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晶片與基因診斷關係的研究進展

2021-01-19 醫健趨勢

掃碼文末二維碼即可加入

羅輯醫療知識星球50000+醫健精英關注的知識社群

微流控晶片已經廣泛於醫學、生物、電子、流體、化學等領域,且微流控晶片可把樣品製備、反應、分離、檢測、擴增、分析等集成到一塊幾微米至幾百微米尺度的晶片上並自動完成所有基本過程。目前,微流控晶片已經廣泛地應用到醫學基因診斷方面,例如基因多態性檢測、基因高效性測序、基因快速性擴增等,為此,本文主要對微流控晶片與基因診斷關係進行綜述。


微流控晶片簡介


微流控晶片主要是指在幾微米至幾百微米的通道內將系統化、規範化、程序化的操作單元集成到一塊晶片上,且對微小體積的液體樣品進行系統化、規範化、處理或操作的一門系統科學和技術。微陣列晶片主要是指將一個或者多個相同或者相似的系統化、規範化、程序化的操作單元或單元群平行地集成在同一晶片上的一門系統科學和技術。生物晶片主要是指將已經知曉的生物信息包括DNA與RNA核酸序列固定於經過表面修飾的載體上,以此進行特異性地檢測未知DNA核酸序列、RNA核酸序列的一門系統科學和技術。


微流控晶片製備方法


實驗室製備微流控晶片需要採用電子計算機輔助軟體設計出簡易型或者複雜型的微流控晶片圖紙,應用雷射雕刻技術在由聚二甲基矽氧烷、聚吡咯烷酮、線性聚丙烯醯胺、聚二甲基丙烯醯胺、羥乙基纖維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酯等混合材料製備的雙面黏性薄膜上切割出微米級、納米級的微流控晶片流體通道,將由聚二甲基矽氧烷製備的蓋片、雙面黏性薄膜、基片採用高溫加熱的方式進行封接組裝,然後將製備好的微流控晶片與注射器、注射泵、螢光倒置顯微鏡、圖像記錄儀等連接起來,以此就建立起微流控晶片反應系統,隨後還需要進行微流控晶片表面修飾化、抗體固定化,其中前者多採用巰基-馬來醯亞胺基團矽烷化耦聯法為微流控晶片表面修飾方法,而後者多採用鏈黴親和素-生物素親合法進行抗體固定的優化,之後就可以進行微流控晶片的反應、分離、檢測、擴增、分析。


微流控晶片與基因診斷的關係 


微流控晶片與基因多態性檢測的關係 


微流控晶片檢測基因缺失 


一般而言,基因缺失主要是指高等動物、低等動物基因由於受到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幹擾促使機體部分基因區域缺如,由此將會影響高等動物、低等動物的部分結構和功能。目前,微流控晶片可以將高等動物、低等動物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區域進行確定,例如X染色體連鎖的隱性遺傳病抗肌萎縮蛋白基因的缺失,使用微流控晶片可以進行檢測分析。國外一項研究顯示,通過直接監控微流體平臺單菌株生長,可以檢測大腸桿菌菌株中的基因組缺失效應,與野生型菌株相比,清潔基因組菌株的平均生長速度下降、平均滯後時間延長,且個體細胞生長速度和滯後時間之間直接相關,會表明清潔基因組種群更加不均勻,可見單菌株微流控晶片可以揭示細微的單個菌株反應。另外,使用微流控晶片系統能夠將許多不同出芽酵母菌株高通量地開展研究,選擇野生型芽殖酵母和62個不同芽殖酵母大小對照相對基因缺失株進行掃描,將可以獲得不同基因缺失菌株的母細胞倍增時間、子細胞倍增時間、母細胞大小、子細胞大小等結果,可見微流控晶片可以對基因缺失進行基因診斷。一項亞細胞水平研究報告顯示,線粒體是人體和動物細胞的能量產生和代謝中心,為維持生理功能提供大部分能量,其在細胞死亡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其缺失有效的修復系統,線粒體DNA受到的氧化損傷要高得多,而使用微流控晶片還可以應用於線粒體DNA缺失的診斷,與傳統的檢測方法相比,微流控晶片系統開發的樣品和試劑消耗較少,提取的線粒體DNA提取率較高,可以在150 min內自動化進行所有的檢測過程,可見微流控晶片為分析線粒體 DNA缺失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近年來國外一項研究顯示,微流控晶片可以診斷非小細胞肺癌常規樣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缺失且顯示非小細胞肺癌與EGFR外顯子19缺失明顯相關。


微流控晶片檢測基因重排 


基因重排主要是指高等動物、低等動物基因從遠離啟動子的地方且轉移到距離啟動子比較近的地方,從而促使各類動物基因重新啟動轉錄的調控方式,其結合了傳統誘變技術、細胞融合技術、基因突變技術等。研究顯示,基因重排利於消化道淋巴瘤和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國外研究顯示,通常高等動物、低等動物T、B惡性淋巴瘤多表現T細胞受體(TCR)基因、免疫球蛋白(Ig)H基因高度表達,通過以DNA交聯染料(YO-PRO)-1為螢光標記染料標記基因片段,經微流控晶片分析後可以明確單一IgH或TCR基因重排方式,且明顯節省檢測時間,以此最終診斷出T、B惡性淋巴瘤。國外研究顯示,拷貝數變異將會導致基因組變異且是引起基因組重排的一種現象,通過微流控晶片結合微流體毛細管電泳可以有效地檢測基因重排且此方法非常可靠。


微流控晶片檢測微小衛星DNA 


微小衛星DNA主要是指廣泛存在於高等動物、低等動物基因組中長度100~500 bp多態性的DNA序列且微小衛星DNA核心序列僅僅是2~5bp,其也稱為短串聯重複(STR),使用微流控晶片檢測可以積極克服傳統的垂直板凝膠電泳背景模糊、費時費力、誤差較大等,但是也有相對不穩定的部分缺點,微流控晶片檢測應用的範圍非常廣闊例如脆性X症候群(FraX)精氨酸編碼的CGG STR序列、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後可變數量串聯重複序列(VNTR)、法醫鑑定所需的多重擴增STR基因座(DYS390、DYS393、DYS439)等,這與通過STR來分析識別微流控晶片系統的快速化(3 h)、模塊化、集成化(同時檢測17個STR)的積極優勢有一定關係。國外法醫學資料研究顯示,微流控晶片可以通過檢測微小衛星DNA來進行法醫篩選和基因分型,尤其是可以快速對那些在爆炸或恐怖事件附近被拘留的嫌犯、企圖非法出入境的被拘留者、大規模災害的受害者等人群,可見微小衛星DNA快速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使用改進的Agilent 2100生物分析儀可以在80 s內檢測6個微小衛星DNA,且精確度為0.09~0.21 bp、解析度值為2.5~4.1 bp,可見微流控晶片檢測微小衛星DNA具有快速化、準確化、高效化等基本特點。


微流控晶片檢測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主要是指高等動物、低等動物受到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基因出現改變,包括單個鹼基、多個鹼基的改變,使用微流控晶片可以檢測基因突變,例如秀麗隱杆線蟲cwn-1突變、循環系統腫瘤細胞基因突變。一般而言,所有疾病相關基因逐漸被克隆基因突變包括單鏈構象多態性、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所取代,其中,單鏈構象多態性主要是指等長DNA單鏈出現單個鹼基差異,隨後由於鏈內彼此作用而形成構象差異,使用螢光染料標記引物,使用微流控晶片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可以在2 min內就可以對乳腺癌易感基因的單鏈構象多態性檢測,這比毛細管電泳所需的時間要明顯縮短;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是指某些特殊的點突變會促使某些特異性的限制性內切酶位點缺失,使用微流控晶片可以檢測分析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國外研究資料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樣品進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驗證研究測試可以使用微流控晶片來進行,通過一種快速而靈敏的微流控晶片技術可以將EGFR快速檢測出來且成本低廉。


微流控晶片與基因高效性測序的關係 


基因測序主要是指採用先進的方法對高等動物、低等動物核酸序列進行系統化、規範化、快速化分析,此過程需要的工程量尤為巨大。目前,對微流控晶片實驗室主要採用96根陣列毛細管電泳對基因序列進行系統化測定,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人類基因組項目,但是還不能實現高效、靈敏、快速、價廉、自動、準確等基本特點,而微流控晶片可以實現高效基因測序,例如腸道微生物基因測序、酵母基因測序、肺癌腫瘤細胞基因測序等檢測效率非常高。


微流控晶片與基因快速性擴增的關係 


基因快速性擴增通常是指採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將目標靶點DNA片段呈倍數量增加並通過電泳方式將目標靶點DNA片段識別、分離、分析等,此過程有需要較多的試劑、加熱時間長、冷卻時間長等缺點。目前,在實驗室內基因快速性擴增可採用微流控晶片,通過將微流控晶片與PCR結合,以此建立起微型化的微流控晶片-PCR反應體系,將會明顯克服PCR的缺點包括PCR需要較多的試劑、加熱時間長、冷卻時間長等,同時微流控晶片-PCR反應體系擴增產物很容易與樣品分離且可實現檢測的自動化、集成化、微型化。目前,微流控晶片PCR反應體系可以檢測土壤細菌基因、腫瘤細胞基因、血液細菌基因等,足見其應用十分廣闊。


綜上,微流控晶片可以應用到醫學基因診斷方面,例如基因多態性檢測、基因高效性測序、基因快速性擴增等,可見微流控晶片與基因診斷均是密切相關的,推測使用微流控晶片將是今後基因診斷檢測分析的新方法之一。


聲明:轉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添加zuxuetong2015  微信聯繫刪除。

1500+位星友,2000+主題分享,邀請你一同加人羅輯醫療知識星球頻道!

我正在「羅輯醫療」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一起來吧? 目前已經有800+位醫健精英加入,更多的醫健精英陸續邀請入駐中....... 知識星球 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四個標籤 1)#專業講座,知識培訓,營銷培訓# 2)#精選行業研究報告# 3)#專家講課,行業大咖,會議論壇# 4)#精選專業電子書籍# 點擊上方連結即可加入,一年有效,早加入,早獲益!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羅輯醫療星球頻道,獲取更多醫健資源!

相關焦點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1994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Mike Ramsey在Manz與Widmer的原有研究基礎上,改進了晶片毛細管電泳進樣方法,提高了其性能。同年,世界首屆國際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在荷蘭Enschede舉行,微流控晶片全面進入大眾視野。1995年,全球首家專門從事微流控晶片技術的公司—Caliper Life Sciences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成立。
  • 微流控晶片檢測技術_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是否有前景   微流控晶片最初只是作為納米技術革命的一個補充,在經歷了大肆宣傳及冷落的不同時期後,最終卻實現了商業化生產。微流控晶片最初在美國被稱為「晶片實驗室」,在歐洲被稱為「微整合分析晶片」,隨著材料科學、微納米加工技術和微電子學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微流控晶片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還是遠不及「摩爾定律「所預測的半導體發展速度。
  • 微流控晶片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分析
    附加在微流控晶片結構上的電器設備是微流控晶片進行研究的必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如驅動和控制微流體的流動、溫度調控、圖像採集和分析,以及自動化控制等。   2015年,我國微流控晶片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5.7億元,比2014年同比增長8.2%.2015年,我國微流控晶片行業產量達到692.45萬個,比2014年同比增長8.7%;需求量達到717.56萬個,比2014年同比增長8.4。   近年來我國微流控晶片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弓|起產業界的極大關注。
  • 微流控晶片為什麼這樣強悍
    它是在晶片上蝕刻毛細管通道,在電滲流的作用下樣品液在通道中泳動,完成對樣品的檢測分析,如果在晶片上構建毛細管陣列,可在數分鐘內完成對數百種樣品的平行分析。自1992 年微流控晶片CE 首次報導以來,進展很快?首臺商品儀器是微流控晶片CE ( 生化分析儀,Aglient) ,可提供用於核酸及蛋白質分析的微流控晶片產品。
  • 第六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在廣州召開
    在報告中,劉大漁研究員介紹了微流控晶片的基礎知識、技術特點及典型應用案例。選擇了微流控診斷技術最主要的幾個應用領域,介紹了代表性的微流控產品和或技術。面對新形勢下微流控診斷產業的機遇與挑戰,劉大漁研究員從檢驗醫學工作者和微流控技術研究者的雙重角度,剖析了微流控技術產業化的難點和解決方案。
  • 微流控晶片簡介與應用
    作為生物、醫學、化學、電子、材料、機械與流體力學等交叉學科而興起的研究熱點,微流控晶片相比於一般的檢測技術,具有高分析效率、高精確度、集成化、通量靈活化、自動化和節能環保等優勢。微流控晶片主體結構一般由數片PMMA、PDMS、玻璃或PC等材料所製成的片基所組成,其中包括了微通道、微結構、進樣口,檢測窗等結構單元構成。
  • 東南大學趙遠錦:微流控器官晶片研究
    2019(第三屆)微流控晶片前沿研討會將繼續邀請到領域內的知名專家、學科代言人和產業先鋒,一起探討微流控晶片給基礎科研和臨床診療帶來的巨大變革,同時討論微流控在體外診斷、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方面的產業機遇。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受邀出席本次大會!
  • 技術解析:微流控晶片為什麼這樣強大?
    它是在晶片上蝕刻毛細管通道,在電滲流的作用下樣品液在通道中泳動,完成對樣品的檢測分析,如果在晶片上構建毛細管陣列,可在數分鐘內完成對數百種樣品的平行分析。自1992 年微流控晶片CE 首次報導以來,進展很快?首臺商品儀器是微流控晶片CE ( 生化分析儀,Aglient) ,可提供用於核酸及蛋白質分析的微流控晶片產品。
  • 體外診斷行業專題報告:微流控晶片,高精度+自動化的新藍海
    1、微流控晶片,體外診斷新助力1.1 微流控晶片:嶄新研究領域,被譽為晶片實驗室 1.1.1 微流控晶片構建微型生物化學分析系統,設計及加工是研究基礎所在 微流控晶片技術是指把生物微流控晶片相比於常規診斷技術最顯著的優勢就是檢驗的高效率和高度自動化,微流控晶片的通道中, 介質傳導傳熱效率極高,一般高於宏觀實驗方法一到兩個數量級。在 PCR 檢驗領域,相比傳統的 PCR 檢 驗,現有的微流控晶片能夠將診斷檢測過程縮短至最低 10-15 分鐘。
  • 從毛細管電泳到微流控晶片實驗室
    他抓住毛細管電泳在基因診斷中可能產生的作用,創造實驗條件,促成與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合作,根據基因診斷中所涉及的問題,對毛細管電泳柱、篩分介質及理論等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成功地在苯丙酮尿症等疾病的診斷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與此同時,又和德國吐賓根大學合作,在毛細管電泳手性藥物拆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
  • 微流控晶片:流動現象、基本原理及研究進展
    隨著微流控晶片(microfluidic chips),又稱為晶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或微全分析系統(μTAS)技術的飛速發展,微尺度流動的基礎研究逐漸形成規模。微流控晶片以微尺度下流體輸運為平臺,通過對流動的操控,實現化學分析、藥物篩選、細胞培養等多種功能。
  • 微流控晶片:流動現象、基本原理及研究進展
    微流控晶片以微尺度下流體輸運為平臺,通過對流動的操控,實現化學分析、藥物篩選、細胞培養等多種功能。在這種微尺度系統中,涉及化學、生物及細胞、器官中的流動,需要在低雷諾數層流、非牛頓流、生物流體等理論基礎上,針對微尺度流動特點開展研究,考慮動電效應、界面效應、多物理場耦合效應等。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隨著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分子診斷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精準醫療包括兩個方面,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其中,精準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而分子診斷又是精準診斷的核心。因此,分子診斷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精準醫療提供保障,而微流控晶片是其常用技術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
  • 集百家眾長——第五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暨產業峰會(大會報告篇)
    微流控晶片技術也在該過程中「吃百家飯」逐漸成長壯大,並作為快速發展的顛覆性技術之一被寫入「十三五」規劃。會議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微流控晶片技術發展獻計獻策。
  • 第七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圓滿落幕 來年杭州再約
    儘管相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目前的器官晶片主要是在晶片中簡單的進行細胞培養,其離最終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究其原因在於,器官晶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目前面臨著細胞的三維培養、器官微血管的構建、微器官功能的再現、以及細胞及代謝過程的在線監測等多個科學和技術瓶頸問題。
  • 微流控晶片設計:晶片技術如何幫助診斷公司?
    《全球體外診斷市場報告》預測,體外診斷市場(IVD)從2018年開始的累計平均增長率為6.6%,到2023年將達到近1000億美元。在個性化的浪潮下,有競爭力的公司需要結合最先進的技術才能成功打入市場。然而,對於剛進入醫療診斷領域的科技巨頭和初創企業仍對現有的晶片技術缺乏了解。
  • 微流控晶片設計在POCT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
    但是,把微流控應用於體外診斷,實現微流控體外診斷技術產業化可能存在一些困難。一次性晶片耗材通常需要以簡單的方式整合複雜的功能,並且體積儘可能小。因此往往採用高精度微流控盒的形式。採用微流控晶片的設計在成功開發完整的體外診斷儀器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易用性、高通量和每次測試的成本是重要因素,因此將微流控晶片設計在開發儀器之前執行尤為重要。這提供了所需的設計自由度,以便儘早預估所有商業項目成功因素與晶片設計工作,以提供更簡單、更有效的晶片概念,更可能達到預期的商品成本目標。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為適應人體結構複雜性,未來的研究需要建立更加複雜的多器官微流控晶片(Multi-Organ-Chip, MOC)系統,將幾種器官等同物合併到類似人類的代謝環境中,開發動態的實驗室微生物反應器,進行系統的毒性檢測和代謝評估。ahhednc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多器官微流控晶片的研究進展,並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 微流控自動化|微流控晶片行業發展及自動化設備
    對診斷領域而言,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微流控裝置的發展為醫學研究創造出難以置信的機遇。由於液體活檢、傳染病檢測和個性化醫療的應用前景廣闊,近幾年來微流控裝置市場的蓬勃發展。中國的微流控公司比國外的同行起步晚,所以微流控晶片供應鏈與國外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部分中國診斷公司選擇內部生產微流控晶片,並將其運用在產品中,而其它公司仍然更願意與國外的微流控裝置製造商合作。國內自主研發生產的公司,在工藝生產上更能自我把控。每家公司的產品都有不同,且有自己的發明專利,這樣對自身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也是很有利。
  • 東南大學研究出由玻璃毛細管組裝而成的微流控晶片
    打開APP 東南大學研究出由玻璃毛細管組裝而成的微流控晶片 胡薇 發表於 2018-11-07 09:08:24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器官晶片」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成員受肝小葉的結構啟發,設計並總結了由玻璃毛細管組裝而成的微流控晶片,基於這些微流控晶片能夠製備出具有複雜微結構的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