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濤教授點評:三陰性乳腺癌——USCAP會議乳腺專欄

2020-11-30 騰訊網

來源:BREASTPATHOL

三陰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一組無論在組織形態、基因背景、治療反應、還是預後方面都存在明顯異質性的腫瘤,也一直是乳腺診治方面的難點和熱點。今年的USCAP會議中關於TNBC的內容不少,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幾方面:(1)關注TNBC中的免疫微環境,例如PD-L1的表達,TILs的評估,免疫細胞亞群的分布等等;(2)化生性癌是本次USCAP中TNBC領域的熱門內容;(3)少見TNBC亞型的臨床病理及分子特徵;(4)TNBC中的預後和預測因子。本文主要對第2點和第3點內容進行簡單介紹,有關TNBC免疫微環境的內容將另有專家進行介紹。

關於化生性癌

以往研究顯示化生性癌是一組形態和分子機制都具有異質性的腫瘤。鱗狀細胞癌、梭形細胞癌、分泌基質的癌等除了形態不同外,其背後的分子生物學改變也不相同。本次USCAP有多個單位對化生性癌的不同亞型進行了研究。TERT啟動子突變在乳腺葉狀腫瘤中高達52%,而在乳腺癌中罕見。一項來自美國和瑞士的聯合研究顯示部分化生性癌,主要是梭形細胞或鱗狀細胞分化為主的化生性癌具有TERT啟動子熱點突變。因此TERT啟動子突變不適用於梭形細胞化生性癌與葉狀腫瘤的鑑別診斷。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團隊對4例伴有骨分化的化生性癌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其中PIK3CA和TP53基因突變常見。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研究共包括22例化生性癌,二代測序(NGS)研究顯示鱗狀細胞癌中以TP53和PIK3CA基因突變為特點,分泌基質的癌中TP53基因突變率高,而梭形細胞癌以PIK3CA和TERT啟動子突變為特點。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顯示分泌基質的癌和伴有軟骨分化的混合型化生性癌雖然在形態上都有軟骨或軟骨樣成分,但分子機制不完全相同。89%伴有軟骨分化的混合型化生性癌中發現了PI-3K通路突變,但在分泌基質的癌中不存在該突變。TERT啟動子突變僅在伴有軟骨分化的混合型化生性癌中存在,而在分泌基質的癌中不存在。上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化生性癌在形態及分子機制上的異質性(總結見表1)。

表1 不同化生性癌亞型的分子改變

在TNBC中,提示乳腺來源的標記物GATA3,Mammaglobin,GCDFP15的陽性率並不高,而SOX10有相對比較高的陽性率,因此常在三陰性的乳腺浸潤性癌中被用來確認是否為乳腺來源。來自加拿大的一項研究報告了化生性癌的SOX10表達情況,研究結果顯示SOX10在45%的化生性癌中陽性,含有軟骨樣成分者為96%,鱗狀細胞癌為26%。而僅有14%的梭形細胞化生性癌SOX10染色呈陽性,且所有4例均顯示高級別梭形細胞(22%)。在惡性葉狀腫瘤、原發性乳腺肉瘤、肌纖維母細胞瘤、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低級別的梭形細胞化生性癌中SOX10均為陰性。該研究結果提示SOX10在部分化生性癌的鑑別診斷中有提示作用,但在低級別梭形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中的陽性率較低。

關於其他特殊類型TNBC

1.腺泡細胞癌:NR4A3是新近發現的可用於唾腺腺泡細胞癌診斷的免疫組化標誌物。在唾腺腺泡細胞癌中的陽性率可達98%,而與其需要鑑別的唾腺分泌性癌和其他類型的唾腺癌均呈陰性。Schnitt教授等對發生在乳腺的13例腺泡細胞癌進行了NR4A3的免疫組化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提示乳腺腺泡細胞癌和唾腺腺泡細胞癌的分子機制並不同。這也驗證了Rosen教授長期以來的觀點,即所謂的乳腺腺泡細胞癌實際是起源於微腺體腺病的癌伴腺泡細胞分化,與唾腺的腺泡細胞癌並不是同一種腫瘤。

2.實體型腺樣囊性癌:發生在乳腺的經典型腺樣囊性癌(AdCC-C)預後好,但對於罕見的具有基底樣特徵的實體型腺樣囊性癌(AdCC-SB)的預後一直存在爭議。乳腺Adcc大部分呈三陰性表型,來自於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MSKCC)的研究對79例Adcc-C和25例AdCC-SB進行了臨床病理特徵的比較。結果顯示AdCC-SB患者年齡更大,腫瘤很大,高級別患者更多,更容易發生脈管侵犯。AdCC-SB的無復發生存顯著差於AdCC-C。

3.浸潤性大汗腺癌:乳腺的浸潤性大汗腺癌中相當一部分呈三陰性表型,但無論其形態還是生物學行為與傳統的TNBC都不盡相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報告了18例呈三陰性表型的乳腺浸潤性大汗腺癌的NGS研究結果。其中72%的腫瘤存在PIK3CA基因突變,33%存在PTEN基因突變,28%存在TP53基因突變。並有一個病例檢測到FGFR2-TACC2 融合基因。總體而言,94.4%的病例存在目前有靶向治療的基因異常。提示三陰性浸潤性大汗腺癌可能從某些靶向治療中獲益。

4.漿液樣癌(serous-like carcinoma):2019年USCAP會議上Mayo Clinic的學者報導了乳腺所謂的漿液性癌。這些腫瘤均呈三陰性表型,且排除了卵巢癌轉移的可能性。該研究顯示儘管大部分腫瘤診斷時分期較早且淋巴結中腫瘤負荷不大,但半數病人出現了早期復發轉移。今年USCAP會議上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單位的聯合研究顯示乳腺漿液性癌具有特徵性的組織形態,常表現為吻合的分支狀腺體,伴有乳頭狀或微乳頭狀突起及反應性間質。大部分腫瘤具有高核級。免疫組化均為GATA3+,8例中7例呈SOX10+,而GCDFP15, PAX8和 WT1均為陰性。其分子改變與其他類型的TNBC相似,主要為TP53基因突變。8例有隨訪,其中4例淋巴結轉移,2例局部復發,1例出現遠處轉移,2例死於乳腺癌。對於這一組病變雖然其形態上有一定特點,但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徵與經典的TNBC並沒有明顯差別。

關於特殊類型TNBC的新輔助治療

在新輔助治療領域,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病理完全緩解(pCR)的機率不同。總體來說,TNBC和HER2陽性乳腺癌比腔面型乳腺癌有更高的pCR率。那麼作為TNBC的亞型,化生性癌的情況如何呢?來自MSKCC的研究納入了接受新輔助治療的38例化生性癌,包括17例產生基質的癌,8例鱗狀細胞癌,6例梭形細胞癌,5例混合型化生性癌。新輔助治療後有74%的患者接受了乳房切除術。沒有患者達到pCR。一名患者(產生基質的癌)雖然達到乳腺pCR,但淋巴結內還有殘留癌灶。腫瘤殘餘負荷(RCB)評價顯示其中5%為RCB I,80%為RCB II,15%為RCB III。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化生性癌雖然大部分呈三陰性表型,但對新輔助化療的效果並不佳。來自MSKCC的研究包含了11例接受新輔助化療的起源於微腺體腺病的乳腺癌(carcinoma involving microglandular adenosis,CMGA)。研究顯示CMGA對新輔助化療不敏感,所有病例新輔助化療後仍有非典型微腺體腺病+/-發生於微腺體腺病的癌殘留。提示雖然其呈TNBC表型,但採用新輔助治療策略時需要多方面考量。

相關焦點

  • 骨轉移、肝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李綱教授為...
    範蕾教授 骨是乳腺癌最常見轉移部位,大概65%~75%晚期乳腺患者會伴有骨轉移,這種現象與乳腺癌治療療效好、生存時間長密不可分。相比於三陰性和HER2陽性乳腺癌,HR陽性晚期乳腺癌發生單純骨轉移的比例更高,合併內臟轉移的比例更低,疾病進展相對較慢,患者的總體預後也更好。
  • 「中國方案」為三陰性乳腺癌輔助治療開啟新篇章
    為驗證卡培他濱聯合蒽環類、紫杉醇類化療藥物的方案輔助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療效,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牽頭下,中國乳腺癌協作組(CBCSG)開展了全國多中心、隨機、III期、前瞻性的臨床研究。在患者的輔助治療中評估卡培他濱與蒽環、紫杉聯合使用的策略,觀察其能否改善患者預後,並評估該方案的安全性。
  • 出國看病科普:三陰性乳腺癌
    三陰性乳腺癌是對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過量的HER2蛋白測試呈陰性的癌症。這些結果表明,雌激素和孕激素或HER2蛋白並不能促進乳腺癌的發展。因此,三陰性乳腺癌對激素治療藥物或靶向HER2蛋白受體的藥物無反應。儘管如此,一些藥物仍可成功治療三陰性乳腺癌。出國看病機構盛諾一家一直關注著乳腺癌,曾經多次做過關愛女性健康的活動。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BBOX1抑制劑
    為了尋找三陰性乳腺癌的可行藥物靶點,他的研究團隊將重點放在了α-酮戊二酸(2-oxoglutarate, 2OG)依賴性酶上,這是一個包含70種酶的酶家族,其中一些酶在細胞中起著氧傳感器的作用。為了確定這些酶在三陰性乳腺癌中的作用,研究人員使用一個小幹擾RNA(可關閉特定基因表達的遺傳片段)庫,分別關閉了不同三陰性乳腺癌和健康人群乳腺細胞系中α-酮戊二酸依賴酶家族的每個成員。
  • ASCO 大咖談 | 王昕教授解析ASCO早期乳腺癌研究亮點
    •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青年委員會常委、副秘書長•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乳腺醫師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乳腺學組青年委員
  • 邵志敏教授:攻克三陰性乳腺癌路在何方?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邵志敏教授就三陰性乳腺癌的現狀與未來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在中國,乳腺癌位居城市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之首,並且近年來發病率持續增高、增速快。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為16萬/年,死亡率為12萬/年,發病率增速是美國的2倍。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
    PD-L1測試挑戰 關於PD-L1最佳的檢測方法,研究人員仍然沒有在乳腺癌和其他腫瘤類型中弄清楚。對於三陰性乳腺癌,研究人員正在尋找任何可能成為早期靶點的藥物。
  • 乳腺癌發現新靶點,與25%死亡相關的三陰性患者添生機
    (來源:Nature)事實上,早在 2016 年,Nature 子刊就對 GSHL 的教授兼研究總監 David Spector 團隊的相關研究做過報導。當時他們就發現了數十種 RNA 分子,在乳腺癌細胞中比同類非癌細胞中更加普遍。這些 RNA 都是長非編碼 RNA(IncRNA),也就是不編碼蛋白質的 RNA 分子,主要在細胞內部起調節作用。
  • 三陰性乳腺癌形成原因 有這症狀需警惕
    乳腺癌是讓很多女性都聞風喪膽的一種疾病,乳腺癌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三陰性乳腺癌是比較常見的,什麼是三陰性乳腺癌呢,三陰性乳腺癌形成原因有哪些,下面就隨著我一起來看看有關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表現以及如何預防乳腺癌吧。
  • 邵志敏教授: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
    第十六屆全國乳腺癌會議暨第十五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於10月23日至25日在線上順利召開。
  • 二甲雙胍聯合氧光動力讓三陰性乳腺癌細胞更易"見光死"
    三陰性乳腺癌是指癌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果為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癌基因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這類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病理類型的10.0%~20.8%,具有特殊的生物學行為和臨床病理特徵,預後較其他類型差。
  • CAR-T療法進軍三陰性乳腺癌,改善生存率,不再是空談
    三陰性乳腺癌一直是女性患者的噩夢,目前現有療法對其束手無策,因此預後差、耐藥性強、復發率高,而治療手段又非常有限,成為腫瘤圈的一大難題。 近期,有學者研發出新型CAR-T療法針對三陰性乳腺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效果,有望打破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格局。
  • 乳腺癌精準診療病理臨床對話之乳腺外科與病理科的合作
    「2020中國乳腺癌精準診療雲峰會」邀請國內乳腺病理大咖就近年來三陰性乳腺癌的病理診斷進展、乳腺癌免疫治療中的生物標記物檢測、乳腺癌HER2檢測的變化對臨床治療的影響、新輔助治療手術標本的評估,以及如何促進病理科與乳腺外科更好地進行合作等方面作了相關報告,同時邀請了臨床醫生和病理醫生一起來討論乳腺癌診治中相關問題。
  • 線粒體DNA或成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
    乳腺癌導讀:三陰性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的15%。因為此類乳腺癌缺乏內分泌及抗HER2治療的靶點,所以目前尚無針對性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線粒體DNA或是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曾有研究表明,線粒體缺陷與乳腺癌的發生存在著一定關聯,但科學家們依舊無法確定線粒體DNA改變與TNBC轉移和化療拮抗的關係。
  • 乳腺癌三陰性的天敵
    孕激素受體(PR)和原癌基因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這類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病理類型的10.0%~20.8%, 多項研究表明,三陰性乳腺癌多發生於絕經前年輕女性,尤其是非洲裔美國婦女。 三陰性乳腺癌臨床表現為一種侵襲性病程,其遠處轉移風險較高,內臟轉移機會較骨轉移高,腦轉移機率也較高。三陰性乳腺癌的遠處轉移風險在3年時達到高峰,之後可能會有所下降。
  • 科學家發現逆轉三陰性乳腺癌對化療耐藥的新方法
    由於三陰性乳腺癌缺乏靶向療法,故其全身治療主要依靠化療,而化療耐藥性是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的主要障礙。
  • 靶向作用腫瘤抑制蛋白有望根治三陰性乳腺癌!
    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三陰性乳腺癌的特性來鑑別乳腺癌的可能治療方向,此前研究結果表明,20%至30%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都會缺失視網膜母細胞瘤(RB)抑癌蛋白,因此研究者就推測,這種抑制蛋白或能作為一種新型靶點來開發新型藥物。RB抑癌蛋白存在於正常的乳腺細胞中,其能幫助維持並控制細胞分裂,而其缺失後則會損傷機體抵禦癌症形成的關鍵防禦機制。
  • Cancer research:攜帶siRNA納米顆粒抑制三陰性乳腺癌轉移
    2015年5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的華人科學家Zheng-Rong Lu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針對β3整合素設計了siRNA並通過納米顆粒進行體內轉運能夠顯著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的生長
  • 陳策實學科組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穩定KLF5蛋白促進三陰性乳腺癌...
    該工作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部分通過去泛素化KLF5促進乳腺癌細胞的生長的功能和機制。在基底型三陰性乳腺癌(TNBC)中過表達,其mRNA和蛋白水平高表達與乳腺癌患者預後不良相關。學科組之前的多項研究表明KLF5通過調控下遊靶基因FGF-BP(Oncogene, 2009), mPGES1(JBC, 2013), TNFAIP2 (Oncogene, 2017),Slug (J pathology, 2018)等的轉錄,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增殖、乾性、存活、遷移、腫瘤生長和轉移。 因此,KLF5是一個有潛力的治療靶點。
  • 「媽媽要出去工作了」,34歲乳腺癌女教師的抗癌之路
    2017年3月,33歲的閆宏微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被診斷為晚期三陰性乳腺癌。 醫生給她做了乳腺全切和淋巴結全清掃手術。但癌細胞並沒有就此消亡,很快轉移到了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