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博弈:美國已可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中國差之毫厘

2020-10-09 國德養老

在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把變小的人和飛船注射進人體,讓這些縮小的「參觀者」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


然而在現實中,科學家根據分子病理學的原理已經研製出各種各樣的可以進入人體的納米機器人,有望用於維護人體健康。


近日,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


這個實驗論文發表於著名學術刊物Science Robotics,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以前的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進入人體體內很難定位;如果進入血管,被血液等一裹挾和衝擊,往往失去控制,乃至無影無蹤。


如今,在科學家眼裡,納米機器人實現了一次巨大進步,納米機器人可以在進入人體深層組織後,仍然被人盯得清清楚楚、管得嚴嚴實實,人類可以實時控制它們給病變的細胞送藥,或對癌變的細胞進行微手術。


納米機器人(藝術圖)


納米機器人目前還處在試驗階段,大到長几毫米,小到直徑幾微米;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內,納米機器人將會帶來一場醫學革命。


許多工程師、科學家和醫生都認為,納米機器人有著無限的潛力——而其中最有可能的包括: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抗癌、去除血塊、清潔傷口、幫助凝血、祛除寄生蟲、治療痛風、粉碎腎結石、人工授精以及激活細胞能量,使人不僅保持健康,而且延長壽命。


一、巡邏:


以色列科學家目前正在研製一種微型納米機器人,它可以在人體內「巡邏」,在鎖定病灶後自動釋放所攜帶的藥物。這種技術的原理是:在編程過程中將某種特定疾病定義為「是」狀態。


「巡邏」過程中,機器人可執行一系列計算,檢查所在位置處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的疾病指標。如果某種特定疾病的所有指標都滿足,機器人這時會做出應該釋放藥物的判斷。如果檢測到的指標並不充分,它最後會位於「否」的狀態。


圖中描述的是一個納米機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積物


科學家對這種機器人進行了不斷的改進,並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它現在可以從多種渠道來檢測疾病指標,例如mRNA、微核糖核酸(miRNA)、蛋白質以及多種小分子。


科學家的目標是:在未來創造大量這種納米機器人,讓它們自動且不間斷地在身體內巡邏,尋找各種疾病信號。由於可以從多種渠道直接探測疾病指標,所以診斷更為精確。


在經過更多更好的計算以後,這種機器人還可以向發現疾病的位置釋放第一輪預防性藥物,作為防止傳染的第一道防線。


二、治療:


2010年5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成功研製出一種由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構成的納米蜘蛛機器人,它們能夠跟隨DNA的運行軌跡自由地行走、移動、轉向以及停止,並且它們能夠自由地在二維物體的表面行走。這種納米蜘蛛機器人只有4納米長(一納米為一米的十億分之一),比人類頭髮直徑的十萬分之一還小。


雖然之前的納米機器人也實現了行走功能,但不會超過3步。而納米蜘蛛機器人卻能行進100納米距離,相當於50步。科學家通過編程,讓其能夠沿著特定的軌道運動;這一進展的強大之處在於:一旦被編程,納米蜘蛛機器人就能夠自動完成任務,而不需要人為介入。


科學家認為:納米蜘蛛機器人可以用於醫療事業,以幫助人類識別並殺死癌細胞以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還可以幫助人們完成外科手術,清理動脈血管垃圾等。


圖中描述的是納米機器人正在尋找入侵的病毒


科學家已經研發出這種機器人的生產線。隨著這種機器人的問世,科學家在朝著打造可在血管中穿行,用於殺死癌細胞的先進裝置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三、提升:


納米技術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為終結所有疾病。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將其運用在人類生理機能的提升方面。


納米技術的前驅羅伯特﹒弗雷塔斯(Robert Freitas)已設計出一款名為Respirocyte的納米機器人,它可以攜帶90億個氧分子與二氧化碳分子,為一般紅血球攜帶量的200倍。



這一發明,使得人類在跑步時,得以全力衝刺整整15分鐘而體感並不疲憊。這一程度的供氧量也等同於,人類能夠在水中自如憋氣長達數小時之久。


今後,隨著人類的老化,失去活性的細胞、組織和肌肉群將不斷退化,納米機器人可以依照給定的程序對這些目標進行修復、替換和調整。


也就是說,在未來的十來年時間裡,只要你沒碰上天災人禍,你就可以長命百歲了。更加令人神奇的是,不要延緩衰老,乾脆返老還童,還可以讓八十歲的你,看上去只有五十歲的樣子。


四、超人:


讓大量納米機器人,覆蓋人的大腦,構成一個電極網,進而形成新的大腦皮層,直接讀取或輸入大腦信號!


這個有什麼用呢?


打個比方,通過這個納米機器人構成的腦機接口,我們最終做到人類與人類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自由傳輸思想、下載思維,在短時間內擁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獲得一般人類無法擁有的超能力。



比如你可能不懂英語,德語,法語,等等語言;通過這個晶片植入大腦;你將可能憑空多出許多這一塊的記憶;


可能一夜時間,你學會五、六門外語,掌握那些需要數十年研究才能懂得掌握的技術——比如高端醫生,科學家,晶片設計師,高端製造師;等等等等,將變得輕而易舉。


你還別真以為這是科幻,目前這一切,都已經在實驗室裡,緊鑼密鼓地研發著,商用的時間不會太遙遠!


是的,你沒看錯:從今天起,納米機器人不再是科幻小說,不再是閱讀理解,不再是新聞標題,不再是電影裡的幻影和計算機裡孱弱的靈魂,而是實實在在的宿命。



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1990年發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就預言:到21世紀中葉,納米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每一種新科技的出現,似乎都包含著無限可能。用不了多久,個頭只有分子大小的神奇納米機器人將源源不斷地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未來學家認為,到了21世紀下半葉,將人同計算機絕對而清楚地區分開來將變得毫無意義。一方面,人類將擁有經過納米機器人技術大大擴展了的生物大腦;另一方面,人們將擁有純粹的非生物大腦,後者是功能大大增強了的人類大腦的複製品。毫無疑問,有了經過功能改善的大腦,我們將創造出無數與納米機器人技術融合的更新的技術。屆時,人類將進入一個新天地,成為地道的「新人類」。

相關焦點

  • 美國已可以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
    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
  • 「納米機器人」美國宣布已經可以實時控制
    01納米和納米機器人納米,即毫微米,1納米=10的負9次方米,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納米機器人」是機器人工程學的一種新興科技,大白話講,就是超級超級小的機器人。只有人類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圖片來自網絡02最新的進展隨著3D列印技術的逐步成熟,目前我們可以應用3D列印技術,一次製造出幾十萬個納米機器人,但是由於納米機器人太小了,從操縱層面來說太難控制了,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
  • 博弈蘊涵合作--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如此,霸權體制最多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可接受的均衡」,其代價是國際角色之間的不對等和不平等;真正公正和完備的制度安排過去沒有出現過,在可預期的將來可能也很難看到。一旦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導致霸權控制減弱甚至崩潰,則「可接受的均衡」中的控制狀態下的衝突與合作就會向新的更具自由競爭特徵的博弈狀態轉化,直至達成新的均衡。
  • 美國突然宣布:納米機器人智能微手術
    剛剛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這個實驗論文發表於著名學術刊物Science Robotics,引起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美納米機器人破解世紀性難題,人類突破百歲壽命極限已近在咫尺
    試想一下:將一種極其微小的機器人植入身體深層組織,實時控制這些小機器人在人體內自由運動,為體內特定區域運送營養物質或藥品、清除病變細胞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如此,霸權體制最多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可接受的均衡」,其代價是國際角色之間的不對等和不平等;真正公正和完備的制度安排過去沒有出現過,在可預期的將來可能也很難看到。一旦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導致霸權控制減弱甚至崩潰,則「可接受的均衡」中的控制狀態下的衝突與合作就會向新的更具自由競爭特徵的博弈狀態轉化,直至達成新的均衡。
  • 智東西晚報:中美研發三維晶片納米剪紙結構 MIT推新盲眼機器人
    「智東西」晚報第983期2018.7.09 周一#今日要聞#1、中美聯合研發三維納米「剪紙」結構據媒體報導,中國和美國研究人員從中國傳統藝術他們採用高劑量「聚焦離子束」作為「剪裁」手段,使厚度只有幾十納米的金膜從二維平面彎折成複雜的三維立體結構,加工出來的三維金屬結構解析度在50納米以下,約為頭髮絲直徑的兩千分之一。論文作者之一、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教授方絢萊表示,該器件比傳統上具備類似光學功能的器件小几個數量級,還可讓多雷射束在光纖中傳輸互不幹擾,可用於開發新型光學晶片,在光通信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前景。
  • 頂刊Science子刊,納米機器人研發成功!沒想到科技如此迅猛
    近日,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現在好了,有了這個技術,納米機器人就可以在進入人體深層組織後,仍然被人盯得清清楚楚、管得嚴嚴實實,人類可以實時控制它們給病變的細胞送藥
  • 納米機器人或成未來醫學界主角?
    血管中的機器人想像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撰文︱齊天甫  電子科技大學英才實驗學院
  • 今日科技話題:重構陰離子溶劑化結構、納米「人造分子」、「雲雀」、鎘汙染農田修復、納米仿生機器人
    陳靜 攝近日,中國專家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簡易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主刊。
  • 量子科技博弈,中國獲得「裡程碑式突破」,是美國的100億倍
    文\白山伴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日益雄厚,中國量子科技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儘管這一成就實現了量子計算領域的第一個裡程碑,確立了中國在世界量子計算研究中的地位,但部分國家還是對此提出了質疑,特別是長期對中國持異議態度的美國。
  • 科幻照進現實:植入納米機器人,人類能像《黑客帝國》中一樣下載信息
    前者的代表是走向神壇的「人工智慧」,其基礎神經網絡研究就是模仿人類大腦的神經元,讓機器使用神經元之間處理信息的模式來處理信息;後者的代表是「腦機接口」,用信號加工技術將原始的腦活動轉化為數字命令,這樣你就能用「意念」控制外部世界。相較於「人工智慧」在神經網絡方面已照進現實,「腦機接口」則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概念。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imone Schuerle:用磁場控制納米機器人抗癌
    20 世紀 60 年代,科幻片《神奇旅程》(Fantastic Voyage)第一次向人們描繪了這樣的場景:利用微縮科技進入人體內部修復受損的細胞。隨著科技的發展,該影片裡的很多猜想現在都已實現。納米醫療技術專家、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 Simone Schuerle 就曾發明過一種由 3D 列印而成的、可受外部磁場操控的微型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能夠向腫瘤等病變組織輸送納米顆粒藥物,實現更精準的靶向給藥。這種技術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它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中美誰都承受不起零和博弈
    原標題:中美誰都承受不起零和博弈   1931年,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在他的《美國史詩》一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美國夢」一詞,其含義是「讓我們所有階層的公民過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
  • 張彧通:科技、金融創新與監管,三要素博弈是正方向
    例如近年來,美國證券投資市場上越來越多地出現利用人工智慧算法、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的「機器人決策」。這類「機器人」交易員往往可以嚴格地執行決策,而不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但是卻帶來了決策的同質化問題,進而加劇投資行為的順周期性,並可能引發市場波動風險。美股在2018年2月8日的下調重挫就被很多市場分析師稱為「資本市場歷史上第一次算法股災」。如何監管智能金融呢?
  • 中國已成為納米科技領域重要貢獻者
    今天,納米科技作為最具突破性的戰略性前沿技術之一,已在材料、醫療、環境等領域引起顛覆性改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一系列數據和成果顯示,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納米科學與技術進步的重要貢獻者,是世界納米科技研發大國,部分基礎研究居國際領先水平,納米科技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規模。
  • 納米機器人發展前景令人鼓舞,未來值得期待
    演講中,他雖然沒有使用「納米」這個詞,但實際上已闡述了納米機器人技術的基本概念。其實這些「探險者」就是納米機器人;它們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納米機器人技術在當時只是一種科學幻想,但如今已出現在現實世界。前不久,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香港科技大學以及湘潭大學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中美科技巔峰對決,英國經濟學人:中國管理機制優於美國
    中國日報網3月22日電 擔心「中國技術威脅」,美國總統川普在上周喊停「博通(Broadcom)收購高通( Qualcomm)」的交易。這事傳到小夥伴英國的耳中,他們格外上心:在科技領域的博弈,中國如今勢頭正猛,川普你能不能有點遠見?  這還是不放過任何中國「黑料」的《經濟學人》,在當地時間3月17日發表的「封面故事」。
  • 納米機器人在醫學上前景簡析
    納米生物學的近期設想,是在納米尺度上應用生物學原理,發現新現象,研製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也稱納米機器人。合成生物學對細胞信號傳導與基因調控網絡重新設計,開發「在體」(invivo)或「溼」的生物計算機或細胞機器人,從而產生了另種方式的納米機器人技術。