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2020-12-21 科學網

作者:李惠鈺

人體換個新器官或組織,能否像機器換個零件一樣簡單?隨著類器官列印及生物3D列印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幻與現實的距離被一步步拉近。

日前,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與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研發的一種生物3D列印新技術,10分鐘內就可以在實驗室裡列印出200個、尺寸不超過指甲蓋大小的微型腎臟類器官,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

無獨有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Matthias P. Lutolf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新型類器官列印技術——BATE,該方法成功構建了高度仿生的釐米尺度的組織,包括腸管結構、分支血管系統和管狀小腸上皮體內樣隱窩和絨毛域等,為藥物發現、診斷和再生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據報導,在中國,每年有30萬人處於等候器官移植的生死邊緣,但只有1萬餘人能通過器官移植獲得新生。而隨著類器官列印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患者能夠使用列印器官重獲新生。

強強聯合

類器官構建和3D生物列印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熱點。就目前而言,構建大尺寸的類器官體外模型以及實現更高級別的器官功能響應,一直是該領域亟須突破的技術瓶頸。

生物3D列印技術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對細胞的沉積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實現細胞和生物材料的精準空間排列。不過,該方法依舊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無法很好通過細胞自組織過程實現宏觀組織的構建。

類器官製造技術同樣有它的局限。當前,幹細胞衍生的類器官被認為最有希望構建工程方法無法比擬的組織結構。但是,由於類器官難以生長到毫米級以上,因此缺乏體內器官的大尺寸結構特徵,這也限制了該技術在體外仿生模型和再生醫學領域的發展。

如果有一種方法,將類器官製造技術和生物3D列印技術的優勢相結合,便有望構建高度仿生的釐米級宏觀組織。BATE技術便是最具潛力的一種。

研究指出,該技術用可形成器官的幹細胞作為自組織過程的構建單元,這些構建單元在空間上排列以形成相互連接且不斷進化的細胞結構。因此,每種形成類器官的細胞或細胞聚集體,都按照3D列印過程中施加的幾何形狀約束融合併重組。科學家使用這種策略,可列印出具有關鍵細胞類型的宏觀組織,例如薄壁組織及其相應基質,或含有各種上皮細胞的胃腸道。

「細胞球作為生物3D列印的原料有不少報導,但該工作又推進了一步,將功能化更好的類器官作為列印材料。」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賀永點評道,「通過列印,在誘導自組裝的培養基中對自組裝構建單元(幹細胞球)進行精準空間排列,進而使其通過類器官自組裝過程得到宏觀組織。」

優勢突出

為了實現實時可視地控制、調節列印過程,研究人員還將一個微擠出系統和顯微鏡(自帶三維運動臺)相結合,構建了一個自帶顯微圖像實時觀察的列印系統。

基於顯微鏡的生物列印設備,依次抽吸細胞並將細胞準確沉積在細胞外基質水凝膠的液體前體內部,再通過調節噴嘴尺寸、流速和列印速度,控制最終的細胞密度。

「整個方法的優勢在於能更快、更好地形成組織功能。」賀永對記者表示,顯微成像能實時跟蹤所列印細胞的發育和新組織的出現,進而在合適的時機和位置精確放置不同類型類器官,從而實現更好的自組裝過程。

研究人員還提出,未來可基於自動顯微鏡實現時空結合的生物3D列印,即列印第一種組織,並培養發育出一定的功能和形態,再基於顯微成像,放回印表機,在第一種組織周邊列印第二種組織,最終在空間和時間上都能精準控制組織的發育。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採用類器官構建技術常用的膠原等作為墨水材料,這些材料均來源於天然組織,生物活性好、強度低,不會阻礙幹細胞後續的自組織發育。通過優化墨水參數和列印參數,BATE技術可實現超高細胞密度墨水的列印(每毫升108個細胞),並保持良好的細胞活性。

在重慶大學教授劉靂宇看來,實現超高濃度的細胞三維列印是BATE技術的優勢之一。他對《中國科學報》表示,相比現有的類器官和3D生物列印技術,BATE技術還可以實現細胞和生物材料的精準空間排列,快速構建大尺寸(釐米級)含細胞外基質的仿生組織結構。

劉靂宇表示,BATE技術另外一個優勢是,工程排列的細胞經分化和自組織過程,形成具有顯著時空排列的多組織特徵,滿足類器官培養中多種組織或器官整合的需求。

潛力待挖

未來,BATE可為幹細胞和再生醫學提供新的方法,為工程化自組織、功能化組織甚至多種組織組合提供強大的工具。

不過,賀永表示,作為構建組織的原材料,列印時對類器官結構的尺寸均一性以及生物功能穩定性都有較高的要求,否則可重複性差,難以進一步推廣應用。他建議後續圍繞這一需求,深化類器官相關研究。

劉靂宇則建議,未來,通過BATE技術製備的高度仿生的釐米級宏觀組織及類器官模型,可充分將生物工程的技術與各類學科,如醫學、生物學、物理學、影像學等相結合,然後針對新型藥物研發、再生醫學研究、發病機制探索以及臨床個體化診療等具體方向,進行更加深入的融合式研究,從而發揮巨大的應用潛力。

「人體系統非常複雜,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用有限技術製成的器官對接無限複雜的人體系統,應對生命是3D生物列印發展的最大困難。」中國3D列印技術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周功耀表示,即使人工器官在體外功能正常,一旦植入體內,是否能運作、產生毒素以及有哪些副作用目前都不得而知。

在他看來,3D生物列印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和個體實例的出現是好事,但在植入人體前還要做大量實驗、積累並分析大量數據,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0803-5

(原標題:類器官列印:讓夢想接近現實)

相關焦點

  • 每年30萬國人等待移植!類器官列印能否派上用場
    作者 | 李惠鈺人體換個新器官或組織,能否像機器換個零件一樣簡單?隨著類器官列印及生物3D列印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幻與現實的距離被一步步拉近。日前,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與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研發的一種生物3D列印新技術,10分鐘內就可以在實驗室裡列印出200個、尺寸不超過指甲蓋大小的微型腎臟類器官,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無獨有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Matthias P.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類技術的影響力可能遠不局限於超市中的化妝品區域。如果皮膚能夠在實驗室中列印出來,不難想到它將會被應用於治療嚴重燒燙傷的皮膚。目前,皮膚移植手術是最常見的皮膚燒燙傷治療方式,但它會導致出血和感染,復原時間也通常很長。與此同時,合成毛囊的開發似乎為可減少脫髮的商用產品或者移植奠定基礎。
  • 終有一天,或許我們不再需要器官移植
    移植技術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又有哪些新突破?移植,好像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全世界的醫生都認為完全不可能實現。仔細想想,人體是多麼複雜的一個系統。器官能從一個人的身體裡拿出來,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上,而且這個器官還能重新啟動。
  • 科幻裡的人造器官,已經成真了嗎?
    人們為了醫學上能更好地治癒病人,已經在替代器官這條路上探究了上百年,從最早的器官移植,再到近十幾年來人造器官的逐漸完善,再到近年來通過幹細胞培養形成類器官。科幻,也許即將成真。這二者結合的成果,3D生物列印,就可以通過3D列印構建出支架,再將細胞也「列印」上去,在移植過程中細胞生長,同時支架又可以維持形態。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人工器官時代正在到來,未來還需要器官移植嗎?
    ——部分原因在於一些最需要的移植器官只有在一個人死後才能捐獻。舉例來說,最近來自英國心臟基金會(BHF)的數據顯示,英國等待心臟移植的病人人數在過去十年裡增長了162%。現在,距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成功50年後,專家們相信我們可能正在接近一個不再需要器官移植的時代。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雖然沒有成功,但他敏銳地發現了移植物和接受移植的動物之間存在的問題,並表示需要在移植之前調控供體器官,或者對受體進行某種調節,以讓供體器官適應接受移植的動物的血清,這一想法比「免疫排斥」的概念早了幾十年。他甚至想到了,將射線或者苯這樣的化學物質應用到移植接受者身上,減少淋巴細胞的數量,以延長移植物在受體身上的壽命——這種方法在幾十年後真的被用於移植後抗免疫排斥。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自從有了3D列印技術,生物學家們開始放棄分層培養細胞的做法,著手研究三維器官培養物,即類器官。類器官有望減少對動物試驗的需求,並提供改進的模型來了解疾病的發生過程。研究人員估計,可能在10到15年內列印出定製化的器官和組織,從而解決捐贈器官不足和移植排異的風險。同時,這項創新技術還可以用來進行藥物篩選。 科學家們從患者身上採集了脂肪組織,並且將其中的細胞和非細胞物質分離開來。分離出的細胞隨後與特製的列印材料混合到一起列印出適合患者的心臟組織。
  • 3D列印器官 萬億規模市場啟動
    有消息稱,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20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發表報告稱,他們利用牛耳細胞在3D印表機中列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於先天畸形兒童的器官移植。分析人士指出,3D列印將帶來工業的變革,改變傳統的製造方式,而人體器官列印更是能實現人類對健康的追求,甚至對人類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 3D列印人體器官已成現實:耳朵、肌肉、骨骼甚至腎
    3D 列印技術在醫學上取得巨大的進展:研究者利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而且能夠實現正常的功能。近日,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宣布,他們使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活著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後,能夠發揮正常的器官功能。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3D生物列印新技術向人造器官移植邁出一大步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
  • 未來3D列印有望破解器官移植窘境 大批量「定製」將進入醫療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教授透露,大批量「定製」將進入醫療領域,「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等待器官移植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死結3D列印可能會解開。在未來10年、20年當中,可能使得再生醫學現狀完全得到改變」。
  • 3D列印器官,到底可以移植了嗎?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通過生物3D列印技術,人們已經「製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麼,我們離器官列印和應用還有多遠?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些科技新聞,比如,研究人員為一隻實驗老鼠列印出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後,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並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裡。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以最常見的心臟移植為例,全球每年大約有1790萬人因為各種心臟疾病而死亡,而相應的器官移植比例僅佔0.04%。器官移植面臨著巨大缺口。那麼,為什麼不用3D列印技術列印一個呢?若這項技術能夠發展成熟,無疑能夠解決器官移植領域長期存在的供體短缺和免疫排斥反應等多方面的問題,為患者帶來福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直至今日3D生物列印技術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仍十分少,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3D列印製造的「人體」器官,真的可以移植嗎?看完解開多年疑惑
    從3D列印誕生以來,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甚至在航空登高精度製造行業,更是推陳出新。將一些先進的製造技術進修了進一步的擴大,當然很多領域的推出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一領域更多的可能性。而近期3D列印製造人體器官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很多人看到這一運用。
  • 體內修復受損組織和器官,不再是科幻電影裡的想像
    受傷後自我修復,是科幻作品裡一個常見的設定。《終結者》的 T-1000 機器人,身體由液態金屬構成,被摧毀後能自己恢復。《X 戰警》中,金剛狼的突變能力,讓他可以在短短幾秒內再生受損組織。《超驗駭客》的科學家威爾,利用納米技術,修復了人體受傷的部分。科幻作品所呈現,無需外科手術、在人體內進行自我修復,離現實依舊遙遠。
  • 3D列印,給眾多需要器官的患者福音!不要放棄!
    3D列印想必眾多關注科技的人都是有所了解的,但以前都認為3D列印也就是列印一些複雜的立體物件。也就是說3D列印通常是採用數位技術材料來實現的。常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被用於製造模型,後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列印而成的。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莊一強:小奧事件廣受關注,是和該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密切相關的——他是中國向世界承諾自今年1月1日起不再使用死囚器官後,第一個給中國公民捐獻器官的外國人。  北青報:在給法國駐華大使的致謝函中有段話這樣寫道,「當得知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已經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將公民自願捐獻器官作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中國器官自願捐獻流程完全符合國際標準流程之後,其父母主動向院方提出自願捐獻小奧的器官並知會法國大使館」。這是否意味著,小奧父母的「義舉」是在中國承諾拒用死囚器官的前提下進行的?
  • 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擁有了3D生物印表機,就如同換掉機器上的老舊零件,我們將無需為尋找稀缺的捐獻器官而擔心;實現了人工智慧,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複雜工作,面對可能存在的威脅與挑戰,人類的發展或許又將迎來新的紀元;建立了量子通信網絡,基於量子信息傳輸的高效和絕對安全性,更多的將享受到新一代通信技術可能帶來的新變化……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