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機體/器官晶片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

2020-12-05 生物谷

2019年8月16日訊 /

生物谷

BIOON /——器官晶片,作為一種基於微加工技術的的微流體器件,近年來在體外器官模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由於它可能在物理和化學方面採用微流體裝置技術模擬體外環境,因此維持可以通器官晶片來維持細胞功能和形態,並複製器官間的相互作用。


來自日本東海大學(Tokai University)和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詳細闡述了微流體系統、器官晶片、身體晶片技術的背景和研究現狀,同時指出了它們在模擬器官、組織功能和藥物開發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相關文章發表在《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雜誌上,題為"Organ/body-on-a-chip based on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圖片來源: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雖然動物實驗對於藥物發現過程中的臨床前篩選是必不可少的,但諸如倫理考慮和物種差異等各種問題仍然存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利用人類來源的細胞進行的細胞檢測一直在積極進行。然而,這些方法在準確預測藥物的療效、毒性和器官間的相互作用方面仍然存在問題,因為在常規的體外細胞培養體系中培養的細胞往往不能保留它們原有的器官功能和形態。


而器官晶片技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因此在近年來備受關注。到目前為止,各種器官的功能肺、肝、腎、腸等組織已作為體外模型被複製,出現了肺晶片、肝臟晶片、腎臟晶片、腸道晶片,這些晶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擬真實器官的狀態和環境,因此可以用於藥物的初步篩選。


由於人體是由具有多種生理功能的器官和組織構成,是一種複雜的系統,因此科學家們在器官晶片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多個器官晶片於一體,提出了所謂的身體晶片。這種晶片包含多個器官晶片,可以用於研究不同給藥方式後相關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包括藥物吸收、分布、外排和代謝等),獲得的數據可用於創造預測藥物療效的數學模型。


問題與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的這些器官晶片或者身體晶片還無法直接替代藥物開發過程中的動物實驗,因為這不僅涉及評估多種生化反應的成像技術,還涉及到在晶片中同時進行生化分析。目前器官/身體晶片操作的複雜性嚴重影響了晶片的通量和普適性,這可能是器官/身體晶片廣泛應用的障礙。此外,細胞的來源也是一個關鍵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常用的永生細胞主要來源於癌細胞,已經失去了源器官的功能,而人源化原代細胞的來源和費用都是障礙。而

ips

來源的人細胞也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使器官晶片/身體晶片更接近實際應用。


總的來說,作者在這篇綜述文章中總結了器官/身體晶片的研究現狀和面臨的障礙。考慮到藥企知道問題在哪裡,但不知道怎麼構建晶片;而工程師熟悉晶片構建,卻不知道這些晶片如何解決問題,作者最後指出要推動這種技術的進一步應用,需要醫學、藥學、生物學和工程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的緊密合作。(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打開APP 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器官晶片用於納米藥物研究的新型工具 MEMS 發表於 2020-11-25 15:59:57 目前新藥的研發周期平均在12.5年左右,且據FDA的數據報告顯示,經過動物實驗驗證安全有效的藥物中,90%以上都會在人體臨床試驗中失效,而高投入低產出是藥物
  • 《轉》訪中國科學院毛紅菊研究員:基於微流控的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
    目前,微流控被認為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基於微流控技術的分子檢測可以大大縮減新冠病毒檢測時間。新冠疫情的出現,也讓大眾更深刻認識到微流控技術在疾病檢測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我們有幸在長三角體外診斷產業高峰論壇上遇見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專家毛紅菊研究員並對其進行了專訪。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本篇文章將從微流控技術發展重要時間節點、開發微流控晶片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熱門應用領域三方面簡單介紹微流控技術。微流控技術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1. 20世紀90年代Manz、Harison等人開展早期的晶片電泳研究,並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統(μ-TAS)的概念。
  • 微流控技術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早在2003年,微流控技術就被福布斯(Forbes)雜誌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這項技術使得實驗室研究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在生物化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我們來看看微流控技術目前的研究發展及應用前景。 微流控晶片細胞分離 通過不同的分選原理,微流控晶片可實現對不同細胞的分離。
  • 從三方面介紹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問世至今,不過近30年歷史,但其發展迅猛,被稱為下一代醫療診斷「顛覆性技術」。本篇文章將從微流控技術發展重要時間節點、開發微流控晶片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熱門應用領域三方面簡單介紹微流控技術。
  • 多器官微流控晶片技術及其應用
    因此,利用微加工技術,建立更接近人體環境的仿生系統成為體外生理模型的研究熱點。ahhednc然而,隨著器官晶片技術的發展,其應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生理途徑需要連續介質循環和組織間相互作用,單器官晶片無法全面反映機體器官功能的複雜性、功能變化和完整性。
  • 微流控技術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有些研究人員對微流控技術非常熟悉。這些用戶經常需要為特定應用指定系統,或需要一個能夠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的開放平臺,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應用。在這種情形下,定製化套件可以滿足上述需求,將指定的單獨組件與定製化系統結合,用於藥物開發、微粒生成或細胞包覆封裝等應用。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按照技術原理,可暫將分子診斷技術大致劃分為PCR技術、分子雜交、基因測序、核酸質譜、生物晶片(包括基因晶片、微流控晶片)5大類。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介紹微流控技術的相關情況。· 汙染少:晶片集成功能避免了人工操作的汙染。微流體晶片技術的應用微流控技術問世至今有近30年歷史,但其發展迅猛,被稱為下一代醫療診斷「顛覆性技術」。通過利用微流體晶片進行的研究一直都在不斷進行中,近日一項關於乳腺癌細胞轉移相關的研究就用到該技術。
  • 2018第二屆微流控技術前沿研討會圓滿召開
    本次會議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微流控晶片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結合了醫療、醫藥領域的實際需求, 體現了微流控最新最前沿的技術應用(單細胞分析、單分子檢測、體外診斷、器官仿生和藥物活性、毒性研究),力求推動國內微流控技術在醫學、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此次會議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頂級微流控技術專業會議。
  • 微流控晶片開發:用於環境分析的微流控技術
    在宏觀或工業規模上開展既定工作後,雖然可以輕鬆捕獲和保留某些汙染物,但檢測極限和當前可用技術的成本仍然是主要障礙,而關於使用微流控技術收集和檢測汙染物例如重金屬離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有機和無機離子,細顆粒物,甚至微生物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了。因此導致微流控技術在環境分析的應用得到了快速發展。
  • 微流控晶片行業研究|微流控技術|晶片|生物|診斷|化學|-健康界
    從微流控的定義上來講,真正微流控技術的問世是在1990年。瑞士Ciba-Geigy公司的Manz與Widmer應用MEMS技術在一塊微型晶片上實現了此前一直需要在毛細管內才能完成的電泳分離,首次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統(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ì-TAS)即我們現在熟知的微流控晶片。
  • 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
  • 微流控技術「顛覆」在哪裡?
    體外診斷(IVD)  從目前的應用來看,體外診斷是微流控技術的最大應用場景。而體外診斷中,微流控技術的重點應用在於化學發光(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中。  作為IVD的細分,POCT是現場即時採樣分析、快速得到檢測結果的一類新檢測方法。POCT近年發展趨勢良好,市值穩健增長,2018年POCT全球市值近250億美金。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融資億元
    因其應用場景的不同,控制流體的「力」不同,最終導致了形態上的差異。數位化微流控晶片像紙片一樣體積輕薄,常以電磁場等外力作為流體驅動力;管道連續流晶片在CTC細胞領域應用多,能對血液中特定細胞進行選擇性技術識別和捕獲、高通量篩選,通常以毛細管力驅動;滴液系統晶片以離散化微液滴操控,適用於數字PCR和二代測序等單細胞分析中。
  • 港粵研討會 | 生物晶片應用醫藥研發脫穎而出
    具體到公司上,科創板上市市值270億元的微芯生物,就主要從事應用生物晶片技術、計算機模擬藥物設計等前沿技術進行原創新藥開發和生物技術服務,目前其開發的專門應用於藥物研究的毒理分析晶片、藥理分析晶片和腫瘤病理分析晶片和相關的晶片信息分析系統代表了該領域的國際水平。
  • 前沿的生物晶片技術是生物醫藥的利器
    2004年後才開始興起,器官晶片是2010年發展興起,現在微流控技術還是初步發展的階段,器官晶片還是研究和初步應用階段,稍後對該類晶片做介紹。所以已經有多家製藥企業介入晶片的開發及應用,如國內的微芯生物。科創板上市的微芯生物,市值達到270億元,就主要從事應用生物晶片技術、計算機模擬藥物設計等前沿技術進行原創新藥開發和生物技術服務,目前其開發的專門應用於藥物研究的毒理分析晶片、藥理分析晶片和腫瘤病理分析晶片和相關的晶片信息分析系統代表了該領域的國際水平。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在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四家企業...
    因其應用場景的不同,控制流體的「力」不同,最終導致了形態上的差異。  數位化微流控晶片像紙片一樣體積輕薄,常以電磁場等外力作為流體驅動力;管道連續流晶片在CTC細胞領域應用多,能對血液中特定細胞進行選擇性技術識別和捕獲、高通量篩選,通常以毛細管力驅動;滴液系統晶片以離散化微液滴操控,適用於數字PCR和二代測序等單細胞分析中。
  • 微流控設計研發:微流控技術研究應用新進展
    微流控技術的優勢早已被人們所熟知,隨著晶片加工工藝的發展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商業化項目,使這些商業產品越來越向微型,集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而更多的科學家則是將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到基礎研究上,為原有的醫學診療打開了另一扇大門,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痛苦,提高診斷效率。
  • 第七屆微流控晶片高端論壇圓滿落幕 來年杭州再約
    基於微流控技術,楊教授團隊發展了高效核酸適體篩選方法,獲得多條可識別不同CTC 的高親和力、高特異性核酸適體序列;利用流體調控與表界面調控技術,構築了基於細胞尺寸與生物識別特性協同捕獲的微流控微柱陣列晶片,實現了CTC 的高效捕獲與無損釋放;藉助微流體器件的精準操控優勢,開發了一系列高通量單細胞分析方法,用於揭示CTC的分子病理信息。
  • 微流控技術的起源
    微流控技術的應用 基於微流控晶片的代表性關鍵技術 ① 微流控分析晶片是新一代床旁診斷(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主流技術,可直接在被檢對象身邊提供快捷有效的生化指標,使現場檢測、診斷、治療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 ② 微流控反應晶片以液滴為代表,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微反應器,在高通量藥物篩選,單細胞測序等領域顯示了巨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