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科幻,科學家研發納米機器人可鑽入眼球來運送藥物!

2021-01-13 千家智客

編譯/Mr.Cat

來源/is.mpg.de/en/news/nanorobots-propel-through-the-eye

本文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由貓眼科技(maoyanTC)發布

當我們還在忙著刷手機看著滿天飛的無聊段子時,科學家們正努力的將科幻變成現實,默默對抗著困擾人類的災厄問題!大眾似乎從來不關心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兒。正如本期內容所關注的納米機器人針對醫學領域的研究,或許再過幾年,它們就可以攜帶著某種藥物進入我們體內去治癒複雜的疾病,但假如那時的我們對此依然毫無認知?就會如井底之蛙般對命運束手無措...

科學家們最近開發出了一種特殊塗層的納米尺寸「運載工具」,它可以在像眼睛的玻璃體這樣的密集組織中活躍的移動。到目前為止,納米載體的傳輸僅在模型系統或生物流體中得到了證實,而在真實組織中還沒有得到證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步》雜誌上,這是朝著納米機器人成為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的最小侵入性工具的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納米機器人注入眼球示意圖 圖源/is.mpg.de

位於斯圖加特的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的「微觀、納米和分子系統」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包括中國的科學家)一起研製出了螺旋槳狀的納米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第一次能夠鑽入眼睛中普遍存在的緻密組織。

他們在「納米鑽頭」上塗上了一層不粘塗層,納米鑽頭的寬度只有500納米,它足夠的小,足以穿透眼球玻璃體中凝膠狀物質的緊密分子基質。這種鑽頭比人類頭髮的直徑小200倍,甚至比細菌的寬度還要小。他們的形狀和光滑的塗層使納米推進器能夠相對不受阻礙地通過眼睛移動,而不損害眼睛周圍的敏感生物組織。

納米機器人 圖源/is.mpg.de

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實現能夠引導納米機器人穿過密集的組織,因為到目前為止,這只在模型系統或生物液體中得到了證實。研究人員的願景是有一天在納米推進器上裝載藥物或其他治療劑,並引導它們到達一個目標區域,在那裡它們可以把藥物送到需要的地方,以此來治癒疾病!

分子基質就像一張雙面膠帶組成的緊密網

在緻密的生物組織內靶向給藥是非常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在這些極小的尺度上:首先,眼球內部組織粘性稠密,這是納米推進器必須擠壓的緊密的分子基質。它起著屏障的作用,阻止較大結構的滲透。其次,即使滿足了尺寸的要求,生物聚合物網絡在眼睛中的化學特性仍然會導致納米螺旋槳卡在這個分子網格中。

想像一下,一個小螺絲釘在雙面膠帶組成的網絡中穿行有多難...

第三,精確的驅動它們也是一個挑戰。在製造納米推進器時,科學家們通過添加磁性材料(如鐵)克服了這一點,這使得他們能夠將帶有磁場的鑽頭導向所期望的目的地。

研究人員還克服了其他的障礙,即使每個納米螺旋槳尺寸不大於500納米,並採用雙層不粘塗層。第一層是結合在表面的分子,第二層是液態氟碳圖層。這樣大大降低了納米機器人與周圍組織之間的粘著力。

全氟化碳塗層的「光滑」螺旋槳 圖源/sciencemag.org 所發表的論文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吳志光(中國科學家)解釋說:「對於塗層,我們向大自然尋求了靈感。」他是 MPI-IS(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的洪堡研究員,現在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後。「在第二步中,我們在肉食性水罐植物(豬籠草)上發現了一層液體層,它在蠕動孔上有一個光滑的表面,用來捕捉昆蟲。它就像一個不粘鍋的特氟龍塗層。這種光滑的塗層對於機器人在眼睛內的高效推進至關重要,因為它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玻璃體中的生物蛋白質網絡與納米機器人表面之間的粘附。」

納米螺旋槳在完整眼球中的運動 圖源/sciencemag.org 發表的論文

「納米機器人的推進原理,它們的小尺寸,以及光滑的塗層,將是非常有用的,不僅在眼睛中,而且對於人體內各種組織的滲透都是有用的。」田秋說。(同樣來自中國,他是論文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 MPI-IS 微觀、納米和分子系統實驗室的組長。

田秋和吳志光都是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的成員,他們的課題是「一群光滑的微型螺旋槳穿透眼睛的玻璃體」。此外,斯圖加特大學,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丹麥胡斯大學和蒂賓根大學眼科醫院也為這項開創性工作作出了貢獻。

下面這張照片是在眼科醫院,研究人員在解剖的豬眼中測試他們的納米螺旋槳,並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的幫助下觀察螺旋槳的運動,這是一種臨床批准的成像技術,廣泛用於眼科疾病的診斷。

穿過眼睛走向視網膜

研究人員用小針將數萬個細菌大小的螺旋機器人注入眼睛的玻璃體內。在周圍磁場的幫助下旋轉納米推進器,然後它們遊向視網膜,在那裡蜂群般的著陸。光滑的納米機器人已經可以穿透眼睛,能夠實時精確地控制它們是研究人員的目標。所以它並沒有就此結束:研究團隊準備在其中一天利用他們的納米機器人進行定向應用。「這就是我們的願景」,田秋說。「我們希望能夠用我們的納米機器人作為各種疾病的微創治療工具,一些疾病的問題區域很難觸及,而且被密集的組織包圍著。未來不會太遠,我們將能夠裝載藥物。」

對於斯圖加特的科學家來說,這並不是他們開發的第一個納米機器人。幾年來,他們一直在利用由 Peer Fischer 教授領導的「微觀、納米和分子系統」研究小組開發的複雜的 3D 製造工藝來製造不同類型的納米機器人。數以億計的納米機器人可以在幾個小時內,通過在高真空下將二氧化矽和其他材料(包括鐵)蒸發到轉動的矽晶片上被製造出來。

關於研究團隊——

吳志光博士於2015年在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學位。2013至2015年間,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系的客座學生。吳是洪堡研究所的研究員和「微型、納米和分子系統」實驗室的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現在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後。

田秋博士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學士以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碩士。是斯圖加特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微型、納米和分子系統」實驗室生物醫學微系統小組組長。他獲得了瑞士洛桑綜合技術學院(EPFL)的博士學位。他是馬克斯·普朗克-ETH學習系統中心的聯合研究員,也是國際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學院(IMPRS-IS)的講師。他在漢姆林醫學機器人研討會上獲得了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和最佳微型機器人設計獎。

Peer Fischer 博士是斯圖加特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微型、納米和分子系統」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他是斯圖加特大學的物理化學教授。他是哈佛大學的羅蘭研究員。菲舍爾教授獲得了ERC啟動贈款,贏得了世界技術獎,並持有ERC高級贈款。他是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吳志光副教授團隊研發眼科醫學納米機器人 可鑽入眼球運送藥物
    哈工大報訊(王雪/文)我校基礎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青年教師吳志光副教授與德國馬普智能系統所皮爾菲舍爾(P.Fischer)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實現納米機器人在眼睛玻璃體中可控、高效地集群運動,研究成果以「穿梭眼內玻璃體的群體潤滑微型推進器」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影響因子11.511)。
  • 遞送藥物、修補細胞、改造基因,納米機器人將帶來怎樣的未來?
    對於機器人,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納米機器人也許您就不那麼熟悉了。說到納米,我們就會想到小,小的肉眼都看不到,要是未來出現了納米機器人,那到底是一件令人恐懼,還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呢?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納米機器人的來頭吧~第一個使用納米機器人(nanobot)這個術語的科學家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早在1959年,他在一次大眾演講中,提到了使用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臟病的概念。
  • 遞送藥物、修補細胞、改造基因,納米機器人將帶來怎樣的未來?
    對於機器人,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納米機器人也許您就不那麼熟悉了。說到納米,我們就會想到小,小的肉眼都看不到,要是未來出現了納米機器人,那到底是一件令人恐懼,還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呢?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納米機器人的來頭吧~第一個使用納米機器人(nanobot)這個術語的科學家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早在1959年,他在一次大眾演講中,提到了使用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臟病的概念。從那以後,人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想看看這些納米分子裝置究竟能帶來什麼奇蹟。
  • 新納米機器人來了!這次它們將被植入人類眼球中,成為藥物搬運工
    新智元報導 來源:Science作者:Frankie Schembri 編輯:木青【新智元導讀】研究學者計劃利用納米級3D列印來製作微型螺旋狀機器人,並將它們送到人的眼睛裡,以幫助眼科疾病患者接受更精準的治療,這些「小蝌蚪」可以「遊過」人類眼球直達視網膜
  • 日研發出可通過血腦障壁的納米機器人
    日本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運用胺基酸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nanomachine),能夠順利通過腦中血腦障壁(BBB)的屏障將藥物送入腦內,預計未來將能用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
  • 中美科技博弈:美國已可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中國差之毫厘
    「巡邏」過程中,機器人可執行一系列計算,檢查所在位置處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的疾病指標。如果某種特定疾病的所有指標都滿足,機器人這時會做出應該釋放藥物的判斷。如果檢測到的指標並不充分,它最後會位於「否」的狀態。
  • 頂刊Science子刊,納米機器人研發成功!沒想到科技如此迅猛
    近日,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現在,以色列科學家正在研製一種微型納米機器人,它可以在人體內「巡邏」,在鎖定病灶後自動釋放所攜帶的藥物。這種機器人目前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它可以從多種渠道來檢測疾病指標,例如mRNA、微核糖核酸(miRNA)、蛋白質以及多種小分子。科學家的目標是:在未來創造大量這種納米機器人,讓它們自動且不間斷地在身體內巡邏,尋找各種疾病信號。
  • 有「手」有「腳」的DNA納米機器人,能在血液中搬運分子級藥物
    編者按:微型機器人是機器人研究的重要領域,對於醫療技術尤其重要。最近,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款只有DNA單鏈大小的納米機器人。別看這個機器人這麼小,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原文作者為 Timothy Revell,文章發表於《New Scientist》雜誌網站。
  • 【新料】有「手」有「腳」的DNA納米機器人,能在血液中搬運分子級藥物
    微型機器人是機器人研究的重要領域,對於醫療技術尤其重要。最近,科學家研發出了一款只有DNA單鏈大小的納米機器人。別看這個機器人這麼小,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原文作者為 Timothy Revell,文章發表於《New Scientist》雜誌網站。  相信我,近期你是肯定不會見到比這更小的機器人了。
  • 美國突然宣布:納米機器人智能微手術
    剛剛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這個實驗論文發表於著名學術刊物Science Robotics,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美國已可以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
    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
  • 科學家用DNA造納米機器人,可做人體內的搬運工
    網易科技訊 9月15日消息,科學家們已經建造並測試了一種行走機器人,它能夠撿取並攜帶小到裸眼無法看到的微小物體。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科學家們正在研發一種比人類頭髮更為精細的微型機器,旨在在人類無法進行操作的分子層面上對原子和細胞結構實現一系列操作;而這種微型機器就是納米機器人,它屬於機器人工程學的一種新興高科技。有科學家認為,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教授率先提出納米技術的設想。
  • 納米送藥機器人,僅頭髮寬度1/200靠電磁驅動
    打開APP 納米送藥機器人,僅頭髮寬度1/200靠電磁驅動 郭婷 發表於 2018-11-16 17:30:48 快速準確將藥物送到眼球的不同部位是很困難的
  • 納米機器人或成未來醫學界主角?
    不久前,頂級刊物《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上刊登了關於醫用納米機器人的突破性發現: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其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如腫瘤深處)進行藥物遞送或微創手術,完成人類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療效。
  • 美納米機器人破解世紀性難題,人類突破百歲壽命極限已近在咫尺
    試想一下:將一種極其微小的機器人植入身體深層組織,實時控制這些小機器人在人體內自由運動,為體內特定區域運送營養物質或藥品、清除病變細胞
  • 小身材有大作為: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癌症剋星
    1966年出品的經典科幻電影《神奇的旅程》(Fantastic Voyage)是第一部利用微縮科技拍攝人體內部的科幻片,故事描述一名蘇聯科學家逃到美國,因為他的腦血管遭到間諜破壞而命在旦夕,5名美國醫生被縮小成幾百萬分之一置於水中,注射進科學家體內進行血管手術,完成任務後經眼睛逃出。
  • 新型納米機器人有助眼底精準給藥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納米機器人,首次實現讓機器人繞過眼球表面抵達視網膜且不對組織造成損害,未來有望用於精準給藥領域。這種表面潤滑的螺旋形磁性納米機器人直徑僅為500納米,不到頭髮絲粗細的兩百分之一,它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從眼球玻璃體中心位置到視網膜的可控運動。論文作者之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丘天對新華社記者說,常規的眼科藥物遞送主要依靠滴藥或血液運輸完成,但這些方法受到多重生物屏障的阻礙,難以實現向眼球後部(如視網膜黃斑區域)的藥物遞送。
  • 研發天然溶栓納米機器人,要將前沿醫學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目前,納米機器人已經被認為是未來生物醫學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它們可用於許多醫學領域,包括藥物靶向輸送、手術的精確操作、疾病的精確診斷和解毒。一般來說,納米機器人是醫療工具,可以進入瞄準人體內的特定目標。到達目標後,這些小型機器可以發揮作用,例如輸送藥物或實時了解藥物的作用。
  • 未來給你做手術的也許是DNA納米機器人
    如今的機器人已不再只是「鋼鐵戰士」,生命基本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賦予納米機器人「血肉之軀」。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DNA機器人,能在納米尺度上執行任務,因此它可以在人體細胞內發揮作用,這也讓很多科研人員看到了其在醫療領域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