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題為「Oncogenic TRIM37 Links Chemoresistance and Metastatic Fate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維吉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識別出了一種負責三陰性乳腺癌擴散到機體其它部位(乳腺癌轉移)的關鍵基因,同時還開發出了一種阻斷乳腺癌轉移的新方法。
三陰性乳腺癌是一種惡性乳腺癌,其每年在美國會引發大約4萬人死亡,大部分的死亡病例都源於癌症對化療的耐受以及隨後的惡性轉移;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能夠促進原發性腫瘤發生轉移呢?這是癌症生物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攜帶轉移性腫瘤的患者往往擁有最高的死亡率。研究者Sanchita Bhatnagar博士表示,乳腺癌癌基因TRIM37不僅會促進癌症擴散,還會讓癌細胞對化療耐受,這項研究中我們所開發的新方法或能幫助解決這一問題。儘管轉移是癌症療法失敗的關鍵原因,但研究人員對其知之甚少;同時他們也並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驅動了患者機體中癌症的轉移性生長,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識別出TRIM37或許就是乳腺癌的癌基因,一般而言,在腫瘤發生過程中多個基因的功能都會被改變,然而靶向作用相同的基因是否能夠抑制癌症的轉移性轉變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闡明。
圖片來源:Dan Addison|UVA Communications
此前研究結果表明,靶向作用TRIM37或能抑制小鼠模型機體中的轉移性病變,這些研究發現驅動著研究者深入闡明TRIM37在三陰性乳腺癌種族差異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其他種族相比,非洲裔美國女性的發病率會不成比例地升高,非洲裔美國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4%,而非非洲裔美國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36%。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方法來阻斷TRIM37的效應,他們希望能夠預防或明顯減緩三陰性乳腺癌的擴散,同時也能夠降低乳腺癌對化療的防禦力;研究人員推測,阻斷該基因或能讓大約80%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獲益。研究者所開發的新方法能利用納米顆粒來運輸療法從而阻斷TRIM37的功能,這些納米顆粒能與特別設計的抗體配對,而這些抗體能與癌細胞結合(並不會與健康細胞結合),一旦抗體尋找到三陰性乳腺癌細胞,其就會與受體結合併會被癌細胞所吸收,這或許就能夠選擇性地減少癌細胞中TRIM37的表達並預防癌症擴散。
這種方法還能被用來運輸靶向性療法治療其它多種類型癌症,其不僅能將療法運輸到機體所需要的地方,還能預防不必要的副作用的產生,除了預防癌症轉移外,還能夠增加一定的選擇性。研究者表示,目前該研究領域的一大問題是,我們如何將納米顆粒療法給予患者,大部分的納米顆粒都會被肝臟清除掉,因此其並沒有機會真正發揮作用,而在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繞過了這一問題,他們使用鼻腔途徑來運輸納米顆粒,這樣就能夠增加肺部對納米顆粒的吸收率,肺部是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最常見的轉移性靶點組織。
目前新方法的開發尚處於早期階段,但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小鼠機體中進行的測試已經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結果,相比沒有接受療法的小鼠而言,接受療法的小鼠的肺部的轉移性病灶急劇減少了。為了證實靶向作用TRIM37能夠提供一種潛在的治療性手段,研究人員開始通過聯合研究在實驗室中進行監測,研究者表示,這種靶向性的納米顆粒能夠明顯減少自發性轉移性小鼠模型肺部的癌症轉移病灶(無論是免疫受損還是免疫充足),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概念驗證,後期還需要科學家們重要的發現來實現臨床試驗的過渡。
在臨床上,大多數乳腺癌早期的女性患者都能使用手術進行治療,然後才是放療或化療,然而,癌症轉移依然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醫學難題,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Bhatnagar所開發的新方法或能靶向作用癌症轉移過程,從而就能預防或減緩癌症的轉移過程並改善患者的總體生存率。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進行大量工作,但製藥公司非常感興趣Bhatnagar的研究,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聯合研究來闡明這種新方法的潛力,最後研究者表示,這是一種藥物運輸品臺,其不僅能夠靶向作用研究者感興趣的蛋白質,還能夠靶向作用其它化療藥物,這些藥物能被包裹到納米顆粒中並進行選擇性地運輸。(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Piotr Przanowski,Song Lou,Rachisan Djiake Tihagam, et al. Oncogenic TRIM37 Links Chemoresistance and Metastatic Fate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ancer Research (2020). DOI:10.1158/0008-5472.CAN-20-1459
【2】Breast cancer discovery could help stop disease's deadly spread
by University of Virgi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