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2020-11-30 健康界

Nature Methods 如此評價類器官技術:利用幹細胞直接誘導生成三維組織模型,為人類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方法。

幹細胞研究已經成為了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而研究幹細胞的目的之一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生命發生的各個維度。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

而隨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可以利用新的培養方法,將多能幹細胞或/和成體幹細胞誘導產生一些類似於體內組織或者器官的三維結構——於是,類器官誕生了。  

    

圖1:大腦類器官  

本文將從「類器官」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治療潛能,癌症研究進展和未來前景進行詳細介紹。

1

類器官的基本概念

顧名思義,類器官(Organoids),即是指它類似於組織器官。其實,它本身是一種基於3D體外細胞培養系統建立的,與體內的來源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種模型。這些3D體外培養系統可複製出已分化組織的複雜空間形態,並能夠表現出細胞與細胞之間、細胞與其周圍基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空間位置形態。而其本身又能做到與體內分化的組織器官具有相似的生理反應,與來源組織具有極高的相似性。

與傳統2D細胞培養模式相比,3D培養的類器官包含多種細胞類型,能夠形成具有功能的「微器官」,能更好地用於模擬器官組織的發生過程及生理病理狀態,因而在基礎研究以及臨床診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科學家Lancaster 和 Knoblich,這樣定義類器官:

「器官特異性細胞的集合。這些細胞從幹細胞或器官祖細胞發育而來,並能以與體內相似的方式經細胞分序(          cell sorting out)和空間限制性的系別分化而實現自我組建」。

圖2:類器官定義及主要特徵

基於這一定義,可以發現類器官具備這樣幾個特徵:

  • 必須包含一種以上與來源器官相同的細胞類型;

  • 應該表現出來源器官所特有的一些功能;

  • 細胞的組織方式應當與來源器官相似。

2

第一個類器官的誕生

回顧類器官的研究歷程,必然要談到「類器官鼻祖」——科學家Hans Clevers

圖3:類器官研究歷史

2007年,Hans Clevers 的實驗室通過 lineage tracing 驗發現小腸和結腸的幹細胞為 Lgr5+細胞(如下圖所示)。2009年,他又和自己實驗室的博士後 Toshiro Sato 用來源於小鼠腸道的成體幹細胞培育出了首個微型腸道類器官。

圖4:小腸幹細胞和結腸幹細胞標誌基因Lgr5的發現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Hans Clevers的實驗團隊將小鼠腸段中分離出來的隱窩細胞培養在含有ENR(EGF、Noggin、R-spondin)的三維Matrigel培養體系中,他們發現該培養體系下隱窩細胞能夠形成類似於腸的微型結構,即隱窩-絨毛樣複合體。他們也利用了該培養體系對前期分離並鑑定出來的單個 Lgr5+ 腸幹細胞進行培養,發現也能形成具有上述特殊結構的類器官;追蹤實驗表明,該類器官仍具有 Lgr5+ 腸幹細胞的存在,所以該模型能夠很好地模擬體內小腸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小腸類器官體系的成功建立開啟了類器官研究的新篇章,迅速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圖5:腸道隱窩培養系統的建立

Hans Clevers的培養方法啟發了其他科學家,他們從小鼠和人的組織中培育出多種類器官。這些類器官細胞團塊小到沒有血液供應仍能存活,然而又足夠大和複雜,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組織和整體器官發育,以及生理病理的相關知識信息。

目前3D類器官培養技術已經成功培養出大量具有部分關鍵生理結構和功能的類組織器官,比如:腎、肝、肺、腸、腦、前列腺、胰腺和視網膜等。

3

類器官的治療潛能

圖6:類器官的產生和治療潛能

類器官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疾病模型,如發育相關問題,遺傳疾病,腫瘤癌症等。

通過使用患者的iPSCs可建立有價值的疾病模型,並能在體外模擬重現病人疾病模型;同時,類器官的建立可以實現對藥物藥效和毒性進行更有效、更真實的檢測。由於類器官可以直接由人類iPSCs直接培養生成,相比於動物模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動物和人類細胞間的差異而導致的檢測結果不一致。

不過,目前在體外構建組織和器官仍是一大挑戰——希望類器官的建立及研究可以幫助人類在這方面更進一步。

4

類器官在癌症治療中的研究 

目前,類器官多用於腫瘤癌症的研究中。觀察下圖中臨床前腫瘤癌症模型的比較,可以發現類器官有著很強的優勢:

圖7:臨床前腫瘤模型的比較

藥效和毒理測試

類器官的培養可用於臨床前癌症的治療檢測及藥物藥效和毒性測試。在轉化醫學的研究中,類器官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並逐漸走向腫瘤癌症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的中央舞臺。

圖8:類器官培養應用於個性化癌症治療和藥物開發

可以從患者來源的健康和腫瘤組織樣品中建立類器官。與此同時類器官培養物可用於藥物篩選,這可將腫瘤的遺傳背景與藥物反應相關聯。

來自同一患者健康組織的類器官的建立提供了通過篩選選擇性殺死腫瘤細胞而又不損害健康細胞的化合物來開發毒性較小的藥物的機會。

自我更新的肝細胞類器官培養物可用於測試潛在新藥的肝毒性(臨床試驗中藥物失敗的原因之一)。在該實施例中,藥物B似乎最適合於治療患者,因為它特異性殺死腫瘤類器官並且不引起肝毒性。

類器官「生物銀行」

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建立了活體類器官「生物銀行」。其中,腫瘤來源的類器官在表型和基因上都與腫瘤的上皮相似。

另外,腫瘤類類器官生物庫使生理學相關的藥物篩選成為可能。活體類器官生物庫可用於確定類器官是否對個體患者的藥物反應,具有預測價值。

圖9:從結直腸癌患者的健康組織和腫瘤組織中提取的三維有機組織培養物被用於高通量藥物篩選,以確定可能促進個性化治療的基因藥物相關性

重演腫瘤形成

類器官的培養和建立,可用於研究腫瘤生成過程中的突變過程,比如說,通過從同一腫瘤的不同區域培養無性繁殖的類細胞器,可以用來研究腫瘤內部的異質性。  

圖10:用於研究腫瘤發生的類器官培養

來自不同健康器官的類器官的生長,然後對培養物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可以分析器官特異性突變譜。通過生長來自同一腫瘤不同區域的類器官,可以用於研究腫瘤內異質性。區域特異性突變譜可以通過類器官的全基因組測序來揭示。使用與上述相似的方法,可以利用類器官來研究特定化合物對健康細胞和腫瘤細胞突變譜的影響。

圖11:類器官研究體細胞突變

癌症是由致病基因突變的逐漸積累引起的。因此,了解在組織穩態和腫瘤發生過程中活躍的突變過程是很重要的。

5

未來可期,徵途漫長

隨著類器官的相關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不免對它的前景產生了更多期待。不過,它也存在局限:

  • 相較於癌症細胞系的培養,類器官的體外培養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和資源;

  • 相較於人體正常組織器官的生理環境,類器官缺乏結締組織,血管和免疫細胞的微環境;

  • 在類器官的培養過程中,一些體外因素如小鼠來源的細胞外基質(ECM)替代物、胎牛血清等都可能會影響一些實驗結果,比如藥物篩選實驗等;

  • 來自晚期癌症的類器官生長速度通常比來自正常上皮的類器官生長速度慢,這可能會導致腫瘤類器官過度生長通過混入正常上皮細胞來源的類器官。

未來,這些局限性是否能夠實現突破,使得類器官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Organoids-Preclinic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   

[2]Organoids as an in vitro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3]Modeling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CRISPR-Cas9–mediated engineering of human intestinal organoids.   [4]Use of Organoids to Characterize Signaling Pathways in Cancer Initiation.   

撰文:祁昊楠

相關焦點

  • 共建類器官樣本庫!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此次合作讓類器官技術在廣州落地,將成為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優勢名片。」同濟大學裴鋼院士提到,國內類器官技術在幹細胞、再生生物學領域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水平在國際上位列第二。但是,在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方面,還落後於其他國家,中國需要補足這個短板,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機制。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機體損傷和疾病康復過程中受損組織和器官的修復與重建仍然是生物學和臨床醫學面臨的重大難題。據報導,全世界每年約有上千萬人遭受各種形式的創傷,有數百萬人因疾病康復過程重要器官發生纖維化而導致功能喪失,有數十萬人迫切希望進行各種器官移植。
  • 相約生物谷空中論壇,共話新興類器官
    類器官(Organoid)是體外培育的3D微器官,能高度模擬體內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類器官技術的出現全面革新了遺傳發育、幹細胞生物學和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模式,也為臨床精準醫學的個性化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磅利器。
  • 中國再生醫學研究如何領跑世界?
    該成果開闢了一條全新的實現體細胞重編程的途徑,給未來應用再生醫學治療重大疾病帶來了新的可能。2012年,《科學》雜誌出版「中國再生醫學專刊」,這是《科學》雜誌首次以專刊形式介紹中國再生醫學研究的成就,也是對我國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
  • 再生醫療的目標:日本使用ips細胞製作「類器官」的最新進展
    雖然大小遠不及真正的器官,但近10年來,在大腦、肺、腎臟和肝臟等各種器官中技術已經建立。一些結構和功能接近真實的迷你器官出現,並結合器官和類似器官,被稱為"類器官"。研究得以發展的一大契機是由受精卵和體細胞(如皮膚和血液)組成的ES細胞(胚胎)和iPS細胞的出現。過去,迷你器官通常由幹細胞製造,這些幹細胞最初存在於體內,可以分化成各種細胞。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類器官技術能夠在體外模擬體內器官組織的三維結構和生理功能,已被廣泛應用於疾病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功能組織誘導等多種研究中,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1】。類器官技術在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選為十大科學進展,成為過去十年再生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生物技術之一。
  •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9:04 瑞士巴塞爾大學Prisca Liberali及其研究組揭示了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 體外研究腫瘤和試藥將有最佳模具!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已落地廣州
    類器官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重要創新性前沿科學技術,是一種在體外環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備三維結構的微器官。未來,該項技術將在藥效試驗和藥物毒性篩查等臨床精準醫療、新藥研發以及再生醫學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類器官技術落戶生物島
    、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類器官擁有與對應的器官類似的空間組織,能夠重現相應器官的部分功能。其在發育生物血、病理學、細胞生物學、再生機制、精準醫療以及藥物毒性和藥效試驗等方面研究潛力巨大。 02 破藥物研發難題發展精準醫療 「華醫再生正是基於類器官技術開發其巨大生物醫學價值的高科技企業,將持續研究和開發擬人性更高的疾病模型和生物醫學研究模型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Lauren導言:類器官可以說是神奇的「多面手」,它能夠讓人類更好地理解生物發育,同時幫助人類治癒疾病。
  • 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類器官可以從人類多能幹細胞(PSC)衍生出許多器官。像體內器官發生一樣,類器官生物通過細胞分選和前體細胞的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自行組織。通過引入疾病突變或使用患者來源的PSC,類器官可以用於模擬疾病。未來的應用可能包括藥物測試,甚至組織替代療法。
  • 馬少華、黃來強團隊在《細胞》子刊發表類器官研究重要成果
    (Shaohua Ma)副教授、黃來強(Laiqiang Huang)教授團隊在類器官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在《細胞》(Cell)子刊《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發表題為「自動化製備均一的並維持患者腫瘤異質性的類器官技術平臺」(An Automated Organoid Platform with Inter-organoid Homogeneity
  • 廣州生物醫藥添「新名片」:產學研合作共建類器官樣本庫
    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醫再生)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域醫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他們嘗試著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於是,類器官誕生了。01什麼是類器官顧名思義,類器官,即是指它類似於組織器官。其實,它本身是一種基於3D體外細胞培養系統建立的,與體內的來源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種模型。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類器官的製備可以利用體細胞、成體幹細胞(包括祖細胞)或多能幹細胞。2009年,腸道器官模擬技術率先取得突破,研究人員發現,成人腸道幹細胞可以在體外增殖和自發組織化。其特徵是能夠表達LGR5,這是一種編碼Wnt激動劑R-spondin受體的基因,同時需要特定的分子圍繞在旁,如Wnt、表皮生長因子和noggin。
  • (中)幹細胞第三類醫療技術 I 轉換醫學、再生醫學及精準醫療
    幹細胞再生醫學:修復人體器官 再生醫學是指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的理論方法創造丟失或功能損害的組織和器官,使其具備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機構和功能。通俗理解,就是讓人類的組織或器官再生。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2020年10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過去十年裡,科學家們共同見證了類器官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即在體外利用幹細胞培育的微型器官;這些類器官能夠展現親緣器官(比如大腦、腎臟、腸道或肺臟)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多種功能,而且其能完美地適用於實驗操作,這就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無價的工具。
  • 河南幹細胞_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目標_鄭大中科博生
    將從國家層面整體提升幹細胞相關領域及其轉化醫學的實力,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凝聚優勢力量,重點針對幹細胞發生、發育和形成功能細胞過程中的重要科學問題,深入開展幹細胞、生物材料、組織工程、生物人工器官,以及幹細胞與疾病發生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轉化開發。
  • 正本清源,打造真正的再生醫學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以幹細胞治療為核心的再生醫學飛速發展,各國家密集發布支持性政策,多種成熟產品陸續走向市場,2017年3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和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呼吸科共同主導的「人自體支氣管基底層細胞(肺幹細胞)移植治療間質性肺病臨床研究」項目,獲批成為國家衛計委和食藥監局首批備案的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
  • 再生醫學科技,引領女性生殖健康
    中國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呈年輕化逐年增長趨勢,關愛女性生殖健康已成為社會賦予每一個企業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呼籲「2030年全球消除宮頸癌」,中國政府積極響應。為了讓更多的女性擺脫婦科疾病的困擾,安禹再生醫學專注女性生殖健康宣傳科普,致力於再生醫學科研成果轉化,幫助更多女性解決生殖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