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基因編輯技術在類器官中的應用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十一月

責編 | 兮

類器官可以由誘導多能幹細胞、胚胎幹細胞或者成體幹細胞產生【1】。成體幹細胞來源的類器官具有自組裝的3D結構,也能夠代表性地表現出不同器官的細胞組成以及不同組織的功能。對於一些基因敲入小鼠品系來源的類器官,由於通過基因敲入對目標基因加上了不同的「標籤」,使得此類類器官能夠成為回答多種生物過程中未解之謎的重要的、可視化的工具【2-4】。然而,精確整合外源性DNA序列到人源類器官仍然缺乏穩健的敲入方法。

2020年3月2日,荷蘭Hubrecht Institute的Hans Clevers研究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Fast and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knock-in human organoids using homology-independent CRISPR–Cas9 precision genome editing,利用非同源依賴的CRISR-Cas9技術快速高效地對人源類器官進行基因敲入,作者們將該技術命名為CRISPR–HOT(CRISPR-Cas9-mediated homology-independent organoid transgenesis),為人源類器官的內源基因敲入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平臺。

依賴於同源修復(Homology directed repair, HDR)進行基因敲入利用的是細胞進行DNA雙鏈斷裂修復的分子機制。通過CRISPR-Cas9技術可以在特定位置引入雙鏈斷裂位點。HDR對於靶向插入來說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是此過程的效率不高而且要求細胞要處於S期【5】,這大大限制了科學家們利用此技術進行基因敲入。另外,有研究表明CRISPR激活的DNA雙鏈斷裂會引起TP53的損傷響應以及誘導暫時的細胞周期滯留現象【6】。實驗發現,如果使TP53失活,會增加細胞中HDR介導的基因敲入的效率。因此,為了提高基因敲入的效率,有的實驗方法會建議通過抑制TP53的活性解決效率低下的問題【7】

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也是DNA修復系統之一,但與HDR不同的是,NHEJ在所有的細胞周期中均活躍進行,並且不需要克隆同源臂。由於NHEJ被認為是容易出錯的DNA修復系統,因此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對於其在精確的轉基因插入中作用沒有引起重視。為了避免細胞周期限制、提高基因編輯的效率,作者們將目光放在了NHEJ介導的基因敲入技術,利用NHEJ介導的基因敲入對不同人成體幹細胞類器官進行了基因敲入,為在內源水平對靶標基因的可視化研究提供了利器。

圖1 HDR與NHEJ介導的基因敲入的技術路線以及優劣比較

為了檢測利用NHEJ介導的CRISRP-Cas9技術在人類器官中進行基因敲入的方法是否可行以及與HDR介導的方式之間的對比(圖1),作者們首先建立了兩種難以進行轉染的人類器官:肝臟導管類器官及肝細胞類器官,並對此兩種不同介導方式的基因敲入技術產生的類器官進行靶標基因測序確認。作者們發現,從基因敲入效率來看,NHEJ在兩種類器官中的靶標基因敲入效率都要高於HDR介導的基因敲入方式。而且,即使是在抑制TP53的活性之後,雖然HDR介導的基因敲入方式的效率略有提高,但仍然比NHEJ介導的基因編輯效率要低,並且NHEJ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不依賴於對TP53活性的抑制,進一步簡化了基因敲入的流程也減少了其他遺傳操作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除此之外,作者們還利用NHEJ介導的CRISPR–HOT技術對目標基因加上螢光標籤,建立了人肝臟導管類器官的報告基因品系,可以利用活體成像、切片染色等方式可視化觀察內源表達的基因表達模式以及動態變化過程。另外,利用CRISPR–HOT技術也可以對多種罕見的腸道細胞來源的類器官進行靶標基因標記,用以研究這些基因在體內的功能和調節狀況。

一直以來,在肝臟細胞中有絲分裂紡錘體的定位和正確極性的建立以及紡錘體組織結構之間的調節是備受爭議的問題。作者們利用基因敲入的肝細胞類器官從三維的角度對肝細胞的分裂以及紡錘體建立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通過建立紡錘體以及組成型基因敲入的雙報告基因系統,作者們對肝細胞類器官的動態細胞分裂過程進行了監測。作者們發現,在體外肝細胞分裂過程中,不是靜止的而是有很大的變化,紡錘體的位置在細胞周期前中期和胞質分裂這兩個時期的位置相似,而在這兩個時期中間紡錘體軸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顯著旋轉。

另外,作者們還發現大多數的細胞(95%)二倍體肝細胞分裂,少數單核細胞(2–3%)分裂後變成一個雙核細胞,另外還有極少數情況會形成一個三極性的紡錘體結構,最終形成一個單核細胞和一個雙核細胞(圖2)。TP53在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在肝細胞中敲除TP53會造成多倍體以及非整倍體的出現。作者們發現,在敲除TP53後,肝細胞類器官中肝細胞的紡錘體會出現異常。這進一步說明了CRISPR–HOT技術的應用可以避免HDR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對於TP53活性抑制的依賴,減少了不必要的遺傳背景的介入。

圖2 雙報告基因肝細胞類器官中肝細胞分裂的不同方式

總的來說,Hans Clevers研究組的工作建立了不依賴於同源臂的基因編輯技術,以NHEJ為藍本建立了新穎的、穩健的基因敲入技術CRISPR–HOT,破除了之前技術對於特定細胞周期的依賴提高了基因編輯的效率,而且也去除了基因編輯方式對於TP53活性抑制的依賴,對於肝細胞等成體幹細胞來源的類器官可視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因編輯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2月20日,Hans Clevers研究組在Cell Stem Cell進行發文,題為CRISPR-based adenine editors correct nonsense mutations in a cystic fibrosis organoid biobank,利用CRISPR依賴的單鹼基編輯技術,對荷蘭的囊性纖維化疾病(Cystic Fibrosis)病人樣品建立起的類器官生物庫中的樣品的致病基因CFTR(CF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gene)基因中的突變進行編輯和修復,為臨床上囊性纖維化疾病尤其是相對罕見的突變的修復提供了相匹配的治療方案,同時也為體外進行大規模藥物篩選並對病人進行個性化醫療方案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庫(圖3)。

圖3 囊性纖維化病人類器官生物庫的建立、藥物篩選以及基因編輯修復

相關焦點

  • 科普: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爭議和未來
    2012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CRISPR,並對CRISPR(也稱為Cas9或CRISPR-Cas9)的應用感到驚訝。 CRISPR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應對一些問題的方法,如癌症,食物短缺和器官移植。 在最近的報告中,CRISPR甚至可以被用作診斷疾病的工具。 但是,與任何新技術一樣,它也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問題。
  • 關於類器官技術
    類似地,這兩個過程允許在類器官中看到自組織(框1)。在許多方面,類器官代表了體外類胚體(EB)在方法上的演變,與早期畸胎瘤相似(圖1B)。EB是PSC的3D聚集體,其以與妊娠前胚胎幾乎相同的方式經歷初始發育過程。EB可以進一步分化形成各種有組織的組織,就像畸胎瘤一樣。但是,它們在體外的生長應用類似因子來驅動特定的身份。
  • 最新研究:基因編輯豬有望成為人的器官來源
    2015年,楊璐菡與Church教授聯合創建了生物技術公司eGenesis,並擔任首席科學官。該公司致力於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可供移植的組織和器官,今年3月獲得38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在這項研究中,楊璐菡及論文的第一作者牛冬等人發現,PERVs病毒在體外不僅會從豬細胞感染人的細胞,還可在人細胞之間進行傳播。
  • 基因編輯的「雙城記」:總結展望基因編輯技術的創建與應用
    由於其具有簡便、靈敏和高效等的特點,新一代CRISPR/Cas基因組編輯技術被廣泛地使用於人細胞和一系列模式動植物等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更為重要的是,一系列基於CRISPR/Cas系統而拓展的研究新技術也在近些年被不斷地創建,並用於DNA/ RNA的標記、基因表達激活/抑制、和基因組定點鹼基的突變等。
  • 3D類腦組織中進行基因編輯和譜系追蹤的新方法
    隨後,作者利用他們所描述的這種篩選技術,對一種被稱作小頭畸形症的罕見發育狀況的相關基因進行了分析。患有小頭畸形症患者的大腦——特別是大腦的外部,即大腦皮層——比普通大腦要小得多1-3。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有二,由於神經幹細胞增殖的減少或是由於大腦發育過程中細胞死亡的增加。小頭畸形症常伴隨著一系列的基因和遺傳症候群1-3。
  • 研究人員使用CRISPR-HOT新技術「塗色」 可在類器官中實現快速可靠...
    研究人員使用CRISPR-HOT新技術「塗色」 可在類器官中實現快速可靠的基因敲入  Evelyn Zhang • 2020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當然,技術的發展讓基因編輯工具並不僅限於CRISPR,還有Cre-lox重組技木、鋅指核酸內切酶(ZFNs)編輯基因技術,以及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TALENs)定向修飾靶基因。但是Cas9和類似的酶也會在其他部位切割DNA,特別是當基因組中存在與目標相似的DNA序列時,這被稱為「脫靶效應」。而這種 「脫靶 」的結果則是不準確或不完整的編輯,這也將導致不適當的易位、倒置或大量刪除,從而造成編輯點突變,使得更容易產生健康問題。例如損壞抑制腫瘤生長的基因,可能會導致癌症。此外,由於基因不僅在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在個體的細胞之間也存在差異。
  • Nature子刊重大突破:納米顆粒實現器官特異性基因編輯!
    LNP系統還允許信使RNA (mRNA)的包封,以誘導治療性蛋白的產生,並允許基因編輯複合物全身給藥後糾正肝細胞中的致病突變。然而,在肝臟以外的組織和器官中實現治療相關的基因調控仍是一個未解之謎。特別是,合理設計和篩選可電離的陽離子脂質(或類脂質)文庫對於實現臨床應用相關劑量的肝基因沉默至關重要。
  • Cell子刊:類器官有助於研究肝癌基因的功能|研究速遞
    來自Hubrecht研究所和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類模型,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工培養的類器官(organoids,或稱微型器官),來研究肝癌中發生的突變基因對腫瘤的形成和惡化中所起的作用。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哪裡
    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後即能抵抗愛滋病。不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後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於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必要性和安全性。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當然,技術的發展讓基因編輯工具並不僅限於CRISPR,還有Cre-lox重組技木、鋅指核酸內切酶(ZFNs)編輯基因技術,以及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TALENs)定向修飾靶基因。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文/陳根基因編輯是當下生命科學領域的理論前沿與研究熱點,近二十年來基因編輯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新技術的發現,不僅重新定義了生物學研究邊界,更是引起了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大變革。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也從非人類基因擴展到人類基因,與此同時,伴隨著的人們是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質疑。
  • 簡話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技術具有載體構建簡單、可編輯位點分布廣泛、多基因編輯、成本低廉、編輯效率高等優勢。由於該技術優點多多,功能強大,因此得到迅速普及和應用。CRISPR/Cas9技術的應用從動植物基因研究和遺傳改良到創建人類遺疾病和癌症的複雜動物模型,CRISPR/Cas9及其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基因編輯工具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關研究如雨後春筍。
  • 基因編輯技術:能讓人類永生下去?
    未來有一天,人類將利用豬培養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器官,利用腦移植治療帕金森氏症候群。這是頗有爭議的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丘奇所說的,他認為,DNA技術的進步將很快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位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培育能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豬,以及在培養皿中生長的小型大腦。
  • 2015年基因編輯技術重大成果:首次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日報網12月30日電(蔡東海)基因編輯是2015年被廣為談論的一個話題,特別是基於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打開了基因缺陷治療和預防疾病蔓延的大門。從老鼠到人類胚胎,科學家已經進行廣泛的試驗。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網(Business Insider)12月28日評出2015年度基因編輯技術重大科技成果。
  • 特別訪談:基因編輯食品咋來的?能吃嗎?
    因為大多數人體內不含有α-gal糖分子,豬體內的α-gal糖分子可能會引發人體的過敏反應,這成為了人們利用豬進行肝素生產或器官移植過程中的阻礙。編者按:針對基因編輯食品在日本、美國上市的相繼獲批,《生物工程學報》特別對幾位領域內有影響力的專家老師進行了訪談。本期展示3位受訪專家的觀點,欲了解後續多位專家觀點請持續關注本刊公眾號。
  • 拯救小白鼠-類器官技術
    幹細胞通過三維培養系統培育,產生類似於整個器官的結構,這被稱為類器官。類器官來自多能幹細胞或分離的器官祖細胞,它們分化形成器官樣組織,並表現出多種細胞類型,這些細胞類型自我組織以形成與體內器官類似的結構。該技術建立在幹細胞技術以及經典的發育生物學和細胞混合實驗的基礎上。這些研究說明了器官發生期間結構組織中的兩個關鍵事件:細胞分選和有限空間內的細胞系定型。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講座回顧 | 肖顯靜: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
    講座回顧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2019年4月4日上午9:30,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肖顯靜老師應邀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做了題為《基於基因整體論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邊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