳腺專欄
    總體而言,94.4%的病例存在目前有靶向治療的基因異常。提示三陰性浸潤性大汗腺癌可能從某些靶向治療中獲益。 4.漿液樣癌(serous-like carcinoma):2019年USCAP會議上Mayo Clinic的學者報導了乳腺所謂的漿液性癌。這些腫瘤均呈三陰性表型,且排除了卵巢癌轉移的可能性。
  • Nat Cell Biol: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新方法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如今免疫療法已經徹底改變了各種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法。但是當對三陰性乳腺癌(TNBC)這種特別具有侵襲性的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時,只有不到20%的反應率。 "該領域的一個大問題是,為什麼其餘的患者沒有反應?"賓夕法尼亞大學獸醫學院助理教授Rumela Chakrabarti說。
  • 三陰性乳腺癌(TNBC)重磅!默沙東Keytruda+化療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
    我們對III期KEYNOTE-355和新輔助/輔助KEYNOTE-522研究的陽性結果感到鼓舞,這些研究證明了Keytruda聯合化療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潛力。」Quironsalud醫療集團IOB腫瘤研究所乳腺癌項目負責人Javier Cortes博士表示:「乳腺癌是一種極具侵襲性的疾病,患者對新的治療方案存在著重大醫療需求。
  • 三陰性乳腺癌部分靶向藥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目前對於早期TNBC最有效的化療組合包括蒽環類、紫杉烷類和/或鉑類藥物的治療,而新輔助化療模式(NAC)也為臨床上的病理完全緩解(pCR)提供重要的預後信息,且在許多臨床試驗(尤其是TNBC)中被視為替代終點。與pCR的患者相比,在新輔助化療後仍殘留浸潤性疾病的患者具有較高的早期復發風險和更差的預後。
  • 邵志敏教授: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分享了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多組學研究和精準治療。Luminal型佔乳腺癌的67%~70%,主要使用抗雌激素內分泌治療;HER2陽性佔乳腺癌的20%~25%,主要使用抗HER2靶向治療;TNBC佔比為15%~20%,化療是主要的系統治療手段。TNBC是臨床「難治性乳腺癌」,ER、PR、HER2表達均呈陰性,早期復發風險較高,預後差。目前仍沒有明確治療靶點,主要以化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