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2020-12-06 農民龍拍天下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

活細胞3D列印技術遵循標準3D列印方法的同時,又進行了一點改變。根據給定的CAD文件,印表機逐層放置材料構建形狀。生物印表機使用生物墨水而不是金屬或塑料作為材料。生物墨水中含有活細胞,它們存在於海藻酸鹽或明膠等粘性物質之中。細胞通常建立在支架上,用來支撐和保護細胞。

目前有許多最新研究進展推動了3D生物列印領域的發展。以下是其中六項主要研究進展。

1. 列印帶有血管的活體皮膚

倫斯勒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從人體皮膚細胞中提取的液體生物墨水列印了人造皮膚,然後在皮膚內自然生成血管系統。

倫斯勒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從人體皮膚細胞中提取的液體生物墨水列印了人造皮膚。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倫斯勒爾理工學院化學及生物工程學教授Pankaj Karande說,有了正常的血管系統來循環血液,患者可以更快地吸收移植組織。他表示,雖然生物工程師已經成功地列印了活體組織,但其中很少有項目涉及血管。

「脈管系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宿主和移植器官相互交流的方式。」Karande說,「如果皮膚替代物不被人體排斥,則宿主與移植器官之間的溝通至關重要。」

目前,需要植皮的患者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自體植皮,即醫生刮去一塊健康皮膚覆蓋受損區域;另一種是用牛膠原蛋白、聚合物泡沫等製成的人造皮膚產品。兩種方式各有缺點。自體植皮會造成疼痛並產生新傷口。Karande補充說,人造皮膚產品有一系列局限性,它們通常只是暫時性的,不能覆蓋深部傷口,或者與人體皮膚不相像。

Karande表示,目前其團隊的治療方法仍處於基礎研究階段。

2. 培養可發育為組織的細胞

休斯頓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他們用來搭建支架的塑料絲束上刻出凹槽。然後,他們在凹槽中植入可促進新組織生長的細胞或其他生物活性劑。

萊斯大學研究人員發明的這種生物相容性植入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解,最後只留下自然組織。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萊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Antonios Mikos說,與許多實驗室正在研發的細胞支撐水凝膠支架不同,這一過程產生的硬植入體可以通過手術移植來癒合骨骼、軟骨或肌肉。這種生物相容性植入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解,最後只留下自然組織。

他表示,在通常情況下,3D列印的支架會均勻地植入細胞。

「要想在支架的不同位置植入不同的細胞群,以前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是現在可以了。」他說。

Mikos稱:「這種技術主要的創新點是能夠在空間上裝載擁有不同類型細胞群和不同生物活性分子的3D列印支架。」

3. 人體心臟部分的生物列印

據卡內基梅隆大學發明這項技術的研究人員說,這種首創的方法使組織工程領域向3D列印全尺寸成人心臟又邁進了一步。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3D生物列印技術構造了人體心臟的功能性部件,比如圖中的心臟瓣膜

這種技術被稱為「懸浮水凝膠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技術」(FRESH),它克服了現有的3D生物列印療法帶來的挑戰。生物醫學工程教授Adam Feinberg所在的「再生生物材料和療法團隊」曾負責過這項工作,他表示,使用柔軟的活體材料,能達到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和逼真度。

人體的每個器官,例如心臟,都是由稱為細胞外基質(ECM)的生物支架聚集在一起的特化細胞所構建的。這種細胞外基質蛋白構建的網絡為細胞提供了正常功能所需的結構和生物化學信號。

Feinberg稱,到目前為止,傳統的生物構建方法無法重造複雜的細胞外基質結構。

「研究表明,使用細胞和膠原蛋白,可以列印出真正的功能性部分,比如心臟瓣膜或正在搏動的較小心室。」他說,「通過應用人體心臟的核磁共振(MRI)數據,能夠精確地重造專門針對患者的解剖結構,並對膠原蛋白和人體心臟細胞進行3D生物列印。」

Feinberg實驗室的博士生Andrew Hudson表示,由於膠原蛋白初始形態是流體,因此對它進行3D列印很困難。

「如果嘗試在空中列印它,它只會在你的構建平臺上形成水坑。」Hudson說,「我們目前已經開發出一種防止它變形的技術。」

「懸浮水凝膠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技術」可讓膠原蛋白在凝膠支撐槽中逐層沉積,使膠原蛋白就地凝固,不會被移出支撐槽。列印完成後,將凝膠從室溫加熱到人體溫度,使支撐凝膠融化,研究人員就可以在不破壞由膠原蛋白或細胞組成的列印結構的情況下,將支撐凝膠移除。

4. 3D列印生物材料皮膚修復傷口

另一項最新研究進展是手持式3D印表機,它可以將生物材料皮膚塗敷在大面積燒傷傷口上。這種生物材料也能加速癒合過程。

手持式3D印表機將生物材料製成的傷口癒合帶覆蓋在燒傷傷口上。

該設備由多倫多大學和多倫多日溪醫院的研究人員研製,它可以將生物墨水以帶狀逐條地塗敷在燒傷傷口上。這種生物材料由生物墨水製成,其本身是由間充質幹細胞(MSCs)組成,這些幹細胞根據環境的不同而分化為特殊的細胞類型。

生物醫學博士研究生Richard Cheng說,在這種情況下,間充質幹細胞材料可促進皮膚再生並減少疤痕。RichardCheng是該學校機械工程副教授Axel Guenther所主導的項目的負責人。

「我們之前已證實可以將細胞塗敷在燒傷傷口上,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對傷口癒合有任何好處;現在我們已經證明了這一點,」Guenther說。

當該研究團隊於2018年推出其第一臺皮膚印表機原型時,人們認為它是同類設備中第一款能就地形成組織,並在兩分鐘或更短時間內塗敷並讓組織固定到位的設備。

5. 創造人體組織的可列印生物墨水

德克薩斯A&M大學機械工程學副教授Akhilesh Gaharwar說,針對患者的3D列印骨移植可以為患有關節炎、骨折、口腔感染和顱面缺陷的患者提供創新型療法。目前他的研究團隊正在負責這項研究。

他表示,他們研製的生物墨水能同時滿足3D列印和組織工程的需求,很好地解決了生物墨水稀缺的問題。

德克薩斯A&M大學研究團隊研製的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NICE)生物墨水配方專門用於列印3D骨骼。

「理想的生物墨水必須在經過擠壓後能形成穩定的3D結構,同時能在列印過程中和列印後保護細胞,並為重塑目標組織提供適當的環境。」Gaharwar說,「但遺憾的是,傳統的水凝膠很不牢固,列印效果較差。」

該團隊研製的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NICE)生物墨水配方專門用於列印3D骨骼。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生物墨水是兩種強化技術的結合。這兩種技術結合應用,能將列印效果進行有效強化,使骨骼結構更加堅固。Gaharwar表示,這種生物墨水可以精確地控制物理性能和降解特性,可對3D結構的物理彈性和纖維化結構進行自定義。

一旦生物列印過程完成,充滿細胞的納米工程離子-共價糾纏網絡就會交聯,形成更牢固的支架。通過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已經能夠對人體部位進行細胞友好型全方位重造,包括耳朵、血管、軟骨和骨段。

6. 脊髓生物列印切片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取得了3D列印人體器官替代品方面的進步。

雖然大多數3D生物列印技術都是在培養皿中完成的,但該校研究團隊的實驗卻能夠在實驗鼠身上完成。

該校的科學家們列印出由軟凝膠製成的小型植入體,然後用神經幹細胞填充它們

科學家們首先列印出由軟凝膠製成的小型植入體,再用神經幹細胞填充它們。然後通過手術將這些植入體放入老鼠脊髓的小縫隙裡。該校納米工程教授、團隊負責人Shaochen Chen說,這種精確的3D列印技術讓軟凝膠和細胞基質能夠精確地嵌入縫隙或傷口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神經細胞和軸突在動物脊髓切面處生長並形成新的連接。這些神經細胞不僅彼此相連,而且與作為宿主的實驗鼠的脊髓組織以及循環系統相連。該校神經科學教授Mark Tuszinski稱,實驗室培育的細胞隨後成功地彌合了脊髓的縫隙,並部分恢復了動物後肢的運動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生物列印組織可以用來測試藥物的治療效果,並最終實現3D生物列印技術目標:列印出可以培養的完整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

相關焦點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據IDTechEx預測,到2025年,全球3D列印市場需求為70億美元,預計其中一半來自3D生物列印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能夠3D列印納米級的結構。那麼,到底3D列印器官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麼?目前在醫療中主要用於哪些方面呢?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安雯  根據美國器官共享網絡(UNOS)——管理全國器官移植系統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平均平均每天有20人死於等待器官移植。雖然現在每年有超過3萬例移植手術,但是還有超過11.3萬名患者在等候器官移植。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網易科技訊7月31日消息,《衛報》網站撰文指出,我們距離3D生物列印人體器官還有多遠呢?但差得並不是很遠:加藤霍爾姆認為,生物列印皮膚可能還有5年就可以實現。「10年內,我們將開始看到一些軟骨植入案例,不管是部分軟骨還是整個軟骨的植入。」他說,「器官更換,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以實現。」他笑著補充道:「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以實現。」不可避免地,生物列印已經引發了一些倫理擔憂。它們包括:擔心人造皮膚和植入物的質量和有效性,指責生物列印將會讓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還用於人體永久植入物。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
  • 3D列印器官,到底可以移植了嗎?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通過生物3D列印技術,人們已經「製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麼,我們離器官列印和應用還有多遠?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些科技新聞,比如,研究人員為一隻實驗老鼠列印出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後,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並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裡。
  • 世界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 將來有望移植人體
    下一步該心臟將會在實驗室中繼續培養以完善其泵血功能,然後再嘗試在動物身上移植。該研究首席作者、特拉維夫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學院教授Tal Dvir表示:「過去曾經有人成功3D列印過心臟,但使用的不是生物材料,也並未列印出細胞或者血管。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1954年12月23日,美國波士頓布萊根醫院,約瑟夫·默裡(左三)正在進行首例成功的器官移植手術。實現了同卵雙胞胎之間的腎移植後,默裡又將目光轉向了把移植推廣到大量沒有同卵雙胞胎的腎衰竭患者身上。上世紀50年代,對戰爭中遭受過核輻射的倖存者進行的研究發現,輻射可以破壞免疫系統,或許可以將其應用於器官移植中。
  • 2020年九大生物3D列印技術進展,為未來的器官移植鋪路
    研究人員成功地證明了由軟性水凝膠製成的大型生物列印心臟組織構造可以實現,並可以外科培訓應用。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已經接近模擬生成血管所需的體內條件,克服了3D列印血管化的併發症。這項工作使生物列印界離創造移植用的器官和組織又近了一步。
  • 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
  • 3D生物列印肝臟類器官可延長肝功能衰竭小鼠的存活時間
    2015年,北京協和醫院毛一雷教授成功在該領域取得突破並在當年舉行的十五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作了報告,其研究團隊成功在3D列印細胞結構中實現了膽管網廣泛分布,提高了三維結構的物質交換能力,最終得到了體外能長期存活的具有藥物代謝功能的人體類肝組織【5】。
  • 器官移植不再需要苦等?類器官列印將科幻拉近現實
    ,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而隨著類器官列印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患者能夠使用列印器官重獲新生。研究人員還提出,未來可基於自動顯微鏡實現時空結合的生物3D列印,即列印第一種組織,並培養發育出一定的功能和形態,再基於顯微成像,放回印表機,在第一種組織周邊列印第二種組織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藥明康德AI/報導 人體組織器官的最大弱點之一就是,不能再生。一旦由於各種事故導致器官不可逆損傷或病變,除了找到血型一致的器官捐獻者外,患者只能承受器官損傷或病變所帶來的痛苦甚至死亡。但是,找到血型一致的器官何其困難!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每年30萬國人等待移植!類器官列印能否派上用場
    日前,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與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研發的一種生物3D列印新技術,10分鐘內就可以在實驗室裡列印出200個、尺寸不超過指甲蓋大小的微型腎臟類器官,有望推動生物列印腎臟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無獨有偶,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Matthias P.
  • 我們距離3D列印活器官還有多遠?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在醫學和牙科領域使用3D列印技術來製作種植體、義齒和模型,供外科醫生在切割病人之前進行練習。但是,許多研究人員已經超越了用塑料和金屬列印--用細胞列印,然後形成活的人體組織。目前還沒有人列印出功能齊全、可移植的人體器官,但科學家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他們正在製造可用於藥物測試的組織塊,並設計出克服再造人體複雜生物學挑戰的方法。
  • 3D列印人體器官已成現實:耳朵、肌肉、骨骼甚至腎
    3D 列印技術在醫學上取得巨大的進展:研究者利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而且能夠實現正常的功能。近日,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宣布,他們使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活著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後,能夠發揮正常的器官功能。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科學網—操控「生物墨水」列印人體「零件」
    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