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乳腺癌研究新進展在這裡!

2020-12-03 騰訊網

Science子刊:受體靶向納米顆粒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乳腺癌

由於許多納米載體和靶向分子會與細胞、細胞外和血管內成分呈非特異性結合,因此開發有效的腫瘤細胞靶向納米藥物製劑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近日,來自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治療性納米顆粒治療平臺,該方法可以平衡細胞表面受體特異性結合親和力,同時保持與血液和腫瘤組織成分(稱為"DART"納米顆粒)的最小相互作用,從而改善血液循環時間、生物分布和腫瘤細胞特異性攝取。

據研究人員報導,在原發性三陰性乳腺癌和乳腺癌腦轉移小鼠模型中,可以定向到細胞表面受體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誘導14 (Fn14)的紫杉醇(PTX)-DART納米粒子優於相應的無靶向基團的PTX納米顆粒以及FDA批准的PTX納米製劑-- Abraxane。

Oncogene:科學家有望成功阻斷乳腺癌細胞的擴散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ge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或能有效阻斷乳腺癌細胞發生擴散;相關研究有望幫助開發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的新型療法。

由於癌症並不會對激素療法或用於其它形式疾病的靶向性療法產生反應,因此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計劃尋找其它治療手段;大約15%的乳腺癌都是三陰性乳腺癌,其比一般的乳腺癌更易於擴散,且患者常會在療法後出現疾病復發;其在年輕人群、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女性和攜帶BRAC1突變的人群中尤其常見。利用先進的CRISPR技術,研究人員就能有效剔除RUNX2和CBFβ蛋白中的一個,移除其中任意一個蛋白就能阻斷癌症的擴散,儘管CBFβ的缺失似乎會產生更為強烈的效應,而將剔除的蛋白重新在癌細胞中表達後,癌症就會繼續開始發生擴散。

Science:癌細胞通過增加核糖體蛋白產生來促進乳腺癌轉移

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可通過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在全身擴散,最終到達身體遠端部位並形成轉移性腫瘤。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核糖體增加會提升CTC形成轉移瘤的潛力,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核糖體是在每個活細胞中發現的蛋白製造工廠。他們的觀察結果表明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富集的一個CTC亞群具有較高的核糖體蛋白(ribosomal protein)水平,而且它們的存在與增加的疾病侵襲性和較差的臨床結果有關。重要的是,這一發現還表明,破壞核糖體功能並抑制癌細胞生長的靶向藥物組合減慢了乳腺癌在小鼠模型中的擴散。

Cell Rep:研究發現鑑定惡性乳腺癌的新方法

侵襲性乳腺癌經常操縱免疫反應,使之對自己有利。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操作是在人類身上與在老鼠身上一樣的免疫"特徵"。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和荷蘭的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的方法使利用患者的腫瘤組織獲得疾病預後的指示成為可能,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上。

當腫瘤開始在體內生長時,免疫系統通常不會忽視它:巨噬細胞,機體自身防禦部隊的一種特定細胞,遷移到癌細胞周圍。它們應該在病變細胞周圍流動,消化它們,從而最終消滅它們。但有時腫瘤細胞會設法逃脫它們的對手。不僅如此:它們甚至利用巨噬細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並因此生長得更快。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對免疫細胞進行重新編程:確保巨噬細胞中的某些基因被關閉,而其他基因被打開。這改變了巨噬細胞的遺傳"特徵"。

Nat Commun:DNA的表觀遺傳學修飾竟會促進乳腺癌對激素療法產生耐受性

對激素療法產生耐受性的乳腺癌細胞中的DNA常常會發生表觀遺傳學的改變,激素療法是一種治療ER+乳腺癌的有效療法,而ER+乳腺癌在所有診斷的乳腺癌患者中佔到了70%的比例;逆轉這些表觀遺傳學改變或許有望幫助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復發率。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雪梨加文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對激素療法耐受的ER+乳腺癌細胞中DNA的3-D結構或許發生了「重新布線」(rewired),其能夠改變基因的激活和失活。研究者Clark教授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3-D DNA相互作用,其與乳腺癌是否對激素療法敏感有關,闡明其中的過程或能幫助揭示ER+癌症躲避激素療法的分子機制,並有望幫助開發新型乳腺癌療法。

Nature:診斷乳腺癌 人工智慧完勝人類專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谷歌健康公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腦程式,其能通過常規掃描,以比人類專家更高的準確率對乳腺癌進行診斷和檢測。乳腺癌是女性群體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僅去年一年就有超過200萬的新確診病例,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群體中,進行定期篩查對於發現疾病的早期症狀至關重要;在英國,50歲以上的女性會被建議每三年進行一次乳腺X光檢查,同時檢查結果由兩位獨立的專家進行分析。

但對掃描結果的解讀往往留有出錯的餘地,而且在所有乳腺X光檢查中,有一小部分結果會被出現假陽性(將健康人群誤診為患有癌症)或假陰性(將疾病陽性誤診為陰性)。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成功利用人工智慧模型對英國和美國的數千名女性進行乳腺癌的掃描檢測;這些圖像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被醫生分析檢查過了,但與臨床環境不同的是,機器(人工智慧算法)並沒有依據病人的病史來進行疾病的診斷。

PNAS:極度活躍的FOXA1信號或能重編程內分泌耐藥的乳腺癌使其更具侵襲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機制,其或能幫助解釋內分泌耐藥性乳腺癌獲得轉移特性的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新型乳腺癌療法。

研究者指出,極度活躍的FOXA1信號或能誘發全基因組重編程,並導致癌細胞對療法耐藥性的增強及轉移行為的增加,此前研究人員在對內分泌耐藥性的轉移性乳腺癌中發現了極度活躍的FOXA1信號。研究者發現,HIF-2a或能作為FOXA1指導的重編程作用的關鍵介導子,而HIF-2a抑制劑(目前在臨床中用來治療晚期腎細胞癌和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則能夠選擇性地降低癌細胞的轉移及表達高度FOXA1活性的內分泌耐藥乳腺癌細胞的侵襲。

Science:揭示乳腺癌藥物帕博西尼的新型作用機制

藥物帕博西尼(palbociclib)在臨床上被批准用來治療乳腺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藥物帕博西尼發揮療效背後的分子機制,其機制或許並不是科學家們此前想像的那樣。研究者Seth Rubin教授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對帕博西尼相互作用的蛋白質的特殊結構進行了研究,理解特定癌症對帕博西尼產生耐藥性以及為何乳腺癌細胞會產生耐藥性非常重要,這或許能幫助解釋該藥物的作用機制,並幫助科學家們思考重新開發能夠克服藥物耐受性的新型藥物療法。

文章中,研究人員重點對名為CDK4的蛋白進行研究,CDK4是一種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其能通過與失活視網膜母細胞瘤蛋白質(Rb,retinoblastoma protein)的其它蛋白配對來驅動細胞增殖,Rb是一種分子守衛,當其處於活性狀態時能夠有效阻斷細胞進入到細胞生長和分裂環節。

NEJM:新型藥物有望治療惡性乳腺癌患者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兩種實驗性藥物有望治療惡性乳腺癌患者。研究者表示,其中一種藥物能夠表現出有效抵達大腦中的能力,眾所周知,很多藥物都無法直抵大腦中來殺滅轉移到大腦中的腫瘤;另一種藥物則主要針對癌細胞的「歸巢裝置」,其能有效裝載化療藥物,當其抵達目的地後就會被釋放出來。研究者Ian Krop說道,這種新型療法就好比是一枚飛彈,其能將化療手段直接引入到癌細胞中。

大約15%-20%的乳腺癌都屬於HER2陽性的乳腺癌,即癌細胞表面擁有大量HER2蛋白,其會被促進癌症生長的過度激活的基因所驅動;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名為T-DXd的藥物對253名乳腺癌患者進行了檢測,每三周給患者注射一次該藥物,這些患者在使用這種實驗性藥物之前平均嘗試過6次治療;研究人員分析了不同劑量對患者的影響,其中有184名患者表現最佳,在這些患者中,61%的患者都發現其自身的腫瘤縮小了至少30%,而在其中6%的患者中,研究人員進行兩次隨訪後並未在其機體中發現癌症的跡象。

JCI Insight:歷經20年!科學家終闡明乳腺癌藥物曲妥珠單抗的作用機制!

在過去20年裡,儘管曲妥珠單抗能夠戲劇性地治療HER2陽性的乳腺癌患者,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發揮作用背後涉及的精細化分子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CI Insigh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小鼠模型追蹤了該藥物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發現有望幫助開發新方法來增強該藥物的活性並有效抑制癌細胞產生耐受性。

研究者Zachary Hartman教授說道,曲妥珠單抗是一種靶向作用HER2癌基因的特殊抗體,其如今已經成為了大約20%的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其可以說是治療實體瘤最為成功的抗體療法,然而在闡明曲妥珠單抗如何作為一種抗癌藥物發揮作用上,科學界存在多種不一致的解釋,更好地理解該藥物的作用機制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新型和高效的策略來治療不同類型的癌症。

文章轉自生物谷

相關焦點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與癌症轉移相關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這些發現表明AKAP8通過幹擾促進癌細胞轉移的蛋白產生來抑制乳腺癌轉移,這有助於人們在未來開發出治療轉移性癌症的新策略。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月24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研究者表示,我們的實驗室研究了調節乳腺癌轉移的細胞機制。
  • 我國科學家取得乳腺癌研究新進展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記者田曉航)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江澤飛教授領銜的「西達本胺聯合依西美坦治療激素受體(HR)陽性絕經後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臨床研究(ACE研究)」,日前在國際權威腫瘤學雜誌《柳葉刀·腫瘤學》在線發表。這項研究成果為部分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 徐兵河教授:HR陽性晚期乳腺癌治療的研究進展
    2019年HR陽性晚期乳腺癌領域報導了眾多研究進展,部分臨床試驗取得的積極結果已經或即將改變臨床實踐。在CDK4/6抑制劑方面,MONALEESA-7、MONALEESA-3、MONARCH-2等三項關鍵研究均報導了OS陽性結果,為CDK4/6抑制劑在HR陽性晚期乳腺癌一線治療增加更高等級的循證醫學證據;在PI3K抑制劑方面,基於SOLAR-1研究結果,Alpelisib也已經獲得FDA適應症批准,成為HR陽性晚期乳腺癌內分泌耐藥患者的新選擇。
  • 功能磁共振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的研究進展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作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規範療法,已成為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患者在NAC過程中仍可出現進展的風險,甚至因此喪失手術時機。因此,早期、準確地評估乳腺癌NAC療效,能及早發現治療無效或不敏感的腫瘤,以指導臨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三陰性乳腺癌部分靶向藥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導語:ASCO前沿,三陰性乳腺癌部分靶向藥最新研究進展匯總。攝圖網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的一種分型,患者的癌組織的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果表現為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原癌基因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的表達均為陰性,其約佔所有乳腺癌類型的15%-20%。
  • HER2陽性乳腺癌治療新進展及展望
    +乳腺癌患者標準的新/輔助治療2。 近年,許多藥物如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和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尤其是小分子TKI藥物在HER2+乳腺癌的治療中嶄露頭角,相關臨床研究結果不斷更新,此次2020年度ESMO大會又報告了一些HER2+乳腺癌治療的新進展,這些新進展對當前以及未來HER2+乳腺癌治療有何啟示?
  • ASCO2017:乳腺癌療法的最新研究進展
    2017年6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在2017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會上,來自多國的研究人員都發布了他們關於乳腺癌治療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情況,本文中小編帶你一同解讀乳腺癌治療的最新進展情況。
  • 乳腺癌免疫治療及免疫生物標誌物研究進展
    雖然在乳腺癌診治方面已取得巨大進展,但對於晚期乳腺癌患者,目前常規治療方案的效果並不理想,尤其是三陰性乳腺癌(TNBC)患者,接受傳統化療藥物治療的晚期TNB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13個月。近年來,針對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逐漸增多,雖然乳腺癌被認為是弱或中等免疫原性的腫瘤,但研究發現,免疫治療在部分乳腺癌患者中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靶向程序性死亡受體1(PDCD1,也稱PD-1)和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CD1LG1,也稱PD-L1)的抗體。隨著各種PD-1/PD-L1抗體的獲批和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對於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 乳腺癌類器官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前景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且趨於年輕化,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因此建立一個能夠準確模擬體內腫瘤情況的理想乳腺癌模型顯得尤為重要。類器官與體內來源的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是一種新型的體外三維培養模型,近年來在各種惡性腫瘤的研究中備受研究人員的青睞。
  • ESMO召開在即,你想知道的乳腺癌領域新進展都在這裡了!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一下乳腺癌領域將有哪些重要研究進展吧。 入選「Mini Oral Session」的中國研究 cancer (TNBC) IMpassion031研究:早期三陰性乳腺癌(TNBC)應用atezolizumab +化療新輔助治療中的Ⅲ期研究結果 時間:歐洲中部夏令時間2020年9月20日12:30 - 12:42 (北京時間19:30 - 19:42) 作者:Nadia Harbeck
  • 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進展
    超聲造影及彈性成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研究進展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此外,TNBC具有更多的非同義突變,以此產生腫瘤特異性新抗原,從而激活新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基於上述理論基礎,Tanya E.I-SPY 2研究表明,在紫杉醇序貫AC的基礎上聯用帕博利珠單抗新輔助治療,患者的pCR率可提升近三倍(60% vs 22%),如此顯著的療效可能與蒽環類藥物提高瘤內免疫效應分子、促進抗原呈遞及處理的免疫刺激作用相關。然而,GeparNuevo研究中,度伐利尤單抗聯合白蛋白紫杉醇序貫EC的方案卻未能改善患者的病理緩解情況。
  • [專家視角]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
    乳腺癌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腫瘤,隨著人類基因組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目前已經可以根據基因表達譜將乳腺癌分為不同的分子分型,並指導乳腺癌的臨床治療。然而,現有的分子分型等方法尚不能完全概括不同類型乳腺癌的預後特徵及臨床治療反應性,需進一步尋找更多的預後及療效預測指標來指導個體化治療。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
    因為TNBC缺乏在其他類型的乳腺癌中表達的靶向受體,所以治療這種侵襲類型的乳腺癌是具有挑戰性的。常規化療仍然是早期和晚期TNBC患者的主要治療選擇,基於蒽環類和紫杉烷的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據報導,在過去的幾年裡,用含鉑和釕的藥物進行新輔助化療對部分化療敏感的TNBC患者產生了治療效果。
  • 影像組學在乳腺癌應用中的研究進展
    因此,影像組學作為一種高通量提取特徵的無創性新技術應運而生。 1.Chen等發現TA可用於區分乳腺癌的良惡性,而在另一項僅有20例患者的小型研究中,TA被用來區分導管癌和小葉癌,該研究反映了形態學特徵可識別獨特的腫瘤生長模式和組織學分類。另外,TA在MG上還能區分浸潤性癌和導管內癌。
  • Cell:新研究有助鑑定出對免疫療法作出反應的侵襲性乳腺癌
    2019年11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期批准了聯合使用免疫治療藥物和化療藥物用於治療三陰性乳腺癌,然而並非所有的這種侵襲性乳腺癌病例在臨床研究中都作出反應。
  • 乳腺癌治療藥物研究進展匯總(2018)
    乳腺癌,作為嚴重影響女性生存、生活的惡性腫瘤,被稱之為女性的第一殺手;且近年來,無論是《Nature》、《Science》等權威雜誌,亦或是每年的ASCO腫瘤大會,再或是全球各大跨國製藥公司的藥物研發管線,乳腺癌相關研究及其治療藥物的臨床狀態,都是絕對的關注熱點;故而,乳腺癌的發病情況、臨床指南、藥物靶點、上市藥物信息、臨床在研藥物信息,都是非常值得總結與學習的
  • 高侵襲性乳腺癌影像學研究進展
    2012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最新分析顯示,全世界乳腺癌佔女性癌症的25.2%。2015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有26.86萬婦女被診斷為乳腺癌,佔女性癌症的15.1%,居第1位。另有文獻報導,乳腺癌的發病率在發達城市中以3%的速度逐年上升。
  • 乳腺癌21基因檢測的研究進展
    本文就乳腺癌21基因檢測內容及其研究進展進行論述。 然而有一項證實4個及4個以上ALN+的實驗得出結論,低、中、高危RS患者的5年乳腺癌特異性生存率(BCSS)分別為92.7%、88.3%和70.7%(P<0.001),5年OS分別為92.1%、80.6%和66.6%(P<0.001),依據指南此類患者均需採取內分泌治療及輔助化療,而本實驗認為並不是所有的ALN+患者都能從輔助化療中獲得相同的生存獲益,針對本實驗提出的新假設及對
  • 三陰性乳腺癌新療法
    PD-L1測試挑戰 關於PD-L1最佳的檢測方法,研究人員仍然沒有在乳腺癌和其他腫瘤類型中弄清楚。對於三陰性乳腺癌,研究人員正在尋找任何可能成為早期靶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