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2020-12-07 電子發燒友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胡薇 發表於 2018-10-22 15:26:32

微流控晶片技術是生物晶片的基石,它通過多學科交叉將化學、生物學、醫學等領域所涉及的樣品預處理、生化反應、分選及檢測等過程集成到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從而實現從樣品前處理到後續分析的微型化、自動化、集成化和便攜化的技術。早在2003年,微流控技術就被福布斯(Forbes)雜誌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這項技術使得實驗室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在生物化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來看看微流控技術目前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細胞分離

通過不同的分選原理,微流控晶片可實現對不同細胞的分離。以CTC(循環腫瘤細胞)為例,CTC是一類由癌變部位釋放並進入血液中的癌細胞,在癌症的早期診斷、個體化及腫瘤轉移機制研究等方面的有著廣泛作用。微流控晶片對於CTC主要有兩大類分選方法:基於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或血細胞間生物學性質(包括細胞表面蛋白表達水平、細胞活性和侵潤能力等)差異,以及基於它們之間物理性質(包括尺寸、密度、細胞表面電荷量和變形性等)差異。

這裡主要講一下第一種。親和性分選(根據化學性質)是微流控晶片細胞分選中最經典的方法,通過在晶片內部的微結構上固定能與目標細胞結合的特定的抗體或配體,當樣品流經微通道時,固定在微通道中的抗體通過與細胞表面抗原特異性結合將CTC捕獲並保留在晶片內,其他細胞隨緩衝液流出晶片。常用的CTC捕獲抗體有人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和白細胞共同抗原CD45。

研究人員通過增大了細胞與晶片中的抗體/襯底等結構的接觸面積、藉助磁場與磁性材料、組合使用含不同細胞表面抗原的晶片等手段,可顯著提高轉移性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結腸癌等癌症中CTC的檢出率和純度。通過微流控晶片,CTC細胞在全血中分離回收時甚至可能依舊保持生物活性,可以進一步進行蛋白質或核酸內容物的分析。

即時檢驗和臨床診斷

微流控檢測晶片一般具有樣品消耗少、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多功能集成、體小和便於攜帶等優點,因此特別適合發展床邊(POC)診斷,具有簡化診斷流程、提高醫療結果的巨大潛力。在診斷方面,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腫瘤。除了CTC以外,微流控晶片還可應用於 ctDNA(循環腫瘤DNA)甚至外泌體的檢測,這些生物標誌物在血液中含量很少,傳統方法難以檢測,但微流控晶片所需的樣本量不大,發展起來後將是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案。而這些生物標誌物所蘊含的豐富信息量無疑能為腫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極大的幫助和支持。

藥物活性、毒性研究

在藥物領域,微流控晶片也有著諸多應用。比如幹細胞晶片,可克服現有的幹細胞進行體外研究的局限性,通過實時精確控制幹細胞微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儘可能地模擬幹細胞生長分化的複雜環境。更神奇的是能模擬器官與組織之間不同相互作用的「器官」晶片,如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曾採用由肺細胞、滲透膜及毛細血管制成的「晶片肺」(類似於網孔的滲透膜上排列著人體細胞,上方為充滿氣體的「肺泡」通道,下方為充滿液體的「毛細血管」)用真空循環模擬肺的呼吸,再現了臨床中癌症患者使用白介素- 2 導致肺水腫的藥物毒性。 「器官」晶片將有望加速新藥開發的進程,並最終取代動物實驗用於藥物的測試和毒理測試。

此外,在藥物輸送系統中,微流控技術也能夠大展身手。微流控技術操控下的流體具有獨特的性質,能實現一系列常規方法所難以完成的微粒加工,所以它有利於製備結構高度均一、單分散性的納米粒;有利於快速高效地篩選載體材料、尤其是常規方法中不易組裝形成納米粒的載體材料可通過微流控組裝工藝得以重新利用;有利於納米結構的精準可調控組裝;還有利於設計多功能化、複雜結構的納米藥物輸送系統。只是目前,微控流技術由於體積小,尚難以實現大規模的製劑生產。相信未來,科學家們在這一方面也會有所突破。

微流控晶片3D列印

隨著微流控晶片技術的逐漸展開及微分析技術的需求,晶片構型設計越加豐富,這就對晶片的製造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隨著 3D 列印技術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嘗試使用 3D 列印技術加工微流控晶片。相比於傳統的微加工技術,3D 列印微流控晶片技術顯示出了其設計加工快速、材料適應性廣、成本低廉等優勢。早期的基於 3D 列印的微流控晶片技術普遍使用倒模的方法,通過3D 列印出熱塑性材料的模具後使用 PDMS 進行倒模。而如今,3D 列印微流控晶片技術的發展更加迅速,出現了整合生物傳感器、高通量、多層晶片、實時生物醫學檢測等多種晶片,紙基 3D 列印微流控晶片技術也迎來了新發展,出現了3D列印製成的具有集成金屬電極的紙基微流控晶片。

3D列印微流控晶片的近期發展

可以看到,無論是製備、結構升級和臨床應用的開發方面,微流控技術晶片的發展都如火如荼。作為最前沿的交叉學科技術,微流控技術與幹細胞、基因編輯、疾病模擬、疾病診斷、預後管理等交集緊密,從基礎到臨床,是科研工作者和臨床醫生都需要關注的熱點前沿。我們希望看到各領域的專家都能踴躍交流最前沿的技術發展與應用,讓這項技術惠及更多患者。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本篇文章將從微流控技術發展重要時間節點、開發微流控晶片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熱門應用領域三方面簡單介紹微流控技術。微流控技術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1. 20世紀90年代Manz、Harison等人開展早期的晶片電泳研究,並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統(μ-TAS)的概念。
  • 從三方面介紹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問世至今,不過近30年歷史,但其發展迅猛,被稱為下一代醫療診斷「顛覆性技術」。本篇文章將從微流控技術發展重要時間節點、開發微流控晶片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熱門應用領域三方面簡單介紹微流控技術。
  • 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微流控設計研發:微流控技術研究應用新進展
    微流控技術的優勢早已被人們所熟知,隨著晶片加工工藝的發展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商業化項目,使這些商業產品越來越向微型,集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而更多的科學家則是將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到基礎研究上,為原有的醫學診療打開了另一扇大門,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痛苦,提高診斷效率。
  • 一文了解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微流控技術「顛覆」在哪裡?
    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微流控技術  作為晶片實驗室(Lab on chip)的典型代表技術,微流控技術發展迅速,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涵蓋分離分析、分子生物學研究
  • 微流控自動化|微流控晶片介紹及發展前景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體積為納升到阿升)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
  • 《轉》訪中國科學院毛紅菊研究員: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
    目前,微流控被認為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分子檢測可以大大縮減新冠病毒檢測時間。新冠疫情的出現,也讓大眾更深刻認識到微流控技術在疾病檢測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我們有幸在長三角體外診斷產業高峰論壇上遇見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專家毛紅菊研究員並對其進行了專訪。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目錄微流控發展歷史微流控晶片的優勢及應用場景1. 技術優勢2. 應用場景微流控技術介紹1. 微流控晶片的材料2. 微流控晶片製造技術3.一、微流控發展歷史微流控是伴隨著微機電加工系統(MEMS)技術的發展而來的。MEMS技術是指用半導體技術,將現實生活中的機械系統微型化,形成微型電子機械系統。微流控正是基於MEMS技術特點,將一個大型實驗室系統縮微在一個玻璃或塑料基板上,從而複製複雜的生物學和化學反應全過程,快速自動地完成實驗。
  • 微流控技術在食品快檢中的應用
    微流控技術,又稱微流控晶片技術,是將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生化反應過程集成到釐米尺度的晶片上的技術。它發端於毛細管電泳技術。進入21世紀,隨著PDMS軟刻蝕和微閥微泵技術的應用推廣,微流控晶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技術平臺。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一、微流控發展歷史  微流控是伴隨著微機電加工系統(MEMS)技術的發展而來的。MEMS技術是指用半導體技術,將現實生活中的機械系統微型化,形成微型電子機械系統。圖1 微流控技術發展歷史>  二、微流控晶片的優勢及應用場景  (一)技術優勢  基於MEMS發展而來的微流控晶片技術,被譽為改變未來的七種技術之一,相比於傳統方法其技術有如下優勢:  1.1 微型化  微流控技術能夠把樣本檢測整個過程集中在幾釐米的晶片上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一、微流控發展歷史微流控是伴隨著微機電加工系統(MEMS)技術的發展而來的。MEMS技術是指用半導體技術,將現實生活中的機械系統微型化,形成微型電子機械系統。微流控正是基於MEMS技術特點,將一個大型實驗室系統縮微在一個玻璃或塑料基板上,從而複製複雜的生物學和化學反應全過程,快速自動地完成實驗。
  • 高速攝像機在微流控技術中的應用
    因其所需流體量少,熱質傳輸響應速率快,產生汙染物少等優點,被應用於航天熱控、生物晶片、醫療、化工、能源等各個領域。但因流體細小、速度快,存在研究時無法直接清晰觀測其流體運動狀態和流體運動流速的痛點。高速攝像機可以每秒1000~10000幀的速度記錄,可拍攝整個流體流動過程的動態畫面,並能取得精確的微流體尺寸和速度信息。
  • 微流控設計研發:慣性微流控聚焦的應用
    近年來,微流控技術因其在高通量,高效生化反應和篩選的研究中所展現出的巨大應用潛力而快速發展,其中慣性微流控是典型代表之一。慣性效應是能夠實現顆粒高通量精確操控的一種新穎微流控方法。慣性升力會驅動顆粒在微通道內發生側向遷移,通過調控顆粒的慣性遷移可實現不同尺寸顆粒的聚焦,富集和分離等功能。它的物理原理相對簡單。如果微粒懸浮液進入螺旋形微通道,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微粒將橫穿通道。
  • 眾人拾柴火焰高,不斷前進的微流控技術
    本世紀初微納流控系統經歷了爆發式的發展,在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經歷了急速發展後,這個領域逐漸趨於成熟,出現了很多成功的應用案例,特別是對一些國際性前沿科學問題的解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本次會議上,筆者注意到,很多科研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微納流控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不同領域的前沿研究,這一點從以下的這些報告中就可以感受到。
  • 微流控技術的起源
    微流控技術的起源 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是現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伴隨著微機電加工系統(MEMS)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已由當年的「龐然大物」演變成由一個個微小的電路集成晶片組成的便攜系統,甚至是一部微型的智慧型手機。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融資億元
    該刊創建於2001年,專門用於收錄微流控技術研究類文章。一年後,中國迎來了首次以微流控為主題的學術會議,即北京舉辦的首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會議,實現微流控晶片大規模集成。聚焦體外診斷領域十餘年的發展,微流控技術早已從最初的毛細管電泳應用,開始探尋它更多的應用途徑。微流控晶片因其具有強大的集成性,能夠同時大量並行處理各種樣本,具備分析快、耗能少、汙染低等特性,出現在了生物醫學研究、藥物合成篩選、環境監測與保護、衛生檢疫、司法鑑定、生物試劑的檢測等多種應用場景。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隨著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分子診斷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精準醫療包括兩個方面,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其中,精準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而分子診斷又是精準診斷的核心。因此,分子診斷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精準醫療提供保障,而微流控晶片是其常用技術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
  • 微流控技術在POCT儀器開發中的作用
    自1990年代開發出第一批商用POCT儀器以來,微流體技術帶來的卓越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廠商的青睞。微流控技術在即時診斷中的應用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微流控扮演什麼角色? Hassan博士認為,微流體技術所帶來的優勢正好與POCT儀器研發的理念完美契合;較小的樣品量,較低的測試成本和更快的周轉時間。微流控的這些優勢使得POCT儀器在從傳染病到癌症等多種疾病的診斷中如虎添翼。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在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四家企業...
    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十年的微流控技術,直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才正式進入中國,伴隨著體外診斷(IVD)產業在中國的逐步興起,微流控在近幾年才逐步被人熟知。  研製技術百花齊放  打響微流控賽道第一槍的是《Lab on a Chip(晶片實驗室)》。該刊創建於2001年,專門用於收錄微流控技術研究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