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設計研發:慣性微流控聚焦的應用

2020-10-03 ITL創新器械開發

近年來,微流控技術因其在高通量,高效生化反應和篩選的研究中所展現出的巨大應用潛力而快速發展,其中慣性微流控是典型代表之一。

慣性效應是能夠實現顆粒高通量精確操控的一種新穎微流控方法。慣性升力會驅動顆粒在微通道內發生側向遷移,通過調控顆粒的慣性遷移可實現不同尺寸顆粒的聚焦,富集和分離等功能。它的物理原理相對簡單。如果微粒懸浮液進入螺旋形微通道,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微粒將橫穿通道。單一的平衡位置是兩個相反的力,即迪恩旋轉力和牆升力之間平衡的結果。如果懸浮液包含不同尺寸的微粒,則經過足夠長的距離後,它將在螺旋微通道中分成幾條相同尺寸的微粒流。單個微粒流可通過適當設計的出口系統收集。

慣性聚焦微流控儀器最突出的應用是細胞分選或細胞分離,這些儀器的核心是一個或幾個螺旋通道。使用少量樣品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其次是高通量分析。目前已經有微流控公司推出了新的產品,他們使用由兩個螺旋通道和一個之字形通道組成的級聯微流控設備,用於從血細胞中連續,快速,高通量地分離腫瘤細胞(CTC)。

在進行特定實驗時,通常只需要富集顆粒的溶液,而不是完全分離顆粒。例如,在白血病患者診斷中,由於血液中白血病原始細胞的數量非常低,因此不能用血液活檢。通過使用四個螺旋級聯,獲得了更多的胚細胞樣品,而紅細胞和健康白細胞被引導到廢液池。

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活檢通常需要骨髓活檢,但一般來說,採血屬於侵入性。因此用尿樣檢測前列腺癌更符合患者的舒適性。這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單螺旋微流控晶片,能夠從尿液中分離出前列腺癌細胞。

其實,慣性微流控聚焦還有其他應用。例如,它們已被用於分離和純化來自三角褐指藻(入侵硅藻)的富脂微藻培養物。利用相同的儀器,從啤酒腐敗微生物(短乳桿菌和達姆納斯)中分離出酵母。

從以上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慣性微流體聚焦儀器在高通量,低成本和節省時間的應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但是,流體動力學並不像前面概述的那麼簡單。許多其他參數,例如流體密度,顆粒彈性,離心力,微粒密度等,可能會增加系統的複雜性。

隨著微流控晶片研究的深入以及在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擴展,許多體外診斷企業利用微流控分析樣本量少且檢測快速的優勢,不斷嘗試把微流控技術和即時診斷結合來推出新型晶片以及儀器,從而獲得絕對競爭優勢地位。在微流控領域擁有20年經驗的ITL團隊是一家聚焦微流控技術創新,與研發改進POCT儀器的英國領先企業。ITL一直在自己的專屬領域不斷探索,運用先進的微流控技術,整合自身和外部資源,創造出更多醫療商業化產品,未來希望將更多微流控新技術運用到POCT產品開發中生產出突破性的創新產品。

相關焦點

  • 微流控設計研發:微流控技術研究應用新進展
    微流控技術的優勢早已被人們所熟知,隨著晶片加工工藝的發展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商業化項目,使這些商業產品越來越向微型,集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而更多的科學家則是將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到基礎研究上,為原有的醫學診療打開了另一扇大門,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痛苦,提高診斷效率。
  • 微流控設計攻略!
    隨著體外診斷設備逐漸向小型化便捷化的趨勢發展,微流控技術由於其可在微小空間內精確控制流體運動,成為了現在眾多體外診斷企業爭相嘗試的一項創新技術,其在醫學診斷,藥物篩查,單分子研究中的應用為科學家解決了很多難題。
  • 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本篇文章將從微流控技術發展重要時間節點、開發微流控晶片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熱門應用領域三方面簡單介紹微流控技術。微流控技術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1. 20世紀90年代Manz、Harison等人開展早期的晶片電泳研究,並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統(μ-TAS)的概念。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融資億元
    聚焦體外診斷領域十餘年的發展,微流控技術早已從最初的毛細管電泳應用,開始探尋它更多的應用途徑。微流控晶片因其具有強大的集成性,能夠同時大量並行處理各種樣本,具備分析快、耗能少、汙染低等特性,出現在了生物醫學研究、藥物合成篩選、環境監測與保護、衛生檢疫、司法鑑定、生物試劑的檢測等多種應用場景。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在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四家企業...
    聚焦體外診斷領域  十餘年的發展,微流控技術早已從最初的毛細管電泳應用,開始探尋它更多的應用途徑。微流控晶片因其具有強大的集成性,能夠同時大量並行處理各種樣本,具備分析快、耗能少、汙染低等特性,出現在了生物醫學研究、藥物合成篩選、環境監測與保護、衛生檢疫、司法鑑定、生物試劑的檢測等多種應用場景。
  • 從三方面介紹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問世至今,不過近30年歷史,但其發展迅猛,被稱為下一代醫療診斷「顛覆性技術」。本篇文章將從微流控技術發展重要時間節點、開發微流控晶片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熱門應用領域三方面簡單介紹微流控技術。
  •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打開APP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胡薇 發表於 2018-10-22 15:26:32 早在2003年,微流控技術就被福布斯(Forbes)雜誌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這項技術使得實驗室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在生物化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來看看微流控技術目前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細胞分離 通過不同的分選原理,微流控晶片可實現對不同細胞的分離。
  • 一文了解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微流控技術「顛覆」在哪裡?
    微流控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集成小型化與自動化  通過流道的尺寸和曲度、微閥門、腔體設計的搭配組合實現檢測的集成小型化和自動化。  高通量分析  晶片設計多流道、多個反應單元的相互隔離,使各個反應互不幹擾。
  • 眾人拾柴火焰高,不斷前進的微流控技術
    夏帆帶領其團隊設計了「超級三明治」即超級大夾心結構的核酸探針,可以形成線性長鏈的「1D( 1 維) 」結構。這種結構在電極表面構築時,同時提高了靈敏度和特異性。,通過系統研究不同種類哺乳動物細胞變形性、微流體慣性微流、晶片微管道內流體力學及微液滴發生動態,建立了多種血液循環腫瘤細胞分離、細胞三維控制圖樣化及人功能組織單位重構新方法,構建了系列高通量循環腫瘤細胞分離與組織仿生分析微流控平臺,促進了微流控晶片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應用。
  • 微流控技術在食品快檢中的應用
    微流控技術,又稱微流控晶片技術,是將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生化反應過程集成到釐米尺度的晶片上的技術。它發端於毛細管電泳技術。進入21世紀,隨著PDMS軟刻蝕和微閥微泵技術的應用推廣,微流控晶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技術平臺。
  • 國內微流控技術:IVD產業最早迎收穫期
    從1990年Manz與Widmer開發了晶片上進行的毛細管電泳後,科學界和產業界都紛紛介入到這一新興領域進行以毛細管電泳為主要應用對象的各種微流控晶片研發。兩年後,安捷倫、島津、日立等醫療器械公司都完成相應的微流控產品/系統的研發,並將其投入市場。
  • 什麼是微流控?有趣的微流體
    歡迎來到微流控的世界,Microfluidics is fun!當你用到數字微流控(Digital microfluidics, DMF)時,水滴會奔跑。當你使液體表面產生周期振動,微滴會「永動」。這就是微流體的世界,而微流控,正如其名,研究的就是微流體的控制,當然,其含義遠不止如此。
  • 數字微流控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
    數字微流控的基本機制類似於更傳統的方法,但是所涉及的液體體積要小得多,其流程也高度自動化。 數字微流控技術中,微滴的生成和操作由電潤溼、介電電泳和不混溶流體流動三大原理支撐。 數字微流控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 數字微流控技術依賴於由液體表面張力引起的液滴生成。表面越疏水,液體滲透性越差。
  • MIT創建微流控領域開源網站
    此外,該網站還是微流控領域的社交平臺:所有用戶都可以登錄並提交其微流控晶片設計,並且用戶可以評論、下載網站共享的微流控設計文件並進行晶片製作或設計優化。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David S. Kong稱,「該網站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推動微流控設計領域的創新,目前該領域的發展依然依賴於傳統的同行評議的學術模式。」
  • 體外診斷浪潮熱,新興技術微流控緣何成為香餑餑
    微流控技術的發展歷史雖然並不長,卻是一個涉及了工程學、 物理學、 化學、 微加工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交叉學科。微流控晶片是微流控技術的下遊應用單元,是當前微全分析系統領域發展的重點。圖 | 微流控技術發展史為什麼說微流控晶片是體外檢測的香餑餑?
  • 如何選擇微流控晶片?
    通道可具有不同的內徑,通常在5~500μm範圍內,並且它們的微流道網絡必須專門為想要執行的應用或分析而設計(如細胞培養、器官晶片、DNA分析、晶片實驗室、液滴微流控等)。因此,微流控晶片允許在單個微尺寸裝置中集成通常需要在整個實驗室中進行的若干功能。
  • 研報丨微流控分子診斷行業
    微流控作為微/納升流體控制技術,具有高集成、自動化、高精度等特點,同現階段分子診斷的發展趨勢相匹配,因此廣泛運用在分子診斷的各個領域。建議關注微流控技術驅動的同結構和功能相關的細分方向,如單細胞分析、四代測序、數字PCR等。從產業生態看,國內投資機會更多在下遊應用型企業:(1)上遊晶片和光掩膜等核心原料涉及國內產業生態的協同創新,研發周期長、資源投入大,不適合初創企業。
  • 高速攝像機在微流控技術中的應用
    因其所需流體量少,熱質傳輸響應速率快,產生汙染物少等優點,被應用於航天熱控、生物晶片、醫療、化工、能源等各個領域。但因流體細小、速度快,存在研究時無法直接清晰觀測其流體運動狀態和流體運動流速的痛點。高速攝像機可以每秒1000~10000幀的速度記錄,可拍攝整個流體流動過程的動態畫面,並能取得精確的微流體尺寸和速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