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器官?!對,你沒有看錯

2021-02-13 浙江大學
  以為3D列印只能列印文具、列印衣服、列印模具配件嗎?!NO,你OUT了!  3D列印器官,對,你沒有看錯!我浙機械工程學院傅建中教授課題組日前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器官列印工藝,在列印組織結構的同時列印出內部的營養輸送通道,成功解決了3D列印細胞的營養維持問題。  有了營養,細胞就能「活」得更久,這使得大尺寸器官3D列印成為可能!

在共聚焦顯微鏡及掃描電鏡下的流道結構

列印出的含營養通道網絡的二維及三維凝膠結構

  傅建中教授課題組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Coaxial nozzle-assisted 3Dbioprinting with built-in microchannels for nutrients delivery」(營養通道同步製造的器官列印方法)5月19日在線發表在《Biomaterials》(《生物材料》)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高慶,通訊作者為課題組的賀永副教授。

  器官列印,是用3D列印的辦法,將含細胞的生物墨水進行一層層的精確可控沉積,從而構造出含細胞的三維結構,再加以後續培養,以獲得想要的組織。3D列印人造器官的前景很美,如果徹底實現,那麼當前器官移植的巨大缺口將得到緩解;科學家還可以直接拿人造器官來做前期的藥物篩選實驗。

  而列印「活物」遠比列印一般的三維模型困難許多。「營養輸送是器官列印的三大關鍵難題之一。」賀永說,目前,擺在器官列印的面前的有「三座大山」:一是尋找合適的凝膠材料,把細胞包裹起來列印成型;二是組織列印「成型」後,如何對細胞輸送營養,實現體外培養;三是培養過程中,如何調控培養環境使得獨立的細胞個體融合成功能性組織。

  「組織內遍布纖細的血管,它們是輸送營養的流道。我們要在體外重構這『血管』。」賀永介紹,這是3D列印的一個熱點問題。由於凝膠材料非常軟,現有思路多為先列印組織,再構造流道的「二次列印」法,效果不夠理想。

  賀永課題組的思路,是同時列印組織結構和營養輸送流道——一次成型!在一次實驗中,他們偶然發現使用同軸噴頭擠中空凝膠絲時、擠出的兩條凝膠絲可以融合在一起,並具有一定的強度。「由於凝膠纖維內部是中空的,那應該能利用其進行營養輸送,」賀永說,受此啟發,課題組用了一年的時間,嘗試基於中空凝膠纖維進行器官列印。

  一次成型的工藝是否可靠?賀永說,除了在工藝上方便快捷之外,一系列實驗也證明了這一工藝的優越性:流道不但能穩定輸送營養,能讓大分子營養物質滲透到細胞中去,此外有或沒有我們的流道,細胞的活性大相逕庭。」

  據介紹,目前的器官列印受限於營養輸送問題,導致很多區域營養難以有效輸送,導致後續的培養失敗,因此器官尺寸無法擴大 。「我們的這一工藝將為接近真實尺寸的器官製造提供可能。」賀永說,這一方法還可以廣泛應用於片上器官、凝膠基微流控晶片、細胞傳感器晶片、藥物篩選晶片等領域。

  「當然我們只是初步解決了器官列印中的一個問題而已,實現器官製造的終極目標:器官列印還需要諸多學科的科學家持續不斷的努力。」

(文:周煒)

歡迎您積極投稿或建言獻策。聯繫郵箱:zdxmt@zju.edu.cn.浙江大學官方網站:http://www.zju.edu.cn.

相關焦點

  • 3D列印器官,你夠膽要嗎?
    首先,儘管列印器官比列印玩具複雜多了,但是他們的基本原理還是相似的,不過,其中有幾個重點:1.雖然我們知道器官長什麼樣子,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使用生物墨水建造模型,所謂生物墨水,就是組成人體器官的細胞,通過粘結劑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有時候也會使用幹細胞等物質,主要是為了確保植入後不會有排斥反應。3.一旦器官被列印出來,需要立即放到生物孵化器中,這樣才能保持活性。而今,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身上後,它們能夠發揮正常的功能。那就意味著,這項技術未來發展成熟後,可能解決人造器官移植難題。
  • 3d列印價格為何這麼高
    3d列印一直都是人們心中的願景,希望其能實現許多無法實現的東西,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中,如果能列印心臟、腎等器官該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但是3d列印的面世並沒有帶給人們預期的喜悅,引得人們好評如潮,反而引發了人們的吐槽,說我明明能花很少的錢到市面上去買一個東西,為什麼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錢去3d列印一個呢?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加藤霍爾姆在18歲那年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當時他認識到,如果這臺機器有潛力列印器官,就像他父親說的那樣,那它就有潛力徹底改變醫療行業。用於救命用移植的器官在全球各地都非常短缺。例如,在英國,現在要進行腎臟移植的話,通過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你平均要等待944天之久。肝臟、肺和其它的器官同樣供不應求。移植組織的缺乏,據估計是美國的頭號死亡原因。
  • 3D列印的組織和器官沒有腳手架
    多年來,工程化組織和器官在實驗室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使用腳手架方法,其中將細胞接種到可生物降解的支撐結構上,所述支撐結構提供所需器官或組織的基礎結構。但支架可能存在問題 - 最終,它們應該降解並消失,但是分解與器官成熟相符的時機是棘手的,有時降解副產物可能是有毒的。支架還可以幹擾細胞 - 細胞連接的發展,這對於功能組織的形成是重要的。
  • 我們距離3D列印活器官還有多遠?
    2020年3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可以列印出構成人體組織的細胞和生物材料,但要使功能齊全的器官能夠正常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多年來,科學家們預測一直被用來做玩具、房屋、科學工具甚至一個塑料小兔子的3D列印在未來某一天可能被用於列印活的人體器官來減輕捐獻器官的短缺。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隨著技術的進步,甚至連軟性的腦膜、血管、整個的腫瘤,都能用生物材料3D列印出來,有的用於模擬疾病、培訓新醫生,有的用於術前規劃、術中導航,有的直接是可降解材料,可以被身體「吸收」,直接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時候等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以受益於3D列印,不需要苦等供體呢?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3D列印鈦金屬骨科植入物是3D列印技術在醫療行業發展最快速、臨床轉化最多的領域之一。其中3D列印人工椎體於2016年獲批上市,為世界首例獲批上市的3D列印人工椎體。3D細胞列印能夠為再生醫學、組織工程、幹細胞和癌症等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研究領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為構建和修復組織器官提供新的臨床醫學技術;推動外科修復整形,再生醫學和移植醫學的發展;應用於藥物篩選技術和藥物控釋技術,在藥物開發領域具有廣闊前景。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最近,Nova菌就遇到了許多男生吐槽自己的腎問題,想和小菌交流看看是否能夠來一次換腎,-_-||其實,利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進行腎臟器官的列印已經不是夢了。相較於國內,國外器官列印啟動時間早,經驗愈豐富,今天Nova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截止目前國外腎臟器官列印的最新進展。為什麼選擇3D列印器官?
  • 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3/345793.htm  試想一下,你身上的某個器官或者組織出現了狀況,你正擔心能否找到稀缺的捐獻器官。這時候,醫院用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一個全新的器官移植到你體內,就像換掉一個機器上的老舊零件一樣簡單……藉助於科技的發展,這個以前只能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場景,已經不是天方夜譚。  記者近期採訪發現,近些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國內外獲得飛速發展,運用該技術列印出的手術模型已經開始在一些醫院廣泛運用。
  • 3D列印人體器官 可以自主「存活」了
    所以人工製造的人體器官已被視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列印出「自行跳動的心臟」  目前來看,實驗室裡已可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所需功能的細胞、脈管系統。這些人工培育的人體器官被許多人視為能解決上述這種移植器官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3D列印的進步大大地提高了這種活體組織構造人工培育水平。
  •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
    3D列印再突破 器官移植指日可待?然而,組裝出的土豆內的細胞雖然有很好的活性,但這樣的土豆種到地裡卻很難直接發芽(列印出的器官與體內器官從功能上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正是當下生物3D列印面臨的瓶頸之一。 據記者了解,要想列印出既在外形結構上相似,結構內的細胞又具有協同功能的組織器官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開發合適的活性「生物墨水」,還需要一臺能夠精準操控的3D列印設備。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3D列印器官 萬億規模市場啟動
    有消息稱,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20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發表報告稱,他們利用牛耳細胞在3D印表機中列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於先天畸形兒童的器官移植。分析人士指出,3D列印將帶來工業的變革,改變傳統的製造方式,而人體器官列印更是能實現人類對健康的追求,甚至對人類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 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
    昨天,說起自己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腹部微創外科醫生鄭四鳴這樣說。前幾天,來自北侖的68歲張大伯莫名出現皮膚黃染、腹痛不適、精神不振等症狀。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張大伯肝內有腫塊,且已破裂出血,家屬趕緊將他送往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治療。
  • 有了人體器官的透明圖譜,3D列印人體器官的時代將到來?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使完整的人體器官透明化。他們利用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細胞水平上透明器官的複雜底層結構。由此生成的器官圖可用作3D生物列印技術的模板。人體腎臟的成像圖這項技術的最終目標是人工器官的三維列印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美國新創研發3D列印眼角膜可望成為人造列印器官應用首例
    作者:DIGITIMES謝明珊就全球現況而言,器官移植的需求總是大於供給,這也難怪相關產業正在努力研發生物列印(bioprinting)技術,製造出更多的人工器官,如今眼角膜可望成為第一個實際應用的3D列印器官。
  • 科學家創造了透明的人體器官 為3D列印器官打下基礎
    【CNMO新聞】一般來說,要想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器官裡發生了什麼,就需要進行深度切割,也就是切掉組織。然而現在,我們也許可以在不破壞組織的情況下就能觀察到人體器官的每一處細節。據外媒報導,赫爾姆霍茲研究所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阿里·埃蒂爾克領導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透明人體器官的3D列印,並創造出了透明人腦、眼睛和腎臟的圖像。透明眼睛創造透明的器官依賴於一種叫做「光學清除(optical clearing)」的過程。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落實到產業層面,3D列印已被廣泛的應用到製造業、軍工、汽車、醫療等眾多領域當中。以醫療為例,採用3D列印技術研發人體器官已經成為未來3D列印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   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3D列印技術在醫療行業又生產出哪些新產品呢?這些產品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下面,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