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診斷浪潮熱,新興技術微流控緣何成為香餑餑

2020-12-03 DeepTech深科技

CB Insights 中國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分析團隊

分析師:徐迅捷

微流控技術與 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系統)的發展密不可分。早在 1959 年,Richard Feynman 教授提出了 MEMS 設想,其基本概念是用半導體技術將生活中的機械系統微型化,形成微型電子系統。1962 年,全球第一款微型壓力傳感器面世,隨後在輪胎壓力檢測和有創血壓計等方面有所應用。如今,MEMS 技術已經被運用到了軍事、航空航天、生物醫藥、工業交通等各個領域,並依舊扮演者核心技術的角色,智慧型手機便是這項技術最常見的應用載體之一。

微流控晶片(Microfluidics Chip)則是通過 MEMS 技術將一個大型實驗系統縮小細微至一個玻璃或者塑料基板上,經過複雜的生物學和化學反應過程的複製,快速自動完成實驗。在這個過程中,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都集成到了一塊微米尺度的晶片上,微米級尺度構造出了容納流體的通道、反應室和其他功能部件,微米體積的流體經過操縱在微小的空間中運動,進而構建了一個完成的生化實驗室,並且能夠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的一項技術。

微流控技術的發展歷史雖然並不長,卻是一個涉及了工程學、 物理學、 化學、 微加工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交叉學科。微流控晶片是微流控技術的下遊應用單元,是當前微全分析系統領域發展的重點。

圖 | 微流控技術發展史

為什麼說微流控晶片是體外檢測的香餑餑?

此次疫情期間,「醫生的眼睛」體外診斷讓新冠病毒速速現形,社會各界對體外診斷的認知也更加深入。在疫情高峰期,「一盒難求」,實驗室超負荷運轉、醫護人員沒日沒夜奮戰在檢測線的新聞屢見不鮮。高精確度、高自動化的體外檢測的需求度愈發凸顯。微流控技術在生化、免疫、核酸、細胞等診斷技術上的應用所具備優勢恰恰能解決行業痛點。

圖 |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的優勢,高分析效率、高精確度、集成化、自動化和節能環保等優勢於一身。

微流控檢測領域應該關注哪些企業?

得益於體外診斷的較早發展,歐美市場的微流控技術起步較早,經驗積累更加豐富。因此微流控技術的相關產品也在歐美得到了較為成功的商業化。傳染病、基因測序、蛋白、PCR(聚合酶鏈式反應) 等領域均有體現,POCT(即時檢驗)領域則將微流控技術的小型集成化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雅培床旁診斷業務的王牌產品——手持式血液分析儀 i-STAT 系統就是微流控晶片在 POCT 領域成功商業化的典型代表。微流控技術實現了少量採血、精準、迅速檢測,普通項目在 2 分鐘內就可以得到結果,而對患者的腦卒中、心梗等疾病進行診斷最長也只需要 10 分鐘,在急診急救、產科、家庭檢測等多個應用場景應用自如,一卡多用,又防止交叉汙染,為患者的診療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歐美市場的微流控晶片技術頭部企業紛紛被體外診斷 Roche(羅氏)、Abbott(雅培)和 Danaher(丹納赫)等企業收購,體外診斷產業資本不斷湧入微流控技術行業,微流控檢測將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到體外診斷檢測中去。

同時,國內企業也紛紛布局,國內研發微流控晶片的公司中,大部分企業都投身於該技術的體外診斷領域應用。一方面以博暉創新、萬孚生物為代表的的國內體外診斷企業出海淘金,另一方面國內本土企業也積極入場,以頭部企業微點生物為代表的的企業表現亮眼,其他的企業也在自研自銷和融資發展的路上跑步入場。

如何抓住微流控技術在醫療領域應用的機遇和挑戰?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等政策將微流控晶片納入與新一代生物檢測技術深度綁定。社會資本在價值導向的引領下對有較高科技性的企業更加青睞,微流控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處處春風。

但是我們仍然應該重視微流控技術的研發周期長、研發進度慢、研發成本高等難題帶來的挑戰。

圖 | 微流控技術在醫療領域應用中常見的難題

面對這些挑戰,分階段進行微流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則更加符合中國國情第一階段,可以以 POCT 為主,突出微流控技術在 POCT 應用上的簡單可靠。加強樣品處理自動化,流體操控能力,將微流控技術的潛力發揮出來。第二階段,可以在高通量單細胞操控、數字 PCR、下一代基因測序設備上開展更廣泛的應用,突出與微電子、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實叉的特性,將流體的主動操控進一步擴大化實現。第三階段,與器官晶片、生物 3D 列印等為代表的新技術聯用,創造更多顛覆性診療技術。

「學-研-產-投」多管齊下,則會直接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商品產業化,會讓微流控技術在產業應用中顯現更多生機。隨著多學科交流、不同領域專家合作的加強,微流控產品的商業量產化將變為現實。未來的微流控晶片將更加可靠、更便於重複使用、更低成本、更便於大批量生產,微流控技術的發展將實現新的增長。

相關焦點

  • 專注於微流控快速體外診斷平臺,匯先醫藥完成億元Pre-A輪融資
    本輪融資將用於微流控快速體外診斷平臺一系列創新產品的研發、註冊以及營銷推廣,致力於打造全球領先的快速檢測系統。匯先醫藥成立於2018年底,是一家以微流控為核心技術的醫療快速診斷產品研發和製造公司,提供的全新一代腫瘤液體活檢和感染病原體微生物快速檢測產品。匯先醫藥在上海和英國劍橋分別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其中核心研發由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劍橋大學博士團隊等組成。
  • 微流控技術「顛覆」在哪裡?
    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微流控技術  作為晶片實驗室(Lab on chip)的典型代表技術,微流控技術發展迅速,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涵蓋分離分析、分子生物學研究
  • 國內微流控技術:IVD產業最早迎收穫期
    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十年的微流控技術,直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才正式進入中國,伴隨著體外診斷(IVD)產業在中國的逐步興起,微流控在近幾年才逐步被人熟知。研製技術百花齊放打響微流控賽道第一槍的是《Lab on a Chip(晶片實驗室)》。該刊創建於2001年,專門用於收錄微流控技術研究類文章。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目前來講,微流控的最大的產業化場景還是在於體外診斷。公司專注於微流控創新產品研發與應用,已通過ISO13485國際醫療器械質量體系認證和中國CFDA體外診斷質量管理體系考核。2015年完成天使輪融資。是一家立足於體外診斷(IVD)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利用國際領先的微流控盤式晶片平臺技術,結合獨創的微量全血分離功能,研發適用國情的凝血、免疫、生化、分子診斷試劑盒及新型配套檢測系統。目前,公司已經建立和完善了以血凝和化學發光為核心的兩大微流控技術平臺,在此基礎上開發相應的檢測儀器、微流控盤式晶片和配套診斷試劑。其微流控盤式晶片領域的技術國內領先,已申請國際、國內專利40多項。
  • 奧丞生物:專注子癇前期精準診斷,拓寬微流控技術空間
    「體外診斷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無論是在10年之前,還是在現在,體外診斷市場的規模年增長率都在20%左右,這是非常罕見的,同時也說明了這個市場存在很多的空白,只要秉承科學,腳踏實地,堅持創新,就一定有奧丞發展的機會。」周義正表示。2009年奧丞生物落地浙江寧波,從此開始了長達十餘年高血壓和孕婦子癇前期疾病領域的探索與研究。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問世至今,不過近30年歷史,但其發展迅猛,被稱為下一代醫療診斷「顛覆性技術」。本篇文章將從微流控技術發展重要時間節點、開發微流控晶片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熱門應用領域三方面簡單介紹微流控技術。微流控技術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1. 20世紀90年代Manz、Harison等人開展早期的晶片電泳研究,並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統(μ-TAS)的概念。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融資億元
    除了政策驅動之外,體外診斷領域成為微流控細分市場中佔比最大部分,還離不開近幾年體外診斷領域的迅猛發展。我國IVD行業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的複合增長率達到18.7%,2018年IVD市場規模達到604億元,預計2019年的IVD市場規模將超過700億元。IVD領域帶動起底層技術的創新,成為微流控技術最先落地的產業。
  • 2018第二屆微流控技術前沿研討會圓滿召開
    本次會議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微流控晶片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結合了醫療、醫藥領域的實際需求, 體現了微流控最新最前沿的技術應用(單細胞分析、單分子檢測、體外診斷、器官仿生和藥物活性、毒性研究),力求推動國內微流控技術在醫學、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此次會議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頂級微流控技術專業會議。
  • 微流控設計攻略!
    隨著體外診斷設備逐漸向小型化便捷化的趨勢發展,微流控技術由於其可在微小空間內精確控制流體運動,成為了現在眾多體外診斷企業爭相嘗試的一項創新技術,其在醫學診斷,藥物篩查,單分子研究中的應用為科學家解決了很多難題。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在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四家企業...
    隨後,科技部印發了《「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明確將微流控晶片納入了新一代生物檢測技術當中,並稱其為顛覆性技術。  微流控與體外診斷的綁定從政策層面得到了認證,國內近90%研發微流控晶片的公司都是將其應用到體外診斷領域。
  • 體外診斷行業專題報告:微流控晶片,高精度+自動化的新藍海
    如今,體外診 斷為了追求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比如家庭、野外和社區醫院等等,追求微流控體外診斷產品的小型化和輕 便化會成為未來醫療的主流。此外,微流控晶片對於樣液的需求量比常規檢測方法要少的多,只需要數微升,因此整體很大程度的 降低了珍貴樣品液與檢測液的消耗和能源的消耗,而且更加環保符合當下社會綠色低碳的環保思想,將會 成為未來分析實驗的主流分析平臺。
  • 微流控技術的起源
    臨床醫學全面走向個性化醫療診療是當今醫學發展的一大方向,精準的體外診斷技術是正確診療的基本保證。而體外診斷基本主要是基於體液(血液,尿液,唾液)的分析,對於這些體液的操控, 自動化肯定是個大趨勢。 那麼對於液體的自動化操控,正是我們微流控要幹的事情。所以,體外診斷(IVD)裡除去試劑的研發,後續的自動化檢測, 基本避不開微流控。
  • 研報丨微流控分子診斷行業
    (2)分子診斷多個細分賽道處於導入期,新技術和新標的不斷湧現,適合早期投資介入。微流控作為微/納升流體控制技術,具有高集成、自動化、高精度等特點,同現階段分子診斷的發展趨勢相匹配,因此廣泛運用在分子診斷的各個領域。建議關注微流控技術驅動的同結構和功能相關的細分方向,如單細胞分析、四代測序、數字PCR等。
  • 微流控技術在POCT儀器開發中的作用
    自1990年代開發出第一批商用POCT儀器以來,微流體技術帶來的卓越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廠商的青睞。微流控技術在即時診斷中的應用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哥倫比亞大學Sia實驗室的博士生Samiksha Nayak說:「分析化學,流體,硬體和軟體的集成仍然是開發實用POC診斷工具的關鍵挑戰。從概念驗證階段轉移到可擴展且可持續的完全集成儀器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投資。」微流控扮演什麼角色? Hassan博士認為,微流體技術所帶來的優勢正好與POCT儀器研發的理念完美契合;較小的樣品量,較低的測試成本和更快的周轉時間。
  • 從三方面介紹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是一種用來操縱極微量液體(10-9~10-18L)的新型技術平臺。微流控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問題研究,其主要特點和優勢是將細胞培養、實驗處理及成像、檢測等步驟高度集成於一張晶片上。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 (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可以將生物、化學、醫學等領域分析樣品的過程,包括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晶片上,並且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 (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微流控晶片的流體控制微流控市場容量及前景國內外主要廠家及產品介紹1. 國外主要廠家2. 國內主要廠家總結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 (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
  • 《轉》訪中國科學院毛紅菊研究員: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體積為納升到阿升)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具有體積輕巧、使用樣品及試劑量少、能耗低且反應速度快,可大量平行處理,即用即棄等優點。
  •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早在2003年,微流控技術就被福布斯(Forbes)雜誌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這項技術使得實驗室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在生物化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來看看微流控技術目前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細胞分離 通過不同的分選原理,微流控晶片可實現對不同細胞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