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2020-12-05 站長之家

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站長之家(ChinaZ.com) 7月28日 消息:不管是研究治療新冠肺炎還是其它疾病的方法,科學家們通常都必須在動物身上進行初步試驗,以確該藥物對人體是否安全或有效。

現在,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試驗方式,那就是3D列印。據外媒報導,維克森林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主任安東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和他的團隊正在使用3-D印表機製造人體器官的微型複製品,包括微型肺和結腸,這些器官特別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

研究人員用3D列印出人體衛星器官之後,會馬上將它們送到喬治梅森大學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檢測。

這一想法在新冠病毒疫情出現之前就有了——阿塔拉表示,他從未想過會考慮將這一技術用於新冠疫情中——但它可能會派上用場,並有助於加快實驗藥物的研發過程。

據稱,阿塔拉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實驗室每小時可以生產數千個列印器官。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三維模型可以繞過動物實驗,使藥物從實驗室到臨床的應用更為順利通暢。」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迷你人體腎臟 可用於藥物測試
    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利用尖端技術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微型人類腎臟。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為新的腎衰竭治療方法提供了方向,並有可能為實驗室種植的移植器官鋪平道路。在研究中,該團隊利用3D生物列印的人類製造的腎臟來篩選一類已知會導致人類腎臟損傷的藥物的藥物毒性。
  • 研究員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迷你人體腎臟用於藥物測試
    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利用尖端技術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微型人類腎臟。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為新的腎衰竭治療方法提供了方向,並有可能為實驗室種植的移植器官鋪平道路。在研究中,該團隊利用3D生物列印的人類製造的腎臟來篩選一類已知會導致人類腎臟損傷的藥物的藥物毒性。
  • 科學家利用3D納米列印製造聲控微型引擎,用於藥物分配機器人
    科學家利用3D納米列印製造聲控微型引擎,用於藥物分配EPFL科學家創造了能夠操縱周圍流體,收集細胞或分配藥物的遙控機械微型設備。c)微流體測試平臺的圖示。支架與µjet發動機一起印刷以穩定運動。d)錨固在支柱上的3D列印µjet引擎的代表性明場圖像。e,f)分別使用螢光微粒(e)和CFD模擬(f)分別通過實驗觀察µjet引擎內部和周圍的流線。錐形楔形尖端周圍的局部微流導致設備中間的噴射。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研究人員列印出迷你人體腎臟,可用於藥物測試
    cnBeta 消息,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微型人類腎臟生物列印的迷你腎臟大小不一,小至比米粒大、大至類似於常規大小的腎臟。它們配有微小的管道和血管,形成類似於腎臟器官的過濾結構。
  • 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列印微縮器官的方法
    瑞士EPFL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列印外觀和功能幾乎與原尺寸器官相似的微組織。微型組織的寬度可以微小到幾釐米,能使科學家研究以前不可能的生物學過程,甚至測試新的治療方法。多年來,微型版器官,例如腦,腎和肺(稱為「類器官」)皆是從幹細胞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體有望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模型來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成方式以及該過程在疾病中如何發生。
  • ...快進鍵:晶片上打造的「人體器官」,正孵化出藥物研發的新興實驗場
    以這次的新冠病毒為例,新冠疫情現已進入到了全球蔓延的階段,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全球科研機構和製藥公司正加緊抗病毒藥物研發和試驗。然而,和其他的新藥一樣,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也需要經過從體外細胞實驗到動物實驗再到人體臨床實驗的漫長過程。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如其所述,這一進展可用於「藥物篩選、疾病建模以及最終的腎器官工程」。經過研究團隊的不斷努力,他們在2019年3月發表了一篇新論文,題為「 3D血管化近端小管模型中的腎臟重吸收 」。他們的主要發展是製造與近端小管並排的微血管。這使得「通過管狀-血管交換主動重新吸收溶質」成為現實。
  • 盤點:2018上半年3D列印人體器官!
    落實到產業層面,3D列印已被廣泛的應用到製造業、軍工、汽車、醫療等眾多領域當中。以醫療為例,採用3D列印技術研發人體器官已經成為未來3D列印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   2018年已經過去一半,3D列印技術在醫療行業又生產出哪些新產品呢?這些產品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下面,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自從有了3D列印技術,生物學家們開始放棄分層培養細胞的做法,著手研究三維器官培養物,即類器官。由於人體組織的複雜性,器官構建絕不是生物列印材料的有序堆積而已。目前還沒有人列印出功能齊全、可移植的人體器官,但科學家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他們正在製造可用於藥物測試的組織塊,已能列印出結構相對單一的器官,比如氣管、血管。
  • 我們距離3D列印活器官還有多遠?
    2020年3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員可以列印出構成人體組織的細胞和生物材料,但要使功能齊全的器官能夠正常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多年來,科學家們預測一直被用來做玩具、房屋、科學工具甚至一個塑料小兔子的3D列印在未來某一天可能被用於列印活的人體器官來減輕捐獻器官的短缺。
  • 德國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弱點,人體中有影響病毒繁殖的酶
    該研究有助於找到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方法。   除了疫苗,尋找有效的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也是戰勝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在,來自德國感染研究中心和蒂賓根大學的德爾格博士及其團隊通過一種新穎的方法發現了新冠病毒的一個弱點,可以用來開發針對性的藥物。生物信息學家使用計算機模型識別出了一種對病毒至關重要的人類酶。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近日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在剝離了細胞內容的人體細胞膜上加入這種「納米海綿」,理論上可以用作「仿生誘餌」,用於治療疾病。在吸收病毒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後,這種細胞「納米海綿」可以在肝臟中降解。
  • 2020年九大生物3D列印技術進展,為未來的器官移植鋪路
    該研究可以帶來更快更經濟的藥物開發,以及降低藥物上市後的風險。還能證明藥物毒性,在7月份它還被用於測試對抗COVID-19病毒的藥物。 來自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微型生物列印平臺,通過內窺鏡進入人體,在體內進行組織修復。
  • 【新突破】中科院秦建華等人利用器官晶片和活病毒建立人源性新冠...
    目前新冠肺炎治療仍缺少特效藥物。儘管目前已有平板細胞、類器官和動物模型研究新冠病毒,但這些模型在不同程度上仍有一定局限,尚缺少器官特異性組織界面和人體免疫細胞等器官微環境重要因素。因此,建立能有效反映人體對新冠病毒感染響應的人源性感染模型,對於加快新冠病毒致病機理研究和藥物研發進程等具有重要意義。
  • 科研人員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模擬新冠病毒感染誘發肺損傷和免疫反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方網站截圖中新網昆明1月13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方網站13日發布消息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秦建華研究員團隊與該所鄭永唐研究員團隊合作,利用器官晶片技術建立一種體外肺器官微生理系統,模擬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導致的肺組織損傷和免疫反應等,為新冠病毒致病機制研究和快速藥物評價等提供新策略和新技術。
  • 醫生們發現一種抗流感病毒藥物抑肽酶或能用於治療新冠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了另一種潛在的藥物,可以通過防止嚴重的新冠併發症來幫助治療COVID-19。Aprotinin(抑肽酶)是一種抗病毒藥物,以氣霧劑的形式出現,在俄羅斯被批准用於治療流感。根據一項新研究,該藥物可以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防止其複製。此前醫生們制定了不同的COVID-19治療方案,包括一些有效的藥物。瑞德西韋和地塞米松是兩種最知名的COVID-19療法,雖然這兩種藥物都不能挽救生命。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