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5:59:57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劉昌勝院士/陳曦副教授在《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Organ-on-a-Chip Platforms for Accelerating the Evaluation of Nanomedicine」的綜述文章。
目前新藥的研發周期平均在12.5年左右,且據FDA的數據報告顯示,經過動物實驗驗證安全有效的藥物中,90%以上都會在人體臨床試驗中失效,而高投入低產出是藥物(包括納米藥物)研究領域的現狀。主要原因是用於新藥研究的靜態二維細胞培養模型(如培養皿或孔板),難以真實反映人體內組織/器官的三維結構和動態存在狀態。
而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是一種極有可能的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器官晶片是一種多通道且包含連續可灌流腔室的三維細胞培養裝置,主要由晶片中為模擬實體器官而培養的細胞和晶片周邊模擬的微環境兩部分組成。
該綜述系統地回顧了用於納米藥物評估的器官晶片及其最新進展,並提出器官晶片在納米藥物評估中所面臨的挑戰。作者首先討論納米藥物在器官晶片上的研究結果,接著分析這些器官晶片在納米藥物評估上的局限性並提出可能的改進方法。最後作者提出展望:未來,器官晶片將主要應用於疾病檢測、藥物篩選及個性化醫療等方面,同時將繼續為納米醫學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昌勝院士和陳曦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2020級碩士研究生張鑫平為第三作者,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Yu Shrike Zhang教授合作參與。該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的資助。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