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5:59:57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劉昌勝院士/陳曦副教授在《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Organ-on-a-Chip Platforms for Accelerating the Evaluation of Nanomedicine」的綜述文章。

目前新藥的研發周期平均在12.5年左右,且據FDA的數據報告顯示,經過動物實驗驗證安全有效的藥物中,90%以上都會在人體臨床試驗中失效,而高投入低產出是藥物(包括納米藥物)研究領域的現狀。主要原因是用於新藥研究的靜態二維細胞培養模型(如培養皿或孔板),難以真實反映人體內組織/器官的三維結構和動態存在狀態。

而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是一種極有可能的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器官晶片是一種多通道且包含連續可灌流腔室的三維細胞培養裝置,主要由晶片中為模擬實體器官而培養的細胞和晶片周邊模擬的微環境兩部分組成。

該綜述系統地回顧了用於納米藥物評估的器官晶片及其最新進展,並提出器官晶片在納米藥物評估中所面臨的挑戰。作者首先討論納米藥物在器官晶片上的研究結果,接著分析這些器官晶片在納米藥物評估上的局限性並提出可能的改進方法。最後作者提出展望:未來,器官晶片將主要應用於疾病檢測、藥物篩選及個性化醫療等方面,同時將繼續為納米醫學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昌勝院士和陳曦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2020級碩士研究生張鑫平為第三作者,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Yu Shrike Zhang教授合作參與。該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的資助。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轉》訪中國科學院毛紅菊研究員: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
    答今天介紹的器官晶片項目是我們基於國家重大專項支持的一部分工作,是基於微流控系統的器官晶片技術在中醫藥現代化方面的運用,這部分工作主要是構建器官晶片並用於中藥篩選和藥物毒性評價方面的研究。另外,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除了具有微型化、集成化、低消耗的特點外,還能夠精確地控制環境中的多個參數變量,如流體剪切力、細胞因子濃度梯度,有助於研究器官微生理環境。這些器官晶片後期主要可應用於:藥物篩選及研發;疾病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的研究;免疫治療及精準醫療等領域。
  •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機體/器官晶片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
    2019年8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器官晶片,作為一種基於微加工技術的的微流體器件,近年來在體外器官模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由於它可能在物理和化學方面採用微流體裝置技術模擬體外環境,因此維持可以通器官晶片來維持細胞功能和形態,並複製器官間的相互作用。
  •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早在2003年,微流控技術就被福布斯(Forbes)雜誌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這項技術使得實驗室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在生物化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來看看微流控技術目前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細胞分離 通過不同的分選原理,微流控晶片可實現對不同細胞的分離。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中國打響打響微流控賽道第一槍的是《Lab on a Chip(晶片實驗室)》。該刊創建於2001年,專門用於收錄微流控技術研究類文章。業務聚焦食品安全檢測、動物疫病、實驗室安全、免疫檢測等領域,建立起了微流控晶片技術、螢光免疫層析技術、免疫親和柱技術、酶聯免疫技術(ELISA)、PCR技術等平臺。納迅科技和納米中心微流控技術專家合作研發出了國際首創的納米纖維素修飾微流控晶片技術,並取得了12項相關發明專利。於2015年3月被認定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是一種用來操縱極微量液體(10-9~10-18L)的新型技術平臺。微流控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問題研究,其主要特點和優勢是將細胞培養、實驗處理及成像、檢測等步驟高度集成於一張晶片上。
  • 2018第二屆微流控技術前沿研討會圓滿召開
    本次會議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微流控晶片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結合了醫療、醫藥領域的實際需求, 體現了微流控最新最前沿的技術應用(單細胞分析、單分子檢測、體外診斷、器官仿生和藥物活性、毒性研究),力求推動國內微流控技術在醫學、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此次會議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頂級微流控技術專業會議。
  • 從三方面介紹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是一種用來操縱極微量液體(10-9~10-18L)的新型技術平臺。微流控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問題研究,其主要特點和優勢是將細胞培養、實驗處理及成像、檢測等步驟高度集成於一張晶片上。
  • 微流控晶片開發:用於環境分析的微流控技術
    隨後,出現了各種檢測,監視和清除技術,從簡單的分離技術到高級修復技術。在宏觀或工業規模上開展既定工作後,雖然可以輕鬆捕獲和保留某些汙染物,但檢測極限和當前可用技術的成本仍然是主要障礙,而關於使用微流控技術收集和檢測汙染物例如重金屬離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有機和無機離子,細顆粒物,甚至微生物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了。因此導致微流控技術在環境分析的應用得到了快速發展。
  • 微流控技術「顛覆」在哪裡?
    微流控技術優勢  生命分析技術不斷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又面臨新挑戰和發展機遇:要求在特別小的空間,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外界條件進行物質定性、定量、結構分析、形貌分析等工作。  而微流控技術的出現為生命分析面臨的三大特殊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操控工具。
  • 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微流控技術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即插即用式裝置和特定應用設置的商業可用性,得以將這項革新性技術交付給非專家用戶,支持他們拓展食品、化妝品和藥物傳輸領域的研究。 對乳膠微滴、納米粒和脂質體尺寸的微調能力,與傳統批量生產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甚至可以實現以前無法實現的生產過程。此外,通過並行操作多張微流控晶片來增加產量,可以保證在整個生產規模上實現一致且可預測的控制。
  •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   微流控晶片檢測器的性能要求檢測是微流控晶片裡相對特殊的一一個操作單元,它的基本功能是用於捕捉並放大微流控晶片某一部分產生的信號。   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最初只是作為納米技術革命的一個補充,在經歷了大肆宣傳及冷落的不同時期後,最終卻實現了商業化生產。微流控晶片最初在美國被稱為「晶片實驗室」,在歐洲被稱為「微整合分析晶片」,隨著材料科學、微納米加工技術和微電子學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微流控晶片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還是遠不及「摩爾定律「所預測的半導體發展速度。
  • 微流控技術的起源
    這就是微流控技術必將火起來的基礎。 微流控技術 微流控(microfluidics)是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 以在微納米尺度空間中對流體進行操控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技術,具有將生物、化學等實驗室的基本功能諸如樣品製備、反應、分離和檢測等縮微到一個幾平方釐米晶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徵和最大優勢是多種單元技術在整體可控的微小平臺上靈活組合、規模集成。
  • 第六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在廣州召開
    循環腫瘤細胞(CTC)的檢測在腫瘤分期診斷、動態監測、療效評估、藥物開發和預後監測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是一種可望用於替代腫瘤組織活檢的液體活檢新技術。>器官晶片是2016年世界達沃斯論壇評選的「十大新興技術」之一,其應用面覆蓋藥物篩選、醫學研究、食品安全、生殖健康等多個領域。
  • 東南大學趙遠錦:微流控器官晶片研究
    Today等130餘篇,IF之和大於1400;研究成果獲授權32項,其中轉化2項。 演講題目:微流控器官晶片研究 演講摘要: 器官晶片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的研究方向。
  • 一文了解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眾人拾柴火焰高,不斷前進的微流控技術
    ,通過系統研究不同種類哺乳動物細胞變形性、微流體慣性微流、晶片微管道內流體力學及微液滴發生動態,建立了多種血液循環腫瘤細胞分離、細胞三維控制圖樣化及人功能組織單位重構新方法,構建了系列高通量循環腫瘤細胞分離與組織仿生分析微流控平臺,促進了微流控晶片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應用。
  • 密西根大學設計出新型微流控晶片 用於捕獲循環腫瘤細胞並分離
    一種被稱為Hydro-Seq的新型微流控晶片,由密西根大學工程系研究人員Euisik Yoon主導設計,用於捕獲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並分離其RNA以開發出更好的癌症治療方法 從血液樣本中徹底分離出癌細胞的新方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對癌細胞進行全面的遺傳分析,從而幫助醫生更有效地進行腫瘤治療和監測
  • 集百家眾長——第五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暨產業峰會(大會報告篇)
    ,一方面晶片應用具有靈活性,除了應用於檢測還可以用於藥物分析、藥物篩選、組織工程等領域。周蕾老師研究的方向主要以上述需求為導向,兼顧學科交叉的科技創新,並以科技創新成果為基礎進一步推進學研用及成果轉化。周蕾團隊在具體研究過程中,通過納米材料、生物試劑、生物傳感器的生產工藝研究,實現了產業化。並確立了「基於納米材料、器件、生物應用探索的生物檢測監測技術研究」科研方向,進而探索並挖掘了碳量子點、聚集發光材料等多種材料與器件的生物應用價值。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按照技術原理,可暫將分子診斷技術大致劃分為PCR技術、分子雜交、基因測序、核酸質譜、生物晶片(包括基因晶片、微流控晶片)5大類。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介紹微流控技術的相關情況。微流控晶片技術優勢生命分析技術不斷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又面臨新挑戰和發展機遇:要求在特別小的空間,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外界條件進行物質定性、定量、結構分析、形貌分析等工作。而微流控技術的出現為生命分析面臨的三大特殊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操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