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3D納米列印製造聲控微型引擎,用於藥物分配機器人

2020-09-23 柔智燴

科學家利用3D納米列印製造聲控微型引擎,用於藥物分配

EPFL科學家創造了能夠操縱周圍流體,收集細胞或分配藥物的遙控機械微型設備。

微型設備已導致我們操縱其中包含的少量流體和微觀樣品的能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因此,大多數最新的體外生物醫學平臺都包含微流體成分。操作這些設備需要使用笨重的泵,壓縮機或系留電源設備,這會大大增加整體尺寸並限制其便攜性。關鍵的技術挑戰是開發能夠在體內應用中通過無線控制提供此類功能的無束縛微流體系統。

聲激發µjet發動機的製造和運行。a)µjet發動機的工作原理示意圖。紅色箭頭表示由設備內部的聲音流產生的泵浦方向。b)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了完整(左)和部分(右)印刷的µjet引擎。c)微流體測試平臺的圖示。支架與µjet發動機一起印刷以穩定運動。d)錨固在支柱上的3D列印µjet引擎的代表性明場圖像。e,f)分別使用螢光微粒(e)和CFD模擬(f)分別通過實驗觀察µjet引擎內部和周圍的流線。錐形楔形尖端周圍的局部微流導致設備中間的噴射。g)雙向µjet引擎的電子顯微鏡圖像。箭頭顯示了泵的出口。h)數值模擬顯示了同一設備中µjet引擎在不同頻率下的可尋址聲激發。支持信息中的圖S5顯示了變形較大的相應圖像。i)流線顯示以每個µjet發動機的共振頻率產生的流量。

具有細胞大小的軟膠囊,當注入人體後,可以收集樣本進行活檢,分配藥物或進行機械治療。

微生物機器人系統實驗室(MICROBS)的科學家,他們已經開發出能夠應對這些挑戰的技術。&34;一旦進入人體,我們就必須遠程激活這些設備。的確,諸如電纜或管道之類的附件將太具有侵入性。&34; Selman Sakar解釋道。

塞爾曼·薩卡(Selman Sakar)的團隊還開發了幾種電機和機械裝置。通過將這些不同的部分放在一起,他們設計了具有多個泵,一個收集箱和各種尺寸的過濾器的活檢裝置。研究人員還製造了行動裝置。它們由聲學微型電動機產生的流體流動推動。

體內診斷與可編程靶向治療

與醫學成像相結合,該技術使得無需外部幹預即可進行長期監控。&34;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urat Kaynak透露。

另外,這些裝置可以用於治療目的。&34;設備的使用壽命取決於所選的材料。一些水凝膠可快速降解,而另一些則更耐用。驅動概念與許多聚合物配方兼容," Murat Kaynak說。

到目前為止,實驗是在體外進行的。下一步是在體內測試這些設備。

相關焦點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接下來,介紹了微型機器人製造、引擎相關的知識。從製造的角度來看,在微觀範圍內的運動受低雷諾數和布朗運動的支配,因此設計製造微型/納米機器人的主要考慮因素是開發能夠連續「開啟」並產生足夠的推力以克服環境阻力的發動機。因此,小型化機器人的設計和製造都是基於對活性材料的需求,這種材料能夠不斷地將各種能源轉化為運動。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站長之家(ChinaZ.com) 7月28日 消息:不管是研究治療新冠肺炎還是其它疾病的方法
  • 新納米機器人來了!這次它們將被植入人類眼球中,成為藥物搬運工
    新智元報導 來源:Science作者:Frankie Schembri 編輯:木青【新智元導讀】研究學者計劃利用納米級3D列印來製作微型螺旋狀機器人,並將它們送到人的眼睛裡,以幫助眼科疾病患者接受更精準的治療,這些「小蝌蚪」可以「遊過」人類眼球直達視網膜
  • 不再是科幻,科學家研發納米機器人可鑽入眼球來運送藥物!
    大眾似乎從來不關心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兒。正如本期內容所關注的納米機器人針對醫學領域的研究,或許再過幾年,它們就可以攜帶著某種藥物進入我們體內去治癒複雜的疾病,但假如那時的我們對此依然毫無認知?就會如井底之蛙般對命運束手無措... 科學家們最近開發出了一種特殊塗層的納米尺寸「運載工具」,它可以在像眼睛的玻璃體這樣的密集組織中活躍的移動。
  • 中國一作研究再登Science子刊:磁驅動摺疊機器人,3D列印僅需20分鐘
    新智元推薦 來源:Science Robotics、MIT News編輯:肖琴、大明【新智元導讀】微型機器人在醫療中大有用途,如輸送藥物、採集組織樣本,協助手術等。近日,多倫多大學和MIT的兩個研究都採用磁性材料和3D列印,研發出可控制的、只有幾毫米大小的微型機器人。
  • 微型機器人由納米紅細胞製造 能在體內送貨而不「驚動」免疫系統
    微型機器人由納米紅細胞製造 能在體內送貨而不「驚動」免疫系統  Winnie Lee • 2020-04-08 14:20:01 來源:前瞻網 E1987G0
  • 全新的3D列印功能材料,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電子3D列印
    打開APP 全新的3D列印功能材料,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電子3D列印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發表於 2020-11-18 15:18:04
  • 科學家利用雷射技術製造出微型機器人 可有效「行走」​
    科學家利用雷射技術製造出微型機器人 可有效「行走」科學家利用雷射技術使顯微鏡機器人有效地「行走」。當受到雷射照射時,人類頭髮寬度周圍的腿能夠彎曲,從而產生類似行走的動作。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技術有朝一日能被用於修復人體組織和在血液裡暢行。
  • 清華大學徐弢團隊首次利用微型機器人+體內生物列印治療胃創傷
    生物列印技術,將新細胞直接遞送至損傷部位修復組織,這為治療該問題提供了一種潛在的有用方法。困難在於當前的生物列印技術集中在人體外,而且生物印表機通常很大,不做有創手術就不能為內部組織修復提供足夠的空間進行列印操作。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清華徐弢等開發了一種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通過內窺鏡進入人體,以在體內進行組織修復。
  • 用於軟機器人的3D列印材料最新進展
    近年來,已經報導了通過3D列印技術製造軟機器人的情況,在軟機器人領域,增材製造的用途多種多樣,包括各種印刷方法和材料的利用。在早期的研究中,最方便的使用是基於仿品成型,其中3D列印用於製造剛性模具,然後在這些模具中澆鑄柔性彈性體。例如,使用FDM,通過由ABS塑料組成的3D列印模具製造軟氣動執行器,然後進行兩步鑄造程序。
  • 微型機器人可能會給醫學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技術,通過複雜的方式將多種材料構造在一起,製造出微米級的機器。這種微米機器人有朝一日將徹底改變醫學領域。如此微小的機器人,甚至可以通過我們的血管,將藥物送到身體的特定部位,這也是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追求的目標。
  • ...從而讓3D列印技術得以應用到毫米波技術、光通訊、微型機器人...
    【西湖大學實現國內最高精度3D列印制晶片】 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周南嘉團隊自主研發的微米級精度三維精密製造技術,是目前國內最高精度的電子3D列印技術,以新材料作為突破3D列印精度極限的核心,設計全新的3D列印功能材料,實現了百納米至微米級別電子3D列印。
  • 科學家3D列印出可以移動的微型「無畏級星艦」
    來自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已經3D列印出了一艘《星際迷航》中無畏級(Intrepid Class)星艦的微縮版。這個微縮模型實際上是物理學家在科學雜誌《軟物質》上發表的一個更大研究實驗的一部分。這艘五微米長的「飛船」看起來就像「旅行者號」,是物理學家們為他們的微縮研究而列印出來的。
  •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首創3D列印微型機器人技術 有望作治療癌症用途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全球首創以磁力控制的3D列印微型機器人,該微型機器人技術能做到在生物體內精準運載細胞到指定的位置。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有望應用在治療癌症的靶向治療,並為細胞層面的治療及再生醫學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 我國科學家開發3D列印的藥物神經繃帶
    同時,3D列印技術在製造NGS'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該產品可以預裝藥物並在受傷部位就地釋放。在這種注入藥物的增材製造方法的基礎上,該團隊著手製造自己的可生物降解的神經修復解決方案。 科學家的「可點擊」 3D列印繃帶 為了創建自己的自粘繃帶,研究人員使用數字光處理(DLP)3D印表機將一組可點擊的官能化單體聚合為矩形。對於每個結構的第二層,部署了一種不同的墨水,其中包含XMU-MP-1納米顆粒,該藥物用於促進患者蛋白質和細胞的生長。
  • 3D列印「納米級」醫療裝置,小到可注射進人體
    也許你覺得列印小的不是更容易嗎?可是,列印小到納米級的裝置就太不容易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3D凝膠列印技術,可以列印凝膠結構和其它柔軟材料。這種技術有望製造納米級的醫療裝置,這類裝置可以放進人體,比如藥物釋放系統,彈性薄電極等。
  • Nature 揭示二氧化矽氣凝膠微結構製造的突破性進展,3D列印是關鍵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研究,近期發表在訂刊 Nature中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微型二氧化矽氣凝膠製造技術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來自瑞士國家聯邦實驗室(Empa)的研究團隊展示了如何通過墨水直寫3D列印技術實現二氧化矽氣凝膠材料的高精度製造。
  • Nature 揭示二氧化矽氣凝膠微結構製造的突破性進展,3D列印是關鍵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研究,近期發表在訂刊Nature中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微型二氧化矽氣凝膠製造技術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來自瑞士國家聯邦實驗室(Empa)的研究團隊展示了如何通過墨水直寫3D列印技術實現二氧化矽氣凝膠材料的高精度製造。
  • 3D微列印:30微米的拖船
    想像一下,一艘微型潛艇,在你的血管內航行,運送藥物,修復細胞損傷。這就是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曾經幻想過的未來,然而今天,我們還停留在籌備「航行」階段。對於微型機器人來說,我們的血液幾乎就像糖漿一樣。事實證明,人工製造一個功率類似於精子或細菌的微型遊泳者——足以推開如此濃稠的液體——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只製造出了最簡單的人工微遊器,大多是棒狀和球狀的。幸好我們的微列印技術日新月異,現在達到了新的高度——拖船Benchy號。為何是拖船?這個公開的3D模型是一個常用的基準,旨在測試和校準3D印表機,用各種形狀和角度將其推向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