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拾柴火焰高,不斷前進的微流控技術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2016年5月9日,2016國際微流控晶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在蘭州大學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學會主辦,蘭州大學承辦,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協辦,邀請六十餘名國內外知名學者作一系列報告,吸引了國內外五百餘名專家學生參會。

  本世紀初微納流控系統經歷了爆發式的發展,在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經歷了急速發展後,這個領域逐漸趨於成熟,出現了很多成功的應用案例,特別是對一些國際性前沿科學問題的解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本次會議上,筆者注意到,很多科研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微納流控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不同領域的前沿研究,這一點從以下的這些報告中就可以感受到。由於本次會議相關報告眾多,筆者也只能選擇性地進行報導,在此特作說明。

夏帆 華中科技大學

題目:基於微納米孔道的生命分子檢測

  生物體內重要的生命過程如細胞核內DNA複製和 RNA 轉錄等都是在微納米尺度限域空間下進行的。因此研究生物分子在微納米尺度限域空間下的自組裝過程及門控性能,更接近生命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夾心結構的探針中只含有一個靶標分子和一個探針分子,由於沒有黏性末端,只能形成分子量小,結構簡單的「0D( 0 維) 」結構。夏帆帶領其團隊設計了「超級三明治」即超級大夾心結構的核酸探針,可以形成線性長鏈的「1D( 1 維) 」結構。這種結構在電極表面構築時,同時提高了靈敏度和特異性。

  黃巖誼 北京大學 

題目:微流控技術與單細胞測序

  單個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單位,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及相關的理論推導表明,在許多體系包括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正是各個不同的單個細胞間個體化的差異,導致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結果。單細胞的分析研究手段中,基因測序技術由於有望獲取最多、最完整的信息而備受關注。然而,由於單個細胞內基因物質的含量極少,所以單細胞測序技術面臨巨大挑戰。黃巖誼在報告中介紹了他們團隊通過微流控晶片,穩定進行單細胞俘獲和定量觀測的研究成果。

許丹科 南京大學 

題目:納米銀生物傳感微流控晶片的研究

  許丹科介紹了他們近年來研究與製備的多種具有特異性識別與檢測信號的適配體銀納米探針,通過適配體對蛋白質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納米銀探針的檢測信號,可實現微量蛋白質的特異性分析。另外,他們還嘗試了在微流控晶片中集成具有金屬螢光增強作用的銀納米顆粒的微陣列傳感器。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將微流控晶片技術與生物傳感檢測方法相結合,可有效地促進微量樣本的快速、自動與通量化分析技術的發展。

王進義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題目:微流控細胞操作與組織模型構建

  王進義課題組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基於微流控晶片技術的細胞操作方法研究,通過系統研究不同種類哺乳動物細胞變形性、微流體慣性微流、晶片微管道內流體力學及微液滴發生動態,建立了多種血液循環腫瘤細胞分離、細胞三維控制圖樣化及人功能組織單位重構新方法,構建了系列高通量循環腫瘤細胞分離與組織仿生分析微流控平臺,促進了微流控晶片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應用。

塗然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題目:液滴微流控高通量篩選系統研究與應用

  塗然在報告中介紹了其基於液滴微反應器和雷射誘導螢光檢測技術的液滴微流控高通量篩選系統研究工作,通過微流控晶片設計,微靈敏螢光檢測方法開發,集成光路和光電信號檢測,快速精準分選技術研究,研製了第一代液滴微流控高通量小型化篩選樣機。利用該裝置對生產酶、胺基酸等代謝產物的工業微生物進行檢測,顯著降低了試劑和其他耗材成本,對提升微生物資源挖掘及優化改造效率可能有很大促進作用。

陳濤 北京工業大學 

題目:雷射直寫法製備三維微流控晶片的技術及應用

  由於傳統的微流控晶片加工方法在製備具有複雜空間通道網絡結構的三維微流控晶片時存在工序較多、操作困難等問題,陳濤提出了一種採用飛秒雷射內加工的方式,具體研究了雷射功率、掃描速度、掃描次數等加工條件對微通道加工質量和幾何尺寸的影響。並且通過內加工方式製備的微通道經注液實驗驗證具有良好的通暢性、光學透明性和親水性,可用於集成三維微流控晶片的製作。

齊莉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題目:基於液滴微流控反應器的溫敏聚合物的製備及其細胞成像研究

  如何實現不同反應物流體在微流控晶片中的快速、高效、短距離混合是開展化學/生化反應研究所面臨的重要挑戰,齊莉介紹到其所在課題組採用三維環形結構可克服傳統微反應器中液體的混合度先升高後降低缺陷的策略,設計製作了獨特的三維 「立交橋式」等微流控晶片混合反應器,開展了化學反應研究, 並驗證了這種環形結構對流體的高效混合作用,並進一步以其設計製作的液滴微反應器合成製備了一系列溫敏螢光聚合物,並將其作為分子溫度計用於細胞的溫度變化成像研究中。

李清嶺 山東師範大學

題目:微流控多色螢光檢測裝置的研製及應用

  由於雷射誘導螢光檢測多是單一波長雷射激發及單色螢光檢測, 難以同時檢測與定量分析具有「不同吸光、 不同螢光」特性或「不同激發、 不同發射」多色螢光標記的多種生物分子。針對這一問題, 李清嶺研究團隊設計了微流控多色螢光檢測裝置,該裝置具有可見、近紅外兩種波長雷射同時激發, 綠色、 紅色和近紅外三色螢光同步檢測, 以及雷射對焦等功能。該技術有助於拓展雷射誘導螢光檢測、 微流控晶片、 單細胞分析等相關研究與應用空間。

程鑫 南方科技大學

題目:基於有源矩陣的大規模數字液滴微流控晶片技術

  程鑫在報告中介紹了他們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的基於有源矩陣電路來進行液滴驅動的數字生物晶片,通過薄膜電晶體驅動的大規模電極陣列,利用介電電潤溼(EWOD)現象,實現成百上千個液滴的並行控制。同時展示了這一數字液滴微流控晶片的架構、工作原理、製造流程及應用前景。這種新型的數字液滴晶片具備廣泛的通用性、大規模可擴展性和可重複使用性,有望廣泛應用於生物工程或生物醫學工程技術中。

李昕欣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題目:用於生化快速檢測的流控晶片微納集成技術

  李昕欣在報告中介紹他們所做的微納流控晶片技術,該技術重點面向食品安全的生化痕量快速識別與傳感檢測。分別介紹了集成了懸臂梁傳感器「微潛水衣」的微流控晶片技術和對水中重金屬離子、致病菌和農藥殘留物的檢測,基於磁彈性諧振子的無線微流控晶片檢測方式和對牛奶以及果汁中致病菌的快速檢測技術,基於磁彈性諧振子進入血管清理血栓的微納機器人技術,以及基於微流控晶片中區域選擇性集成多重表面浸潤性的圖案化自組裝多重 SAMs 的技術。

相關焦點

  • 歌曲《眾人拾柴火焰高》:為聊城解放思想大討論而作
    《眾人拾柴火焰高》  作詞 王衛東  作曲 李士興  演唱 任歡歡  春天來 春天到  聊城大地展新貌  打開天窗說亮話  真知灼見從心窩裡邊掏  春天來 春天到  聊城大地盡歡笑  上下同心求發展
  • 【評論】眾人拾柴火焰高 共建共享文明城
    【評論】眾人拾柴火焰高 共建共享文明城 2020-12-03 23: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CTI產業:眾人拾柴火焰高
    CTI產業:眾人拾柴火焰高 它促進了CTI的需求,同時它也刺激了一些新技術的出現,例如在Web上就可能會出現利用瀏覽器方式的IP電話。它也將顯著地促進CTI的發展。
  • 「評論」眾人拾柴火焰高 共建共享文明城
    以亞運籌備為總牽引,通過「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綜合能級,這是象山借勢發力、借勢騰飛的重大機遇。最大限度放大亞運效應,大力發展亞運經濟,打造亞運城市品牌,把重大機遇的強大勢能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強勁動能,正在成為全縣上下的強烈共識和自覺行動。上下一心,其利斷金。
  • 微流控技術「顛覆」在哪裡?
    微流控技術是指對極微量流體(10-9~10-18L)精確控制的一種技術手段。微流控晶片則是將生物和化學基本功能單元集成的一個小型晶片。  微流控技術優勢  生命分析技術不斷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又面臨新挑戰和發展機遇:要求在特別小的空間,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外界條件進行物質定性、定量、結構分析、形貌分析等工作。  而微流控技術的出現為生命分析面臨的三大特殊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操控工具。
  • 「強國徵文·小學組」程祉溪《以眾人之志,築熱血長城》
    因為以眾人之志,可築熱血長城!三人即為眾,眾人拾柴火焰高但只要眾人的力量聚在一處,眾人的心凝在一起,眾人的志氣指向一方,眾人共盼春來,困難終將被克服。中華兒女共同築起熱血長城,這長城抵禦病毒,擊敗萬難,固若金湯。在這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這不再是某一個國家前進的路障,而是所有國家正在歷經的一場浩劫。我們應該以「寰球共此涼熱」的態度來共抗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將豐富的抗疫經驗共享,為亟需醫療物資的國家雪中送炭。
  • 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微流控技術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過去十年,微流控技術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有些研究人員對微流控技術非常熟悉。這些用戶經常需要為特定應用指定系統,或需要一個能夠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的開放平臺,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應用。在這種情形下,定製化套件可以滿足上述需求,將指定的單獨組件與定製化系統結合,用於藥物開發、微粒生成或細胞包覆封裝等應用。
  • 微流控技術的起源
    這就是微流控技術必將火起來的基礎。 微流控技術 微流控(microfluidics)是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 以在微納米尺度空間中對流體進行操控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技術,具有將生物、化學等實驗室的基本功能諸如樣品製備、反應、分離和檢測等縮微到一個幾平方釐米晶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徵和最大優勢是多種單元技術在整體可控的微小平臺上靈活組合、規模集成。
  • 微流控技術:微流控裝置製造中的要點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微流控技術在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中發揮了極大的優勢。由於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工業化國家醫療基礎設施的增加,預計到2021年,微流控市場將達到87.8億美元。微流控技術通過主動或被動力來處理少量流體,通常為微升和納升來執行所需的測試。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是一種用來操縱極微量液體(10-9~10-18L)的新型技術平臺。微流控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問題研究,其主要特點和優勢是將細胞培養、實驗處理及成像、檢測等步驟高度集成於一張晶片上。
  • 數字微流控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
    數字微流控的基本機制類似於更傳統的方法,但是所涉及的液體體積要小得多,其流程也高度自動化。 數字微流控技術中,微滴的生成和操作由電潤溼、介電電泳和不混溶流體流動三大原理支撐。 數字微流控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 數字微流控技術依賴於由液體表面張力引起的液滴生成。表面越疏水,液體滲透性越差。
  • 微流控設計研發:慣性微流控聚焦的應用
    近年來,微流控技術因其在高通量,高效生化反應和篩選的研究中所展現出的巨大應用潛力而快速發展,其中慣性微流控是典型代表之一。慣性效應是能夠實現顆粒高通量精確操控的一種新穎微流控方法。慣性升力會驅動顆粒在微通道內發生側向遷移,通過調控顆粒的慣性遷移可實現不同尺寸顆粒的聚焦,富集和分離等功能。它的物理原理相對簡單。如果微粒懸浮液進入螺旋形微通道,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微粒將橫穿通道。
  • 微流控設計攻略!
    隨著體外診斷設備逐漸向小型化便捷化的趨勢發展,微流控技術由於其可在微小空間內精確控制流體運動,成為了現在眾多體外診斷企業爭相嘗試的一項創新技術,其在醫學診斷,藥物篩查,單分子研究中的應用為科學家解決了很多難題。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目錄微流控發展歷史微流控晶片的優勢及應用場景1. 技術優勢2. 應用場景微流控技術介紹1. 微流控晶片的材料2. 微流控晶片製造技術3.一、微流控發展歷史微流控是伴隨著微機電加工系統(MEMS)技術的發展而來的。MEMS技術是指用半導體技術,將現實生活中的機械系統微型化,形成微型電子機械系統。微流控正是基於MEMS技術特點,將一個大型實驗室系統縮微在一個玻璃或塑料基板上,從而複製複雜的生物學和化學反應全過程,快速自動地完成實驗。
  • 「眾人拾柴火焰高」,八方參與助力解難題
    從黨員帶著幹,到居民大家一起幹,多方力量融入杭州社區治理,建管並舉,資源集聚,帶動居民共同參與小區事務,向美好生活不斷邁進。
  • 國內微流控技術:IVD產業最早迎收穫期
    在國外已經發展了十年的微流控技術,直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才正式進入中國,伴隨著體外診斷(IVD)產業在中國的逐步興起,微流控在近幾年才逐步被人熟知。研製技術百花齊放打響微流控賽道第一槍的是《Lab on a Chip(晶片實驗室)》。該刊創建於2001年,專門用於收錄微流控技術研究類文章。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 (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它可以將生物、化學、醫學等領域分析樣品的過程,包括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晶片上,並且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
  • 一個註定要被深度產業化的技術——微流控解析
    一、微流控發展歷史微流控是伴隨著微機電加工系統(MEMS)技術的發展而來的。MEMS技術是指用半導體技術,將現實生活中的機械系統微型化,形成微型電子機械系統。微流控正是基於MEMS技術特點,將一個大型實驗室系統縮微在一個玻璃或塑料基板上,從而複製複雜的生物學和化學反應全過程,快速自動地完成實驗。
  • 體外診斷浪潮熱,新興技術微流控緣何成為香餑餑
    微流控技術的發展歷史雖然並不長,卻是一個涉及了工程學、 物理學、 化學、 微加工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交叉學科。微流控晶片是微流控技術的下遊應用單元,是當前微全分析系統領域發展的重點。圖 | 微流控技術發展史為什麼說微流控晶片是體外檢測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