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2020-11-24 網易科技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程師打造的3D列印矽膠心臟

網易科技訊7月31日消息,《衛報》網站撰文指出,我們距離3D生物列印人體器官還有多遠呢?該技術能否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呢?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3D印表機來製造替代性人體器官。不過,雖然該技術的種種可能性令人興奮,但現在已經有人擔心它會讓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埃裡克·加藤霍爾姆(Erik Gatenholm)第一次看到3D生物印表機是在2015年年初。當時,他的父親、哥德堡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聚合物技術教授保羅(Paul)給家買來了一臺。它的價格在20萬美元左右。「我的父親說,『這東西能夠列印人類器官。』」加藤霍爾姆回憶道,如今他仍覺得驚詫不已。「我說,『胡說八道!』之後,它列印出了一個小小的軟骨。它不是軟骨,但它看上去讓人覺得它可能就是軟骨。那一刻,我覺得,『這簡直太酷了!』」

很早就擁有一臺普通的3D印表機的加藤霍爾姆當時就在想,他想要在3D生物列印領域幹出點什麼來。他的口音也許有點怪異——他在瑞典和美國長大,他的父親在美國是一位客座教授——但他的目標和雄心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加藤霍爾姆在18歲那年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當時他認識到,如果這臺機器有潛力列印器官,就像他父親說的那樣,那它就有潛力徹底改變醫療行業。

用於救命用移植的器官在全球各地都非常短缺。例如,在英國,現在要進行腎臟移植的話,通過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你平均要等待944天之久。肝臟、肺和其它的器官同樣供不應求。移植組織的缺乏,據估計是美國的頭號死亡原因。在美國,每年約有90萬死亡案例,或者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可通過器官或者工程化組織的移植避免或者延遲。可想而知,移植器官的需求極其之大。

生物墨水


Cellink的兩位聯合創始人埃裡克·加藤霍爾姆和赫克託·馬丁內斯

加藤霍爾姆的父親介紹其正在攻讀組織工程學博士學位的學生赫克託·馬丁內斯(Héctor Martínez)和也參與集體研討的另一位學生伊凡·圖爾尼爾(Ivan Tournier)給他認識。「我們當時在討論展開一些實驗。」現年27歲的加藤霍爾姆表示。

 「於是我跟他們說,『我們為什麼不上網購買我們所需要的列印墨水呢?』伊凡說,『沒有墨水,你買不到。』我說,『什麼意思?』這是我聽到過的最愚蠢的話。市面上有一大堆印表機,購買墨水就行了。他說,『不,你沒懂我的意思,是買不到墨水。你得自己製造,你得混入某種東西。』然後我就說,『那就自己製造墨水吧!』」

Cellink正是誕生於2016年1月的這個靈感突然閃現的時刻。儘管該技術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但其經營理念類似於經典的「剃刀與刀片」。在該歷史悠久的模式中,你實際上就是將剃刀贈送出去,然後通過可調換式刀片反覆賺錢。噴墨式印表機同樣如此:大家都知道,真正賺錢的地方是,墨水盒更換。

在生物列印領域,加藤霍爾姆和馬丁內斯開發了全球首款標準化生物墨水(bioink),並將其推出市場:它主要由一種名為納米纖維素藻酸鹽的材料製造而成,該材料部分提取自海藻。如果你有3D生物印表機,那該墨水就是你可以直接購買的現成產品。

Cellink的影響力可謂不同凡響,尤其是考慮到它才誕生不久。該公司已經贏得了一系列創新和創業方面的獎項,還獲得瑞典版《龍穴之創業投資》(Dragons』 Den)真人秀節目的資助。成立僅僅10個月,加藤霍爾姆便進入股票市場,在納斯達克First North市場掛牌上市。其IPO(首次公開招股)的超額認購比例達到令人膛目結舌的1070%。

我在哥德堡會見加藤霍爾姆的時候,他似乎還在思考該如何利用公司新獲得的資金。Cellink的辦公室一片混亂:地上有塊鐵,釘上掛著西服外套,便於他出席臨時安排的客戶會議。他和32歲的馬丁內斯通常都一天工作16個小時。「沙發躺上去非常舒服。」加藤霍爾姆笑道。他的辦公室實際上沒有坐下來的地方。Cellink的人員團隊擴張太快了,加藤霍爾姆和馬丁內斯都要將他們的座椅讓給新員工。「我們是將它們捐獻給科學。」加藤霍爾姆苦笑著說。

但加藤霍爾姆非常清楚的一點是:現在就是生物列印的時代。「作為一位企業家,你總是得尋找藍海。」他說,「企業家們總是會問,『哪裡有新的領域讓你成為它的代名詞?你能夠佔領它呢?』我想,生物墨水和生物列印就是那樣的新領域。」

他一臉難以置信地搖頭道,「之前竟然沒有人做生物墨水!」

加藤霍爾姆樂於承認的一點是,生物列印是一種超現實的概念,是一種會引發一些倫理擔憂的概念。它的運行原理跟常見的3D列印非常相似:你先利用電腦程式做出你想要製造的東西的虛擬形態,然後讓印表機一點一點地將它列印成為成品。但不同於只能列印出珠寶、小雕像、汽車部件等無生命物體的普通3D印表機,生物印表機帶來了創造活的組織的可能性。

一開始,這可能意味著列印皮膚或者軟骨,這些屬於相對簡單的結構,在體外生長也比較簡單明了。然而,該技術的先驅們認為,最終他們將能夠從頭打造複雜的器官,比如心臟和肝臟。這些器官到時候或許可以應用於人類的移植。

全球各地的研究

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商業公司都在涉足該類項目。事實上,某種競賽已經打響。聖地牙哥的Organovo自2007年便開始進入該領域,也已經在列印肝臟、腎臟和心臟肌肉上取得一定的成功。2015年,它宣布與化妝用品巨頭歐萊雅(L』Oréal)達成合作,計劃提供3D列印皮膚。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免去進行動物試驗的需要。

歐萊雅正在投入大量的資源來發展生物列印項目。去年9月,該公司透露,它的科學家也在與法國創業公司Poietis展開合作。這一次的目標是,打造合成毛囊。該項目實際上極其複雜:每個毛囊有超過15種不同類型的細胞,涉及一個需要在試管裡進行催化刺激的纖維生產的循環過程。

不少人都作過這方面的嘗試,最後都宣告失敗。但歐萊雅和Poietis相信他們正接近於攻克該項目。關鍵在於Poietis所開發的生物印表機:大多數的機器通過噴嘴來擠壓出生物墨水;而他們的機器使用逐個存儲細胞的雷射,每秒可滴出1萬滴,而且完全不會損害到細胞。「它的運作方式實際上非常簡單,類似於噴墨列印。」Poietis的CEO兼首席科學官法比安·吉列莫特(Fabien Guillemot)在公布該合作的視頻中解釋道,「通過連續不斷地在一個表面上分層堆放細胞微滴,它能夠列印出3D結構,在這一用例中是列印生物組織。」

Poietis將它的創新技術稱作4D生物列印。「第四個維度是時間。」吉列莫特說道。「由於我們的雷射輔助生物列印技術基本上能夠一次列印一個細胞,它使得我們可以引導細胞和它們所在的環境之間的交互,直至它們形成我們想要的生物學功能。」

中短期而言,歐萊雅希望它的防曬霜和抗衰老精華液將會變得更加有效,因為它現在能夠在一種可像人類皮膚那樣發生反應的材料持續不斷地測試產品。也許,將來使用它的洗髮露以後你的頭髮會變得更加光澤亮麗。但顯而易見的是,這類技術的影響力可能遠不局限於超市中的化妝品區域。

如果皮膚能夠在實驗室中列印出來,不難想到它將會被應用於治療嚴重燒燙傷的皮膚。目前,皮膚移植手術是最常見的皮膚燒燙傷治療方式,但它會導致出血和感染,復原時間也通常很長。

與此同時,合成毛囊的開發似乎為可減少脫髮的商用產品或者移植奠定基礎。「很顯然,我們的未來目標是,能夠利用試管中創造的毛囊系統測試創新性分子,」歐萊雅研究與創新部門的何塞·科託維奧(José Cotovio)指出,「以及提升我們對於頭髮衰老、脫髮、頭發生長等現象背後的關鍵過程的理解。」

倫理擔憂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其他的研究者正在探究如何製造人類器官。「生物列印對於人類而言有著巨大的好處。」加藤霍爾姆表示,「你會死亡是因為你的器官會變壞。這就是你會死的原因。如果我們能夠開始更換體內的器官,那我們或許能夠延長我們的壽命……那太酷了!」

我們距離讓這些研發變成現實還差一點。但差得並不是很遠:加藤霍爾姆認為,生物列印皮膚可能還有5年就可以實現。「10年內,我們將開始看到一些軟骨植入案例,不管是部分軟骨還是整個軟骨的植入。」他說,「器官更換,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以實現。」他笑著補充道:「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可以實現。」

不可避免地,生物列印已經引發了一些倫理擔憂。它們包括:擔心人造皮膚和植入物的質量和有效性,指責生物列印將會讓人類「扮演上帝的角色」。對於這些問題,最全面的調查也許是愛丁堡大學科技與創新研究系的團隊所進行的一項調查。

該由兩位博士尼基·韋爾默朗(Niki Vermeulen)和吉爾·哈多(Gill Haddow)領導的研究團隊對於像《科學怪人》中生物列印出來的怪物這樣的恐怖科幻片幻想並不感到擔憂。「假如上帝存在,上帝能夠創造和影響生命,那現在就已經有很多的技術讓人類能夠扮演上帝的角色,比如遺傳學。」哈多說道,「生物列印技術讓人們可以做出一些小的器官組織來用於醫療應用。」

成本問題

他們認為,3D生物列印技術需要克服的一個更大的障礙是成本問題。人們容易寄望於製造人造器官的能力將會解決長長的器官移植等候者名單的問題,但那不大可能會發生。「這是一項極其昂貴的技術,要是它能實現,那也將只有少部分人能夠承擔費用。」韋爾默朗警告稱,「當前存在的健康不平等和各地的醫療保健待遇差異,可能也將會讓很多人用不到該項技術。」

他們總結道,目前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美國醫療保健體系和其它地方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所面臨的問題和手術延遲,「在生物列印時代也將會延續。」

 「你可能會想,將相對便宜的生物印表機出口到醫療保健體系不完善的國家地區,就能夠讓人們獲得像這樣的機器可帶來的治療。但事實上,這些印表機只能夠用於有能力利用它們的醫療保健基礎設施當中。」


蘇黎世應用科技大學運轉中的RegenHU 3D生物印表機

成本毫無疑問是3D生物列印發展初期的攔路虎。EnvisionTEC的3D Bioplotter、RegenHU』的3DDiscovery等最好的機器定價都超過15萬英鎊,因此,它們通常只能在高校實驗室裡看到。然而,Cellink也渴望改變一下這種局面。雖然它是從提供生物墨水起家,但沒多久它也進入了硬體市場。加藤霍爾姆的辦公室裡放著「Bob」,Bob是Cellink開發的Inkredible+ 3D生物印表機的暱稱,他常常將它帶到各種貿易展會展示。


Cellink打造的3D生物印表機,比酒店房間的小冰箱還小

Inkredible+是一臺很有吸引力的機器:體積略小於酒店房間的小冰箱,乾淨,採用白色設計,配備藍色LED燈。但它真正吸引眼球的地方在於它的價格。Cellink打造了三款3D生物印表機,售價從7600英鎊到2.99萬英鎊不等。加藤霍爾姆解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節省製造成本,部分因為他們使用划算的3D印表機部件,而不是超昂貴的電動機導軌系統。另外,這也與「剃刀與刀片」商業模式相契合:Cellink知道,擁有3D生物印表機的人越多,它銷售的生物墨水就會越多。

加藤霍爾姆很自豪他的公司正在促使3D生物列印成本下降。Cellink的客戶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知名高校,與此同時,它也向業餘愛好者提供該項新技術。加藤霍爾姆不知道這些人將會如何利用他們的機器和墨水——也許是為了列印組織來測試藥物,或者為了從生癌的腫瘤提取細胞,然後研究通過各種嘗試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案——但這也正是該新技術令人興奮的地方。

 「因為我們的產品,很多的大型生物科技公司都覺得很不爽。」加藤霍爾姆說,「但老實說,消費者才是驅動市場的人,消費者想要得到我們的產品。就我們而言,我不知道癌症的治療辦法將會在哪裡誕生。我不知道它會誕生於印度、日本、南美洲還是紐約,但我們想要給予每一個人研究治療辦法的機會。」

列印人類心臟的挑戰

我們為什麼會想要生物列印心臟呢?

除了幾何結構以外,心臟是人體中複雜程度最低的器官之一。它不會像肝臟和腎臟那樣進行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它的運作原理也已經為科學家所理解,不同於大腦等其它的器官。基於此,心臟理論上可能是最容易進行生物列印的器官之一,因此很適合生物列印行業從它來著手。在歐洲,有3500人在等候進行心臟移植,當中不少人需要新的心臟已經超過兩年時間。

如何生物列印心臟?

最有希望的方法可能是生物列印的細胞支架。生物印表機會先被用於列印可生物降解的心臟支架結構(相當於細胞的骨架),而不是像要列印塑料或者金屬的3D印表機那樣,一層層列印活細胞來形成3D結構。這種支架會模擬心臟的細胞外基質,後者可為細胞提供結構性支持,以及幫助引導它們到達它們應該到達的地方。接著,心臟細胞會被列印到支架中,在支架裡面,它們會進行交互,並連結形成心臟的結構。在細胞融合到心臟的整個結構中以後,支架就可以拆解掉,留下可用於移植的全功能心臟。這種技術確實已經存在,儘管應用範圍還比較小。有個支架曾被用於生物列印一小塊的工作心肌,它被證明能夠修復老鼠因心臟病發作而受損的心臟。

我們為什麼還無法生物列印出心臟來?

生物列印一小塊的肌肉和生物列印整個心臟完全是兩碼事。但為什麼會這樣呢?打造完整的器官有一難題需要解決:血管。所有的血管都被證明難以通過生物列印技術製造出來,而製造直徑比最小細胞還小的毛細血管更是幾無可能。製造出可行的血管系統會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美國宇航局(NASA)甚至要為首個能夠做到的研究團隊提供50萬美元的獎金。它發起的血管組織挑戰賽將會向可在試管中存活30天,帶有全功能血液系統的1釐米厚人體組織的製造者授予獎金。

我們距離生物列印人體器官還有多遠?

器官生物列印什麼時候才會變得可行呢?業界的預測各不相同,有個團隊聲稱他們將能夠在6年內生物列印出心臟。沒有人知道這些技術將會被認證為可安全用於人類移植的確切時間。然而,鑑於當前從事3D生物列印行業的研究科學家不在少數,加之這一到2021年規模預計將超過13億美元的行業已經取得不少的進展,可以確定它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樂邦)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姚立偉_NT6056

相關焦點

  • 3D列印器官,到底可以移植了嗎?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
    如今,通過生物3D列印技術,人們已經「製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麼,我們離器官列印和應用還有多遠?我們經常能看到的一些科技新聞,比如,研究人員為一隻實驗老鼠列印出大尺寸的「活」的組織,包括一個外耳形狀的軟骨、下顎骨、頭蓋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組織移植到老鼠身上後,這些組織都能夠長時間地存活下來,並且逐漸「融入」到了周圍的組織裡。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不過,賀永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很多人認為生物3D列印已經無所不能,甚至覺得很快就可列印心肝腎肺等器官,實現器官移植,然而,事實上生物3D列印還遠未達到我們最初器官列印的設想,體外列印能夠用於移植的活性器官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 3D生物列印新技術向人造器官移植邁出一大步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所以人工製造的人體器官已被視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列印出「自行跳動的心臟」  目前來看,實驗室裡已可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所需功能的細胞、脈管系統。這些人工培育的人體器官被許多人視為能解決上述這種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3D列印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這種活體組織構造人工培育水平。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據IDTechEx預測,到2025年,全球3D列印市場需求為70億美元,預計其中一半來自3D生物列印領域。隨著3D列印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能夠3D列印納米級的結構。那麼,到底3D列印器官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麼?目前在醫療中主要用於哪些方面呢?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如果放到現在,或許一場及時的外科手術就能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但當時的醫生並不知道如何把斷裂的血管縫合起來,對於血管受傷的標準處理方法僅僅是把流血部位結紮(這種辦法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正在法國裡昂進行外科實習的阿歷克西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野心勃勃地要解決血管吻合的問題。
  • 細菌「活墨水」可用於3D生物列印 或用於器官移植
    「活墨水」,可依據所添加細菌的不同種類,形成各種不同的三維結構,未來有望用於皮膚和器官移植。  皮膚和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患者,但這項技術存在來源不足、排異反應等弊端。3D生物列印被認為是一種解決之道,因此成為當前醫學領域熱門的研究方向,不過,其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之一是生物列印材料研究進展緩慢。通常3D列印所用的「墨水」都是塑料或金屬粉末等無生命物質,適合製造一些高強度材料,但生物相容性材料,譬如皮膚移植物,對柔軟度和韌性要求極高,傳統「墨水」完全不符合要求。
  • 3D列印器官,實現完全「自主存活」還要多久?
    若這項技術能夠發展成熟,無疑能夠解決器官移植領域長期存在的供體短缺和免疫排斥反應等多方面的問題,為患者帶來福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直至今日3D生物列印技術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仍十分少,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我們距離3D列印活器官還有多遠?
    2020年3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可以列印出構成人體組織的細胞和生物材料,但要使功能齊全的器官能夠正常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多年來,科學家們預測一直被用來做玩具、房屋、科學工具甚至一個塑料小兔子的3D列印在未來某一天可能被用於列印活的人體器官來減輕捐獻器官的短缺。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3D生物列印可以培養的人體器官,然後移植到患者體內,馬上實現了
    列印帶有血管的活體皮膚倫斯勒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從人體皮膚細胞中提取的液體生物墨水列印了人造皮膚,然後在皮膚內自然生成血管系統。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倫斯勒爾理工學院化學及生物工程學教授Pankaj Karande說,有了正常的血管系統來循環血液,患者可以更快地吸收移植組織。他表示,雖然生物工程師已經成功地列印了活體組織,但其中很少有項目涉及血管。「脈管系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宿主和移植器官相互交流的方式。」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2020年九大生物3D列印技術進展,為未來的器官移植鋪路
    1、FRESH-生物列印栩栩如生的心臟模型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生物列印了一種心臟模型,它能模仿心臟組織的真實手感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已經接近模擬生成血管所需的體內條件,克服了3D列印血管化的併發症。這項工作使生物列印界離創造移植用的器官和組織又近了一步。
  • 3D列印器官?!對,你沒有看錯
    以為3D列印只能列印文具、列印衣服、列印模具配件嗎?!NO,你OUT了!  3D列印器官,對,你沒有看錯!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鈦金屬比強度高,彈性模量與皮質骨近似,密度低,且具有高耐腐蝕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D細胞列印能夠為再生醫學、組織工程、幹細胞和癌症等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研究領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為構建和修復組織器官提供新的臨床醫學技術;推動外科修復整形,再生醫學和移植醫學的發展;應用於藥物篩選技術和藥物控釋技術,在藥物開發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 3D列印器官,你夠膽要嗎?
    》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新開發的3D生物列印系統列印出的人造耳朵、骨頭和肌肉組織,移植到動物身上後都能保持活性。使用生物墨水建造模型,所謂生物墨水,就是組成人體器官的細胞,通過粘結劑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有時候也會使用幹細胞等物質,主要是為了確保植入後不會有排斥反應。3.一旦器官被列印出來,需要立即放到生物孵化器中,這樣才能保持活性。而今,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身上後,它們能夠發揮正常的功能。那就意味著,這項技術未來發展成熟後,可能解決人造器官移植難題。
  • 3D列印製造的「人體」器官,真的可以移植嗎?看完解開多年疑惑
    從3D列印誕生以來,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甚至在航空登高精度製造行業,更是推陳出新。將一些先進的製造技術進修了進一步的擴大,當然很多領域的推出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一領域更多的可能性。而近期3D列印製造人體器官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很多人看到這一運用。
  • 科學家3D列印軟骨和耳朵 人體器官或能批量生產
    近期,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在這一課題上各自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因器官短缺而無法進行移植手術的患者們帶來了生的希望。據俄羅斯之聲網站2月16日報導,在俄羅斯烏拉爾地區首府葉卡捷琳堡,開設了一個獨特的實驗室。在那裡,科學家們結合自身以及國外同行的經驗,利用需要更換器官者自身的人體細胞進行「人體零件」的生產,通過3D列印技術成功印製了一塊軟骨和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