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類器官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前景

2020-12-10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


文題釋義:

類器官:具有幹細胞潛能的細胞進行體外三維培養後形成的細胞團,其能自我更新和自我組裝,並表現出與來源組織相似的結構特徵和功能特性,不僅能夠長期傳代培養,而且具有穩定的表型和遺傳學特性,是近年來突破發展的一種體外三維組織培養技術,備受研究人員的關注。

個性化癌症治療:針對患者個人情況,為每一位癌症患者量身定製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不良反應最小化的特定醫療模式。相比以往對大部分癌症患者實施單純手術切除治療,這種治療方式更加強調精準化,因此又稱為精準醫療。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且趨於年輕化,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因此建立一個能夠準確模擬體內腫瘤情況的理想乳腺癌模型顯得尤為重要。類器官與體內來源的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是一種新型的體外三維培養模型,近年來在各種惡性腫瘤的研究中備受研究人員的青睞。

目的:綜述乳腺癌類器官的研究進展及應用,以期為乳腺癌的個性化治療提供新的研究途徑。

方法:第一作者以「類器官、乳腺癌類器官、腫瘤類器官、乳腺球、3D培養」「organoid,breast cancer organoids,cancer organoids,mammosphere,three-dimensional culture」為檢索詞,檢索 1980 年 1 月至 2020 年 2月CNKI、萬方、PubMed 資料庫相關文獻,文獻類型不限,排除與文章研究目的無關及重複性的文獻,最終納入66篇文獻進行綜述分析。

結果與結論:文章簡要介紹了類器官技術,回顧了構建乳腺癌類器官模型的過程,總結了乳腺癌類器官最新研究進展及應用。乳腺癌類器官在疾病建模、腫瘤發生機制、藥物篩選等方面有廣泛應用前景,為乳腺癌研究和治療提供了可靠的模型,特別是為乳腺癌個性化治療開闢了新的視野。

https://orcid.org/0000-0003-1162-7311(焦慧)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幹細胞;骨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脂肪幹細胞;腫瘤幹細胞;胚胎幹細胞;臍帶臍血幹細胞;幹細胞誘導;幹細胞分化;組織工程

關鍵詞: 乳腺癌, 類器官, 幹細胞, 腫瘤模型, 3D培養, 個性化治療, 藥物篩選, 綜述

文章來源:佔方彪, 程 軍, 鄒鑫森, 龍 傑, 謝鯉鍾, 鄧乾蓉. 術中靜脈使用氨甲環酸減少多節段脊柱後路圍術期出血的Meta分析[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1, 25(6): 977-984.

閱讀更多請登錄《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官網

相關焦點

  • 影像組學在乳腺癌應用中的研究進展
    影像組學在臨床中的應用概述 近年來,關於影像組學在不同癌症應用方面的研究大幅增加,包括乳腺癌、膠質母細胞瘤、肝癌、肺癌、腎癌等。影像組學可提供以往基因檢測或病理檢查才能提供的信息,因此臨床醫生能根據早期圖像得到有利於診斷的信息,從而做出更好的臨床決策,減輕患者的負擔。影像組學目前在乳腺癌應用中的研究多集中在診斷、鑑別分子分型、評價化療療效、評估預後、復發評分、放射基因組學等方面,以下將從這些方面進行概述。
  • 神經阻滯鎮痛在乳腺癌術後疼痛管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本文對區域鎮痛的應用進展進行綜述。目前常見的區域鎮痛包括胸部神經阻滯、肋間神經阻滯、椎旁神經阻滯、臂叢神經阻滯和星狀神經阻滯。 肋間臂神經阻滯應用並不廣泛,但可減輕乳腺癌術後的長期疼痛。2017年以來,豎脊肌平面阻滯和前鋸肌平面阻滯由於鎮痛效果顯著成為臨床研究的新熱點。2016年,Forero等提出豎脊肌平面阻滯的概念並得到廣泛的應用。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圖1:大腦類器官  本文將從「類器官」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治療潛能,癌症研究進展和未來前景進行詳細介紹。而其本身又能做到與體內分化的組織器官具有相似的生理反應,與來源組織具有極高的相似性。與傳統2D細胞培養模式相比,3D培養的類器官包含多種細胞類型,能夠形成具有功能的「微器官」,能更好地用於模擬器官組織的發生過程及生理病理狀態,因而在基礎研究以及臨床診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類器官技術在發育、穩態和疾病研究中的應用(圖片整理自參考文章2)2.抗癌藥物篩選多種原發性腫瘤如結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細胞均已培養出對應的類器官,這些「類腫瘤器官」已經成為重要的臨床前篩選模型
  • 乳腺癌免疫治療及免疫生物標誌物研究進展
    近年來,針對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逐漸增多,雖然乳腺癌被認為是弱或中等免疫原性的腫瘤,但研究發現,免疫治療在部分乳腺癌患者中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靶向程序性死亡受體1(PDCD1,也稱PD-1)和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CD1LG1,也稱PD-L1)的抗體。隨著各種PD-1/PD-L1抗體的獲批和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對於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 三陰性乳腺癌部分靶向藥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導語:ASCO前沿,三陰性乳腺癌部分靶向藥最新研究進展匯總。攝圖網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的一種分型,患者的癌組織的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果表現為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原癌基因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的表達均為陰性,其約佔所有乳腺癌類型的15%-20%。
  • 功能磁共振評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效果的研究進展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作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規範療法,已成為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患者在NAC過程中仍可出現進展的風險,甚至因此喪失手術時機。因此,早期、準確地評估乳腺癌NAC療效,能及早發現治療無效或不敏感的腫瘤,以指導臨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自噬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及影像學應用前景
    這已被應用於膠質母細胞瘤、口腔癌、肺癌、乳腺癌、食管癌和前列腺癌等惡性腫瘤。第二個方向是誘導內質網應激誘導自噬。這已被應用於胰腺癌、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第三類是通過UPR途徑抑制自噬,這是通過加入氯喹實現的。如在膠質母細胞瘤和結腸直腸癌研究中得到例證。另外渥曼青黴素、3-甲基腺嘌呤可以通過抑制VPS34而抑制自噬。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
    因此,開發新的治療TNBC的有效方法,已成為乳腺癌研究的主要熱點之一。根據NCCN指南和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範,對TNBC這類適合行新輔助治療的疾病,可先行新輔助治療,以便更好地評估患者對系統治療的反應,從而調整輔助治療的選擇,以獲得更好的長期生存。應積極推動新型藥物的臨床研究及生物預測標誌物的探索性分析,從新輔助治療到手術、到術後輔助治療全過程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打開APP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胡薇 發表於 2018-10-22 15:26:32 這項技術使得實驗室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在生物化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來看看微流控技術目前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細胞分離 通過不同的分選原理,微流控晶片可實現對不同細胞的分離。以CTC(循環腫瘤細胞)為例,CTC是一類由癌變部位釋放並進入血液中的癌細胞,在癌症的早期診斷、個體化及腫瘤轉移機制研究等方面的有著廣泛作用。
  • [專家視角]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
    乳腺癌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腫瘤,隨著人類基因組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目前已經可以根據基因表達譜將乳腺癌分為不同的分子分型,並指導乳腺癌的臨床治療。然而,現有的分子分型等方法尚不能完全概括不同類型乳腺癌的預後特徵及臨床治療反應性,需進一步尋找更多的預後及療效預測指標來指導個體化治療。
  • 研究發現乳腺癌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闡釋了SH3RF3通過促進JNK-JUN信號通路激活並促進PTX3表達,最終提升乳腺癌腫瘤細胞乾性特徵的功能和機制。這一研究發現將促進基於腫瘤幹細胞的診斷和治療策略開發。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是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由於乳腺癌腫瘤細胞的高異質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策略的效果通常會由於一小群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細胞的存在而大打折扣,這些具有治療耐受能力的細胞最終會導致腫瘤復發甚至治療失敗。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而其本身又能做到與體內分化的組織器官具有相似的生理反應,與來源組織具有極高的相似性。與傳統2D細胞培養模式相比,3D培養的類器官包含多種細胞類型,能夠形成具有功能的「微器官」,能更好地用於模擬器官組織的發生過程及生理病理狀態,因而在基礎研究以及臨床診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徐兵河教授:HR陽性晚期乳腺癌治療的研究進展
    2019年HR陽性晚期乳腺癌領域報導了眾多研究進展,部分臨床試驗取得的積極結果已經或即將改變臨床實踐。從既往的一些小樣本研究來看,紫杉類化療效果最好,ORR可達35%~45%;蒽環類聯合用藥也可達35%~38%;單藥卡培他濱約為20%~25%。單獨AI或TAM的有效率約為40%和20%,在聯合CDK4/6抑制劑後可達55%-68%。在無進展生存方面,單獨化療的中位PFS一般為6~8個月,內分泌治療為10~12個月,而內分泌聯合CDK4/6抑制劑的中位PFS則可以提高至25~34個月。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表達均為陰性的一類乳腺癌,佔所有乳腺癌患者的15%-20%,這類乳腺癌的惡性程度高、腫瘤侵襲性強、預後較差。
  • ASCO2017:乳腺癌療法的最新研究進展
    2017年6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在2017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會上,來自多國的研究人員都發布了他們關於乳腺癌治療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情況,本文中小編帶你一同解讀乳腺癌治療的最新進展情況。
  • 我國科學家取得乳腺癌研究新進展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記者田曉航)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江澤飛教授領銜的「西達本胺聯合依西美坦治療激素受體(HR)陽性絕經後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臨床研究(ACE研究)」,日前在國際權威腫瘤學雜誌《柳葉刀·腫瘤學》在線發表。這項研究成果為部分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 乳腺癌21基因檢測的研究進展
    21基因檢測從中脫穎而出,成為美國臨床腫瘤協會(ASCO)、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中推薦使用的基因檢測項目。本文就乳腺癌21基因檢測內容及其研究進展進行論述。在2015年TAILORx研究中應用21基因檢測,其中1 626例女性(15.9%)RS為0~10,只接受內分泌治療,結果這些患者的5年無病生存率(DFS)為93.8%,5年無復發生存率(RFS)為99.3%,5年總生存率(OS)為98.0%,基於指南中的臨床病理學特徵應建議其化療,但如果RS很低的患者在5年內可只採用內分泌療法。
  • 小身材,大作用——外泌體的臨床應用前景
    這些胞外囊泡按尺寸從大到小可分為三大類:外泌體、微囊泡,凋亡小體。外泌體廣泛存在於體液中,如血清、唾液、乳汁、腦脊液、尿液和精液等體液中。其生物學功能雖然還未完全解析清楚,但科學家們在許多領域均已對其展開了研究。   外泌體主要經細胞核內體途徑生成,在進入外環境後,可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徑被細胞吸收,也可經循環系統被遠距離靶組織或器官所吸收。
  • 超聲聯合微泡增敏腫瘤化療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進展
    如何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增加對腫瘤細胞的細胞毒作用、減輕全身副反應是亟需研究並解決的問題。超聲聯合微泡可以增敏化療,增加腫瘤區域藥物濃度,增強細胞毒作用,改善細胞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從而增強化療效果。本文就超聲聯合微泡增敏腫瘤化療的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方面進行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