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的這項發明專利可以為複雜手術的前期準備帶去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也可以進一步保障像張大伯這樣的手術患者的安全。」昨天,說起自己3D列印專利用於實體器官,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腹部微創外科醫生鄭四鳴這樣說。
前幾天,來自北侖的68歲張大伯莫名出現皮膚黃染、腹痛不適、精神不振等症狀。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張大伯肝內有腫塊,且已破裂出血,家屬趕緊將他送往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治療。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醫生發現張大伯肝內的腫瘤已有8釐米大小,伴有嚴重的肝硬化。當家屬正在擔心腫瘤是否能夠切除乾淨,手術後是否能恢復過來時,鄭四鳴給張大伯一家帶去了好消息。
原來,鄭四鳴用自己發明的用於實體器官的3D列印專利將二維CT圖像重建為三維的立體模型,從而清晰地辨認腫瘤與周圍管道的關係,進行手術的前期規劃。「經過三維重建數據的仔細分析,張大伯的肝臟體積為1129毫升,腫瘤體積為240毫米。手術規劃提供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右半肝切除,殘肝體積為360毫升,肝功能衰竭的風險很大。另一種是右肝後葉切除,殘肝體積為714毫升。」
利用實體器官的3D列印專利,鄭四鳴為張大伯提供了最佳的手術方案。根據三維重建結果的指導,張大伯的手術在腹腔鏡下順利完成,肝功能衰竭的風險大大降低。目前,張大伯已經出院。
「像張大伯這樣利用3D列印技術完成複雜手術前的治療方案已經超過500人。」鄭四鳴說,這項發明在寧波衛生健康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上已與一家企業籤訂協議,日後將會按需生產。
(735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