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2020-08-28 隔壁小書童王小


3D列印也稱為「增材製造」,它是一種新型的快速成型技術,與傳統的減材製造工藝不同,3D列印是以數據設計文件為基礎,主要利用計算機三維繪圖軟體進行不同列印產品3D模型構建,並通過對多種複合材料的逐層堆積粘結成型,以構造成三維物體。


現代意義上的3D列印技術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於美國。Charles.Hull(3Dsystems公司創始人)和Scott Crump(Stratasys公司創始人)是3D列印技術的先驅人物,3D列印與傳統製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產品的成型過程上。3D列印可以克服一些傳統製造上無法完成的設計,製作出更複雜的結構。


3D列印誕生以後,隨著技術的進步,3D印表機變得廉價和無處不在。目前,3D列印設備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消費電子、工業、醫療、建築等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越來越成熟,它的應用範圍將越來越廣,未來將深刻的改變世界製造業的理念、方法和格局。


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發展空間巨大,從醫學角度看3D列印技術有幾個特點,即因人制宜、就地製作、不限數量、節約成本。正好滿足個體化、精準化醫療的需求。3D列印在醫療行業甚至整個生命科學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D列印技術除了應用於體外醫療器械包括醫療模型、醫療器械——如假肢、助聽器、齒科手術模板等。還用於人體永久植入物。對人身體各部位的複製是高度定製化的產品,通過3D列印這些部件可以與身體完全契合,與身體融為一體。以骨骼為例,當人體的某塊骨骼需要置換,可掃描對稱的骨骼,再列印出相應的骨骼,最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


目前對於3D列印骨科植入物金屬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鈦及鈦合金。近年來出現的熱點金屬材料,例如鉭、鎂、鋅等,由於自身材料的性能還不完善,仍處於研究階段,暫未獲得臨床應用。


鈦金屬比強度高,彈性模量與皮質骨近似,密度低,且具有高耐腐蝕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為創傷類骨釘板、膝髖關節假體及脊柱植入物原材料,廣泛應用於骨科植入物領域。3D列印鈦金屬骨科植入物是3D列印技術在醫療行業發展最快速、臨床轉化最多的領域之一。


我國已上市的3D列印鈦合金骨科植入產品包括髖臼杯、人工椎體和脊柱椎間融合器等。其中3D列印人工椎體於2016年獲批上市,為世界首例獲批上市的3D列印人工椎體。


目前3D列印鈦合金植入物的成型工藝主要以選擇性雷射熔融(SLM)和電子束熔化成型(EBM)兩種技術為主。EBM技術的成型精度略差,但成型效率高,成型部件殘餘應力低,不需要二次熱處理,適合骨科植入物的直接成型。全球已上市的鈦及鈦合金骨科植入物產品多由EBM技術製備而成。SLM技術的成型效率較低,殘餘應力較大,需要二次熱處理,但成型精度高,在精細零件製作和複雜成型結構方面更有優勢。


3D列印技術還可用於細胞列印,細胞列印屬於較為前沿的研究領域,是一種基於微滴沉積的技術——一層熱敏材料,一層細胞逐層列印,熱敏膠材料經過溫度的調控後會降解,形成含有細胞的三維結構體。3D細胞列印能夠為再生醫學、組織工程、幹細胞和癌症等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研究領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為構建和修復組織器官提供新的臨床醫學技術;推動外科修復整形,再生醫學和移植醫學的發展;應用於藥物篩選技術和藥物控釋技術,在藥物開發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今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揭示了一種新型的3D列印技術——集成式的組織和器官列印技術,該列印技術能夠構建出結構穩定具備功能的人耳器官、骨骼和肌肉組織,更重要的是這些組織器官融入微通道,能夠維持其繼續生長形成血管、軟骨等系統,從而發揮功能。這項技術能夠製造出穩定的符合人類尺寸的任意形狀的組織。如果能夠得到進一步的開發,這項技術還有望用於列印活體組織器官並進行手術移植。目前這項技術發展的主要障礙是如何在列印過程中保證細胞存活以及如何將維持器官運作的所有「配件」組裝到一起,比如維持氧氣供應的血管結構。



3D生物列印能為新藥的測試者提供更好的樣本,更好的理解疾病發展,以幫助確定新目標。在培養組織時將患者自己的患病細胞更好的進行融合,從而開發出個性化治療方法。


2015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在全球批准首款完全用3D列印製作的藥片。這款名為Spritam的藥物由美國Apprecia製藥公司研製,用於治療癲癇患者,該藥物獲得批准意味著個性化定製藥物不再是夢想,這不但可以實現藥物活性成分的個性化定製,還可以實現劑量的個性化定製。


我國的3D列印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3D列印的核心技術多數都在國外,我國醫療行業使用的3D印表機和金屬列印材料多數依賴進口,國內的 技術還不成熟,與歐美國家 相比仍有比較大的差距,但3D列印技術是一項極有生命力的技術,而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必然會促進該領域的技術發展,相信中國的3D列印技術在可預見的未來必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相關焦點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因此3d列印的高價格是導致其面世以來廣受阻礙的原因。但是3d列印的高價格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以下我將分述幾個方面的原因以說明為什麼3d列印的價格如此高。   第二,3d列印對材料的消耗量要求很大,列印一個3d產品需要消耗很多的材料,在美劇《實習醫生格蕾》中也提到了對3d列印的運用,主要是運用到一些器官上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解決好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這個問題,關乎民族未來,國運興衰,意義重大而深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最終,俄勒岡小組的目標是擴大技術和使用微型籠子生產實驗室製造的器官代替人類移植。 俄州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副教授luizbertassoni博士說:「使用專利持有者非常容易,它可以像lego一樣堆放在數千種不同的配置中,以匹配幾乎任何東西的複雜性和大小。」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根據設計需求,我們可以應用多種不同材料來進行3D列印珠寶,比如多功能塑料、金屬銀,鉑,黃銅,青銅和鋼,針對金和銀等材料。那麼怎麼根據這一些材料進行3D列印呢?目前珠寶3D印表機主要有兩種技術,一種是能夠直接列印出貴金屬實體模型的3D列印技術,即雷射燒結技術;另一種是運用了3D列印技術先列印出蠟模,然後再應用失蠟法等工藝,將貴金屬澆築翻模,再進行簡單後期加工處理,即可得到珠寶首飾成品。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不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就發明了內固定金屬器材,而且逐漸的進入了臨床,使用這種器材不需要很久的癒合時間,因為它可以幫助患者進行骨骼結構重建,從而使得康復的時間會大大的縮短。不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3d列印骨頭的新聞,所以這也不算是一種什麼新技術,但是在廣州就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特殊的3d列印骨頭技術。以往採用3d列印骨頭技術使用的原材料都是金屬,不過將金屬移植到體內總歸還是不太好的。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然而,該技術的先驅們認為,最終他們將能夠從頭打造複雜的器官,比如心臟和肝臟。這些器官到時候或許可以應用於人類的移植。全球各地的研究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商業公司都在涉足該類項目。事實上,某種競賽已經打響。聖地牙哥的Organovo自2007年便開始進入該領域,也已經在列印肝臟、腎臟和心臟肌肉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材料】Nature:來自未來的科技——超高解析度3D列印技術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在逐步發展,其應用範圍也在迅速擴大,包括文物修復,運動鞋部件、牙科陶瓷、貴重飾品和航空航天部件的大規模生產,以及微流體、醫療設備和人工器官的製造等等,但這一技術目前仍然有諸多缺陷,例如非列印區域也會呈現固體,列印速度慢、解析度普遍較低。
  • 3D印表機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列印人體器官
    3D印表機技術突破未來可列印人體器官據eurekaler3月12日消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3D印表機,它使用可見光和紫外光模式來決定兩種單體中的哪一種聚合形成固體材料,不同的光圖案提供了產生多材料部件所必需的空間控制
  • 德國生物3d印表機:生物3d列印技術
    想做產業化的要額外關注,這種生物墨水是不是FDA準入的材料,如果不是,可能未來短時間內做不成產品的概率很高。我們多年經驗是,如果材料您搞不定,再好的印表機也是花瓶,所以這類用戶一定要先考慮墨水問題,再考慮設備問題。可以看出每一類的產品應用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實印表機也是不一樣的,不能通用。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公司總裁:Erik Gatenholm核心技術: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生物3D列印是醫學領域非常熱門的話題,而其中的問題之一是對可用於生物列印的材料的研究進展緩慢。通用墨水列印出的軟骨組織此外,他們還用這種墨水列印了軟骨組織,並於2015年在Biomacromolecules雜誌上發表了文章。在文章中,他們報導了在21天的組織培養之後觀察到了增殖現象。下一步,公司的目標就是優化這一墨水,使其可以用於列印更多的人體組織模型,如皮膚、骨骼、肝臟等。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所以人工製造的人體器官已被視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列印出「自行跳動的心臟」  目前來看,實驗室裡已可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所需功能的細胞、脈管系統。這些人工培育的人體器官被許多人視為能解決上述這種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3D列印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這種活體組織構造人工培育水平。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1.使不可能的設計成為可能準確地呈現複雜設計的能力是3d列印的最大優點之一。例如,它已經徹底改變了珠寶市場。這只是開始。其他還有像執行器、LED和音頻設備這樣的元件可以嵌入到具有新響應度的3D列印藝術作品的結構中。
  • 3D生物列印新技術向人造器官移植邁出一大步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