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工程師曾暄茗 發表於 2018-10-28 09:46:34

GeIMA生物墨水列印的耳朵

GeIMA生物墨水列印的器官

生物3D列印,就如同切土豆的逆過程,即將土豆片、土豆絲、土豆丁及土豆泥反向組裝成土豆。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近日,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賀永帶領的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該方法能夠操控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或微纖維,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相關論文先後刊登在SMALL雜誌上。

不過,賀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很多人認為生物3D列印已經無所不能,甚至覺得很快就可列印心肝腎肺等器官,實現器官移植,然而,事實上生物3D列印還遠未達到我們最初器官列印的設想,體外列印能夠用於移植的活性器官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目前的生物3D列印,有兩個重要應用,其一是構造人體器官模型,從而為疾病機理研究、腫瘤的個性化治療等提供更為高效的手段;其二是為器官/組織的局部缺損、功能喪失等提供更高效的修復手段。

為體外重建器官提供新思路

生物3D列印也叫細胞列印,是指操縱細胞「生物墨水」構造活性結構的過程,而開發合適的生物墨水一直是生物3D列印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賀永告訴記者,「生物墨水」首先要具備非常好的生物活性、類似體內的細胞外基質環境,便於列印後的細胞進一步發育,並建立細胞彼此間的通信。另外,在列印過程中還要求「生物墨水」必須具有很好的流動性,列印後能很快固化以便於固定成型。

甲基丙烯酸化水凝膠(GelMA)就是一種光敏性生物水凝膠,兼備較強的可加工性和生物相容性,是組織工程、生物醫學、生物製造等領域的熱門材料。不過,GelMA的固化時間稍長(約3~5秒),同時載細胞的GelMA黏度較低,導致其直接製造難度較大。賀永教授課題組多年從事生物3D列印研究,已成功實現GelMA「生物墨水」及生物3D印表機的產業化。

「如果能高效實現GelMA微纖維的製造,就有望發展出基於微纖維的迷你組織。」受到旋繩效應的啟發,賀永課題組開發出了一種同軸生物列印技術。通過該技術,賀永課題組列印出包裹人臍帶靜脈內皮細胞的直血管和螺旋血管迷你組織,細胞在GelMA裡可以增殖伸展並遷移。有趣的是,隨著培養時間的加長,內皮細胞還遷移到了GelMA纖維外壁,並建立連接形成類似血管的內皮管腔。

此外,賀永課題組還致力於構建基於微球的迷你組織,他們將不同的細胞製成「生物墨水」,在一個微流控晶片噴頭的控制下,一點點「吐」出「墨水」。「在一股微氣流的吹動下,噴頭吐出的液滴不會馬上落下,而是旋轉起來,此時再根據數學建模控制不同組分『生物墨水』下降的方向,就能形成精緻的立體結構。」賀永說,「這個過程有點像在轉動的蛋糕模具上裱花,讓不同細胞形成特定的立體『編隊』。」賀永課題組用兩種分別混合了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和人臍帶靜脈內皮細胞的「生物墨水」,同步列印出了螺旋形的微球,經過幾天實驗室培養便形成了骨類器官。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微球內製造出螺旋面、玫瑰花、太極等複雜三維結構。

「這一技術的精度可以達到單細胞解析度。」賀永說,與現有生物製造方法相比,其特點是實現了在微小空間內三維結構的可控成型,為體外重建類器官、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主攻解決「神似」問題

目前,生物3D技術已經從傳統僅注重結構和形狀的製造,拓展到構建體外細胞結構體和生物裝置,並應用於再生醫學、病理學、藥理學和藥物檢測模型,以及基於細胞和微流體裝置的細胞、組織、器官等高級生物和醫療器械產品。

此前在2018中國增材製造大會上,清華大學生物製造中心主任孫偉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細胞列印最關注三個問題:第一能不能列印;第二列印後能不能成型,不能形成孔結構就沒有辦法把營養液放進去,列印結構內部細胞就會死;第三把細胞活著列印出來之後,細胞能不能具有功能。

「生物3D列印的關鍵就是要注意選擇什麼樣的噴頭、材料、黏稠度,才能使得這個細胞打出來後,至少保證90%以上的成活率。」孫偉說,他們課題組就利用明膠和海藻酸鈉組合成「生物墨水」進行列印,這種「生物墨水」具有可以隨溫度而變化的趨勢,能夠通過調控溫度使得「生物墨水」在列印時延遲性最小。

實際上,清華大學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從事生物3D列印的研究,清華大學生物製造中心教授徐弢還將生物3D列印應用在了神經科學領域。在生物3D列印神經鞘管方面,他們團隊利用製造學的優勢,通過列印微孔多通道結構的神經導管,在早期進行神經生長因子灌注。植入3個月後發現,與未灌注神經生長因子的神經導管相比,灌注有神經生長因子的神經導管具有更好的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

為了使得生物3D 列印的成果更加仿生,徐弢團隊還採用了「同軸列印+納米膜製造神經纖維束」的方法,把神經幹細胞做成像線一樣的細胞線,線的中心是神經幹細胞,周圍包裹著的則是神經的支撐細胞,這些細胞不斷地產生著營養因子。

「同軸列印的方式,即在中心列印神經幹細胞,在周邊列印支撐細胞,最終以條索狀的形式列印出來,然後將條索包裹起來。」徐弢表示,通過實驗發現,這種狀態下纖維束細胞的存活率相當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出了神經生長因子。

在賀永看來,生物3D列印的發展就是要解決「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實現生物3D列印的功能化突破和應用。列印結構後續的功能化是評價列印性能的金標準,也是生物3D列印的最終目的。

解決器官移植仍需時日

賀永告訴記者,細胞被水凝膠包裹的狀態,就如同果凍裡面有一堆的水果丁,列印過程中,如果機械力、溫度等工藝控制不好,都會對細胞造成損傷。不過,目前生物3D列印的工藝已經非常穩定,細胞存活率基本都可以達到90%以上。

不過,他也同時指出,生物3D列印目前還只能列印一些比較簡單的組織,比如皮膚、血管等,要想實現列印出的肝臟等複雜器官同樣「神似」,實現複雜器官的全功能重建,至少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教授餘家闊也表示,雖然2015年3D列印的腎臟組織成功問世,但也僅是供醫學研究使用,不能真正應用於器官移植,因為其安全性和實用性還有待探究,3D列印的器官在植入人體前還需經過大量的實驗與數據分析。

餘家闊認為,3D列印器官存在的困難主要包括列印材料以及細胞太過微小與脆弱,以及植入人體後能否自然銜接融合同時不產生排異反應。他覺得,未來3D列印器官的趨勢將是以可吸收性生物材料作為載體、以細胞培養為基礎,在體外構成組織保護細胞。對於人體器官也將在研究其營養供應與代謝的基礎上,解決經3D列印技術培養出的組織體植入問題。

徐弢則表示,未來生物3D列印技術發展的機會越來越多,只有更多地與醫療、臨床和基礎科學相結合,才能形成多贏的局面。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加藤霍爾姆在18歲那年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當時他認識到,如果這臺機器有潛力列印器官,就像他父親說的那樣,那它就有潛力徹底改變醫療行業。用於救命用移植的器官在全球各地都非常短缺。例如,在英國,現在要進行腎臟移植的話,通過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你平均要等待944天之久。肝臟、肺和其它的器官同樣供不應求。移植組織的缺乏,據估計是美國的頭號死亡原因。
  • 3D列印器官,到底可以移植了嗎?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通過生物3D列印技術,人們已經「製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麼,我們離器官列印和應用還有多遠?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些科技新聞,比如,研究人員為一隻實驗老鼠列印出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後,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並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裡。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據IDTechEx預測,到2025年,全球3D列印市場需求為70億美元,預計其中一半來自3D生物列印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能夠3D列印納米級的結構。那麼,到底3D列印器官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麼?目前在醫療中主要用於哪些方面呢?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加入不同菌種形成不同三維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告了一項3D生物列印領域的最新突破:歐洲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種包含細菌的
  • 3D列印製造的「人體」器官,真的可以移植嗎?看完解開多年疑惑
    從3D列印誕生以來,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甚至在航空登高精度製造行業,更是推陳出新。將一些先進的製造技術進修了進一步的擴大,當然很多領域的推出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一領域更多的可能性。而近期3D列印製造人體器官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很多人看到這一運用。
  • 3D生物列印新技術向人造器官移植邁出一大步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20世紀50、60年代,當時獲得器官的流程是,醫生必須要等捐獻者的心臟停搏,被宣告死亡(當時的死亡按照「三無」標準:沒有心跳、沒有血壓、沒有呼吸),然後獲得家屬的同意,再把捐獻者帶到手術室摘除器官(如腎臟)。這意味著在獲取器官之前會等待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器官沒有血流和氧氣,這段時間會對器官造成不利影響。在心臟移植實現後,這一問題就更加明顯。
  • 3D列印新突破!空中微流體技術或將造福器官移植患者
    3D列印這門技術早在1986年就已經誕生了,當時是由美國的科學家查克·赫爾所發明。但礙於技術不夠成熟,知曉3D列印技術的人少之又少。但在近幾年,科學進步飛速,這項頗為冷門的技術突然又火了起來。人們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
  •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據報導,在中國,每年有30萬人處於等候器官移植的生死邊緣,但只有1萬餘人能通過器官移植獲得新生。而隨著類器官列印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患者能夠使用列印器官重獲新生。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以最常見的心臟移植為例,全球每年大約有1790萬人因為各種心臟疾病而死亡,而相應的器官移植比例僅佔0.04%。器官移植面臨著巨大缺口。那麼,為什麼不用3D列印技術列印一個呢?若這項技術能夠發展成熟,無疑能夠解決器官移植領域長期存在的供體短缺和免疫排斥反應等多方面的問題,為患者帶來福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直至今日3D生物列印技術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仍十分少,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安雯  根據美國器官共享網絡(UNOS)——管理全國器官移植系統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平均平均每天有20人死於等待器官移植。雖然現在每年有超過3萬例移植手術,但是還有超過11.3萬名患者在等候器官移植。
  • 3D列印器官,你夠膽要嗎?
    、骨頭和肌肉組織,移植到動物身上後都能保持活性。使用生物墨水建造模型,所謂生物墨水,就是組成人體器官的細胞,通過粘結劑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有時候也會使用幹細胞等物質,主要是為了確保植入後不會有排斥反應。3.一旦器官被列印出來,需要立即放到生物孵化器中,這樣才能保持活性。而今,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身上後,它們能夠發揮正常的功能。那就意味著,這項技術未來發展成熟後,可能解決人造器官移植難題。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其中3D列印人工椎體於2016年獲批上市,為世界首例獲批上市的3D列印人工椎體。
  • 3D列印器官?!對,你沒有看錯
    我浙機械工程學院傅建中教授課題組日前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器官列印工藝,在列印組織結構的同時列印出內部的營養輸送通道,成功解決了3D列印細胞的營養維持問題。  有了營養,細胞就能「活」得更久,這使得大尺寸器官3D列印成為可能!
  • 每年30萬國人等待移植!類器官列印能否派上用場
    日前,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與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研發的一種生物3D列印新技術,10分鐘內就可以在實驗室裡列印出200個、尺寸不超過指甲蓋大小的微型腎臟類器官,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無獨有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Matthias P.
  • 3D列印器官 萬億規模市場啟動
    有消息稱,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20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發表報告稱,他們利用牛耳細胞在3D印表機中列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於先天畸形兒童的器官移植。分析人士指出,3D列印將帶來工業的變革,改變傳統的製造方式,而人體器官列印更是能實現人類對健康的追求,甚至對人類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 未來3D列印有望破解器官移植窘境 大批量「定製」將進入醫療領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教授透露,大批量「定製」將進入醫療領域,「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等待器官移植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死結3D列印可能會解開。在未來10年、20年當中,可能使得再生醫學現狀完全得到改變」。
  • 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
  • 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這時候,醫院用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一個全新的器官移植到你體內,就像換掉一個機器上的老舊零件一樣簡單……藉助於科技的發展,這個以前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場景,已經不是天方夜譚。  記者近期採訪發現,近些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國內外獲得飛速發展,運用該技術列印出的手術模型已經開始在一些醫院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