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2020-12-03 健康界

隨著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分子診斷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精準醫療包括兩個方面,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其中,精準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而分子診斷又是精準診斷的核心。因此,分子診斷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精準醫療提供保障,而微流控晶片是其常用技術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

按照技術原理,可暫將分子診斷技術大致劃分為PCR技術、分子雜交、基因測序、核酸質譜、生物晶片(包括基因晶片、微流控晶片)5大類。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介紹微流控技術的相關情況。

微流控技術的主要形式為微流控晶片或者稱晶片實驗室,主要是指以生物化學和分析化學為基礎,以微管道網絡為結構特徵,將整個分析實驗室的功能,包括採樣、樣品前處理、反應、分離、檢測等集合在一塊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進行分析的技術。

微流控晶片技術優勢

生命分析技術不斷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又面臨新挑戰和發展機遇:要求在特別小的空間,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外界條件進行物質定性、定量、結構分析、形貌分析等工作。而微流控技術的出現為生命分析面臨的三大特殊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操控工具。微流控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 集成小型化與自動化: 通過流道的尺寸和曲度、微閥門、腔體設計的搭配組合實現檢測的集成小型化和自動化。

·高通量分析:晶片設計多流道、多個反應單元的相互隔離,使各個反應互不幹擾。

·  檢測試劑消耗少,樣本量需求少:微流控晶片反應單元腔體特別小,試劑使用量遠遠低於常規操作。

· 汙染少:晶片集成功能避免了人工操作的汙染。

微流體晶片技術的應用

微流控技術問世至今有近30年歷史,但其發展迅猛,被稱為下一代醫療診斷「顛覆性技術」。

通過利用微流體晶片進行的研究一直都在不斷進行中,近日一項關於乳腺癌細胞轉移相關的研究就用到該技術。來自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新開發的高通量微流體晶片,發現了轉移性乳腺癌細胞的重要特性之一 — 吞噬間充質幹細胞 (MSC)。該研究指出癌細胞通過吞噬MSC,增強了自身侵襲性,讓癌症迅速發展擴散。研究認為阻止乳腺癌細胞系的吞噬行為,有望成為遏制乳腺癌轉移的新方向,而相關的基因和分子也是乳腺癌診斷治療的潛在靶點,這將是為諸多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另外,我們對關於微流體晶片的應用作一個簡單介紹。

細胞分選

通過不同的分選原理,微流控晶片可實現對不同細胞的分離。以循環腫瘤細胞(CTCs)為例,該細胞主要來自腫瘤組織自發脫落的外周血液中,其對惡性腫瘤傳播轉移具有重要影響,已逐漸被認為是腫瘤遠處轉移的標誌。對外周血中極微量的具有特異性、敏感性的CTCs進行分選、富集及檢測,不僅有利於腫瘤的早期診斷、療效評價及復發轉移監控,還可以為後續的CTCs鑑定和下遊單細胞基因組和轉錄組測序提供良好基礎,為腫瘤靶向治療提供新策略,在臨床上個性化醫療等領域有重要意義。

微流控技術可在微米尺度下整合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方法,實現對微量CTCs的高通量、高效率以及低成本分選富集,該技術發展迅速並已被廣泛研究應用。Fluxion Biosciences新開發的微流體平臺IsoFlux使用微流體通道確保將磁性顆粒標記的CTCs充分可靠地暴露於密集且強度均勻的磁場中,以實現高效的細胞富集回收。

藥物篩選

藥物篩選是現代藥物開發流程中測試和獲取特定生理活性化合物的一個步驟。微流控晶片技術由於具有樣品消耗量小、速度快、柱效高以及所用溶液體系較接近生物體液組成等特點,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具有潛力的藥物及先導化合物的高效篩選工具。

微流控晶片可以集成256個或者細胞培養腔微陣列,改變細胞常規培養方法,實現細胞藥物篩選的高通量化;晶片微納升級體積大大減少了試劑消耗量,減低藥物篩選成本;微流控晶片設計的二維結構或者三維微結構區域可產生低剪切力,在腔室內形成濃度梯度,進而對藥物進行毒性分析;微流控晶片集成化非常明顯,將藥物的合成分離富集、實驗細胞培養、藥物效果檢測等多個步驟集成於一張晶片,實現了藥物篩選的自動化分析。

器官集成晶片與器官仿生

生物組織、器官的體外模型是揭示人類生理和病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基於微流控晶片的器官模型通過特定方式將細胞培養或組裝到微流控晶片中,根據生物體中的器官結構在體外對其進行重建,用以研究特定環境下器官的生理機能和構建體外的特異性疾病模型。這種技術對於藥物毒性和藥效的預測比常規體外模型更有潛力,它能夠提供對於組織乃至器官水平的作用機制的深入了解,能應用於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洩的預測以及藥物毒性的研究。

以微流控技術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研究應用為例,在過去的研究中,動物模型通常被用於腦部結構及其相關疾病的模擬,但是這種方法價格昂貴、效率低、實驗複雜以及耗時多,嚴重限制了神經疾病研究的發展。近年來,利用微流控晶片技術已經能夠在體外很好地模擬中樞神經系統 (CNS),建立疾病模型,進而讓我們對神經性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小結

微流控晶片在疾病診斷方面的相關研究還包括生物標誌物免疫分析、核酸測序等 。作為一種新興的科學技術,微流控研究已經涉及化學、生物學、工程學和物理學等諸多領域。微流控技術發展前景巨大,與其他的代表性技術會在更為廣泛的研究領域中交叉滲透,發展迅速,為醫學研究與臨床轉化作出巨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基於微流控晶片技術的人體器官晶片(Human organs-on-chips)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已經實現肺、腎、腸、肝、心臟、血管、皮膚、大腦、骨骼、乳腺、脾臟、血腦屏障、氣血屏障等晶片的構建,通過與細胞生物學、工程學和生物材料等多種學科的方法相結合,體外模擬多種活體細胞、組織器官微環境,反映人體組織器官的主要結構和功能特徵。
  •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   微流控晶片檢測器的性能要求檢測是微流控晶片裡相對特殊的一一個操作單元,它的基本功能是用於捕捉並放大微流控晶片某一部分產生的信號。   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最初只是作為納米技術革命的一個補充,在經歷了大肆宣傳及冷落的不同時期後,最終卻實現了商業化生產。微流控晶片最初在美國被稱為「晶片實驗室」,在歐洲被稱為「微整合分析晶片」,隨著材料科學、微納米加工技術和微電子學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微流控晶片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還是遠不及「摩爾定律「所預測的半導體發展速度。
  • 微流控晶片簡介與應用
    微流控晶片是微流控技術的下遊應用單元,通過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技術,微流控晶片能夠在固體晶片表面構建微型生物化學分析系統,能夠快速、準確地實現對蛋白質、核酸以及其他特定目標對象的處理和檢測,被業界譽為「晶片實驗室」。
  • 新型鍵合技術助力微流控晶片的規模化生產
    成本低廉、一次性、卡片大小的塑料微流控晶片製備技術有望徹底改革即時診斷(point-of-care)醫療,因為這些晶片能夠從一滴血中當場診斷出一系列疾病。一項簡單的鍵合技術將助力上述設想變為現實。微流控晶片微流控技術已經經過多年研發,由於鍵合晶片塑料部分的任務困難且昂貴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微流控晶片需要保持微通道的完整性才能實現其診斷功能。
  • 微流控晶片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分析
    PDMS材料因其顯著的優勢,如成本低,使用簡單,同矽片之間具有良好的粘附性,良好的化學惰性,成為一種廣泛應用於微流控晶片領域的聚合物材料,在學術界與工業界中的應用極為廣泛。PDMS晶片經軟刻蝕加工技術,可以實現高精度微結構的生成。PDMS晶片應用在某些生物實驗中,可以形成足夠穩定的溫度梯度,便於反應的實現。除此之外,由於其對可見光與紫外光的穿透性,使得其得以與多種光學檢測器實現聯用。
  • 微流控自動化|微流控晶片介紹及發展前景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處理或操縱微小流體(體積為納升到阿升)的系統所涉及的科學和技術,是一門涉及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興交叉學科。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兩項主要應用為:(1)即時檢測(POCT);(2)製藥/生命科學研究(包括測序、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不過,其它微流控應用也在不斷發展。總體來看,微流控技術的發展不斷吸引著資金投入到這個領域,形成了技術與資金相互充盈的局面。國際上仍然將長期保持著幾家獨大的局面。在國內,近幾年國內相關中小微企業發展迅速,技術創新型產品不斷湧現,同時原有大企業也紛紛布局微流控晶片行業,整體呈現百花齊放的競爭態勢。
  • 第六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在廣州召開
    團隊所發展的腫瘤細胞的識別探針、捕獲晶片與高通量單細胞分析方法在癌症的精準診斷、用藥指導、療效評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毫無疑問,微流控技術和單細胞分析技術的結合將在癌症生物學研究和精準醫學應用中有巨大潛力。
  • 體外診斷行業專題報告:微流控晶片,高精度+自動化的新藍海
    微流控晶片是微流控技術的下遊 應用單元,是當前微全分析系統領域發展的重點。通過微型電子機械系統(MEMS)技術,微流控晶片能 夠在固體晶片表面構建微型生物化學分析系統,快速、準確地實現對蛋白質、核酸以及其他特定目標對象 的處理和檢測,被業界譽為「晶片實驗室」。設計和加工微流控晶片是研究的基礎所在。
  • 晶片上的實驗室,讓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然而,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不足、家用診療設備匱乏是上述措施落地的一大門檻。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微流控晶片技術正是要攻克這一難題。 「微流控晶片又被稱為『晶片上的實驗室』,它的目標是將醫學檢測實驗室完整複製到一塊微小的晶片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傳感中心執行主任楊慧介紹道。
  • 「微流控·博士公開課」聚合物微流控晶片加工技術(上)
    含光微納特邀行業知名博士級專家授課,與數十位博士聯袂打造最專業的微流控知識分享欄目!博士公開課將成為微流控行業有深度的技術交流、專業知識分享平臺。這裡有微流控領域最深度的內容、最專業知識、最前沿的行業動態。
  • 微流控自動化|微流控晶片行業發展及自動化設備
    微流控裝置的發展為醫學研究創造出難以置信的機遇。由於液體活檢、傳染病檢測和個性化醫療的應用前景廣闊,近幾年來微流控裝置市場的蓬勃發展。中國製造2025該計劃針對10大高科技行業,包括「生物製藥和高級醫療產品」。
  • 技術解析:微流控晶片為什麼這樣強大?
    微流控分析系統從以毛細管電泳分離為核心分析技術發展到液液萃取、過濾、無膜擴散等多種分離手段。其中多相層流分離微流控系統結構簡單,有多種分離功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已有多篇文獻報導採用多相層流技術實現晶片上對試樣的無膜過濾、無膜滲析和萃取分離。同時也有採用微加工有膜微滲析器完成質譜分析前試樣前處理操作的報導。
  • 微流控晶片表面親水、疏水技術
    打開APP 微流控晶片表面親水、疏水技術 發表於 2020-03-21 09:53:00 微流控晶片技術(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晶片上, 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
  • 微流控晶片開發:用於環境分析的微流控技術
    同時組織專人下沉社區,強化基層疫情防控力量,助力疫情防控一線。隨著人為活動的加劇,環境汙染已引起全球關注。儘管工業化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由於有毒廢物和汙染被排放到生態系統中,為環境保護的權衡卻帶來了不利影響。隨後,出現了各種檢測,監視和清除技術,從簡單的分離技術到高級修復技術。
  • 微流控晶片技術在蛋白質藥物質控中的應用前景
    它需要應用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綜合性監測分析和評價,確保生物技術藥物的安全有效性。而微流控晶片的研究和發展給蛋白質藥物質控開拓了新的思路。    微流控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跨學科領域,融合貫穿了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和微系統工程學科等。
  • 微流控晶片為什麼這樣強悍
    2015年3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從1990年Manz等人首次提出了微型全分析系統的概念,到2003年Forbes雜誌將微流控技術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微流控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中的微流控晶片技術作為當前分析科學的重要發展前沿,在生物、化學、醫藥等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成為科學家手中流動的"芯"。
  • 微流控晶片與基因診斷關係的研究進展
    目前,微流控晶片已經廣泛地應用到醫學基因診斷方面,例如基因多態性檢測、基因高效性測序、基因快速性擴增等,為此,本文主要對微流控晶片與基因診斷關係進行綜述。微流控晶片簡介微流控晶片主要是指在幾微米至幾百微米的通道內將系統化、規範化、程序化的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晶片上,且對微小體積的液體樣品進行系統化、規範化、處理或操作的一門系統科學和技術。
  • 第七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圓滿落幕 來年杭州再約
    基於微流控技術,楊教授團隊發展了高效核酸適體篩選方法,獲得多條可識別不同CTC 的高親和力、高特異性核酸適體序列;利用流體調控與表界面調控技術,構築了基於細胞尺寸與生物識別特性協同捕獲的微流控微柱陣列晶片,實現了CTC 的高效捕獲與無損釋放;藉助微流體器件的精準操控優勢,開發了一系列高通量單細胞分析方法,用於揭示CTC的分子病理信息。
  • 復旦大學孔繼烈教授談微流控晶片與檢測儀器創新與挑戰
    微流控晶片技術是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前沿方向,具有高通量、多靶點、快速、精準、操作簡便等特點,可廣泛應用於分子生物學、醫藥、免疫等領域。近日,復旦大學孔繼烈教授就微流控技術以及其團隊在微流控技術產業化方面的進展做了詳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