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博士公開課」聚合物微流控晶片加工技術(上)

2020-12-03 含光微納

公開課介紹

你是否苦於沒有專業平臺了解微流控乾貨?

你是否想掌握最全面深度的微流控知識?

歡迎來到由含光微納傾情打造的國內首檔微流控博士公開課。

含光微納特邀行業知名博士級專家授課,與數十位博士聯袂打造最專業的微流控知識分享欄目!博士公開課將成為微流控行業有深度的技術交流、專業知識分享平臺。

這裡有微流控領域最深度的內容、最專業知識、最前沿的行業動態。

這裡不僅有精選的行業乾貨,也有微流控領域老鳥陪你聊到嗨!

關注含光微納博士公開課,我們一起漲知識吧!

本期作者

Wendell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方向MEMS微加工,在國際頂級mems、transducers會議上發表多篇文章,歐洲訪學歸國,專注微成型領域5年以上。

微流控技術是下一代醫療診斷顛覆性技術。

2003年被福布斯(Forbes)雜誌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通過在固體晶片表面構建微型的反應和分析單元,可以實現對無機離子、有機物質、核酸、蛋白質和其他生化組份快速、準確的檢測,所以也稱微流控晶片為「晶片上的實驗室」(Lab on a chip)。

微流控加工方法基於傳統MEMS微加工技術,所使用的材料包括矽、玻璃(石英)、有機聚合物等,其中聚合物由於以下特點得到了廣泛應用:

1.低成本和易加工性

2.光學透明性

3.化學惰性和電絕緣性

4.表面可修飾性和可密封性

廣泛應用於微流控晶片的聚合物有彈性體PDMS,硬質塑料PMMA、PC、COC、COP等。

聚合物的微加工方法可分為兩類,一為直接加工技術,如微機械加工,光刻等;二為基於微模具的複製技術,其中微模具多為第一類直接加工技術得來。而對於聚合物微流控晶片,直接加工方式運用在批量生產中成本高,基於微模具的複製技術分為以下幾類:

1.PDMS澆注技術

PDMS(聚二甲基矽氧烷)作為一種高分子有機矽化合物。具有光學透明,且在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惰性,無毒,不易燃,是最廣泛使用的矽為基礎的有機聚合物材料,因其成本低,使用簡單,同矽片之間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廣泛應用於微流控領域。

PDMS具有熱固性,在製造或成型過程的前期為液態,固化後即不溶不熔,也不能再次熱熔或軟化。

PDMS澆注操作方便,以此為基礎開發的軟光刻、微接觸印刷等技術在微流控晶片加工中得到了推廣應用。

圖1 PDMS翻模操作

2.熱壓(Hot Embossing)技術

熱壓成型技術是當前在學術研究領域裡最為常用的複製聚合物微結構的加工技術,應用了材料的熱塑性,其加工過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驟:

(1)聚合物基片(圓盤或薄片)放置在熱壓裝置中,並在真空環境下使溫度達到聚合物的玻璃化轉變溫度;

(2)壓頭同樣被加熱到相同(或略高於玻璃化轉變溫度);

(3)壓頭一般以一定的壓力壓入聚合物基片,該壓力的大小取決於聚合物基片的結構設計、基片的材料以及壓頭的材料;

(4)壓頭和基片勻速降溫到玻璃化轉變溫度以下,然後再進行分離(或開模),得到製品的微結構。

圖2 熱壓成型的流程

圖3 典型的熱壓成型參數圖

雖然在工業界並不是很看好該項技術,但對於有些結構,熱壓是惟一的合理解決方案,而通過一些技術,也可以做到可控的商業化。

熱壓成型的優勢在於方便平板類零件的大面積成型,且無需複雜的模具,設備成本低,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效率,因為升溫和降溫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北京化工大學的Daming Wu等改進了工藝,將模具壓頭保持一個預設的較高溫度,脫模後散熱,極大的提高了效率,但也增加工藝複雜性,導致工藝不穩定的問題。

為了使熱壓成型進一步批量化,卷對卷(roll to roll)熱壓成型稱為近階段的研究熱點。如圖5尤其對於柔性器件大批量製造有很強的優勢。

圖4 改進的熱壓成型工藝參數

圖5 卷對卷熱壓成型概念圖

3.注塑(Injection Molding)

到目前為止,在微觀領域最廣泛製備聚合物的加工過程就是注塑成型,也是工業界的優先選擇。注塑成型也稱注射成型、注射模塑成型等,是聚合物高效、高精度、批量複製方法,該項技術也擴展應用到了金屬、陶瓷粉末注射成型。注塑成型還發展出了眾多類似技術,比如反應注射成型(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微發泡注塑成型(Microcellular Injection molding)、微擠出成型(Micro Extrusion Molding)等。

注塑成型,也簡稱微成型,是LIGA工藝的重要一環。注塑成型方法的優點是生產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實現自動化,花色品種多,形狀可以由簡到繁,尺寸可以由大到小,而且製品尺寸精確,能成形狀複雜的製件。

注射成型過程大致可分為合模、射膠、保壓、冷卻、開模、製品取出等階段,上述工藝反覆進行,就可批量周期性生產出製品。

圖6 注塑成型的流程

然而對於微尺度結構的加工,尤其是高深寬比結構的填充,注塑成型通常做的不如熱壓成型填充率高,對於微結構的填充最有效的辦法是使用變模溫注塑技術,即在一個循環周期內將模具溫度實現高低溫切換,實現填充效果的優化。

圖7 常規注塑成型vs變模溫注塑成型

圖8 含光微納注塑工藝優化SEM圖

4.吸塑(Thermoforming)

吸塑將聚合物薄膜片材加熱變軟後,採用真空吸附於模具表面,冷卻後成型。該工藝量產性好,但由於對片材厚度要求高,晶片強度受限。

圖9 吸塑工藝得到的離心式微流控晶片

5.高溫壓製成型或澆鑄成型

一種直接使用注塑塑膠粒子,在簡易熱壓裝置中,很小壓力或不加壓,主要利用高溫聚合物流動性成型的方法,類似於納米壓印的技術,主要應用到實驗室快速原型製造的階段。

圖10 直接利用塑料粒子進行高溫壓制或澆鑄成型

結語:

基於模具的聚合物微加工技術是目前微流控晶片製作的主流,壓印尤其是注塑技術適用於批量生產,是最具有量產前景的技術。

含光微納具有業界先進的聚合物微流控晶片量產解決方案,含光獨有的模具加工工藝結合精密注塑成型生產技術,實現快速、精細、最小流道低至1μm的聚合物晶片大規模量產,顯著降低了晶片的製造費用。

本文版權歸含光微納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任何形式轉載請到公號後臺留言。

參考文獻:1. Mosaddegh, etc. JMM, 20082. Heckele, etc. JMM, 20043. Focke, etc. LAB CHIP, 20104. Duffy, etc. ANAL CHEM, 19985. Giboz, etc. JMM, 20076. Heckele, etc. MICROSYST TECHNOL, 19987. Wu, etc. POLYM ENG SCI, 20178. Deng, etc. JMM, 20159. Gornik, etc. MACROMOL SYMP, 200410. Aghvami, etc. SENSOR ACTUAT B-CHEM, 2017

相關焦點

  • 微流控晶片的加工技術詳解
    微流控技術是以微管道為網絡連接微泵、微閥、微儲液器、微電極、微檢測元件等具有光、電和流體輸送功能的元器件,最大限度地把採樣、稀釋、加試劑、反應、分離、檢測等分析功能集成在晶片上的微全分析系統。目前,微流控晶片的大小約幾個平方釐米,微管道寬度和深度(高度)為微米和亞微米級。
  • 微流控晶片的製作技術以及加工薄膜的方法
    什麼是微流控晶片微流控晶片(MicrofluidicChip) ,又稱為晶片實驗室(Lab-on-a-Chip)或生物 晶片。是利用MEMS技術將一個大型實驗室系統縮微在一個玻璃或塑料基板上,從而複製複雜的生物學和化學反應全過程,快速自動地完成實驗。
  • 關於微流控晶片加工技術,這些都是知識點
    次年Manz等即在平板微晶片上實現了毛細管電泳與流動。微型全分析系統當前的發展前沿。微流控分析系統從以毛細管電泳分離為核心分析技術發展到液液萃取、過濾、無膜擴散等多種分離手段。其中多相層流分離微流控系統結構簡單,有多種分離功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已有多篇文獻報導採用多相層流技術實現晶片上對試樣的無膜過濾、無膜參析和萃取分離。同時也有採用微加工有膜微滲析器完成質譜分析前試樣前處理操作的報導。
  • 微流控晶片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分析
    微流控技術的基本概念   微流控晶片實驗室,又稱其為晶片實驗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晶片技術(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晶片上,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
  •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   微流控晶片檢測器的性能要求檢測是微流控晶片裡相對特殊的一一個操作單元,它的基本功能是用於捕捉並放大微流控晶片某一部分產生的信號。   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最初只是作為納米技術革命的一個補充,在經歷了大肆宣傳及冷落的不同時期後,最終卻實現了商業化生產。微流控晶片最初在美國被稱為「晶片實驗室」,在歐洲被稱為「微整合分析晶片」,隨著材料科學、微納米加工技術和微電子學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微流控晶片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還是遠不及「摩爾定律「所預測的半導體發展速度。
  • 微流控晶片製作方法詳解
    可以將生物學實驗室的實驗過程濃縮到一個片基上,因此又稱為Lab-on-chip。片基的結構由具體實驗決定,設計和加工微流控晶片片基是做微流控實驗的基礎。附加在晶片結構上的電器設備是晶片實驗的必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如驅動液路的流動,液路的流向,溫度調控,圖像採集和分析,反饋和自動控制等。
  • 微流控晶片簡介與應用
    微流控晶片技術是指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同一塊晶片上,並且能夠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的一項技術。
  • 微流控晶片表面親水、疏水技術
    打開APP 微流控晶片表面親水、疏水技術 發表於 2020-03-21 09:53:00 微流控晶片技術(Microfluidics)是把生物、化學、醫學分析過程的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微米尺度的晶片上, 自動完成分析全過程。
  • 技術解析:微流控晶片為什麼這樣強大?
    微流控晶片的原理    微流控晶片採用類似半導體的微機電加工技術在晶片上構建微流路系統,將實驗與分析過程轉載到由彼此聯繫的路徑和液相小室組成的晶片結構上它是在晶片上蝕刻毛細管通道,在電滲流的作用下樣品液在通道中泳動,完成對樣品的檢測分析,如果在晶片上構建毛細管陣列,可在數分鐘內完成對數百種樣品的平行分析。自1992 年微流控晶片CE 首次報導以來,進展很快?首臺商品儀器是微流控晶片CE ( 生化分析儀,Aglient) ,可提供用於核酸及蛋白質分析的微流控晶片產品。
  • 微流控晶片為什麼這樣強悍
    微流控晶片的原理 微流控晶片採用類似半導體的微機電加工技術在晶片上構建微流路系統它是在晶片上蝕刻毛細管通道,在電滲流的作用下樣品液在通道中泳動,完成對樣品的檢測分析,如果在晶片上構建毛細管陣列,可在數分鐘內完成對數百種樣品的平行分析。自1992 年微流控晶片CE 首次報導以來,進展很快?首臺商品儀器是微流控晶片CE ( 生化分析儀,Aglient) ,可提供用於核酸及蛋白質分析的微流控晶片產品。
  • 微流控晶片紡織螺旋纖維
    納米尺度的螺旋結構可以通過分子組裝等方式實現,宏觀彈簧等的螺旋結構則可以通過機械加工手段獲得。然而,在微米尺度製備這種複雜的螺旋形貌的材料仍然充滿挑戰。近日,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基於微流控晶片紡織仿生螺旋纖維的方法(如圖1)。
  • 微流控晶片五大優點及四大缺點分析
    (三)檢測試劑消耗少   由於集成檢測的小型化,使微流控晶片上的反應單元腔體非常小,雖然試劑配方的濃度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提高,但是試劑使用量遠遠低於常規試劑,大大降低了試劑的消耗量。,往往需要配套使用的試劑,核心的微流控晶片,晶片驅動平臺,光電檢測模塊,信號處理模塊以及人機互動的軟體系統等等組件。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微流控晶片技術(Microfluidics)也被稱為晶片實驗室(Lab-On-a-Chip, LOC),涉及物理、化學、醫學、流體、電子、材料、機械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
  • 第六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在廣州召開
    》目前,微流控晶片製作往往依賴微機械,微電子加工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為微流控技術提供了很高的平臺。不過昂貴的微電子加工設備和較高的技術門檻限制了微流控晶片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張學記教授介紹了他們課題組在微流控晶片領域,特別是不依賴於光刻等微加工手段和桌面3D列印技術製備微流控晶片裝置,並將這些裝置應用於腫瘤細胞生物學領域的研究及取得的最新成果。
  • 微流控晶片與基因診斷關係的研究進展
    微流控晶片簡介微流控晶片主要是指在幾微米至幾百微米的通道內將系統化、規範化、程序化的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晶片上,且對微小體積的液體樣品進行系統化、規範化、處理或操作的一門系統科學和技術。微陣列晶片主要是指將一個或者多個相同或者相似的系統化、規範化、程序化的操作單元或單元群平行地集成在同一晶片上的一門系統科學和技術。生物晶片主要是指將已經知曉的生物信息包括DNA與RNA核酸序列固定於經過表面修飾的載體上,以此進行特異性地檢測未知DNA核酸序列、RNA核酸序列的一門系統科學和技術。
  • 一文看懂微流控晶片的工作原理
    伴隨著微機電加工系統(MEMS )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已由當年的「龐然大物「 演變成由一個個微小的電路集成晶片組成的便攜系統,甚至是一部微型的智慧型手機。   微流控晶片的工作原理   微流控晶片採用類似半導體的微機電加工技術在晶片上構建微流路系統,將實驗與分析過程轉載到由彼此聯繫的路徑和液相小室組成的晶片結構上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從微流控的定義上來講,真正微流控技術的問世是在1990年。瑞士Ciba-Geigy公司的Manz與Widmer應用MEMS技術在一塊微型晶片上實現了此前一直需要在毛細管內才能完成的電泳分離,首次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統(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ì-TAS)即我們現在熟知的微流控晶片。
  • 亮點|張永來:雷射畫龍點睛——微流控晶片上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
    微流控系統,就是在微米尺度空間對流體進行操控,將生物、化學等大型實驗室的基本功能微縮到一個數平方釐米晶片上。如今,微流控晶片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技術平臺,既可以應用於化學分析、生物醫學分析、食品檢驗,又可以作為微反應器進行藥物、納米粒子、微球等合成,還能作為器官晶片,用於仿真人體器官中的功能單元。
  • 趙遠錦/商珞然《先進材料》仿生腎臟清潔的多孔凝膠及微流控晶片
    受腎臟自我淨化技術的啟發。11月,東南大學趙遠錦/復旦大學商珞然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可以同時去除許多不同大小的生物分子技術,並論述了與人字形微流控晶片集成在一起的分級分子印跡反蛋白石顆粒,以進行有效的生物分子清潔。
  • 趙遠錦/商珞然《先進材料》仿生清潔的多孔凝膠顆粒及微流控晶片
    由羧基在水凝膠骨架上的吸附能力引起的少量非特異性吸附可以忽略不計。將MIPIOPs吸附劑嵌入微流控晶片中,以選擇性清潔血液中的多種bio分子。吸收FITC lysozyme後,微流控設備中MIPIOPS的明場和螢光圖像證實了每個微腔室是一個單獨的吸附單元。整個吸附測量為所有單元的總和,其結果示於圖4e。因此,它證明了集成MIPIOPs的微流控晶片在臨床血液淨化中的吸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