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2020-11-13 廣州關節科王教授

翻譯:吳智明醫生

審核: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王海彬教授

文章所屬:王海彬教授團隊,轉發請標明出處。

背景

由於多能幹細胞具有分化潛能,因此幾乎可以產生任何類型的細胞,因此可用於模擬發育和疾病,甚至有望提供細胞替代療法。幹細胞通過三維培養系統培育,產生類似於整個器官的結構,這被稱為類器官。

類器官來自多能幹細胞或分離的器官祖細胞,它們分化形成器官樣組織,並表現出多種細胞類型,這些細胞類型自我組織以形成與體內器官類似的結構。該技術建立在幹細胞技術以及經典的發育生物學和細胞混合實驗的基礎上。這些研究說明了器官發生期間結構組織中的兩個關鍵事件: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這兩個過程都在類器官中得到體現,它們可以自組裝形成器官本身的細胞組織。

類器官的產生和治療潛力。類器官可以從人類多能幹細胞(PSC)衍生出許多器官。像體內器官發生一樣,類器官生物通過細胞分選和前體細胞的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自行組織。通過引入疾病突變或使用患者來源的PSC,類器官可以用於模擬疾病。未來的應用可能包括藥物測試,甚至組織替代療法。

進展

已經從小鼠和人類幹細胞產生了許多器官的類器官。迄今為止,人類多能幹細胞已經被誘使產生腸,腎,腦和視網膜的類器官,以及被稱為肝芽的類肝臟類器官。這些系統的培養方法彼此各異,重點是大致再現內源性發育過程。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方法是組合使用生長因子或營養物來驅動器官前體組織分化。然後,應用許可的三維培養環境,通常還會使用細胞外基質凝膠(如Matrigel)。這些複雜的結構為幹細胞分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可以在與體內發育極為相似的系統中模擬人體器官的發育。儘管在許多情況下是否完全相似尚待確定,但類器官已被應用於人類特定的生物學問題。確實,腦和視網膜類器官都已顯示出可大致再現人體器官發育的特性,這是動物模型無法比擬的。自然還存在局限性,例如缺乏血液供應,但是未來的努力將推動該技術的發展,並有希望能夠完全克服這些技術障礙。

展望

類器官的治療前景可能是潛力最大的領域。這些獨特的組織具有模擬發育性疾病,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的潛力。遺傳障礙可以通過利用患者來源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或引入疾病突變來建模。實際上,已經採用了這種類型的方法來從患者的腸,腎和腦幹細胞中產生類器官。

此外,可以將模擬疾病的類器官用作藥物測試的替代系統,該系統不僅可以更好地再現人類患者的病情,而且可以減少對動物實驗。特別是由於人體肝臟獨特的代謝特性,肝臟類器官代表了對類器官的高度期望,尤其是對於藥物測試。最後,可以從患者細胞產生體外衍生的組織,以提供替代的器官替代策略。與目前的器官移植治療不同,這種自體組織不會遭受免疫能力和排斥反應的困擾。

部分組織製造部分身體

提及類器官-一種在培養皿中生長的器官狀結構-可能會讓人聯想到科幻小說的圖像。但是,類器官的產生是非常真實的,對器官形態和功能的了解也源於對它們的研究。Lancaster和Knoblich認為類器官的結構包括一種以上的器官細胞類型,具有天然的結構和功能特徵。正常器官發育途徑的知識指導這些結構的形成。類器官顯示出對人類發育和疾病建模以及生物醫學研究和再生醫學的巨大希望。

半個世紀前進行的經典實驗證明了脊椎動物細胞的巨大自組織能力。即使完全解離,細胞也可以重新聚集並重建器官的原始結構。最近,這個傑出的功能被用來從組織或胚胎幹細胞重建部分器官甚至完整的器官。這種源自幹細胞的三維培養物稱為類器官。因為類器官可以從人類幹細胞和患者來源誘導的多能幹細胞中生長出來,所以它們具有模擬人類發育和疾病的潛力。此外,它們具有進行藥物測試甚至未來器官替代治療的潛力。在這裡,我們總結了這個迅速發展的領域,並概述了類器官技術在未來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潛力。

幹細胞

幹細胞技術有望用於模擬發育,分析疾病機制和開發潛在療法。直到最近,大多數幹細胞方法都只關注特定的單一種群——幹細胞衍生細胞類型,而不是器官的完整細胞類型集。但是,隨著正在發展的組織的三維(3D)培養物(類器官)的發展,這種情況開始改變。

隨著類器官技術即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對該術語的精確定義變得越來越重要。「類器官」術語,簡單地定義為類似器官,已經相當寬鬆地用於多種結構,無論是在體外和體內。然而,基本定義暗示了器官的一些重要特徵(專欄1)。首先,它必須包含一種以上的器官模型細胞類型;第二,它應表現出該器官的某些特定功能;第三,細胞的組織應類似於器官本身。這也意味著與器官在發育過程中建立其特徵性組織的方式相似。因此,我們將類器官定義為:幾種細胞類型例如幹細胞或器官祖細胞,通過發育和類似於體內過程的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形成的細胞集合。


註解:類器官

1、類器官: n.類似於器官。

這意味著:

1.多種器官特異性細胞類型

2.能夠大致在線器官的某些特定功能(例如,排洩,過濾,神經活動,收縮)

3.集合在一起,在空間上類似於器官

類器官的形成再現了發育過程中自我組裝的兩個主要過程: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

2、定義:

從幹細胞或器官祖細胞發育而來的器官特異性細胞類型的集合,並通過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以類似於體內的方式自我組裝。


References:

[1]. Lancaster, M.A. and J.A. Knoblich, Organogenesis in a dish: modelin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using organoid technologies. Science, 2014. 345(6194): p. 1247125.

相關焦點

  • 關於類器官技術
    表1 :各種器官的體外自組織組織的當前技術水平(截取骨器官部分)。圖4類器官的治療潛力。類器官可以用來模擬疾病(左上圖),例如模擬具有腦類器官的神經發育障礙。然後,可以將這些類型的疾病模型用於體外測試藥物功效,然後再轉換為動物模型(右上圖)。可以在肝類器官中測試藥物化合物的毒性和代謝特性(右下框)。
  • 「類器官」技術能「搭建」人體組織模型
    「類器官」技術能「搭建」人體組織模型 培養皿中造出的簡單組織可用作藥物實驗 2015-09-02 科技日報 常麗君 【字體:大 中 小】
  • 捍衛人類健康的敢死隊——小白鼠!
    然而,也有一群老鼠, 在實驗室裡為拯救人類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它們就像是一支浩浩蕩蕩的敢死隊, 掃除了一個個人類疾病史上的障礙!
  • 特別關注|基因編輯技術在類器官中的應用
    成體幹細胞來源的類器官具有自組裝的3D結構,也能夠代表性地表現出不同器官的細胞組成以及不同組織的功能。對於一些基因敲入小鼠品系來源的類器官,由於通過基因敲入對目標基因加上了不同的「標籤」,使得此類類器官能夠成為回答多種生物過程中未解之謎的重要的、可視化的工具【2-4】。然而,精確整合外源性DNA序列到人源類器官仍然缺乏穩健的敲入方法。
  • Nature Materials 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實現大尺寸組織構建
    介紹了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方法,該方法結合了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並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管狀結構,分支血管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類器官技術落戶生物島
    11月16日 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 建設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 會上,由
  • 可以打造出仿生人的十大技術
    人造器官或是肢體,聽上去似乎像是科幻電影裡的事情,但顯然對於身體有殘疾或是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Lutolf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BATE,該方法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腸管結構、分支血管系統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診斷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科普知識」可以打造出仿生人的十大技術
    人造器官或是肢體,聽上去似乎像是科幻電影裡的事情,但顯然對於身體有殘疾或是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隨著技術的進步,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已經取得了極大突破,瑞士心理學家Bertolt Meyer與機器人技術工程師合作,創建了一個以自身為藍本的「仿生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BBC的紀錄片《如何打造一個仿生人》(How to Build a Bionic Man)。
  • 用小白鼠做轉基因研究並不嚴謹
    食用轉基因穀物會使實驗鼠患腫瘤並多器官衰竭的消息在國內外學界引起轟動再到1880年就已培育出白化型、黑色非野生色和斑駁色等3種隱性毛色基因的純合子,也就有了為後人所常稱呼的小白鼠。大約到19世紀末,這些隱性株系即被引進美國加以培育,並在20世紀逐漸擴大了使用範圍,現在已被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研究。對小白鼠的研究更易獲得撥款,並非疾病研究最合適動物。
  • 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基因組編輯也被用於糾正CFTR的突變,並恢復囊性纖維化患者結腸類器官中CFTR蛋白的功能。未來的細胞療法,類器官技術將會是細胞來源之一。然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評估這些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誘導多能幹細胞帶到臨床的將是很重要的一個努力方向。
  • 豬豬可以拯救人類的器官嗎?
    :人工器官,生物3D列印技術,還有直接從實驗上培養類器官,各種各樣的人造器官給我們描繪了未來器官移植新的藍圖。前幾天有一則關於「豬3.0」器官移植技術的新聞,讓異種器官移植再次進入了公眾的視線:……楊璐菡歸國後組建的杭州啟函生物公司領銜團隊在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宣布做出有望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
  • 類器官——研究疾病的利器,再生醫學的未來
    Nature Methods 如此評價類器官技術:利用幹細胞直接誘導生成三維組織模型,為人類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方法。細胞和細胞之間通過間質連接在一起形成細胞團,由於細胞內基因的差異化表達,進而形成了各類器官和組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利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而隨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可以利用新的培養方法,將多能幹細胞或/和成體幹細胞誘導產生一些類似於體內組織或者器官的三維結構——於是,類器官誕生了。
  • 相約生物谷空中論壇,共話新興類器官
    類器官(Organoid)是體外培育的3D微器官,能高度模擬體內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類器官技術的出現全面革新了遺傳發育、幹細胞生物學和疾病發生機制的研究模式,也為臨床精準醫學的個性化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磅利器。
  • 乳腺癌類器官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前景
    文題釋義:類器官:具有幹細胞潛能的細胞進行體外三維培養後形成的細胞團,其能自我更新和自我組裝,並表現出與來源組織相似的結構特徵和功能特性,不僅能夠長期傳代培養,而且具有穩定的表型和遺傳學特性,是近年來突破發展的一種體外三維組織培養技術,備受研究人員的關注。
  • 【學術前沿】JMCB類器官專輯 | 精準搭建人體器官微模型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導讀類器官是一種由不同類型幹細胞通過自組織方式製備,能夠模擬原生器官結構和功能的一類三維「微器官模型相比傳統的二維培養模型,類器官代表著一種能夠概括整個生物體生理過程的創新技術,具有更接近生理細胞組成和行為、更穩定的基因組、更適合於生物轉染和高通量篩選等優勢。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針對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及應用潛力,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MCB) 最新推出了類器官專輯。
  • 中美冠科臺灣研討會:類器官技術與小鼠免疫模型在腫瘤新藥開發的應用研討會
    我們邀請到業內的專家們,他們將為我們帶來最具創新性的數據,同時中美冠科的科學家們也將探討我們的I/O平臺,主題包括人源靶向敲入模型和體外腫瘤類器官共培養,以及如何將它們應用於藥物開發和轉化研究領域。:10 中美冠科新藥研發平臺介紹--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簾讀14:30 以抗體自體絞鍊區當萬能抗體鎖以增加抗體藥物選擇性與安全性--高雄醫學大學鄭添祿教授15:00 腫瘤類器官簡介--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企業發展和戰略主管Kevin Buyens
  • 基因編輯技術:能讓人類永生下去?
    未來有一天,人類將利用豬培養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器官,利用腦移植治療帕金森氏症候群。這是頗有爭議的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丘奇所說的,他認為,DNA技術的進步將很快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位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培育能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豬,以及在培養皿中生長的小型大腦。
  • 類器官真的準備好了嗎?
    3D培養技術的最新發展使胚胎幹細胞或誘導多能幹細胞和成年哺乳動物幹細胞表現出顯著的自我組織特性,而由此產生的類器官可以反映不同器官如腎、肺、腸、腦和視網膜等的關鍵結構和功能特性。來源於多能幹細胞(PSC)的類器官對於了解不含幹細胞的組織(如大腦)的發育和疾病過程的機制具有重要的潛在作用。
  • 研究人員使用CRISPR-HOT新技術「塗色」 可在類器官中實現快速可靠...
    研究人員使用CRISPR-HOT新技術「塗色」 可在類器官中實現快速可靠的基因敲入  Evelyn Zhang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