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祁昊楠 細胞世界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

藥物關乎人類共同的福祉。近來,由於「新冠」疫情,社會上更是空前地關注這樣一些問題:怎麼才能快點開發出有效的藥物?怎麼才能更好地驗證一種藥的效用?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他們嘗試著複製和重建人類器官——於是,類器官誕生了。

01

什麼是類器官

顧名思義,類器官,即是指它類似於組織器官。其實,它本身是一種基於3D體外細胞培養系統建立的,與體內的來源組織或器官高度相似的一種模型。這些3D體外培養系統可複製出已分化組織的複雜空間形態,並能夠表現出細胞與細胞之間、細胞與其周圍基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空間位置形態。而其本身又能做到與體內分化的組織器官具有相似的生理反應,與來源組織具有極高的相似性。

與傳統2D細胞培養模式相比,3D培養的類器官包含多種細胞類型,能夠形成具有功能的「微器官」,能更好地用於模擬器官組織的發生過程及生理病理狀態,因而在基礎研究以及臨床診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科學家Lancaster 和 Knoblich這樣定義類器官:

「器官特異性細胞的集合。這些細胞從幹細胞或器官祖細胞發育而來,並能以與體內相似的方式經細胞分序(cell sorting out) 和空間限制性的系別分化而實現自我組建」。

圖1:類器官定義及主要特徵

基於這一定義,可以發現類器官具備這樣幾個特徵:

(1) 必須包含一種以上與來源器官相同的細胞類型;

(2) 應該表現出來源器官所特有的一些功能;

(3) 細胞的組織方式應當與來源器官相似。

02

第一個3D類器官是怎麼來的

圖2:類器官研究歷史

回顧類器官的研究歷程,必然要談到「類器官鼻祖」——科學家Hans Clevers。

2007年,Hans Clevers的實驗室通過lineage tracing實驗發現小腸和結腸的幹細胞為Lgr5+細胞(如下圖所示)。2009年,他又和自己實驗室的博士後Toshiro Sato用來源於小鼠腸道的成體幹細胞培育出了首個微型腸道類器官。

圖3:小腸幹細胞和結腸幹細胞標誌基因Lgr5的發現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Hans Clevers的實驗團隊將小鼠腸段中分離出來的隱窩細胞培養在含有ENR(EGF、Noggin、R-spondin)的三維Matrigel培養體系中,他們發現該培養體系下隱窩細胞能夠形成類似於腸的微型結構,即隱窩-絨毛樣複合體。他們也利用了該培養體系對前期分離並鑑定出來的單個Lgr5+腸幹細胞進行培養,發現也能形成具有上述特殊結構的類器官;追蹤實驗表明,該類器官仍具有Lgr5+腸幹細胞的存在,所以該模型能夠很好地模擬體內小腸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這種腸類器官體系的成功建立開啟了類器官研究的新篇章,迅速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圖4:腸道隱窩培養系統的建立,單個Lgr5+腸幹細胞生成隱窩絨毛結構

Hans Clevers的培養方法啟發了其他科學家,他們從小鼠和人的組織中培育出多種類器官。這些類器官細胞團塊小到沒有血液供應仍能存活,然而又足夠大和複雜,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組織和整體器官發育,以及生理病理的相關知識信息。

目前3D類器官培養技術已經成功培養出大量具有部分關鍵生理結構和功能的類組織器官,比如:腎、肝、肺、腸、腦、前列腺、胰腺和視網膜等。

03

類器官的治療潛能

圖5:類器官的產生和治療潛能

類器官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疾病模型,如發育相關問題,遺傳疾病,腫瘤癌症等。通過使用患者的iPSCs(iPSCs:誘導多能幹細胞,是通過基因轉染技術將某些轉錄因子導入人或動物體細胞,使體細胞直接重構為胚胎幹細胞樣的多潛能細胞)可建立有價值的疾病模型,並能在體外模擬重現病人疾病模型;同時,類器官的建立可以實現對藥物藥效和毒性進行更有效、更真實的檢測。由於類器官可以直接由人類iPSCs直接培養生成,相比於動物模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動物和人類細胞間的差異而導致的檢測結果不一致。

不過,目前在體外構建組織和器官仍是一大挑戰——希望類器官的建立及研究可以幫助人類在這方面更進一步。

04

類器官在癌症研究治療中的應用

目前,類器官多用於腫瘤癌症的研究中。觀察下圖中臨床前腫瘤癌症模型的比較,可以發現類器官有著很強的優勢:

J. Drost, H. Clevers,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8.

圖6:臨床前腫瘤癌症模型的比較

(1) 類器官的培養可用於臨床前癌症的治療檢測及藥物藥效和毒性測試。在轉化醫學的研究中,類器官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並逐漸走向腫瘤癌症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的中央舞臺。

圖7:類器官培養應用於個性化癌症治療和藥物開發

可以從患者來源的健康和腫瘤組織樣品中建立類器官。與此同時類器官培養物可用於藥物篩選,這可將腫瘤的遺傳背景與藥物反應相關聯。來自同一患者健康組織的類器官的建立提供了通過篩選選擇性殺死腫瘤細胞而又不損害健康細胞的化合物來開發毒性較小的藥物的機會。自我更新的肝細胞類器官培養物可用於測試潛在新藥的肝毒性(臨床試驗中藥物失敗的原因之一)。在該實施例中,藥物B似乎最適合於治療患者,因為它特異性殺死腫瘤類器官並且不引起肝毒性。

(2)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建立了活體類器官「生物銀行」。其中,腫瘤來源的類器官在表型和基因上都與腫瘤的上皮相似。另外,腫瘤類類器官生物庫使生理學相關的藥物篩選成為可能。活體類器官生物庫可用於確定類器官是否對個體患者的藥物反應,具有預測價值;

圖8:從結直腸癌患者的健康組織和腫瘤組織中提取的三維有機組織培養物被用於高通量藥物篩選,以確定可能促進個性化治療的基因藥物相關性

(3)類器官的培養和建立,可用於研究腫瘤生成過程中的突變過程,比如說,通過從同一腫瘤的不同區域培養無性繁殖的類細胞器,可以用來研究腫瘤內部的異質性。

圖9:用於研究腫瘤發生的突變過程的類器官培養

來自不同健康器官的類器官的生長,然後對培養物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可以分析器官特異性突變譜。通過生長來自同一腫瘤不同區域的類器官,可以用於研究腫瘤內異質性。區域特異性突變譜可以通過類器官的全基因組測序來揭示。使用與上述相似的方法,可以利用類器官來研究特定化合物對健康細胞和腫瘤細胞突變譜的影響。

圖10:在有絲分裂細胞分裂過程中獲得的癌症基因組的體細胞突變

癌症是由致病基因突變的逐漸積累引起的。因此,了解在組織穩態和腫瘤發生過程中活躍的突變過程是很重要的。

結語

未來可期,徵途漫長

隨著類器官的相關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不免對它的前景產生了更多期待。不過,它也存在局限:

(1) 相較於癌症細胞系的培養,類器官的體外培養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和資源;

(2)相較於人體正常組織器官的生理環境,類器官缺乏結締組織,血管和免疫細胞的微環境;

(3) 在類器官的培養過程中,一些體外因素如小鼠來源的細胞外基質(ECM)替代物、胎牛血清等都可能會影響一些實驗結果,比如藥物篩選實驗等;

(4)來自晚期癌症的類器官生長速度通常比來自正常上皮的類器官生長速度慢,這可能會導致腫瘤類器官過度生長通過混入正常上皮細胞來源的類器官。

未來,這些局限性是否能夠實現突破,使得類器官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Hans Clevers的報告現場

參考文獻:

Lancaster MA, and Knoblich JA, Organogenesis in a dish: modelin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using organoid technologies. Science, 2014.

Barker 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tem cells in small intestine and colon by marker gene Lgr5. Nature, 2005.

Sato T, Vries RG, Snippert HJ et al. Single Lgr5 stem cells build crypt-villus structures in vitro without a mesenchymal niche. Nature, 2009.

M. Van De Wetering, et al. Prospective derivation of a living organoid biobank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Cell, 2015.

J. Drost, H. Clevers. Organoids in cancer research.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8.

作者信息

姓名:祁昊楠

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職務:博士生在讀

主要研究方向:細胞生物學

1980-2020

原標題:《【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類器官模型的應用1.建立疾病模型與二維培養體系相比,類器官有助於闡明疾病的發展、穩態和發病機制,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能的新方法。以大腦類器官為例,它包括了人類特定的神經發生過程,為研究人類大腦發育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幹細胞研究已經成為了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而研究幹細胞的目的之一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生命發生的各個維度。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
  • Science:開發可以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
    由於缺乏實驗手段,人們對人腦脊液的組成和它是如何形成的了解甚少。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細胞生物學部門的Madeline Lancaster小組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腦類器,它可以產生腦脊液,並且有潛力預測藥物是否可以進入大腦。腦脊液是由大腦深處的脈絡膜叢(ChP)產生和分泌的。
  • 馬少華、黃來強團隊在《細胞》子刊發表類器官研究重要成果
    其中基於癌症病人腫瘤組織在體外三維培養的腫瘤類器官(Tumor Organoid),作為腫瘤疾病模型,在癌症藥物、療法、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研究和開發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目前類器官研究還存在諸多問題:類器官形態及組成的可控性差;同批次類器官個體之間,以及不同批次類器官樣本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建模周期長(培養周期需要4-6周),而且建模過程缺乏自動化操控,耗時費力。
  • Nat Commun:新研究開發出三維心臟類器官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東京醫科牙科大學(TMDU)的研究人員從小鼠胚胎幹細胞開發了三維功能性心臟類器官,該類器官與發育中的心臟非常相似。(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心臟由多層組織組成,包括許多不同的細胞類型,包括工作中的心肌,結締組織細胞和組成血管的細胞。
  • 腦科學日報:可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AI閱片再升級
    由此引發的結果是,血液含量、炎症標誌物和病毒顆粒侵入大腦,病人會出現癲癇、神志不清、昏迷或腦病。2,Science重大突破!開發可以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來源:生物谷腦脊液是由大腦深處的脈絡膜叢(ChP)產生和分泌的。
  •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打開APP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5:59:57 (包括納米藥物)研究領域的現狀。
  • 相約生物谷空中論壇,共話新興類器官
    類器官(Organoid)是體外培育的3D微器官,能高度模擬體內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類器官技術的出現全面革新了遺傳發育、幹細胞生物學和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模式,也為臨床精準醫學的個性化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磅利器。
  • 體外研究腫瘤和試藥將有最佳模具!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已落地廣州
    類器官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重要創新性前沿科學技術,是一種在體外環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備三維結構的微器官。未來,該項技術將在藥效試驗和藥物毒性篩查等臨床精準醫療、新藥研發以及再生醫學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不含動物成分的奈米纖維素水凝膠可快速追蹤類器官生長,改善癌症治療
    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於生物活性植物的奈米纖維素水凝膠,以支持生物醫學應用中類器官的生長,改善癌症治療。這項由澳大利亞生物資源加工研究所(BioPRIA)、蒙納許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將以更便宜、更快、更符合道德的方式開發類器官。
  • 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類器官可以從人類多能幹細胞(PSC)衍生出許多器官。像體內器官發生一樣,類器官生物通過細胞分選和前體細胞的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自行組織。通過引入疾病突變或使用患者來源的PSC,類器官可以用於模擬疾病。未來的應用可能包括藥物測試,甚至組織替代療法。
  • 共建類器官樣本庫!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由中科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籤約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 ​Mol Psy |人腦類器官移植後發生跨腦區投射和環路整合
    圍繞人腦類器官,大量的研究已經在解析早期人腦發育機制、人腦進化、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以及藥物篩選等方面展開【2】。而將人腦類器官用於移植、修復大腦神經環路的研究,目前的報導仍然較少。人腦類器官可否植入深部腦區?
  • 能模擬組織再生和腫瘤,三維重構類器官完美復刻人體器官
    該類組裝體是一種新穎的技術,通過為患者定製超越常規類器官的人體器官,從而為難治性疾病的下一代藥物研發提供新的範例。為了克服當前類器官的局限性,Shin教授的團隊開發了重組的體外人體器官,該類器官具有上皮細胞、基質細胞和肌細胞的組織結構。
  • 關於類器官技術
    例如,腦類器官顯示出各個大腦區域,它們分別與體內的那些區域非常相似地發展,但由於缺少前後軸和背腹軸,因此彼此之間的組織並不緊密。同樣地,腎臟類器官會產生與腎單位段區域相對應的腎小管,但它們是隨機放置的,而不是顯示髓質和皮質組織。這種異質性使得難以生成單一細胞類型的純種群,但它可以成為在整個器官範圍內模擬發育和疾病的強大工具。圖3類器官方法概述。
  • 華大與HUB籤署類器官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備忘錄
    2020年9月4日,荷蘭HUB(Hubrecht Organoid Technolog)和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舉行線上簽約儀式,籤署類器官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備忘錄,雙方在中國青島和荷蘭烏得勒支兩地同時籤字。
  • Cell|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的腫瘤類器官生物庫
    類器官來自於人類胚胎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胚胎幹細胞或者是直接來源於病人樣本,而且具有一定的三維結構,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大大擴展了實驗室和臨床方面的研究可以使用的工具。相較於直接進行臨床試驗,類器官的興起給了科學家以及醫生更多的空間去篩選藥物,成為了各個實驗室爭相應用的一個重要工具。
  • 廣州生物醫藥添「新名片」:產學研合作共建類器官樣本庫
    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醫再生)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域醫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乳腺癌類器官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前景
    :具有幹細胞潛能的細胞進行體外三維培養後形成的細胞團,其能自我更新和自我組裝,並表現出與來源組織相似的結構特徵和功能特性,不僅能夠長期傳代培養,而且具有穩定的表型和遺傳學特性,是近年來突破發展的一種體外三維組織培養技術,備受研究人員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